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7)

1. 癰疽

和解之。漫腫微痛而不潰者。血氣虛弱也。急補托之。色黯微痛而不潰。或潰而不斂者。陽氣虛寒也。溫補之。如是則五臟自和。六腑自調。氣血自生。瘡毒自解矣。

用刀針法,瘡瘍用針。當審經絡表裡之虛實。部分肌肉之厚薄而施之。夫腫高而軟者。發於血脈也。腫硬而堅者。發於肌肉也。肉色不變者。發於骨也。瘡未成者。解散以消其毒。已成者。托裡以速其膿。膿已成者。當驗其生熟淺深而後針之。以指輕按便痛者。膿淺也。重按方痛者。

膿深也。按之不起者。膿未成也。按之即痛者。膿已成也。若膿初生而即針。則腐潰益深而不能收斂。若瘡深而針淺。則內潰不出。外血反傷。若瘡淺而針深。則其膿雖出。良肉亦傷。蓋瘡之證。氣血已傷。肌肉已壞。當隨決其毒。不可拘泥人神部分。其膿一出。諸證自退。

若膿出反痛。或煩躁嘔逆者。皆胃氣虧損。急宜托裡調補。凡膿已成者。急刺去。以紙捻蘸油紝瘡內。以膏藥貼之。如瘡反覆未痊。多是厚味七情火動而然。當審所因而調治。亦有膿清不斂。乃胃氣虛弱之故。又當兼飲食調補之。若小兒患瘡腫。藥中加漏蘆。令母服之。乳中藥過。

兒瘡自愈。

陳毓仁曰。腫瘍初起。頂高根活。色赤發熱。焮腫疼痛。日漸高腫者順。已成焮腫。皮薄光亮。飲食如常。二便調勻。身溫和者順。已潰膿稠。色鮮不臭。腐肉自脫。焮腫易消。身輕者順。潰後膿厚稠黃。新肉易生。瘡口易斂。食飲漸進者順。初起頂平根散。色黯漫腫。不熱不疼。

身體倦怠者逆。已成腫堅色紫。不作膿。不腐潰。口乾多煩躁者逆。已潰皮爛肉堅。不腐腫。仍不消。痛仍不減。心煩者逆。潰後膿水清稀。腐肉雖脫。新肉不生。瘡口如凍。色敗臭穢者死。治法。初起毋論陰陽表裡。知痛不知痛。起發不起發。但未成膿者。俱宜灸之。既灸不知痛者。

再灸之。焮赤發熱疼痛。有時脈來浮數。無便秘者。宜藥托之。身體拘急。脈緊惡寒。飲食就暖者。邪在表也。宜汗之。腫硬痛深。口乾便利。身熱脈實者。邪在裡也。宜下之。焮痛勢甚。煩躁飲冷。舌乾口燥者。火在上也。宜清之。腫痛堅硬。背如負石。噁心乾嘔。邪毒在內。

宜解拔之。腫痛日深。內膿不出。瘀肉窒塞瘡口者。急開導之。軟漫不作膿。不腐潰。及潰後瘡口散大。不生肌肉者。陽氣虛也。壯脾助胃以溫補之。身涼自汗。手足並冷。六脈虛細。便泄陽脫者急溫之。遲則不效。西航曰。凡癰腫須觀稟質氣血調治。惟黴瘡結毒。非專方不應。

但驗病人身上有塊。不時掣痛者。即為黴毒無疑。當與三白丹疏滌之。元氣虛寒者。加味三白丹最妙。虛甚不勝三白丹者。五寶丹亦能療之。腫處用精豬肉貼之。若更發熱頭疼。或手足顫振。筋脈縮急者。此復感風寒。觸發經中郁毒也。先與萬靈丹三服汗之。次用調和血氣之劑。

白話文:

[癰疽]

如果癰疽腫脹範圍大,只有輕微疼痛,且沒有潰破,這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虛弱。這時要趕快用藥物來補氣托毒。如果顏色暗沉且只有輕微疼痛,或者潰破後無法收口,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虛寒,要用溫補的藥物來調理。這樣做,五臟自然就會協調,六腑也會正常運作,氣血自然就會生成,瘡毒也就能夠解除。

使用刀針的方法治療瘡瘍,要仔細判斷經絡的表裡虛實、肌肉厚薄的部位,然後才進行針刺。如果腫脹高起而且柔軟,這是發生在血脈的病變;如果腫脹堅硬而且結實,這是發生在肌肉的病變;如果肉色沒有變化,這是發生在骨頭的病變。如果瘡還沒形成,要用藥物來散開,消除它的毒性;如果瘡已經形成,要用藥物來托住,加速膿液形成。膿液形成之後,要觀察膿液的生熟、深淺,然後才能針刺。用手指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,說明膿液較淺;如果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,說明膿液較深;按壓時沒有反應,說明膿液還沒形成;按壓時感到疼痛,說明膿液已經形成。如果膿液剛開始形成就針刺,會導致腐爛潰破更加嚴重且無法收口;如果瘡很深而針刺較淺,膿液會無法排出,反而傷到外面的血肉;如果瘡很淺而針刺較深,雖然膿液可以排出,也會傷害到好的肌肉。瘡的病症,往往氣血已經受損,肌肉已經壞死,應該順著病情排毒,不可以拘泥於人體的穴位。膿液一旦排出,各種症狀自然會消退。

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,或是出現煩躁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這都是因為胃氣虛弱,要趕快用藥物來托住,並且調理補養。凡是膿液已經形成的,要趕快刺破排出,用紙捻沾上油,塞入瘡口,再用膏藥貼上。如果瘡反覆發作沒有痊癒,大多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,或因情緒波動引發火氣。要仔細審查原因,然後進行調理治療。也有膿液清稀無法收口的情況,這是因為胃氣虛弱的緣故,要同時注意飲食調理。如果小孩子患有瘡腫,可以在母親服用的藥物中加入漏蘆,讓藥性透過乳汁傳給孩子,孩子的瘡就會自然痊癒。

陳毓仁說:腫瘤剛開始出現時,頂部高起,根部活絡,顏色發紅發熱,腫脹疼痛,一天比一天高腫,這種情況是順利的。如果已經形成腫脹,皮膚薄而光滑,飲食正常,大小便正常,身體溫和,這也是順利的。如果潰破後膿液濃稠、顏色鮮豔不臭、腐肉自然脫落、腫脹容易消退、身體輕鬆,這也是順利的。潰破後如果膿液濃稠呈黃色,新肉容易生長,瘡口容易收斂,食慾逐漸好轉,這也是順利的。如果剛開始出現時頂部平坦,根部散開,顏色暗沉腫脹,不熱不痛,身體疲倦,這是病情不順利的情況。如果已經形成腫塊,堅硬且顏色紫暗,不化膿、不潰爛,口乾多煩躁,這是病情不順利的情況。如果潰破後皮膚腐爛肉質堅硬,不腐爛腫脹,疼痛沒有減輕,並且心煩,這也是病情不順利的情況。如果潰破後膿液清稀,腐肉雖然脫落但新肉不生,瘡口像凍住一樣,顏色敗壞且發出臭味,這就是病情危重了。治療方法:剛開始時,不論是陰陽表裡,不管知道不知道疼痛,不管是發作還是沒發作,只要還沒形成膿液,都適合用艾灸。如果艾灸後沒有痛感,就繼續艾灸。如果出現紅腫發熱疼痛,有時脈搏浮數,但沒有便秘,適合用藥物來托住。如果身體拘緊、脈象緊繃、怕冷、喜歡溫熱的飲食,這是邪氣在表,適合發汗。如果腫脹堅硬、疼痛較深、口乾、大小便正常、身體發熱脈搏實,這是邪氣在裡,適合瀉下。如果紅腫疼痛嚴重、煩躁口渴、舌頭乾燥,這是火氣在上,適合清熱。如果腫脹疼痛堅硬、背部像背著石頭一樣沉重、噁心想吐,這是邪毒在內,適合解毒。如果腫脹疼痛一天比一天嚴重,膿液無法排出,瘀肉堵塞瘡口,要趕快疏通。如果腫脹柔軟鬆散不化膿、不潰爛,或是潰破後瘡口散開不長新肉,這是陽氣虛弱,要健脾助胃溫補。如果身體冰冷、自汗、手腳冰冷、脈象虛弱、腹瀉不止,這是陽氣脫離的危險情況,要趕快溫補,否則就來不及了。西航說:凡是癰腫都要觀察體質和氣血來調治,只有梅毒瘡毒,不是特定的藥方就無法見效。如果發現病人身上有硬塊,不時抽痛,這就是梅毒無疑,要用三白丹來疏通排除。如果元氣虛寒,可以加味三白丹,效果最好。如果身體虛弱無法承受三白丹,五寶丹也能治療。腫脹的地方可以用精豬肉敷貼。如果出現發熱頭痛,或是手腳顫抖、筋脈攣縮等症狀,這是再次感染風寒,引發經絡中的鬱積之毒,要先用萬靈丹服用三次來發汗,然後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