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2)
卷九 (2)
1. 癰疽
急斬之。不則死矣。
營氣稽留於經脈之中。則血泣而不行。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。壅遏而不得行。故熱。大熱不止。熱勝則肉腐。肉腐則為膿。然不能陷。骨髓不為焦枯。五臟不為傷。故命曰癰。熱氣深甚。下陷肌膚。筋骨枯。內連五臟。血氣竭。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。故命曰疽。疽者。
上之皮夭以堅。上如牛領之皮。癰者。其皮上薄以澤。此其候也。病有形而不痛者。陽之類也。無形而痛者。陰之類也。無形而痛者。其陽完而陰傷之也。急治其陰。無攻其陽。有形而不痛者。其陰完而陽傷之也。急治其陽。無攻其陰。陰陽俱動。乍有形。乍無形。加以心煩。
命曰陰勝其陽。此為不表不里。其形不久。身有五部。伏兔一。腓二。腓者腨也。背三。五臟之俞四。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。喜怒不測。飲食不節。陰氣不足。陽氣有餘。營氣不行。乃發為癰。陰陽不相通。兩熱相持。乃化為膿。其白眼青。黑眼小。是一逆也。內藥而嘔。
是二逆也。腹痛渴甚。是三逆也。肩項中不便。是四逆也。音嘶色脫。是五逆也。除此五者為順矣。
素問云。膏粱之變。足生大疔。受如持虛。汗出見濕。乃生痤痱。營氣不從。逆於肉理。乃生癰腫。氣傷痛。形傷腫。先痛而後腫者。氣傷形也。先腫而後痛者。形傷氣也。
金匱云。諸浮數脈。應當發熱。而反灑淅惡寒。若有痛處。當發其癰。師曰。諸癰腫。欲知有膿無膿。以手掩腫上。熱者為有膿。不熱者為無膿。
發熱而脈見浮數。證脈相應也。脈見浮數而反灑淅惡寒。是火鬱不得發越。若有痛處而飲食如常。必發癰腫之候。腫熱未甚。尤可消散。腫熱已劇。癰膿已成。後世用濕紙貼腫上。候其癰腫之頭。亦不出乎此意。
浸淫瘡。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。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。浸淫瘡。黃連粉主之。(方缺)
病機機要云。瘰癧者結核是也。或在耳後。或在耳前。或在耳下連及頤頷。或在頸下連缺盆。皆謂瘰癧。或在胸之側。或在兩脅。皆謂之馬刀。手足少陽主之。此本膏粱丹毒火熱之變。因虛勞氣鬱所致。止宜補形氣。調經脈。其瘡當自消。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。其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者。
下之先犯病禁經禁。故致失手。且有兼痰兼氣兼血兼陰虛等證者。病本不同。治當求責。瘡瘍者火之屬。須分內外以治其本。內之外者。其脈沉實。發熱煩躁。外無焮赤。痛深於內。其邪氣深矣。故疏通臟腑以絕其源。外之內者。其脈數。焮腫在外。形證外顯。恐氣極而犯內。
故先托裡也。內外之中者。外無焮惡之氣。內亦臟腑宣通。知其在經。當和營衛也。用此三法之後。雖未愈。必無變證。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。
白話文:
癰疽
發現癰疽要趕快處理,不然會有生命危險。
當身體的氣血在經脈中運行不順暢時,血液就會凝滯不行。血液不行,衛氣也會跟著不通,導致氣血壅塞而產生熱。熱持續不退,過熱就會導致肌肉腐爛,腐爛後就會形成膿。但如果這種膿沒有深入到骨髓,也沒有使五臟受到損傷或枯竭,就叫做「癰」。
如果熱氣非常深重,向下侵入到肌肉和皮膚,導致筋骨枯萎,內部連通到五臟,使氣血衰竭,那麼癰的下方筋骨和肌肉都會被破壞殆盡,這種情況就叫做「疽」。
疽的表皮堅硬像牛頸部的皮膚一樣。癰的表皮則比較薄且有光澤。這是區分癰和疽的徵兆。
生病時,如果病灶有形狀但不痛,屬於陽性疾病;如果沒有形狀卻疼痛,屬於陰性疾病。沒有形狀卻疼痛,表示陽氣還好,但陰氣受損,應趕快治療陰虛,不要去處理陽氣。有形狀但不痛,表示陰氣還好,但陽氣受損,應趕快治療陽虛,不要去處理陰氣。如果陰陽之氣同時紊亂,時而有形狀,時而沒有形狀,再加上心煩,就表示陰氣勝過陽氣,這表示病邪既不在體表也不在體內,這種情況病情通常不會拖很久。
身體有五個部位容易長癰疽,而且長在這些部位通常會致命:第一是腹股溝,第二是兩側小腿肚,第三是背部,第四是五臟的背俞穴,第五是頸項。
如果人情緒不穩定、飲食不節制,導致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氣血運行不暢,就容易長癰。如果陰陽之氣不協調,兩股熱氣相互對抗,就會化膿。如果出現白眼珠發青、黑眼珠變小,這是第一種危險徵兆;內服藥物後反而嘔吐,這是第二種危險徵兆;腹痛而且非常口渴,這是第三種危險徵兆;肩膀和頸項不舒服,這是第四種危險徵兆;聲音沙啞、臉色憔悴,這是第五種危險徵兆。如果沒有出現以上五種徵兆,就表示病情還算順利。
《素問》提到,經常吃油膩厚味食物的人,腳上容易長大疔瘡。如果身體虛弱,出汗後又遇濕氣,就容易長痤瘡。如果身體的氣血不順,與肌肉的紋理逆向而行,就會長癰腫。氣受損會感到疼痛,形體受損會腫脹。先痛後腫,表示是氣損傷了形體;先腫後痛,表示是形體損傷了氣。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,如果脈象浮數,本來應該發熱,卻反而感到發冷、怕冷,而且身體有疼痛的地方,就表示可能會長癰。醫生說,要知道癰腫有沒有化膿,可以用手按在腫脹的地方,如果感覺到發熱,就表示有膿;如果不熱,就表示沒有膿。
如果發熱而且脈象浮數,表示病症和脈象相符合。如果脈象浮數卻反而感到發冷、怕冷,表示體內有火氣鬱積而無法散發出來。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,但飲食正常,就表示可能會長癰腫。如果腫脹發熱還不嚴重,還可以消散;如果腫脹發熱已經很嚴重,表示癰膿已經形成。後世的人會用濕紙貼在腫脹的地方,觀察癰腫的膿頭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如果浸淫瘡從嘴巴向四肢蔓延,可以治療;如果從四肢向嘴巴蔓延,就無法治療。治療浸淫瘡,可以用黃連粉為主。(藥方內容缺失)
《病機機要》提到,瘰癧就是結核。它們可能長在耳朵後面、耳朵前面、耳朵下面連到下巴,或是在頸部下面連到鎖骨的地方,這些都叫瘰癧。如果長在胸部兩側,就叫馬刀瘡。這些病症都與手少陽經有關。這些病本來是因為經常吃油膩厚味食物,導致身體積熱而產生,又因為過度勞累和氣血鬱結所引起。治療的重點應該是補養身體、調理經脈,這樣瘡就會自己消退,不需要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沒有仔細區分脈象、病症以及受病的經絡,就隨意使用攻下法,可能會觸犯治療禁忌,導致治療失敗。而且,有的病人可能同時有痰、氣、血、陰虛等問題,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。
瘡瘍屬於火熱的疾病,必須要區分內外來治療根本。內在的病,脈象會沉實,發熱煩躁,體表沒有紅腫,疼痛在深處,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,所以應該疏通臟腑來清除病源。外在的病,脈象會數,體表出現紅腫,症狀明顯在外,這種情況要預防病氣侵入體內,所以要先扶正氣。如果是內外之間的病,體表沒有紅腫,體內臟腑也通暢,表示病在經絡,應該調和營衛之氣。用了這三種治療方法之後,即使沒有完全痊癒,也不會產生其他病變,還可以使邪氣減弱而容易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