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1)

1. 鼓脹

靈樞脹論云。其脈大堅以澀者。脹也。水脹云。膚脹者。寒氣客於皮膚之間。𪔣𪔣然不堅。腹大。身盡腫。皮厚。按其腹。窅而不起。腹色不變。此其候也。腹脹身皆大。大與膚脹等。色蒼黃。腹筋起。此其候也。夫脹者。皆在於臟腑之外。排臟腑而郭胸脅。脹皮膚。故命曰脹。

五臟六腑。各有畔界。其病各有形狀。營氣循脈。衛氣逆為脈脹。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。三里而瀉。近者一下。遠者三下。無問虛實。工在疾瀉。夫心脹者。煩心短氣。臥不安。肺脹者。虛滿而喘咳。肝脹者。脅下滿而痛引小腹。脾脹者。善噦。四肢煩悗。體重不能勝衣。臥不安。

腎脹者。腹滿引背。央央然腰髀痛。胃脹者。腹滿胃脘痛。鼻聞焦臭。妨於食。大便難。大腸脹者。腸鳴而痛濯濯。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。小腸脹者。少腹䐜脹。引腰而痛。膀胱脹者。小腹滿而氣癃。三焦脹者。氣滿於皮膚中。輕輕然而不堅。膽脹者。脅下痛脹。口中苦。

善太息。凡此諸脹。其道在一。明知逆順。針數不失。補虛瀉實。神歸其室。久塞其空。謂之良工。

按諸脹統言無問虛實。工在疾瀉。次云補虛瀉實。神歸其室。二說相左。其義何居。原夫諸脹之因。良由衛氣僭逆。故宜疾瀉以下其氣。氣下則脹消矣。衛為水穀之悍氣。常行脈外。不能入於脈。今以僭逆過甚。乃並居營分而入於脈。則為脈脹。衛氣並脈。循分肉間。則為膚脹。

故昭揭於臟腑諸脹之前。且言凡此諸脹。其道在一。故其治。總不越針三里以疾瀉之也。明知逆順者。知胃逆之甚與不甚也。針數不失者。隨近遠之一下三下也。

素問云。有病心腹滿。旦食則不能暮食。名為鼓脹。治之以雞矢醴。一劑知。二劑已。其有時復發者。何也。此飲食不節。故時有病氣聚於腹也。胃脈實則脹。脾氣實則腹脹。涇溲不利。濁氣在上。則生䐜脹。中滿者。瀉之於內。下之則脹已。(論實證。)飲食起居失節。入五臟則腹滿閉塞。(論虛證。)腹滿䐜脹。支鬲胠脅。下厥上冒。過在足太陰陽明。

太陰之厥。則腹滿䐜脹。後不利。不飲食。食則嘔。不得臥。胃中寒則脹滿。臟寒生滿病。胃風鬲塞不通。腹善滿。失衣則䐜脹。(論寒證。)熱勝則腫。諸脹腹大。皆屬於熱。諸病有聲。鼓之如鼓。皆屬於熱。(論熱證。)

丹溪曰。單腹脹。乃脾虛之甚。必用大劑參、術。佐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之類。或曰。腹已脹矣。反用參、術何耶。曰。乃內經塞因塞用之法。正氣虛而不能運行。濁氣滯塞於中。今扶助正氣。使之自然健運。邪無所留。而脹消矣。

盛啟東云。凡下氣虛乏。中焦氣壅。欲散滿則恐虛其下。欲補下則滿甚於中。況少服則資壅。多服則宣通。當以啟峻湯峻補其下。疏啟其中。故氣既得峻補。則上行而啟其中。中焦運行之令。使之疏通。則中滿自消。下虛自實。乃塞因塞用也。補脾藥必佐薑製厚朴。以其溫能益氣。辛能寬脹也。

白話文:

鼓脹

《靈樞·脹論》說,脈象又大又堅硬又澀滯的,就是脹病。水脹說到,皮膚脹,是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,摸起來軟綿綿的不堅硬,肚子很大,全身都腫,皮膚變厚,按壓肚子會凹陷進去而不會馬上彈回,肚子顏色沒有改變,這是皮膚脹的症狀。腹脹且全身都腫大,腫大的程度與皮膚脹相似,臉色呈現蒼黃,腹部青筋浮現,這是另一種脹的症狀。所謂脹,都是在臟腑之外發生的,擠壓臟腑,擴張胸脅,使皮膚脹大,所以稱之為脹。

五臟六腑各有界限,它們的疾病各有不同的形狀。營氣在脈絡中運行,衛氣如果逆行就會造成脈脹。衛氣與脈絡一起在肌肉間運行,就會造成皮膚脹。治療時,針刺足三里穴瀉氣,靠近病灶的扎一下,遠離病灶的扎三下,無論虛實,都應該快速瀉氣。心臟脹,會感到心煩、呼吸短促、臥床不安;肺臟脹,會感到虛脹、氣喘咳嗽;肝臟脹,會感到脅肋下脹滿疼痛,並牽引到小腹;脾臟脹,會經常打嗝、四肢煩躁、身體沉重無法承受衣物重量、臥床不安。

腎臟脹,會感到腹部脹滿,牽引到背部,腰部和髖部酸痛;胃脹,會感到腹部脹滿、胃脘疼痛、聞到焦臭味、食慾不佳、大便困難;大腸脹,腸鳴疼痛,冬天如果再受到寒邪侵襲,會出現飲食不消化而腹瀉;小腸脹,會感到小腹脹痛,並牽引到腰部疼痛;膀胱脹,會感到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;三焦脹,會感到氣體充滿皮膚之中,摸起來輕輕的而不堅硬;膽脹,會感到脅肋下疼痛脹滿、口中發苦、經常嘆氣。所有這些脹病,病理機制都是一樣的,要明白順逆的道理,針灸時掌握好針刺的次數,補虛瀉實,使精氣神歸回正常狀態,長期治療使病灶痊癒,才能算是好醫生。

上述說到各種脹病不用管虛實都應該快速瀉氣,接著又說要補虛瀉實,使精氣神歸回正常狀態,這兩種說法好像矛盾。其實,所有脹病的原因都是衛氣逆亂造成的,所以應該快速瀉氣來降低衛氣,氣降下來,脹病自然消除。衛氣是水穀的精悍之氣,通常在脈絡之外運行,無法進入脈絡。現在由於衛氣過度逆亂,反而與營氣一同進入脈絡,就會形成脈脹。衛氣與脈絡一起在肌肉之間運行,就會形成皮膚脹。

所以在提到臟腑的各種脹病之前,就說明了所有脹病,病理機制是一樣的,所以治療的原則,都離不開針刺足三里穴來快速瀉氣。明白順逆的道理,就是要知道胃氣逆亂的程度。針刺次數不失誤,就是要根據病灶的遠近來決定針刺一下或三下。

《素問》說,有種病會讓人感到心腹脹滿,早上吃了飯,晚上就吃不下,這叫做鼓脹。可以用雞屎醴治療,吃一劑就會有效果,吃兩劑就會痊癒。如果這種病有時會復發,又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所以有病氣時常聚集在腹部。胃脈實證會造成脹滿,脾氣實證會造成腹部脹滿、小便不利。濁氣聚集在上,就會產生腹部脹滿的感覺。中焦滿脹的,要從內部瀉氣,讓氣降下去,脹滿就會消除。(這裡講的是實證)。如果飲食起居不注意,病邪侵入五臟,就會造成腹部脹滿閉塞。(這裡講的是虛證)。腹部脹滿,影響到胸膈和兩脅,下肢厥冷,氣向上衝逆,病因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。

太陰脾經氣血逆亂,就會造成腹部脹滿,小便不暢通,不思飲食,吃了就想吐,睡不安穩。胃中受寒,就會感到脹滿。臟腑受寒就會產生脹滿病。胃風阻礙氣機不通暢,腹部容易脹滿。如果穿得太少,就會感到腹部脹滿。(這裡講的是寒證)。熱邪過盛就會造成腫脹,各種腹部脹大的疾病,都屬於熱證。各種有聲音的疾病,例如肚子脹得像鼓一樣,都屬於熱證。(這裡講的是熱證)。

朱丹溪說,單純的腹脹,是脾虛非常嚴重的表現,必須使用大量的人參和白朮,再佐以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等藥材。有人會問,肚子已經脹了,為什麼反而要用人參和白朮?回答是,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塞因塞用」的方法。正氣虛弱不能正常運行,濁氣停滯在中間,現在扶助正氣,使它自然健運起來,邪氣就無處可留,脹滿自然就消除了。

盛啟東說,凡是下氣虛弱,中焦氣機壅滯,想要疏散脹滿又怕虛弱了下面,想要補下面又怕加重了中間的脹滿。況且,藥物用量少了會助長壅塞,用量多了會疏泄,應該用啟峻湯來快速補益下焦,疏通中焦。這樣一來,氣得到快速補益,就能夠上行並疏通中焦,中焦的氣機運行正常,就會疏通,脹滿自然消除,下焦也會變得充實。這就是「塞因塞用」的道理。補益脾胃的藥物,一定要佐以薑製的厚朴,因為它溫性可以益氣,辛味可以寬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