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44)
卷十六 (44)
1. 寒略
一寒方之制,為清火也,為除熱也。夫火有陰陽,熱分上下。據古方書,咸謂黃連清心,黃芩清肺,石斛、芍藥清脾,龍膽清肝,黃柏清腎。今之用者,多守此法,亦是膠柱法也。大凡寒涼之物,皆能瀉火,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?但當分其輕清重濁,性力微甚,用得其宜,則善矣。
夫輕清者宜以清上,如黃芩、石斛、連翹、天花粉之屬也;重濁者宜於清下,如梔子、黃柏、龍膽、滑石之屬也;性力之厚者能清大熱,如石膏、黃連、蘆薈、苦參、山豆根之屬也;性力之緩者能清微熱,如地骨皮、玄參、貝母、石斛、童便之屬也。以攻而用者,去實郁之熱,如大黃、芒硝之屬也;以利而用者,去癃閉之熱,如木通、茵陳、豬苓、澤瀉之屬也;以補而用者,去陰虛枯燥之熱,如生地、二冬、芍藥、梨漿、細甘草之屬也。方書之分經用藥者,意正在此,但不能明言其意耳。然火之甚者在上,亦宜重濁;火之微者在下,亦可輕清。夫宜涼之熱,皆實熱也。實熱在下,自宜清利;實熱在上,不可升提。蓋火本屬陽,宜從陰治;從陰治者宜降,升則反從其陽矣。經曰:「高者抑之」,義可知也。外如東垣有升陽散火之法,此以表邪生熱者設,不得與伏火內炎者並論。
白話文:
大致上來說,寒性藥方的制定,是為了清除火氣,也就是為了去除熱氣。而火氣有陰陽之分,熱也有上下之別。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,大家普遍認為黃連可以清心火,黃芩可以清肺火,石斛和芍藥可以清脾火,龍膽可以清肝火,黃柏可以清腎火。現在許多人使用寒涼藥物時,也大多遵循這種方法,這其實是一種過於拘泥的做法。
一般來說,寒涼的藥物都能夠瀉火,難道有寒涼此處卻不寒涼彼處的道理嗎?關鍵在於區分藥性的輕清重濁,以及藥力的大小強弱。只要能恰當運用,就能發揮良好的效果。
藥性輕清的,適合用來清上焦的火,例如黃芩、石斛、連翹、天花粉之類的藥物。藥性重濁的,適合用來清下焦的火,例如梔子、黃柏、龍膽、滑石之類的藥物。藥力強勁的,能夠清除大熱,例如石膏、黃連、蘆薈、苦參、山豆根之類的藥物。藥力緩和的,能夠清除微熱,例如地骨皮、玄參、貝母、石斛、童便之類的藥物。運用攻下的方法,可以去除實熱鬱積所造成的熱,例如大黃、芒硝之類的藥物。運用利水的方法,可以去除小便不暢所造成的熱,例如木通、茵陳、豬苓、澤瀉之類的藥物。運用補益的方法,可以去除陰虛導致的乾燥熱,例如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芍藥、梨漿、甘草之類的藥物。醫書中將藥物分經使用,用意就在於此,只是沒有明確說明。
然而,火氣很盛的時候,即使是在上焦,也應該使用藥性重濁的藥物;火氣比較輕微的時候,即使是在下焦,也可以使用藥性輕清的藥物。所有需要用寒涼藥物治療的熱,都屬於實熱。實熱在下焦,自然應該用清利的方法;實熱在上焦,則不能用升提的方法。因為火氣本來就屬於陽,應該用陰來治療。所謂從陰治療,就是應該用降的方法,升提反而會助長陽氣。所以說,高的要抑制它,就是這個道理。例如,東垣學派有升陽散火的方法,那是針對外邪侵入而產生熱的人設計的,不能和內伏的火氣炎上的人相提並論。(外邪入侵而發熱,應該理解為鬱熱發散到體表比較合適。)
2. 熱略
一、熱方之制,為除寒也。夫寒之為病,有寒邪犯於肌表者,有生冷傷於脾胃者,有陰寒中於臟腑者,此皆外來之寒,去所從來,則其治也,是皆人所易知者。至於本來之寒,生於無形無響之間,初無所感,莫測其因,人之病此者最多,知此者最少。果何謂哉?觀丹溪曰:「氣有餘,便是火。」余續之曰:「氣不足,便是寒。」夫今人之氣有餘者,能十中之幾?其有或因稟受,或因喪敗,以致陽氣不足者,多見寒從中生,而陽衰之病,無所不致。第其由來者漸,形見者微,當其未覺也,孰為之意?及其既甚也,始知難治。矧庸醫多有不識,每以假熱為真火,因復斃於無形無響者,又不知其幾許也。故惟高明見道之士,常以陽衰根本為憂,此熱方之不可不豫也。
凡用熱之法,如乾薑能溫中,亦能散表,嘔惡無汗者宜之。肉桂能行血,善達四肢,血滯多痛者宜之。吳茱萸善暖下焦,腹痛泄瀉者極妙。肉豆蔻可溫脾胃,飧泄滑利者最奇。胡椒溫胃和中,其類近於蓽茇。丁香止嘔行氣,其暖過於豆仁。補骨脂性降而善閉,故能納氣定喘,止帶濁泄瀉。製附子性行如酒,故無處不到,能救急回陽。至若半夏、南星、細辛、烏藥、良薑、香附、木香、茴香、仙茅、巴戟之屬,皆性溫之當辨者。
然用熱之法,尚有其要:以散兼溫者,散寒邪也;以行兼溫者,行寒滯也;以補兼溫者,補虛寒也。第多汗者忌姜,姜能散也;失血者忌桂,桂動血也;氣短氣怯者忌骨脂,骨脂降氣也。大凡氣香者,皆不利於氣虛證;味辛者,多不利於見血證。是用熱之概也。
至於附子之辨,凡今之用者,必待勢不可為,不得已然後用之。不知回陽之功,當於陽氣將去之際,便當漸用以望挽回。若用於既去之後,死灰不可復燃,尚何益於事哉?但附子性悍,獨任為難,必得大甘之品,如人參、熟地、炙甘草之類,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,以補培之,無往不利矣。此壺天中大將軍也,可置之無用之地乎?但知之真而用之善,斯足稱將將之手矣!
白話文:
[熱略]
一、使用溫熱藥物的原則:
使用溫熱藥物的目的是為了驅除寒邪。寒邪引起的疾病,有的是寒邪侵犯體表,有的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損傷脾胃,有的是陰寒之氣侵入臟腑。這些都是外來的寒邪,只要找到它們的來源,對症治療就能夠痊癒,這些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明白。
然而,還有一種內在的寒,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,最初沒有任何感覺,也無法察覺原因。很多人都有這種疾病,但真正了解的人卻很少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
朱丹溪說:「氣有餘就是火。」我(作者)接著說:「氣不足就是寒。」現在人氣有餘的,能有多少?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先天體質的不足,或是後天的損耗,導致陽氣不足,這種情況下寒氣就會從體內產生。陽氣衰弱導致的疾病非常多,只是它出現的過程比較緩慢,症狀也不明顯,在沒有察覺的時候,沒有人會注意到它,等到病情嚴重了,才知道難以治療。更何況庸醫大多不認識這種情況,常常把假熱當作真火來治療,因此又害死了不少人。
所以,只有那些高明有見識的醫生,才會時常擔心陽氣衰弱這個根本問題。這也是為什麼必須事先考慮使用溫熱藥物的原因。
使用溫熱藥物的方法,例如:乾薑能夠溫暖脾胃,也能夠發散體表寒邪,適合於嘔吐惡心、沒有汗的患者;肉桂能夠活血,能將藥力輸送到四肢,適合於血瘀疼痛的患者;吳茱萸能夠溫暖下焦,對於腹痛腹瀉的患者非常有效;肉豆蔻可以溫暖脾胃,對於吃完就瀉、滑脫不止的患者效果最好;胡椒能夠溫暖腸胃、調和脾胃,其功效類似於蓽茇;丁香能夠止嘔、行氣,其溫熱的程度比豆蔻更強;補骨脂藥性下行且能收斂,所以能夠納氣定喘,止帶下、尿濁、腹瀉等症狀;製附子藥性行走迅速,無處不到,能夠救急回陽。
至於半夏、南星、細辛、烏藥、良薑、香附、木香、茴香、仙茅、巴戟等藥物,都是藥性溫熱的藥物,使用時應仔細辨別。
使用溫熱藥物的方法,還有一些要點:用發散作用的藥物同時配合溫熱作用的藥物,是為了驅散寒邪;用運行作用的藥物同時配合溫熱作用的藥物,是為了疏通寒邪造成的停滯;用補益作用的藥物同時配合溫熱作用的藥物,是為了補養虛寒的體質。
但是,容易出汗的人要忌用生薑,因為生薑會發散;失血的病人要忌用肉桂,因為肉桂會使血流動加快;氣短、氣虛弱的人要忌用補骨脂,因為補骨脂會使氣下行。
一般來說,氣味芳香的藥物,大多不利於氣虛的證狀;味道辛辣的藥物,大多不利於出血的證狀。以上是使用溫熱藥物的一些基本原則。
關於附子的使用,現在人們往往只有等到病情非常危急,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。卻不知道附子回陽救逆的功效,應該在陽氣將要耗盡的時候就開始逐步使用,這樣才能夠挽回生命。如果等到陽氣完全耗盡之後才使用,就如同死灰無法復燃,再用也無濟於事了。
但是附子藥性猛烈,單獨使用很難發揮作用,必須配合大甘之品,比如人參、熟地黃、炙甘草等,這些藥物可以制約附子的剛烈之性,幫助它發揮功效,並且能夠補養身體,這樣使用就能夠無往不利。附子就像是藥物中的大將軍,難道可以把它放在沒有用的地方嗎?只有真正了解它的藥性,並且能夠善加利用,才能算是用藥高明的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