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)

1.

(汗出不治,盜汗,頭汗,手足汗,陰汗,半身汗出)

經云。陽氣有餘。為身熱無汗。陰氣有餘。為多汗身寒。飲食飽甚。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。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。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。汗出於肝。搖體勞苦。汗出於脾。腎病者。寢汗出。憎風。津脫者。汗大泄。汗出偏沮。使人偏枯。飲酒中風。則為漏風。入房汗出中風。則為內風。

景岳全書曰。汗出一證。有自汗者。有盜汗者。自汗者。濈濈然無時。而動作則益甚。盜汗者。寐中通身汗出。覺來漸收。諸古法云。自汗者屬陽虛。腠理不固。衛氣之所司也。人以衛氣固其表。衛氣不固。則表虛自汗。而津液為之發泄也。治宜實表補陽。盜汗者。屬陰虛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陽氣充足的人,身體發熱卻不流汗;陰氣充足的人,則容易流汗且身體發冷。吃得過飽,容易流汗;驚嚇導致精氣外泄,也會流汗;長時間勞累,會導致腎氣虛弱,進而流汗;快速行走或恐懼,會導致肝氣不順,也容易流汗;過度勞累,會導致脾氣虛弱,同樣也會流汗。腎臟虛弱的人,容易在睡覺時流汗;體內津液不足的人,容易大量流汗。汗液流失過多會導致身體虛弱,容易感到寒冷。飲酒後受風,稱為「漏風」;在室內受風,稱為「內風」。

《景岳全書》中提到,汗出可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。自汗是指不分時間,經常出汗,活動時汗出更甚;盜汗是指睡覺時全身出汗,醒來後汗液逐漸減少。古人認為,自汗是陽虛、腠理不固,衛氣不足所致。衛氣負責保護身體表面,衛氣不足,就會導致身體表虛而自汗,進而導致津液流失。治療自汗應以補陽固表為主。盜汗則是陰虛所致。

陰虛者陽必湊之。故陽蒸陰分則血熱。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。治宜清火補陰。此其大法。然自汗亦有陰虛。盜汗亦多陽虛者。如遇煩勞大熱之類。最多自汗。如飲食之火起於胃。勞倦之火起於脾。酒色之火起於腎。皆能令人自汗。若此者。非陽盛陰衰而何。又若人之寤寐。

總由衛氣之出入。衛氣者。陽氣也。人於寐時。則衛氣入於陰分。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而何。然則陰陽有異。何以辨之。曰。但察其有火無火。則或陰或陽。自可見矣。蓋火盛而汗出者。以火爍陰。陰虛可知也。無火而汗出者。以表氣不固。陽虛可知也。知斯二者。則汗出之要。

無餘義矣。汗由血液。本乎陰也。經曰。陽之汗。以天地之雨名之。其義可知。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。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。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。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。欲禁汗而不知橐籥之牝牡。吾知其不敗不已也。汗證有陰陽。陽汗者。熱汗也。陰汗者。

白話文:

陰虛的人,陽氣一定會去補充它。所以陽氣蒸騰陰分,就會導致血熱。血熱就會導致津液外泄,而形成盜汗。治療應該以清熱補陰為主,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。然而,自汗也有陰虛的情況,盜汗也有很多是陽虛造成的。比如遇到勞累過度、發熱等情況,很容易自汗。比如飲食的熱氣從胃部產生,勞倦的熱氣從脾臟產生,酒色的熱氣從腎臟產生,都能導致自汗。像這樣的情況,就不是陽盛陰衰了嗎?

再比如人體的睡眠和清醒,都是由衛氣的出入造成的。衛氣就是陽氣。人在睡覺時,衛氣就會進入陰分。這時候,不是陽氣虛表了嗎?既然陰陽有差異,怎麼區分呢?說:只要觀察是否有熱氣,就能判斷是陰虛還是陽虛。可以清楚地看到。因為熱氣盛而汗出,是因為熱氣灼傷陰分,可以知道是陰虛。沒有熱氣而汗出,是因為表氣不固,可以知道是陽虛。明白了這兩點,汗出的要點就沒有其他了。

汗液來自血液,本質上屬於陰分。經書上說,陽氣的汗,用天地的雨來命名它,它的意思可以理解。但是汗液從陰分發出,又從陽分排出。汗液的根本是由陰分中的營氣,而它的開合則是由陽分中的衛氣控制。所以想要疏通汗液,卻不知道營氣和衛氣的盛衰,想要止住汗液,卻不知道呼吸的開合,我認為這樣一定會失敗的。汗證有陰陽之分,陽汗就是熱汗,陰汗就是冷汗。

冷汗也。人但知熱能致汗。而不知寒亦致汗。所謂寒者。非曰外寒。正以陽氣內虛。則寒生於中。而陰中無陽。陰中無陽。則陰無所主。而汗隨氣泄。故凡大驚大恐大懼。皆能令人汗出。是皆陽氣頓消。真元失守之兆。至其甚者。則如病後產後。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。必多有汗出者。

是豈非氣怯而然乎。故經曰。陰勝則身寒。汗出身常清。數慄而寒。寒則厥。厥則腹滿死。仲景曰。極寒反汗出。身必冷如冰。是皆陰汗之謂也。故凡治陰汗者。但當察氣虛之微甚。微虛者。略扶正氣。其汗自收。甚虛者。非甘、薑、桂、附。速救元氣不可。

自汗雖由衛氣不固。胃中之津液外泄。而實關乎臟腑蒸發使然。心之陽不能衛外而為固。則自汗出。包絡之火鬱發也。腎之陰不能退藏於密。則盜汗出。陰火乘虛蒸發也。肺氣衰則表不能衛而自汗出。必喘乏少氣。胃虛水穀氣脫散者汗自出。必氣虛少食。陰虛者。陽必湊。故發熱自汗。

白話文:

冷汗是一種常見的現象,人們通常只知道熱能導致出汗,卻不知道寒也能致汗。這裡說的「寒」,不是指外在的寒冷,而是指陽氣內虛,導致寒氣從內部產生。由於陽氣不足,陰氣無法得到制約,就會導致汗液隨著氣血外泄。所以,凡是大驚、大恐、大懼都能使人出汗,這都是陽氣突然消失,真元失去保護的徵兆。更嚴重的情況,例如病後、產後,或大吐、大瀉、失血之後,都會出現大量出汗。

這些情況都是由於氣虛造成的。正如經書中所說:「陰勝則身寒,汗出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。」仲景也說:「極寒反汗出,身必冷如冰。」這些都是陰汗的表現。所以,治療陰汗,就要觀察氣虛的程度。輕微的氣虛,只要稍微扶助正氣,汗就會自然止住。嚴重的氣虛,就要用甘草、薑、桂、附子等藥物迅速救治元氣。

自汗雖然是由於衛氣不固,胃中津液外泄導致的,但實際上也與臟腑蒸發有關。心陽不足,無法保護外邪入侵,就會出現自汗。包絡之火鬱結,也會導致自汗。腎陰不足,無法藏於內,就會出現盜汗。陰火乘虛而上,蒸發津液導致盜汗。肺氣虛弱,表不能固,也會出現自汗,並伴隨喘乏、少氣。胃虛水穀氣散失,也會出現自汗,並伴隨氣虛、少食。陰虛則陽必盛,所以會出現發熱自汗。

當歸六黃湯。陽虛者。陰必乘。故發厥自汗。黃耆建中湯。甚者少加附子。營血不足自汗。黃耆建中加當歸。甚者加熟地。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。耆附湯。脾中之陽衰微而自汗。朮附湯。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。參附湯。身冷自汗陰躁。欲坐泥水中。脈浮而數。按之如無。經云。

白話文:

當歸六黃湯適合陽虛的人,因為陽虛陰盛,所以容易發冷、冒汗。黃耆建中湯適用於更嚴重的狀況,可以加附子。營血不足導致的冒汗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加當歸,更嚴重的可以加熟地。衛外之陽不足而冒汗,可以用耆附湯。脾陽虛弱導致的冒汗,可以用朮附湯。腎陽虛弱導致的冒汗,可以用參附湯。如果身體冰冷、冒汗、陰虛躁熱、想坐在泥水中、脈搏浮而快、按下去像沒有脈一樣,經書上說……

脈至而從。按之不鼓。諸陽皆然。此陰盛格陽。真武湯冷服。肺氣虛者。固其皮毛。玉屏風散。脾虛者。壯其中氣。補中益氣湯。心虛者。益其血脈。當歸補血湯。肝虛者。理其疏泄。逍遙散。腎虛者。助其封藏。都氣丸。火氣炎上。胃中之濕亦能作汗。可用涼膈散。脾胃不和。

外挾風濕。身重汗出。羌活勝濕湯。風濕相搏。時自汗出。防己黃耆湯。惡風自汗。桂枝。又有漏風證。一名酒風。不論冬夏。額上常有汗出。此醉後當風所致。經曰。有病身熱懈惰。汗出如浴。惡風少氣。病名酒風。治之以澤瀉、術各十分。麋銜五分。合以三指撮為後飯。

白話文:

脈搏微弱,按壓時沒有明顯的跳動感,這是所有陽氣都衰弱的表現,屬於陰氣盛而抑制陽氣。可以服用真武湯,冷服。如果是肺氣虛弱,要固護皮膚和毛髮,可以用玉屏風散。如果是脾虛弱,要補益中氣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是心氣虛弱,要滋補血脈,可以用當歸補血湯。如果是肝氣虛弱,要調理肝臟的疏泄功能,可以用逍遙散。如果是腎氣虛弱,要輔助腎臟的封藏功能,可以用都氣丸。

如果出現上火的症狀,胃裡的濕氣也能導致出汗,可以用涼膈散。如果是脾胃不和,伴隨著風濕外邪,身體沉重並且出汗,可以用羌活勝濕湯。如果風濕相互搏結,時常自發出汗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。如果怕風並且自發出汗,可以用桂枝。如果還有漏風症,又稱為酒風,不論冬天夏天,額頭上總是出汗,這是酒後吹風導致的。醫書記載,患有這種病的人,身體發熱無力,汗出如浴,怕風氣短,稱為酒風,可以用澤瀉、蒼朮各10克,麋銜5克,混合在一起,飯後服用。

又曰。飲酒中風。則為漏風。漏風之狀。多汗。常不可以單衣。食則汗出。甚則身汗喘急。惡風衣常濡。口乾善渴。不能勞事。先宜五苓散熱服取汗。後與黃耆建中加白朮、澤瀉。汗出日久。用參、耆、朮、附等藥不效。汗乾仍熱。此風邪伏於經絡。暫與參蘇飲。病已止服。

此反治也。汗出不止。名曰亡陽。以附子理中加黃耆。外用溫粉撲之。痰證汗自出。痰消汗自止。二陳加桂枝、枳、桔、香附、貝母。多汗惡風。食則汗出如油。久不治。必成消渴。玉屏風散。少加煅牡蠣。病餘氣血俱虛而汗。服諸止汗藥不應。用十全大補湯半劑。加熟棗仁五錢。

白話文:

又有人說,飲酒後中風,就會變成漏風。漏風的症狀是容易出汗,經常不能穿單衣,吃飯的時候就會流汗,嚴重的話還會全身冒汗、呼吸急促,怕風,衣服經常濕透,口渴,不能勞動。一開始應該先服用五苓散,熱服,讓身體出汗。之後再服用黃耆建中湯,加入白朮、澤瀉。如果出汗的時間很長,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附子等藥物也不見效,出汗停止了但身體還是很熱,這是因為風邪侵入經絡,可以暫時服用參蘇飲。病症停止後就停止服用。

這是逆向治療方法。出汗不止,叫做亡陽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入黃耆治療,外用溫粉塗抹。如果是痰證引起出汗,痰消了汗自然就會停止。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桂枝、枳實、桔梗、香附、貝母。如果經常出汗、怕風,吃飯的時候就會像油一樣流汗,時間久了不治療,就會變成消渴症。可以服用玉屏風散,稍微加一點煅牡蠣。如果生病後氣血都虛弱,而一直出汗,服用各種止汗藥物都不見效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半劑,再加入熟棗仁五錢。

若胸膈煩悶。不能勝陰藥者。生脈散加黃耆二錢。當歸六分。熟棗仁三錢。一服即驗。別處無汗。獨心胸一片有汗。此思傷心也。其病在心。名曰心汗。歸脾湯倍黃耆。或生脈散加當歸、棗仁。豬心湯煎服。

汗出不治證,汗出而喘甚者不治。汗出而脈脫者不治。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。汗出發潤至顛者不治。汗出如油者不治。汗出如珠者不治。汗出如膠。膠黏如珠之凝。及淋漓如雨。揩拭不逮者。皆不可治。

盜汗,金匱云。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。善盜汗出。蓋平人脈虛弱微細。是衛虛不能鼓其脈氣於外。所以不能約束津液。當衛氣行陰。目瞑之時。血氣無以固其表。腠理開則汗。醒則行陽之氣復散於表。則汗止矣。名曰盜汗。亦名寢汗。此屬本虛。與傷寒邪在半表不同。先與當歸補血湯加炒棗仁半兩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胸部和膈膜感到煩悶,又不能服用滋陰的藥物,可以用生脈散加黃耆兩錢、當歸六分、熟棗仁三錢,服用一次就能見效。如果其他地方沒有出汗,只有心胸部位出汗,這是思慮過度傷了心神,病症在心臟,稱為心汗,可以用歸脾湯加倍黃耆,或者用生脈散加當歸、棗仁,也可以用豬心湯煎服。

汗出而不治的症狀,有以下幾種情況:出汗伴隨喘息嚴重者,出汗伴隨脈搏微弱者,出汗伴隨身體疼痛劇烈者,出汗伴隨汗液濕潤到達頭頂者,出汗如同油脂般者,出汗如同珍珠般者,出汗如同膠水般,黏稠凝結,如同珍珠一樣,或者汗水像雨水一樣淋漓不斷,擦拭也來不及,這些情況都是不可治癒的。

盜汗,金匱要略中提到,平時身體健康的男性,脈搏虛弱細小,容易盜汗。這是因為平時脈搏虛弱細小,是衛氣不足,無法將脈氣鼓動到體表,所以無法約束津液。當衛氣運行到陰經,眼睛閉合時,血液和氣血無法固守體表,毛孔開合就會出汗。醒來之後,陽氣重新散布到體表,汗液就會停止。這種汗稱為盜汗,也稱為寢汗。這屬於本體虛弱,和傷寒邪氣停留在半表不同。可以用當歸補血湯加炒棗仁半兩來治療。

數服後與都氣丸調補之。酒客睡中多汗。此濕熱外蒸也。二妙散加白朮、防風、牡蠣。血熱盜汗。當歸六黃湯為專藥。虛人。多加參、耆減芩、連。身熱。加地骨皮。肝虛。加棗仁。肝實。加龍膽草。煩心。加竹葉、辰砂、麥冬。脾虛。去芩、連加白朮、芍藥。傷寒陽明少陽證盜汗。

柴胡、葛根隨證主治。溫熱三陽合病。目合則汗。白虎湯。

白話文:

服用幾劑藥後,再用都氣丸調補身體。酒客睡覺時容易出汗,這是濕熱外蒸的表現。可以用二妙散加上白朮、防風、牡蠣來治療。血熱盜汗,可以用當歸六黃湯治療。虛弱的人,可以多加人參、黃耆,減少黃芩、黃連的用量。身體發熱,可以加地骨皮。肝虛,可以加棗仁。肝實,可以加龍膽草。心煩,可以加竹葉、辰砂、麥冬。脾虛,可以去掉黃芩、黃連,加上白朮、芍藥。傷寒陽明少陽證導致的盜汗,可以用柴胡、葛根根據症狀主治。溫熱三陽合病,眼睛閉合時出汗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

頭汗,頭為諸陽之會。額上多汗而他處無者。濕熱上蒸使然。或蓄血結於胃口。迫其津液上逆所致。蓄血頭汗出。劑頸而還。犀角地黃湯。頭汗小便不利。而渴不能飲。此瘀蓄膀胱也。桃核承氣湯。胃熱上蒸。額汗發黃。小水不利者。五苓散加茵陳。甚則茵陳蒿湯微利之。傷寒脅痛耳聾。

寒熱口苦。頭上汗出。劑頸而還。屬少陽。小柴胡加桂枝、苓、術和之。凡頭汗。服和營衛逐濕豁痰理氣散瘀藥。或發寒熱。下體得汗者。為營衛氣通。日漸向愈之機也。食滯中宮。熱氣上炎。亦令頭汗。生料保和丸。倍用薑汁炒川連。病後產後。悉屬陽虛。誤治必死。傷濕額上汗出。

白話文:

頭部出汗,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。如果只有額頭出汗,其他地方沒有,是濕熱上升蒸騰造成的。也可能是因為血液瘀積在胃部,迫使津液逆流上涌導致。血液瘀積引起的頭汗,會流到脖子再返回。可以服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

如果頭部出汗,小便不暢,口渴卻喝不下水,這是瘀血積聚在膀胱導致的。可以服用桃核承氣湯治療。

如果胃部熱氣上升蒸騰,額頭出汗發黃,小便不暢,可以服用五苓散加茵陳,情況嚴重可以服用茵陳蒿湯,使其稍微通利小便。

如果患有傷寒,伴隨脅痛、耳聾、寒熱、口苦、頭上出汗,流到脖子再返回,屬於少陽病。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入桂枝、茯苓、蒼朮來治療。

一般來說,頭部出汗,應該服用調和營衛、驅散濕氣、化痰理氣、散瘀的藥物。如果出現寒熱症狀,下半身也出汗,表示營衛氣通,病情逐漸好轉。

如果因為食物積滯在中焦,熱氣上炎導致頭部出汗,可以服用保和丸,加倍用薑汁炒川連。

病後或產後頭部出汗,屬於陽虛,如果誤治就會危及生命。

如果因為傷風濕導致額頭出汗,可以服用相關藥物治療。

下之微喘者死。下後小便不利者亦死。傷寒陰毒等證額汗。見緒論。

手足汗,脾胃濕蒸。傍達於四肢。則手足多汗。熱者。二陳湯加川連、白芍。冷者。理中湯加烏梅。弱者。十全大補去芎加五味子。

陰汗,陰間有汗。屬下焦濕熱。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二味。風能勝濕也。或當歸龍薈丸。及二妙散俱效。陰囊濕者。以爐甘石煅過撲之。密陀僧末亦佳。

白話文:

患病後呼吸微弱的人容易死亡,病後小便不暢的人也容易死亡。傷寒陰毒等病症會發汗,詳細內容可參考緒論。

手腳出汗屬於脾胃濕熱,濕熱蒸騰至四肢,就會手腳多汗。如果體質偏熱,可用二陳湯加川連、白芍治療;如果體質偏寒,可用理中湯加烏梅治療;如果體質虛弱,可用十全大補湯去芎加五味子治療。

陰汗,是指身體內側出汗,屬於下焦濕熱。可用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兩味治療,因為風能祛濕。也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或二妙散,都有效。陰囊潮濕可以用爐甘石煅燒後撲在患處,或者用密陀僧粉末也有效。

半身汗出,夏月止半身出汗。皆氣血不充。內挾寒飲所致。偏枯及夭之兆也。大劑十全大補、人參養榮、大建中輩加行經豁痰藥治之。若元氣稍充。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發其表。或防己黃耆湯加川烏以散其濕。此證雖屬血虛。慎不可用四物陰藥。以其閉滯經絡故也。

石頑曰。汗之源不一。有因於衛氣疏者。有因於營氣熱者。有因於營衛不和者。蓋風邪干衛。則腠理疏。營氣乘表虛而外泄。則自汗。治當散邪為急。宜從仲景桂枝湯、小建中輩。遲則營氣外亡。邪氣內入。必變府實潮熱矣。又宜三承氣湯選用。此皆外感自汗也。若鬱熱內蒸。

白話文:

身體一半出汗,夏天也只有一半出汗,都是氣血不足,体内有寒气造成的。这预示着身体偏枯、寿命短。应该用大剂十全大补、人参补血、大建中汤等药物,并加上通经豁痰的药物治疗。如果元气稍稍充盈,可以间歇服用小续命汤一剂,打开表层。或者服用防己黄芪汤加入川乌散去湿气。这种症状虽然属于血虚,但不能使用四物汤等阴性的药物,因为会阻滞经络。

石顽说,汗的来源有很多,可能是卫气疏泄导致,也可能是营气发热导致,还有可能是营卫不和导致。如果风邪侵犯卫气,则腠理疏松,营气乘着表虚而外泄,就会自汗。治疗应该以散邪为急,用仲景桂枝汤、小建中汤等药物。如果延误,营气外泄,邪气内入,就会发展成府实潮热。也应该选择三承气汤来治疗。这些都是外感引起的自汗。如果郁热内蒸...

亦必從空竅發泄。或從腸胃下奔。或從皮毛外達。則鬱熱得散。然外泄輕於下奔。蒸熱勝於乾熱。以此驗營衛之枯與不枯也。當從內傷虛損例治之。至於邪正交加。非汗不解。故少陽挾熱。或為盜汗。或腋汗脅汗。須知從陰陽交互時。及陰陽交互處發泄者。皆陰陽不和。半表半裡證。

小柴胡、逍遙散。皆合劑也。及乎挾風邪痰濕之類。亦多有之。至如頭汗。或為濕熱上攻。或為瘀血內結。亦屬陰陽不和。其於陰汗股汗。又為肝家濕熱下滲之徵驗。豈可一概施治乎。

〔診〕汗家腠理疏豁。其脈必緩。兼浮則為風。兼滑則為痰。兼大則為熱。兼弱為衛虛。兼芤為失血。兼遲為氣虛。兼細為陰虛。經云。肺脈軟而散者。當病灌汗。肺脈緩甚為多汗。尺澀脈滑。謂之多汗。病風人脈緊數。浮沉有力。汗出不止。呼吸有聲者死。不然。則主病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積熱,必須要從身體的空竅排泄出來,例如從腸胃向下奔瀉,或者從皮膚毛髮向外發散,才能使鬱熱消散。但外泄比向下奔瀉輕,蒸熱比乾熱更強,觀察這些現象可以判斷營氣和衛氣是否虧損。因此應該根據內傷虛損的原理來治療。至於邪氣和正氣交戰,非要出汗才能解決,所以少陽經挾熱,可能出現盜汗、腋汗、脅汗等症状。要知道,從陰陽交互的時間和部位發泄,都是陰陽不和、半表半裡證的表現。

小柴胡湯、逍遙散都是複方藥,而且也常常伴隨風邪、痰濕等病邪。例如頭汗,可能是濕熱上攻,也可能是瘀血內結,也屬於陰陽不和。至於陰汗、股汗,則是肝臟濕熱下滲的徵兆。所以不能一概而論,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

從汗的表現可以判斷患者的體質,如果患者的汗孔疏鬆,脈象一定緩慢,如果脈象兼浮,則說明有風邪,兼滑則說明有痰濕,兼大則說明有熱邪,兼弱則說明衛氣虛弱,兼芤則說明失血,兼遲則說明氣虛,兼細則說明陰虛。經書上說:「肺脈軟而散者,當病灌汗。」,也就是說肺脈緩慢,則容易出汗。尺脈澀滑,也叫做多汗。患風邪的人脈象緊數,浮沉有力,汗出不止,呼吸有聲,則容易死亡。如果沒有這些表現,則主要以病氣為主。

東垣治一人。二月陰雨寒濕。又因勞役所傷。病解之後。汗出不止。沾濡數日。惡寒重添厚衣。心胸間時煩熱。頭目昏憒。上壅食少。此乃胃中陰火熾盛。與外天雨之濕氣相合。而汗出不休。遂用羌活勝濕湯。以風藥去其濕。甘寒瀉其熱。一服而愈。

滑伯仁治一婦。暑月自汗。口乾煩躁。欲坐水中。脈浮而數。按之豁然虛散。得之食生冷乘涼所致。以真武湯。一進汗止。再進躁退。三進全安。

飛疇治陳子厚媳。八月間因產不順。去血過多。產後惡露稀少。服益母草湯不行。身熱汗出。產科用發散行血更劇。自用焦糖酒一碗。遂周身絡脈棰楚難堪。惡露大下。昏沉戴眼。汗出如浴。但言心痛不可名狀。此血去過多。心失其養故痛。肝主筋。為藏血之地。肝失其榮。

白話文:

一位名叫東垣的醫生治療一位病人,當時是二月陰雨寒冷潮濕的天氣,病人又因為勞累過度而受傷。病好之後,病人一直流汗不止,濕透了衣服好幾天,而且還感到惡寒加重,必須穿厚衣服保暖。病人時常感到心胸煩熱,頭昏眼花,食慾不振。東垣診斷為胃中陰火熾盛,與外界的雨水濕氣結合,導致汗出不止,於是使用羌活勝濕湯,用辛溫解表藥驅散濕氣,用甘寒藥瀉去熱氣,病人服用一劑藥就痊癒了。

另一位名叫滑伯仁的醫生治療一位婦女,當時是炎熱的夏季,婦女自汗不止,口乾舌燥,感到煩躁不安,很想坐在水裡。她的脈象浮數,按下去感覺空虛散漫。滑伯仁診斷為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導致,於是使用真武湯,服用一劑藥就止住了汗,服用兩劑藥就消除了煩躁,服用三劑藥就完全恢復健康。

一位名叫飛疇的醫生治療陳子厚媳婦,當時是八月,婦人因生產不順,失血過多,產後惡露稀少。服用益母草湯沒有效果,婦人身體發熱,還一直流汗,產科醫生使用發散行血的藥物反而加重病情。飛疇醫生自行用焦糖酒一碗,婦人頓時感到全身筋脈疼痛難忍,惡露大量流出,昏昏沉沉,眼睛看不清,汗出如雨,只說心痛得無法形容。飛疇診斷為婦人失血過多,心臟失養導致疼痛,肝臟主筋,是藏血的地方,肝臟失於滋養,所以出現疼痛。

故絡脈棰楚不堪。且汗為產後之大禁。若非急用人參。恐難保其朝夕也。用四君合保元加白芍、五味。一劑汗止。因其語言如祟。疑為瘀血未盡。更欲通利。予曰。聲怯無神。此屬鄭聲。且腹不疼痛。瘀何從有。此神氣散亂不收之故。前方加入棗仁、龍齒。諸證漸平。後服獨參湯。

至彌月而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脈絡跳動急促,令人擔憂。而且,產後大量流汗是大忌。如果不是急需人參,恐怕難以保住性命。於是用四君子湯合保元湯,再加入白芍、五味子,服用一劑後汗液就止住了。因為患者說話語無倫次,像是中邪了一樣,懷疑是瘀血未盡,想再用藥通利。我說:「聲音微弱,神氣不足,這是虛弱之聲,而且肚子也沒有疼痛,哪來的瘀血呢?這是神氣渙散不收的緣故。前面的藥方再加上棗仁、龍齒,諸症就會逐漸平息。之後再服用獨參湯。」

直到滿月,身體就康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