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6)

1. 癰疽

切不可輕用疏導之劑。復傷元氣。致腫者不能復起發腐潰。潰者不能生肌收斂。須臨證制宜而治。庶無誤矣。

作渴不止,瘡瘍作渴。當分經絡所屬。及血氣虛實而治。若焮痛發熱。便利調和者。邪在表也。清熱消毒湯。腫痛發熱。大便秘澀者。邪在裡也。涼膈散。焮痛熾盛。邪在經絡也。活命飲。右關脈洪數有力。胃火消爍津液也。竹葉石膏湯。右關脈數無力。胃虛津液短少也。補中益氣湯。

飲食失度。胃氣內傷而亡津液者。參苓白朮散。膿血出多而氣血虛弱者。八珍湯加五味。稟腎不足而津液短少者。加減八味丸。余當臨證制宜。

自汗不止,瘡瘍潰後多汗。衛虛元氣外泄。大非所宜。其稟質肥盛者。濕熱外泄。猶無大患。若形槁色枯。胸中多氣。血液衰少者。乃火熱亢極。為害彌甚。故治肥盛之人。潰瘍多汗。則宜托裡消毒散加減。氣虛形盛者。則宜六君子為主。酒客則加麋銜、澤瀉之屬。形瘦之人。

潰瘍多汗。則宜保元湯加歸、芍。或生料六味加棗仁救其津液。庶免火氣內燔。咽燥噎塞。煩擾喘咳之患。大抵潰瘍多汗。一切苦寒傷胃。膩滑奪食。辛熱耗氣之藥。皆當切禁。

下痢不止,癰疽潰久。瘡口不收。膿水清稀。而見泄利驚溏。皆為脾氣衰弱之候。理中、補中、四柱、六柱、二神、四神。並可選用。如下痢白沫。此脾氣下陷。補中益氣加薑、桂、吳萸、木香之類。若見膿血下滯。須詳血色之鮮晦。鮮者則宜連理湯之薑、連並進以和其中。

晦者則宜理中湯稍加桂、附以溫其下。赤白兼下如瑪瑙色者。亦宜上法。倘數服不應。又當補中益氣加辛溫之品兼升舉其陽。若下痢清血。則加茜根、烏鰂骨、烏梅、白芍。苟非夏秋濕熱下注。則黃連、厚朴、枳殼、檳榔、澤瀉等藥。皆為戈戟也。

敷寒涼藥,瘡瘍敷藥。當分陰陽虛實而用內治之法。不可概敷寒涼之藥。若腫痛熱渴。脈滑數有力。其證純陽。宜內服解毒之劑。外敷寒涼之藥。則熱毒自消。瘀滯自散。若似腫非腫。似痛非痛。似赤非赤。似潰非潰。脈洪數無力者。證屬半陰半陽。宜內服助胃托裡。兼行解毒。

外敷寒涼藥中兼辛熱藥一分。則營逆自從。血鬱自散。若微腫微痛。色黯堅硬。肉色如故。久而不潰。脈按之沉細。舉指虛浮者。其證屬陰。宜內服回陽之劑。外敷辛熱之藥。則陰毒自解。陽氣自復。凡陽氣虛寒。不能消散腐潰。或潰而腫不消。口不斂者。必內服溫補藥。外用生附子摻瘡口。

則歹肉自去。新肉方生。若陰寒之證而用寒涼之藥。則腠理閉塞。氣血凝滯。毒氣益深。良肉反死。瘡口不斂。惡證蜂起。不可復救矣。蓋治病必求其本。假如腫痛熱渴。大便秘結者。邪在內也。疏利之。腫焮作痛。寒熱頭疼者。邪在表也。發散之。焮腫痛甚者。邪在經絡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

絕對不可以輕易使用疏導的藥物,這樣反而會損傷元氣,導致腫脹無法消退,也無法化膿潰爛;而已經潰爛的傷口,則無法長出新肉收口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治療,這樣才不會出錯。

如果口渴不止,而且是瘡瘍引起的口渴,應該區分是哪條經絡的問題,以及氣血的虛實來治療。如果出現紅腫疼痛、發熱、大小便正常的情況,這是邪氣在表,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藥方。如果出現腫痛發熱、大便乾硬的情況,這是邪氣在裡,應該用涼膈散。如果紅腫疼痛劇烈,這是邪氣在經絡,應該用活命飲。如果右寸脈洪大有力,是胃火太旺消耗了津液,應該用竹葉石膏湯。如果右寸脈細數無力,是胃虛津液不足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。

如果是飲食不當,損傷了胃氣導致津液不足,應該用參苓白朮散。如果膿血流出太多導致氣血虛弱,應該用八珍湯再加五味子。如果是先天腎氣不足導致津液不足,應該用加減八味丸。其他的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治療。

如果出現自汗不止,特別是瘡瘍潰爛後多汗,是衛氣虛弱、元氣外泄,情況很不好。如果體質肥胖的人,多汗是濕熱外泄,還沒有太大問題。但如果是體形消瘦、面色枯槁、胸中憋悶、氣血衰少,那就是火熱太盛,問題更嚴重。所以治療肥胖的人,潰瘍多汗,應該用托裡消毒散加減。氣虛體胖的人,應該以六君子湯為主,喝酒的人要加麋銜、澤瀉之類。體形消瘦的人,潰瘍多汗,應該用保元湯加當歸、芍藥,或者用生地、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丹皮、澤瀉加酸棗仁來滋養津液,這樣可以避免火熱內盛,導致咽喉乾燥、哽咽、煩躁喘咳等問題。總之,潰瘍多汗,一切苦寒傷胃、油膩礙消化、辛熱耗氣的藥物都應該嚴格禁止。

如果腹瀉不止,癰疽潰爛很久,傷口不癒合,膿水清稀,而且出現腹瀉,這都是脾氣衰弱的表現。理中湯、補中益氣湯、四柱湯、六柱湯、二神丸、四神丸都可以選用。如果腹瀉拉出泡沫白沫,是脾氣下陷,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乾薑、肉桂、吳茱萸、木香等。如果出現膿血下痢,要仔細分辨血的顏色是鮮紅還是暗淡,鮮紅應該用連理湯加乾薑、黃連來調理。暗淡應該用理中湯稍加肉桂、附子來溫陽。如果拉出紅白色像瑪瑙一樣的便血,也應該用上面的方法。如果服用幾次都沒有效果,還要用補中益氣湯加辛溫的藥物來升舉陽氣。如果腹瀉拉出清血,要加茜草根、烏賊骨、烏梅、白芍。如果不是因為夏秋季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,黃連、厚朴、枳殼、檳榔、澤瀉等藥都不能用。

敷用寒涼藥時,敷藥要根據陰陽虛實來配合內服藥。不可以一概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腫痛發熱口渴、脈象滑數有力,這是純陽之症,應該內服解毒的藥物,外敷寒涼藥物,這樣熱毒自然消散、瘀滯自然解除。如果似腫非腫、似痛非痛、似紅非紅、似潰非潰,脈象洪數無力,這是半陰半陽的病症,應該內服補養脾胃、托裡解毒的藥,外敷寒涼藥中加少量辛熱藥,這樣氣血運行就會恢復正常,瘀滯也會消散。如果只是輕微腫痛、顏色暗淡、質地堅硬、肉色沒有變化,很久也不潰爛,脈象按下去沉細、浮起來虛弱,這是陰證,應該內服溫陽的藥物,外敷辛熱的藥物,這樣陰毒就會解除、陽氣也會恢復。凡是陽氣虛寒,導致腫脹無法消散潰爛,或者潰爛後腫脹不消、傷口不收口,都必須內服溫補藥,外用生附子敷在傷口上,這樣壞死的肉就會被去除,新的肉才會長出來。如果陰寒的病症反而用寒涼藥物,就會導致毛孔閉塞、氣血凝滯、毒氣加深、好肉壞死、傷口不收、惡證叢生,到時就無法挽救了。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。比如腫痛發熱口渴、大便秘結,這是邪氣在內,要用疏通的藥物。腫痛發熱、怕冷發熱頭痛,這是邪氣在表,要用發散的藥物。如果紅腫疼痛劇烈,這是邪氣在經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