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瘧
小兒瘧疾。不越風食乳癖食積痰積。挾驚挾暑。與脾虛胃弱之不同。蓋風則多寒。食則多熱。乳癖則泄瀉多哭。痰積則嘔吐喘鳴。食積則腹脹下血。挾驚則發搐指冷。挾暑則昏睡壯熱。脾虛則倦怠肢冷。胃虛則多渴少食。治法。不離疏風消導豁痰。如小柴胡隨證加減。多寒。
則加羌活、桂枝。多熱。則加橘皮、枳實。泄瀉。則加厚朴、神麯。嘔吐。則加橘皮、枳實。下血。則加枳實、黃連。發搐。則加鉤藤、羌活。昏睡。則加茯苓、澤瀉。脾虛。則補中益氣加桂枝。胃虛。則六君子加草果。夜發。則加當歸。日晏。則加升麻。若痢後瘧。瘧後痢。
與夫三日瘧。及久瘧不止。俱補中益氣為主。瘧母。以小柴胡加鱉甲、桃仁丸服。大抵小兒肌腠疏薄無汗者絕少。即使無汗。稍加桂枝。有汗。並加芍藥。不必用知母、石膏、紫蘇、羌活輩也。至於勞瘧瘴瘧之類。小兒本無。不復贅及。其有因乳母七情六淫所致者。又當以小柴胡、逍遙散之類。
兼治乳母為當。
白話文:
小兒瘧疾,不會超出風邪、飲食積滯、乳積、痰積等原因,有時會伴隨驚嚇或暑熱。這和脾虛、胃弱的情況不同。風邪引起的,通常會比較怕冷;飲食積滯引起的,通常會比較發熱;乳積引起的,容易腹瀉哭鬧;痰積引起的,容易嘔吐喘鳴;食積引起的,容易腹脹便血;伴隨驚嚇引起的,容易抽搐手指冰冷;伴隨暑熱引起的,容易昏睡高熱;脾虛引起的,容易倦怠肢體冰冷;胃虛引起的,容易口渴食慾不振。
治療方法,不外乎疏散風邪、消積導滯、化痰等。例如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根據不同的症狀加減藥材。怕冷的,可以加羌活、桂枝;發熱的,可以加橘皮、枳實;腹瀉的,可以加厚朴、神麯;嘔吐的,可以加橘皮、枳實;便血的,可以加枳實、黃連;抽搐的,可以加鉤藤、羌活;昏睡的,可以加茯苓、澤瀉;脾虛的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;胃虛的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草果;夜間發作的,可以加當歸;白天發作的,可以加升麻。如果是痢疾後出現的瘧疾,或者瘧疾後出現的痢疾,以及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,還有久治不癒的瘧疾,都應該以補中益氣為主。至於瘧母(脾腫大)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鱉甲、桃仁製成藥丸服用。
一般來說,小兒皮膚比較疏鬆,很少有不出汗的,即使不出汗,稍微加一點桂枝就可以了。有汗的,可以加芍藥。不必使用知母、石膏、紫蘇、羌活等藥材。至於勞瘧、瘴瘧等,小兒很少發生,就不再多說了。如果有因為哺乳的母親情緒波動或感受外邪而引起的,就應該使用小柴胡湯、逍遙散等藥方,同時治療母親的疾病才是恰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