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3)
卷九 (3)
1. 癰疽
外科精要云。熱發於皮膚之間。浮腫根小。至大不過二三寸者為癤。六腑積熱。騰出於肌肉之間。其發暴盛腫。皮肉光軟。根腳廣大為癰。五臟風毒積熱。攻焮肉骨。風毒猛暴。初生一如蓓蕾。形自焦枯。觸之應者乃疽也。夫五善七惡者。動息自寧。飲食知味。一善也。便利調勻。
二善也。膿稠腫消不臭。三善也。神采精明。語聲清爽。四善也。體氣平和。五善也。煩躁時嗽。腹痛渴甚。或泄利無度。小便如淋。一惡也。膿血大泄。腫焮尤甚。膿色敗臭。痛不可近者。二惡也。喘粗短氣。恍惚嗜臥。三惡也。目視不正。黑睛緊小。白睛青赤。瞳子上視者。
四惡也。肩背不便。四肢沉重。五惡也。飲食不下。服藥而嘔。食不知味。六惡也。聲嘶色敗。唇鼻青。面目四肢浮腫。七惡也。五善見三則瘥。七惡見四則危。然則病有源同七惡者。乃皮緊急而知善也。病有源同五善者。乃皮緩虛而知惡也。是豈凡醫所知哉。
凡人初見發背。欲結未結。赤熱腫痛。先以濕紙覆其上。立視候之。其紙先干處。即是結癰頭也。取大蒜切成片。如三錢厚薄。安於頭上。用大艾炷灸之。三壯即換一蒜片。痛者灸至不痛。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佳。最要早覺早灸為上。一日二日。十灸十活。三日四日。六七活。
五六日。三四活。過七日則不可灸矣。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。即用大蒜研成膏。作薄餅鋪頭上。聚艾於蒜餅上燒之。亦能活也。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。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。便用獨蒜切去兩頭。取中間切三錢厚。正安瘡上。著艾灸十四壯。多至四十九壯。此謂癰疽初發。
宜灸之也。然諸瘡患久成漏者。常有膿水不絕。其膿不臭。內無反肉。尤宜用附子浸透。切作大片。厚三二分。於瘡著艾灸之。仍服內托之藥。隔二三日再灸之。不五七次。自然肌肉長滿矣。至有膿水惡物。漸漬根深者。郭氏用白麵、硫黃、大蒜三物一處搗爛。看瘡大小捻作餅子。
厚約三分。安瘡上。用艾灸二十一壯。一灸一易。灸後四五日。方用挺子紝入瘡內。歹肉盡去。好肉長平。然後貼收斂之藥。內服應病之劑。調理即瘥矣。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。惟發於頭腦者。皆不可灸。頭為諸陽之會。灸之反助其火毒耳。
腫瘍,薛立齋曰。腫瘍者。以疳瘍未潰而言也。經云。形傷痛。氣傷腫。又云。營氣不從。逆於肉理乃生癰腫。皆因膏粱厚味。七情陰火。或炙爆甘美積毒。氣血不和所致。當分其經絡所屬。五臟相勝。與元稟虧損。預為審用攻補調和之劑。速令散潰。尤當審其勢之腫漫。色之赤白。
與痛有微甚。毒有表裡。若腫高焮痛。便利調和。邪在表也。宜表散之。腫硬痛深。大便秘澀。邪在內也。宜下之。外無拘急。內則便利調和者。邪在經絡也。宜調營衛。腫焮大痛。或麻木不痛。邪氣凝滯也。外用隔蒜灸。內服活命飲。或歸耆飲尤效。無問何部分。但赤腫者必消。
白話文:
外科醫學精要說,熱氣在皮膚之間發作,出現浮腫,根部很小,最大不超過二三寸的叫做癤子。六腑積聚的熱氣,往肌肉之間竄出,發病時又猛又快,腫脹,皮膚表面光滑柔軟,根部寬大的叫做癰。五臟的風毒積熱,侵襲肌肉骨骼,風毒發作猛烈,剛開始像花苞一樣,形狀漸漸焦枯,觸碰時有反應的叫做疽。
所謂的「五善」、「七惡」,指病人的五種良好徵兆和七種不良徵兆。五善指的是:呼吸平穩,飲食有味覺;大小便正常;膿液濃稠,腫脹消退且不臭;精神好,說話聲音清晰;身體氣息平和。七惡指的是:煩躁時常咳嗽,腹痛口渴嚴重,或者腹瀉不止,小便淋漓不暢;膿血大量流出,腫脹發熱更加嚴重,膿液顏色敗壞且臭,疼痛難以靠近;喘氣急促,呼吸短促,精神恍惚嗜睡;眼睛視物不正,黑眼珠緊縮變小,白眼珠呈青紅色,瞳孔向上翻;肩膀背部不適,四肢沉重;吃不下東西,吃藥就吐,吃東西沒有味道;聲音沙啞,臉色不好,嘴唇和鼻子發青,臉部和四肢浮腫。出現五善中的三種,病情就會好轉;出現七惡中的四種,病情就很危險。
然而,有些疾病的發病原因和七惡相似,但皮膚卻是繃緊的,這表示情況良好;有些疾病的發病原因和五善相似,但皮膚卻是鬆弛虛弱的,這表示情況不妙。這些道理並不是一般醫生都能理解的。
一般人剛發現背部要長癰時,還沒完全形成,呈現紅腫熱痛,可以先用濕紙覆蓋在上面,觀察濕紙哪裡先乾,那裡就是癰的頭。取大蒜切成約三錢厚的薄片,放在癰頭上,用大艾炷灸,灸三壯就換一片蒜,痛的話灸到不痛,不痛的話灸到痛的時候才好。最重要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灸,第一二天灸的話,十個有十個能活;第三四天灸的話,十個能活六七個;第五六天灸的話,十個能活三四個;超過七天就不能灸了。如果有很多個癰頭長在一起,就用大蒜搗成泥,做成薄餅狀鋪在癰頭上,將艾草聚集在蒜餅上燒,也能救活。如果背部剛開始出現一片紅腫,中間有一個黃色粟米大小的頭,就用獨頭蒜切掉兩頭,取中間切成三錢厚,放在瘡上,用艾灸十四壯,最多可以到四十九壯。這就是癰疽剛發病時,適合用灸治療的情況。
另外,各種瘡患如果久了形成瘻管,常常會有膿水不斷流出,膿液不臭,裡面沒有腐肉,特別適合用附子浸透後切成厚約三分的薄片,貼在瘡上用艾灸,同時服用內服藥來輔助。隔兩三天再灸一次,大約五七次,肌肉自然就會長滿。如果膿水和壞死組織逐漸往深處蔓延,郭氏會用白麵、硫黃、大蒜三種東西一起搗爛,根據瘡的大小捏成餅狀,厚約三分,放在瘡上,用艾灸二十一壯,灸一次換一次。灸完四五天後,再用探針深入瘡內,清除壞肉,讓好肉長平,然後貼上收斂的藥,內服對症的藥,調理就能痊癒。可見灸不僅適用於瘡剛開始發病的時候。只有長在頭部和腦部的瘡,都不能用灸治療,因為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,灸反而會助長火毒。
關於腫瘤,薛立齋說,腫瘤是指還沒潰爛的癰瘡。醫書上說,形體受傷會產生疼痛,氣受傷會產生腫脹。又說,營氣不順,逆行到肌肉紋理就會產生癰腫。這些都是因為經常吃油膩厚味的食物,或因情緒不佳產生內火,或是吃太多燒烤甘甜的食物積累毒素,導致氣血不和所致。應該區分腫瘤所屬的經絡,五臟之間的相互作用,以及病人本身體質的虛弱情況,事先考慮用攻伐還是補益的藥來調和。要快速使腫瘤消散潰爛,特別要注意腫瘤蔓延的範圍,顏色是紅還是白,疼痛是輕微還是嚴重,毒是表淺還是深層。如果腫脹高起且發熱疼痛,大小便正常,說明邪氣在表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。如果腫脹堅硬疼痛深入,大便秘結不暢,說明邪氣在內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。如果體表沒有拘急感,體內大小便正常,說明邪氣在經絡,應該調理營衛。如果腫脹發熱劇痛,或麻木不痛,說明邪氣凝滯,可以用隔蒜灸,內服活命飲或歸耆飲,效果特別好。無論腫脹發生在身體哪個部位,只要是紅腫的,就一定能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