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5)

1. 水腫

經云。肺移寒於腎為湧水。湧水者。按腹不堅。水氣客於大腸。疾行則鳴濯濯。如囊裹漿。水之病也。

水始起也。目窠上微腫。如新臥起之狀。其頸脈動。時咳。陰股間寒。足脛腫。腹乃大。其水已成矣。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。如裹水之狀。此其候也。

邪氣內逆。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。不行則為水脹。

三陰結。謂之水。

平治權衡。去菀陳莝。微動四極。溫衣。繆刺其處。開鬼門。潔淨府。精已時復。五陽已布。故精自生。形自盛。骨肉相保。巨氣乃平。

此言土虛不能制水之病。平治權衡者。使陰陽各得其平也。菀者積也。陳者久也。莝者腐也。陰陽平治。水氣自去。微動四極者。運動四肢也。溫則水氣易行。故須溫衣。不拘隧穴。名曰繆刺。腠理謂之鬼門。膀胱謂之淨府。開者發汗也。潔者滲利也。陽氣既和。陰精時復。

由是五陽宣布。陰水盡滌。精血自生。形肉自盛。骨肉與衣相保。大氣平矣。金匱云。師曰。病有風水。有皮水。有正水。有石水。有黃汗。風水其脈自浮。外證骨節疼痛。惡風。皮水其脈亦浮。外證胕腫。按之沒指。不惡風。其腹如鼓。不渴。當發其汗。正水其脈沉遲。外證自喘。

石水其脈自沉。外證腹滿不喘。黃汗其脈沉遲。身發熱。胸滿。四肢頭面腫。久不愈。必致癰膿。

風水者。腎本屬水。因風而水積也。經云。並浮為風水。傳為胕腫。又曰。腎風者。面胕痝然壅。害於言。不能正偃。正偃則咳。名曰風水。其本在腎。其末在肺。皆積水也。上下溢於皮膚。故為胕腫。今止言外證骨節疼痛惡風。不言胕腫。脫文也。腎外合於骨。水則病骨。

肝外合於筋。風則筋束關節。故骨節痛。脈浮惡風者。知其風水之在外也。皮水者。皮膚胕腫是也。蓋肺主氣以行營衛。外合皮毛。皮毛病甚則肺氣膹郁。當發其汗。散皮毛之邪。外氣通而鬱解矣。正水者。腎經之水自病也。經曰。腎者。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。故聚水成病。

上下溢於皮膚。胕腫腹大。上為喘呼。不得臥。標本俱病也。石水者。乃水積小腹胞內。堅滿如石。經曰。陰陽結邪。陰多陽少名石水。又曰。腎肝並沉為石水。水積胞內。下從足少陰。故不發喘。黃汗者。病水身黃。汗出如柏汁。由陽明胃熱。故見色於外。今之發熱胸滿。

四肢頭面腫者。正屬足陽明經脈之證也。熱久在肌肉。故化癰膿。

風水脈浮。身重汗出惡風者。防己黃耆湯主之。腹痛者加芍藥。風水惡風。一身悉腫。脈浮不渴。續自汗出。無大熱。越婢湯主之。

水主腎病。腎脈本沉。以其肝木過盛。火熱生風。水勢乘風上湧。所以風水之脈反浮也。素問云。腎肝並浮為風水。蓋腎肝同處。腎為陰主靜。其脈常沉。肝為陽主動。其脈常浮。二臟俱有相火。動於腎者。猶龍火之出於海。動於肝者。猶雷火之出於澤。龍起而水隨。風發而波湧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上說,肺部的寒氣傳到腎臟,就會變成「湧水」。「湧水」的特徵是按壓腹部感覺不紮實,水氣停留在腸道,快速行走時腹部會有「咚咚」的聲響,像裝了水的袋子一樣,這是水腫的疾病。

水腫剛開始出現時,眼睛上方的眼窩會稍微腫脹,像剛睡醒的樣子,脖子的脈搏會跳動,時常咳嗽,大腿內側感覺寒冷,小腿和腳踝腫脹,接著腹部會變大,這時水腫就已經形成了。用手按壓腹部,手放開後腹部會馬上彈回來,像裡面包裹著水一樣,這就是水腫的徵兆。

邪氣在體內逆行,會導致氣的運行阻塞不通暢,不通暢就會形成水腫。

如果身體的陰氣過度凝結,也會形成水腫。

治療水腫的原則是平衡身體的陰陽,去除體內積聚的穢物和陳舊的廢物。要輕微地活動四肢,穿上保暖的衣服,用「繆刺」的方法在病變部位進行針刺。打開「鬼門」(皮膚的毛孔),清潔「淨府」(膀胱)。當身體的精氣恢復時,五臟的陽氣就能正常運行,精氣就會自然產生,身體也會變得強壯,骨骼和肌肉互相保護,巨大的氣才能夠平順。

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因為脾胃虛弱,不能控制體內的水液才會生病。治療的「平治權衡」指的是要使身體的陰陽達到平衡。「菀」是指積聚,「陳」是指陳舊,「莝」是指腐敗。當陰陽平衡時,水氣自然就會消退。「微動四極」指的是活動四肢。溫暖可以幫助水氣運行,所以要穿保暖的衣服。「繆刺」是一種不拘泥於特定穴位的針刺方法。「鬼門」指的是皮膚的毛孔,「淨府」指的是膀胱。打開「鬼門」指的是發汗,清潔「淨府」指的是利尿。當身體的陽氣調和後,陰精就能夠及時恢復。

這樣一來,五臟的陽氣就能正常運行,體內的水液就能被清除乾淨,精血也能自然產生,身體會變得強壯,骨骼和肌肉互相保護,身體的氣血就能夠平和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醫師說,水腫有「風水」、「皮水」、「正水」、「石水」和「黃汗」等不同種類。「風水」的脈象是浮的,外在的症狀是骨節疼痛、怕風;「皮水」的脈象也是浮的,外在的症狀是身體浮腫,按壓皮膚會有凹陷,但不怕風,腹部像鼓一樣大,不會感到口渴,這時應該發汗。「正水」的脈象是沉而遲緩,外在的症狀是呼吸困難。「石水」的脈象是沉的,外在的症狀是腹部脹滿,但不會喘。「黃汗」的脈象是沉而遲緩,身體會發熱、胸悶、四肢和頭面腫脹,如果久治不癒,就會導致癰瘡化膿。

「風水」指的是腎臟本身屬水,因為受到風邪侵襲而導致水液積聚。古書上說,脈象浮而且身體腫脹,就叫做「風水」,會進一步發展成身體浮腫。也說,腎風會導致面部腫脹,影響說話,不能平躺,平躺就會咳嗽,這叫做「風水」。它的根本在腎,末端在肺,都是因為水液積聚的緣故。水液從上到下溢出到皮膚,所以會導致身體浮腫。這裡說的骨節疼痛和怕風,卻沒有提到浮腫,可能是原文有所遺漏。腎臟在身體外合於骨骼,水腫會影響骨骼。

肝臟在身體外合於筋,風邪會導致筋束縛關節,所以會骨節疼痛。脈象浮而怕風,就知道是外在的風水導致的。「皮水」指的是皮膚浮腫。肺主導氣的運行,負責營衛,與皮膚毛髮相合。當皮膚毛髮的病變嚴重時,就會導致肺氣鬱結,應該發汗,散去皮膚毛髮的邪氣,讓外在的氣通暢,鬱結就能夠解除。「正水」指的是腎經本身的水液發生病變。古書上說,腎臟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通暢,就會導致水液積聚成病。

水液從上到下溢出到皮膚,會導致身體浮腫和腹部變大,向上會導致呼吸困難,無法平躺,這是標本同時發病。「石水」指的是水液積聚在下腹部的胞中,腹部堅硬脹滿如石頭。古書上說,陰陽之氣互相凝結,陰氣多而陽氣少就叫做「石水」。也說,腎和肝的脈象同時沉,就叫做「石水」。水液積聚在胞中,從足少陰經絡往下走,所以不會導致喘息。「黃汗」指的是因為水病導致身體發黃,汗液像柏樹汁一樣。這是因為陽明胃熱,所以才會在皮膚外顯現出黃色。現在說的發熱、胸悶、四肢和頭面腫脹,正是足陽明經脈的症狀。熱邪長期停留在肌肉,就會化膿成癰瘡。

風水的脈象是浮的,身體沉重、出汗、怕風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。如果腹痛,可以加上芍藥。風水怕風,全身腫脹,脈象浮但不會口渴,持續出汗但沒有發高燒,可以用越婢湯治療。

水腫的根本原因是腎臟疾病。腎脈本來是沉的,但因為肝木過盛,產生火熱,火熱生風,水勢乘風上湧,所以風水的脈象反而是浮的。《素問》中說,腎和肝的脈象同時浮,就叫做風水。腎和肝同處一處,腎屬於陰,主靜,脈象通常是沉的;肝屬於陽,主動,脈象通常是浮的。這兩個臟器都存在相火。相火在腎中動,就像龍火出自大海;相火在肝中動,就像雷火出自沼澤。龍起水隨,風起波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