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43)
卷十六 (43)
1. 散略
(蓋麻黃為太陽之本藥至必不可移易哉一節石頑潤色)
一、散方之制。散表證也。觀仲景太陽證用麻黃湯。陽明證用葛根湯。少陽證用小柴胡湯。此散表之準繩也。後世宗之。而復不能用之。在不得其意耳。蓋麻黃為太陽之本藥。陽明經證亦多用之。觀陽明經證治例。其義可見。按麻黃苦溫。專泄肺氣。仲景藉以開發太陽經邪。
為解表之重劑。若非冬月正傷寒。原無藉此。即陽明之葛根湯。未嘗不用麻黃。未嘗不走太陽也。豈謂某經某藥必不可移易哉。但用散之法。當知性力緩急及氣味溫寒之辨。用得其宜。諸經無不應也。如麻黃、桂枝峻散者也。防風、荊芥、紫蘇平散者也。細辛、白芷、生薑溫散者也。
升麻、川芎能舉陷上行而散者也。第邪淺者忌峻利之屬。氣弱者忌雄悍之屬。熱多者忌溫散之屬。寒多者忌清涼之屬。凡渴而煩躁者喜乾葛。而嘔惡忌之。寒熱往來者宜柴胡。而泄瀉者忌之。寒邪在上者宜升麻、川芎。而內熱火升者忌之。此性用之宜忌。所當辨也。至於相配之法。
則尤當知要。凡以平兼清。自宜涼散。以平兼暖。亦可溫經。宜大溫者以熱濟熱。宜大涼者以寒濟寒。此其運用之權。則毫釐進退自有伸縮之妙。又何必膠柱刻舟以限無窮之病變哉。此無他。在不知仲景之意耳。
白話文:
散劑的製作,是用來治療表證的。看看張仲景在太陽病時使用麻黃湯,陽明病時使用葛根湯,少陽病時使用小柴胡湯,這就是散劑治療表證的標準。後代醫家雖然遵循這些原則,卻往往不能靈活運用,原因在於沒有理解其中的精髓。麻黃是治療太陽病的主要藥物,但陽明經的病症也常常會用到。看看陽明經的治療案例,就能明白這個道理。麻黃味苦性溫,主要作用是宣泄肺氣,張仲景用它來開泄太陽經的邪氣,是屬於解表作用很強的藥物。如果不是在冬季感受正傷寒,原本不需要用到它。即使是治療陽明病的葛根湯,也還是會用到麻黃,而且麻黃的作用也會到達太陽經。怎麼能說某經的病就一定要用某種藥,不可以變動呢?
使用散劑的方法,應該了解藥性的緩急、氣味的溫寒。只要運用得當,不管哪一經的病症都能夠有效治療。例如,麻黃、桂枝是屬於峻猛的發散藥;防風、荊芥、紫蘇是屬於性質平和的發散藥;細辛、白芷、生薑是屬於溫性的發散藥;升麻、川芎能夠將下陷的氣往上提升發散。但是,邪氣淺的時候,要避免使用峻猛的藥物;氣虛弱的時候,要避免使用藥性強烈的藥物;熱症多的時候,要避免使用溫散的藥物;寒症多的時候,要避免使用清涼的藥物。凡是出現口渴煩躁的,適合使用乾葛,但有嘔吐噁心症狀的則不宜使用;出現寒熱往來的,適合使用柴胡,但有腹瀉症狀的則不宜使用;寒邪在上部的,適合使用升麻、川芎,但內熱上炎的則不宜使用。這些藥性的適宜和禁忌,都應該要仔細辨別。
至於藥物搭配的方法,更要懂得其中的要點。如果藥性平和又偏清涼的,就適合使用涼性的發散藥;如果藥性平和又偏溫熱的,也可以用來溫經散寒。需要大溫補的,就用熱性藥物來加強熱性;需要大清涼的,就用寒性藥物來加強寒性。這其中的運用權衡,細微的調整都自有其巧妙之處,又何必拘泥刻板,像在船上刻記號來尋找劍一樣,用固定的方法來應對無窮變化的疾病呢?這一切的原因,都在於不了解張仲景的用藥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