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32)
卷三 (32)
1. 鼓脹
張介賓曰。按五臟六腑。雖皆有脹。然無不本於脾肺腎三臟。脾屬土主運化。肺屬金主五氣。腎屬水主五液。故五氣所化之液。咸本於腎。五液所行之氣。咸本於肺。轉輸於金水二家。以制水而生金者。咸本於脾。是以腫脹之病。無不由此三者。但陰陽虛實。治法各殊耳。大抵陽證必熱。
熱者多實。陰證必寒。寒者多虛。先脹於內後脹於外者多實。先脹於外後脹於內者多虛。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實。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。脈滑數有力者多實。脈細微無力者多虛。形色紅黃氣息粗大者多實。容顏枯槁音聲喘促者多虛。脹起於經年累月。由食少多瀉而致者。
虛也。當補中為主。脹起於旬日之間。忽因七情六氣而成者。實也。當疏利為主。朝寬暮急。血虛。暮寬朝急。氣虛。朝暮皆急。氣血俱虛。余於脹滿。察其實者。直清陽明。反掌收功。若涉虛者。溫補脾腎。漸次康復。其有不大實亦不大虛者。先以清利見功。繼以補中調攝。
又有標實而本虛。瀉之不可。補之無功。極為危險。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。鼓脹者。中空無物。腹皮繃急。多屬於氣也。蠱脹者。中實有物。腹形充大。非蠱即血也。在治法有理脾理肺之殊。先喘而後脹者治在肺。先脹而後喘者治在脾。然脹則必喘。喘則必脹。二者相因也。
脾不運而濁火上炎。肺不得清則喘。肺氣被郁。喘而不得下降則脹。治分新久虛實。初起脈實大。二陳、蘇子、葶藶泄之。二便通暢。喘脹俱減。其功易易也。
喻嘉言曰。從來腫脹。遍身頭面俱腫。尚易治。若只單單腹脹。則難治。遍身俱腫脹者。五臟六腑各有見證。故瀉肝瀉脾。瀉膀胱大小腸。間有取效之時。單單腹脹久窒。而清者不升。濁者不降。互相結聚。牢不可破。實因脾胃之衰微所致。而瀉脾之藥。安敢漫用乎。且腫脹之可瀉者。
但可施之於壯盛。及田野之流。豈膏粱老弱所能受。設為腫病。為大滿大實。必從乎瀉。則久病後腫與產後腫。將亦瀉之耶。後人不察。概從攻瀉。其始非不遽消。其後攻之不消矣。其後再攻之如鐵石矣。不知者見之。方謂何物邪氣。若此之盛。自明者觀之。不過為猛藥所攻。
即此身之元氣。轉與身為難。有如驅良民為盜賊之比。明乎此。則有培養一法。補益元氣是也。則有招納一法。宣布五陽是也。則有解散一法。開鬼門潔淨府是也。三法是不言瀉。而瀉在其中矣。
夫脹皆脾胃之氣虛弱。不能運化精微。致水穀聚而不散。故成脹滿。飲食不節。不能調養。則消氣下降。濁氣填滿。胸腹濕熱相蒸。遂成此證。小便短澀。其病膠固。難以治療。用半補半瀉之法。健脾順水寬中為主。不可過用猛烈。反傷脾胃。病再復脹。不可治也。宜分消湯、分消丸。
白話文:
張介賓說,觀察五臟六腑,雖然都有可能發生脹滿,但根本原因都離不開脾、肺、腎三臟。脾屬土,主導運化;肺屬金,主導全身的氣;腎屬水,主導身體的津液。所以,五氣所化生的津液,都根源於腎;五液所運行的氣,都根源於肺。它們在金和水兩方面互相轉輸,由脾土來控制水液並產生金氣。因此,腫脹的疾病,沒有不是由這三方面引起的。只是陰陽虛實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。一般來說,陽證一定會發熱,發熱的多屬於實證;陰證一定會怕冷,怕冷的多屬於虛證。先從身體內部開始脹,然後才脹到體表的多屬於實證;先從體表開始脹,然後才脹到內部的多屬於虛證。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的多屬於實證;小便清白,大便稀溏的多屬於虛證。脈象滑數有力,多屬於實證;脈象細微無力,多屬於虛證。臉色紅黃,呼吸粗大的多屬於實證;容顏枯槁,聲音喘促的多屬於虛證。脹滿的病情持續很久,是由於食量少、拉肚子引起的,屬於虛證,應該以補益脾胃為主。脹滿的病情突然發生,是由於情緒波動或外感邪氣引起的,屬於實證,應該以疏通利水為主。早上脹滿的情況比較輕,晚上比較嚴重,是血虛;晚上脹滿的情況比較輕,早上比較嚴重,是氣虛;早晚都嚴重,是氣血都虛。我治療脹滿,觀察屬於實證的,直接疏通陽明經,效果很快。如果屬於虛證的,溫補脾腎,慢慢可以康復。如果不是太實也不是太虛的,先用清熱利濕的方法見效,然後再用補脾的方法調理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表面看起來是實證,但實際上是虛證,用瀉的方法不行,用補的方法也沒有效果,非常危險。在病名上,有鼓脹和蠱脹的區別。鼓脹是指肚子裡空空的,腹皮繃得很緊,多屬於氣機不暢;蠱脹是指肚子裡有東西,腹部很大,不是蟲積就是血瘀。在治療方法上,有調理脾和調理肺的區別。先喘後脹的要治療肺,先脹後喘的要治療脾。但通常來說,脹就會引起喘,喘也會引起脹,兩者是相互影響的。
脾功能失調,導致濁火上炎;肺氣不清,就會出現喘。肺氣鬱滯,喘不過氣來,就會導致脹。治療要區分病情的急緩和虛實。剛開始發病,脈象洪實有力的,用二陳湯、蘇子降氣湯、葶藶大棗瀉肺湯來疏通,如果大小便通暢,喘和脹就會減輕,效果比較容易顯現。
喻嘉言說,一般來說,全身都腫脹,包括頭面部,還比較好治。如果單單只有肚子脹,就比較難治。全身腫脹,是五臟六腑都有問題,所以通過疏通肝、脾、膀胱、大小腸等,有時候可以見效。而單單腹脹,持續很久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互相結聚,牢不可破,其實是因為脾胃功能衰退導致的。如果再用瀉脾的藥,怎麼能隨便用呢?而且腫脹可以瀉的,只能用在身體強壯的人,或者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身上,那些吃好喝好、身體虛弱的老年人是不能用的。如果把腫脹都當成大實證,一定要用瀉的辦法,那麼那些久病後腫或者產後腫,也要用瀉的嗎?後人不明白,都用攻下的辦法,剛開始可能很快消腫,但之後就再也消不掉了,再攻就好像石頭一樣,再也沒用了。不了解的人看到這種情況,還以為是什麼邪氣很盛。但明白的人看來,這不過是被猛藥攻伐傷了元氣而已,就像把好百姓逼成了盜賊一樣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要用培養元氣的方法,補益元氣,還要招納陽氣,宣散五臟的陽氣,還要開通排泄的通道,把體內的污濁排出去。這三種方法看起來沒用瀉的方法,但瀉的作用已經在其中了。
脹滿都是因為脾胃氣虛弱,不能運化水穀精微,導致水穀積聚,不能散開,所以才形成脹滿。飲食不注意節制,不能好好調養,就會導致氣機下陷,濁氣填滿,胸腹之間濕熱相蒸,從而形成這種病。小便短少澀滯,病情就會變得頑固難治。應該用半補半瀉的方法,以健脾、利水、寬中為主,不能過度使用猛藥,反而會損傷脾胃,導致病情反復,難以治癒。可以用分消湯、分消丸等方劑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