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五 (30)
卷十五 (30)
1. 嬰兒門上
大青膏,治驚搐吐瀉身溫。
天麻(錢半),青黛(二錢),白附子,乾蠍(去毒。各三錢),烏梢蛇肉(酒煮。焙乾。三錢),天竺黃(二錢),麝香(三分),硃砂(飛淨。五分)
為末。生白蜜和膏。每服豆大許。月中兒半粒。薄荷湯化下。或塗乳頭吮之。
鉤藤飲,治脾虛傷風。身熱足冷。欲成慢驚。
鉤藤鉤,蟬蛻,防風,人參,麻黃,白殭蠶(炒),天麻,蠍尾(去毒。各五分),川芎,甘草(炙。各三分),麝香(一分。另研。)
水煎。溫分二三服。愚按慢驚屬脾胃虧損所致。前方乃辛溫散表之藥。無調補之功。須審而用之。徐用誠云。小
兒脾虛傷風。身熱足冷。欲成慢驚。用鉤藤飲。然必大便實者為宜。若吐瀉痰逆。身無大熱。而四肢清冷。當用烏蠍六君。此湯非所宜也。
抱龍丸(局方),治急驚。
陳膽南星(一兩),天竺黃(三錢),辰砂(飛淨。半入劑。半為衣),雄黃(各錢半),麝香(五分)
上五味。為末。甘草湯丸。皂角子大。辰砂為衣。每服一丸。薄荷湯化下。服後嘔吐稠痰即愈。如痘疹發驚。去辰砂易琥珀三錢。
利驚丸,治急驚發熱。喘脹腹滿。大小便秘。
天竺黃,輕粉,青黛(各一錢),黑牽牛(頭末微炒。三錢)
為末。蜜丸。豌豆大。一歲兒服一丸。薄荷湯化下。
羌活散(即人參羌活散),治傷寒驚熱。
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川芎,茯苓,桔梗,枳殼,廣皮,天麻,人參(等分),甘草(減半)
為散。每服一二錢。加生薑一片。簿荷五葉。水煎去滓。稍熱服。取微汗效。
千金射干湯,治小兒發熱喘咳。喉中水雞聲。
射干,麻黃,紫菀,甘草,半夏,桂枝(各一錢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三枚)
上八味。水煮分三服。服後熱除而喘咳不已。本方去麻黃、射干、大棗。加細辛、款冬、阿膠、白蜜。
千金龍膽湯,治嬰兒出腹。血脈盛實。寒熱溫壯。四肢驚掣。發熱大吐哯者。若已能進哺。食入不消。壯熱及變蒸驚癇。方悉主之。
龍膽,鉤藤鉤,柴胡,黃芩,桔梗,芍藥,茯苓,甘草(各一錢),蜣螂(二枚),大黃(三錢)
上十味。以水一升。煎五合。兒生一日至七日。分一合為三服。兒生八日至十五日。分一合半為三服。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。分二合為三服。兒生二十一日至三十日。分三合為三服。兒生三十一日至四十日。盡以五合為三服即止。勿再服也。
益黃散(局方),治脾虛乳食不化。
陳皮(一兩),青皮,訶子肉(煨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丁香(二錢)
上為散。每服二三錢。水煎服。或黑糖調服一錢。益黃不用補益中州。反用陳青二橘闢除陳氣。其旨最微。嬰兒久瀉連綿不已。乳食積滯於內。故需二皮專理肝脾宿蔭。即兼訶子以兜澀下脫。丁香以溫理中州。甘草以和脾氣。深得瀉中寓補之法。非洞達斯義。難與言至治也。
白話文:
大青膏,治療因驚嚇導致的抽搐、嘔吐腹瀉和發燒。
藥材:天麻(五克),青黛(七點五克),白附子、乾蠍(去毒,各十克),烏梢蛇肉(酒煮後烘乾,十克),天竺黃(七點五克),麝香(一點五克),硃砂(研磨乾淨,一克半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生白蜂蜜調成膏狀。每次服用約一顆豆子大小的量。滿月的嬰兒服用半顆豆子大小。用薄荷湯化開服用,或塗在乳頭上讓嬰兒吮吸。
鉤藤飲,治療脾虛引起的感冒,發燒且腳冰冷,即將發展成慢驚風的症狀。
藥材:鉤藤鉤、蟬蛻、防風、人參、麻黃、白殭蠶(炒過)、天麻、蠍尾(去毒,各二克),川芎、甘草(炙,各一點二克),麝香(零點四克,另外研磨)。
用水煎煮,溫熱分兩到三次服用。我認為慢驚風是因脾胃虛弱造成的。前面的藥方是辛溫發散的藥物,沒有調補的功效,要仔細斟酌使用。徐用誠說,小兒脾虛感冒,發燒且腳冰冷,快要變成慢驚風時,用鉤藤飲。但是必須大便正常才適合。如果出現嘔吐腹瀉、痰多,身體沒有高熱,但四肢冰冷,應該用烏蠍六君湯,此方就不適合了。
抱龍丸(局方),治療急驚風。
藥材:陳膽南星(三十克),天竺黃(十克),辰砂(研磨乾淨,一半加入藥丸中,一半用作外衣),雄黃(各五克),麝香(二克)
將以上五味藥研磨成粉末,用甘草湯做成藥丸,如皂角子般大小,再用辰砂做成外衣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薄荷湯化開服用。服藥後如果嘔吐出濃稠痰液就會好轉。如果是出痘疹引起的驚風,去掉辰砂,換成琥珀十克。
利驚丸,治療急驚風引起發熱、喘息、腹脹腹滿、大小便不暢。
藥材:天竺黃、輕粉、青黛(各三克),黑牽牛(頭末微炒,十克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,如豌豆般大小。一歲嬰兒服用一丸,用薄荷湯化開服用。
羌活散(即人參羌活散),治療傷寒引起的驚熱。
藥材: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茯苓、桔梗、枳殼、廣陳皮、天麻、人參(等量),甘草(減半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到六克。加入生薑一片、薄荷五片,用水煎煮去渣。稍熱服用,取得微微出汗的效果。
千金射干湯,治療小兒發熱、喘咳,喉嚨裡有像水雞叫的聲音。
藥材:射干、麻黃、紫菀、甘草、半夏、桂枝(各三克),生薑(一片),大棗(三枚)
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煎煮,分三次服用。服藥後發熱減退,但喘咳不止,就將此方中的麻黃、射干、大棗去掉,加入細辛、款冬、阿膠、白蜜。
千金龍膽湯,治療嬰兒剛出生,氣血旺盛,發冷發熱,四肢抽搐,發燒大口嘔吐。如果已經可以吃東西,但食物不消化,發高燒,以及因生長發育引起的驚癇,都適用此方。
藥材:龍膽、鉤藤鉤、柴胡、黃芩、桔梗、芍藥、茯苓、甘草(各三克),蜣螂(兩枚),大黃(十克)
將以上十味藥材用水500毫升煎煮至250毫升。嬰兒出生一到七天,每次服用約80毫升,分三次服用。嬰兒出生八到十五天,每次服用約120毫升,分三次服用。嬰兒出生十六到二十天,每次服用約160毫升,分三次服用。嬰兒出生二十一到三十天,每次服用約240毫升,分三次服用。嬰兒出生三十一到四十天,將剩餘藥液分三次全部服用完,之後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益黃散(局方),治療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。
藥材:陳皮(三十克),青皮、訶子肉(煨過)、甘草(炙,各十五克),丁香(六克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六到九克,用水煎煮服用。或者用黑糖調和服用三克。益黃散不用補益脾胃的藥材,反而用陳皮和青皮來排除舊氣,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奧。嬰兒長期腹瀉不止,是因乳食積滯在內,所以需要用陳皮和青皮專門調理肝脾的積滯,同時用訶子肉來收斂止瀉,丁香來溫暖脾胃,甘草來調和脾氣。這深得瀉中寓補的治療方法。不深入理解這些道理,難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