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14)
卷九 (14)
1. 不得臥(多臥,嗜臥)
多臥,經云。卒然多臥者。邪氣客於上焦。上焦閉而不通。已食若飲湯。衛氣久留於陰而不行。故卒然多臥焉。膽虛不眠。寒也。酸棗仁一兩炒為末。醇酒調服。膽實多臥。熱也。酸棗仁一兩生為末。茶清調服。
嗜臥,東垣云。脈緩怠惰。四肢不收。或大便泄瀉。此濕勝。從胃苓湯。食入則困倦。精神昏冒而欲睡者。脾虛也。六君子加曲、糵、山楂。時值秋燥。怠惰嗜臥。兼見肺病。灑淅惡寒。不嗜食者。此陽氣不伸也。升陽益胃湯。
白話文:
多臥(過度嗜睡):
《黃帝內經》說,突然變得嗜睡,是邪氣侵入上焦(胸腔以上部位),導致上焦氣機閉塞不通。這時會覺得吃東西像喝湯一樣沒有飽足感,衛氣長時間停留在體內陰分而無法運行,所以才會突然嗜睡。
膽氣虛弱的人會失眠,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氣。可以用炒過的酸棗仁一兩磨成粉,用米酒調服。膽氣過於亢奮而導致嗜睡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。可以用生的酸棗仁一兩磨成粉,用茶水調服。
嗜臥(習慣性嗜睡):
李東垣說,脈象緩慢無力,四肢無力提不起來,或者有腹瀉症狀,這是體內濕氣過重。可以用胃苓湯治療。吃完飯就覺得困倦,精神昏沉想睡覺,這是脾氣虛弱。可以用六君子湯,再加上神曲、麥芽、山楂等藥材來治療。如果正值秋天乾燥的季節,出現懶散嗜睡,同時有肺部疾病的症狀,像是發冷怕寒、食慾不振,這是陽氣無法舒展。可以用升陽益胃湯治療。
2. 不能食(惡食、飢不能食)
經云。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。精氣並於脾。熱氣留於胃。胃熱則消穀。故善飢。胃氣逆上。則胃脘寒。故不嗜食也。東垣云。太陰所謂惡聞食臭。胃無氣。故惡食臭也。胃中元氣虛。則能食而不傷。過時而不飢。脾胃俱旺。則能食而肥。脾胃俱虛。則不能食而瘦。故不能食。
皆作虛論。若傷食惡食。自有本門。不在此例。病人脈緩。怠惰。四肢重著。或大便泄瀉不食。此濕勝也。胃苓湯。病人脈弦。氣弱自汗。四肢發熱。或大便泄瀉不食。皮毛枯槁發脫。黃耆建中湯加減。病人脈滑。氣口盛於人迎。或澀滯不調。其人痞滿。嘔逆不食。此有宿食。
保和丸、枳朮丸消導之。病人脈虛氣弱。脾胃不和。或兼噁心不食。六君子、枳實理中選用。有痰。用導痰湯。虛而有痰。用人參四兩。半夏一兩。薑汁浸一宿。曬為末。麵糊丸。食後生薑湯下。
許學士云。有人全不進食。服補脾藥皆不效。授以二神丸服之。頓能進食。五更腎瀉尤宜。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。蓋腎氣怯弱。真元衰削。是以不能消化飲食。譬之釜底無薪。水穀不能腐化也。
惡食,惡食有虛實之分。實則心下悶痛。噁心口苦。二陳加黃連、枳、術。虛則倦怠。色痿黃。心下軟。異功散加砂仁、木香。有痰噁心。六君子加香、砂。
飢不能食,此證有二。一屬胃中虛熱。六君子加薑汁炒川連。一屬陰火乘胃。六味丸加赤桂、五味。又熱病後餘熱未盡。脈虛洪不實者。人參白虎湯。
石頑曰。胃主出納。脾司運化。故不食皆為中土受病。然胃之土。體陽而用陰。脾之土。體陰而用陽。胃實則痞滿氣脹。胃虛則飲食不甘。胃熱則飢不能食。胃寒則脹滿不食。胃津不布。則口淡無味。胃中火盛。則消渴易飢。有痰則噁心嘔涎。脾虛則食後反飽。脾津不藏。則口甘畏食。
脾挾肝熱。則吞酸吐酸。此皆中土受病也。至於腎臟陽虛。不能腐熟水穀。又當歸重於命門。火為土母故也。
喻嘉言治一人。病後胃中隱隱作痛。有時得食則已。有時得食轉加。大便甚難。小水不暢。蓋因脾中津液。為邪火所爍。津液未充。火勢內蘊。易於上燎。所以得食以壓其火則安。若食飲稍過。則氣不能轉運其食。而痛亦增。是火不除。則氣不復。氣不復。則胃中清濁混亂。
不肯下行。而痛終不免也。於是為訂降火生津。下氣止痛方。為常用之藥。務先收攝腎氣不使外出。然後濁氣之源清。而膀胱得吸引。上中二焦之氣以下行矣。
石頑治孝廉徐俟齋尊閫。不得寐。不能食。心神恍惚。四肢微寒。手心熱汗。至晚則喉間熱結有痰。兩耳時如充塞。遍服安神清火藥罔效。邀石頑診之。六脈縈縈如蜘蛛絲。而微顯弦數之象。此中氣久郁不舒。虛火上炎之候也。
白話文:
不能進食(厭食、肚子餓卻吃不下)
醫書上說:「一個人容易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精氣都集中在脾臟,熱氣則停留在胃裡。胃熱會消化食物,所以容易感到飢餓。但如果胃氣往上逆行,就會導致胃部寒冷,因此不想吃東西。」李東垣認為,所謂「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」是因為胃氣虛弱,所以才會厭惡食物的氣味。胃中的元氣虛弱,就能夠吃東西而不會感到不舒服,如果錯過吃飯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。脾胃都很強壯,就能夠吃東西而且會變胖;脾胃都很虛弱,就會不能吃東西而變瘦。所以,不能吃東西這種情況,大多要從虛弱方面來考慮。如果因為吃太多導致的厭食,那是另外的情況,不屬於這裡討論的範圍。
病人如果脈象緩慢、感到疲勞、四肢沉重,或者大便拉肚子,不想吃東西,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。可以用胃苓湯來治療。病人如果脈象像琴弦一樣、氣虛容易出汗、四肢發熱,或者大便拉肚子,不想吃東西、皮膚乾燥、頭髮脫落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加減來治療。病人如果脈象滑利、氣口脈比人迎脈強盛,或者脈象澀滯不協調,同時感到胸悶脹滿、想吐、不想吃東西,這是因為體內有宿食積滯。可以用保和丸或枳朮丸來幫助消化。病人如果脈象虛弱、氣虛、脾胃不和,或者伴隨噁心不想吃東西,可以選用六君子湯或枳實理中湯。如果有痰,可以用導痰湯。如果虛弱又夾雜痰,可以用人參四兩、半夏一兩,用薑汁浸泡一晚,曬乾磨成粉,用麵糊做成藥丸,飯後用生薑湯送服。
許學士說,有些人完全不能進食,服用補脾藥都沒效果,給他服用二神丸後,馬上就能進食了,尤其適合在清晨腹瀉的人。這種病不能完全當作脾虛來治療,因為腎氣虛弱、真元衰退,才會無法消化飲食。就像鍋底沒有柴火,水和食物就無法煮熟一樣。
厭食,分為虛實兩種情況。實證會感到胸口悶痛、噁心、口苦,可以用二陳湯加黃連、枳實、白朮來治療。虛證則會感到疲倦、面色萎黃、胸口軟弱無力,可以用異功散加砂仁、木香來治療。如果有痰而且噁心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、砂仁來治療。
肚子餓卻吃不下,這種情況有兩種:一種屬於胃中有虛熱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薑汁炒過的黃連來治療;另一種屬於陰火侵犯胃部,可以用六味丸加肉桂、五味子來治療。另外,熱病後如果餘熱未退,脈象虛弱且洪大但不實在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。
石頑說,胃主管消化吸收,脾主管運化。所以,不能吃東西都是因為中焦脾胃出了問題。胃這個器官,本質屬陽,功能屬陰;脾這個器官,本質屬陰,功能屬陽。胃實會感到胸悶脹氣,胃虛會覺得食物無味。胃熱會感到飢餓卻吃不下,胃寒會感到脹滿不想吃東西。如果胃的津液無法正常輸布,就會覺得口中無味;如果胃火旺盛,就容易感到口渴和飢餓。有痰會感到噁心想吐。脾虛會感到吃一點就飽,脾的津液無法儲藏,就會覺得口中甜膩,不喜歡吃東西。
脾臟如果夾雜肝熱,就會出現吞酸吐酸的症狀。這些都是中焦脾胃出了問題。至於腎臟陽虛,無法將水穀腐熟消化,應該重視從命門(腎)入手,因為火是土(脾胃)的母親。
喻嘉言治療一個人,病後感到胃部隱隱作痛,有時吃東西會緩解,有時吃了反而更痛,而且大便困難、小便不暢。這是因為脾中的津液被邪火耗損,津液不足,火勢就會往上竄,所以吃東西可以壓制火勢會比較舒服,但如果吃太多,氣就無法順利運化食物,疼痛就會加劇。如果火不消除,氣就無法恢復正常,氣不恢復,胃中的清濁之氣就會混亂,無法向下運行,疼痛也無法根治。所以,需要開降火生津、下氣止痛的藥方,同時要收攝腎氣,不讓它外散,這樣才能清除濁氣的根源,膀胱才能正常吸收水分,上中二焦之氣才能向下運行。
石頑治療一位孝廉徐俟齋的夫人,她失眠、不能進食、心神恍惚、四肢微微發冷、手心發熱出汗、晚上喉嚨發熱有痰、耳朵時常像被塞住一樣。她服用了很多安神清火的藥都沒效。石頑診脈後,發現她的六脈細弱如蜘蛛絲,但又微微帶有弦數之象。這是因為中焦之氣鬱結很久,虛火往上燃燒的表現。
原來徐俟齋隱居山間,自從改朝換代以來,就足不出戶,生活困苦。他的夫人為了支持丈夫的志向,耗盡心神勞力所導致。原本應該用歸脾湯來補心脾之虛,但她本身有虛痰和陰火,承受不住黃耆、圓肉的滯膩,以及木香的燥熱,所以改用五味異功散,略加當歸、白芍,肉桂來調和陰氣,引導火氣。服藥幾次後,就恢復了食慾,也能安然入睡,其他症狀也都消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