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專方 (5)

1. 火門

紫雪(局方),治腳氣瘴毒。內外熱熾。狂越躁亂。心腹㽲痛。口舌生瘡。一切實火閉結。諸藥不效者。

黃金(十兩。賃金鋪中葉子有效。)

用水三斗。先煮一斗。旋添。煮至一斗為度。去金取汁煮下項藥。

石膏,寒水石(如無真者。元精石代之。),磁石(醋煅),白滑石(各五兩)

上四味。搗入前汁中。煮至五升。入下項藥。

烏犀角(鎊),羚羊角(鎊),青木香(切),沉香(研。各五錢),黑參(切),升麻(各一兩六錢),生甘草(八錢),丁香(搗研。一錢。)

白話文:

【紫雪】(局方),治療腳氣瘴毒。內外熱盛,狂躁不安,心神混亂,腹痛難忍,口腔潰瘍,各種實火凝結,其他藥物無法奏效的情況。

黃金(十兩。在金店中選擇純度高的葉狀黃金效果最佳。)

用三鬥水,先煮一斗,隨後添加,直至煮到剩下一斗為止,去除黃金留下其汁液,再用此汁來煮以下的藥材。

石膏(1177號)、寒水石(4795號,若沒有真品可用元精石替代)、磁石(醋製)、白滑石(1075號)各五兩

以上四味藥材,與先前煮出的黃金汁混合,煮至五升,加入以下的藥材。

烏犀角(鎊)、羚羊角(鎊)、青木香(切片)、沈香(研磨)、黑參(切片)、升麻(各一兩六錢)、生甘草(八錢)、丁香(搗碎研磨)一錢。

上八味。入前汁中。煮取一升五合。去滓入下項藥。

芒硝(一兩。),焰硝(三兩)

上二味。入前藥汁中。微火上煎。柳木捶攪不住手。候有七合半。投在水盆中。半日欲凝。入下項藥。

硃砂(研細。水飛淨。五錢),麝香當門子(研。一錢二分)

上二味。入前藥中。攪勻。勿見火。寒之二日。候凝結成霜紫色。鉛罐收貯。每服一分至二分。杵細。冷水或薄荷湯調下。小兒以意量減。此即千金玄霜。局方於紫雪方中。參入甘草、丁香、硃砂三味。遂用紫雪之名。一方而兼兩方之制。但此專主石藥毒火。方中丁香一味。

白話文:

以上八種藥物,加入前面熬製好的藥汁中,用小火慢慢煮沸,直至得到一升五合的濃縮液,然後去除濾渣,加入以下的藥物:

芒硝(一兩),焰硝(三兩)

這兩種藥物加入前面的藥汁中,用小火慢慢煎煮,不斷攪拌,直到剩下約七合半的濃度,再倒入水中,待半日後接近凝固時,加入以下的藥物:

硃砂(研磨成細粉,用水濾淨後,五錢),麝香(研磨,一錢二分)

這兩種藥物加入前面的藥中,充分攪拌均勻,避免接觸火焰,放置兩天後,等到凝結成霜紫色的狀態,使用鉛罐儲存。每次服用一分到二分,研磨成細粉,用冷開水或者薄荷湯調和後服用。對於小孩,則根據實際情況減少用量。這就是千金玄霜,局方在紫雪方中加入甘草、丁香、硃砂三種藥物後,改用紫雪之名。一種配方同時包含了兩個方子的特點,專門針對礦物藥物和火毒。其中丁香是一味重要的藥物。

用方者審之。黃金本無氣味。必鋪中葉子。曾經煉煅。煮之方有性味。以其香味易散。故較原方減小其制。

碧雪(局方),治一切積熱。咽喉腫痛。口舌生瘡。心中煩躁。咽物妨悶。或喉閉壅塞。水漿不下。天行時疫。發狂昏憒。並皆治之。

寒水石,芒硝,石膏(煅飛),青黛,馬牙硝,朴硝,硝石,甘草(各等分)

上將甘草煎湯二升。去滓。卻入諸藥再煎。用柳木篦不住手攪。令消熔得所。卻入青黛和勻。傾入砂盆內。候冷結凝成霜。研為末。每用少許。含化咽津。不拘時候。如喉閉壅塞。不能咽物者。用小竹筒吹藥入喉中。頻用神效。

白話文:

使用這個藥方的人要仔細觀察。黃金原本沒有氣味,必須在裡面鋪上葉子,經過煉製和煅燒,煮過之後才會有性味。由於它的香味容易散失,所以相比原來的藥方,減少了它的用量。

碧雪(局方)可以治療各種積熱症狀,包括咽喉腫痛、口舌生瘡、心中煩躁、咽食困難、喉嚨阻塞、水漿難以下嚥、流行時疫、發狂昏迷等等。

寒水石、芒硝、石膏(煅燒成粉末)、青黛、馬牙硝、朴硝、硝石、甘草(每種藥材等量)

以上藥材用甘草煎湯兩升煎煮,去除藥渣,再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。用柳木做的篦子不停地攪拌,直到藥液融化成想要的狀態,然後加入青黛混合均勻。倒入砂盆裡,待冷卻凝結成霜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少量,含在口中,讓它融化,嚥下唾液。不限時間服用。如果喉嚨阻塞,無法吞嚥食物,可以用小竹筒將藥粉吹入喉嚨中,經常服用效果顯著。

千金朴硝煎,治服石藥。成消癉大渴者。

朴硝(一斤。),芒硝(八兩),石膏(二兩),寒水石(四兩)

上四味。先納二硝於八升湯中。攪令消。以紙密封一宿取清。納銅器中。別搗寒水石、石膏。碎如豆粒。以絹袋盛之納汁中。以微火煎。候其上有漠起。以箸投中。著箸如凌雪凝白。急下瀉貯盆中。待凝取出。烈日曝乾。積熱困悶不已者。以方寸匕。白蜜一合。和冷水五合。攪和令消。頓服之。日三。熱定即止。(武德中。貴高人加金二兩)

崔氏八味丸(方祖),保元湯(方祖),既濟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火鬱湯(升麻湯下)瀉陰火升陽湯(保元湯下),升陽散火湯(升麻湯下),佐金丸(方祖),當歸龍薈丸(伊尹三黃湯下),黑錫丹(金液丹下),四君子湯(方祖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生脈散(方祖),滋腎丸(大補丸下)

白話文:

千金朴硝煎,用來治療誤服石藥造成的消渴症。

將一斤朴硝、八兩芒硝、二兩石膏、四兩寒水石,先把朴硝和芒硝放進八升水中攪拌溶解,用紙封好浸泡一夜,取清液。再把寒水石和石膏搗碎成豆粒大小,用絹袋裝好浸入清液中,用小火慢慢煎煮,直到表面出現薄膜,用筷子插入,感覺像插入冰雪一樣,迅速將液體倒入盆中,等凝固後取出,在烈日下曬乾。

對於積熱困悶難以忍受的患者,每次用一匙藥粉,加入一合白蜜和五合冷水,攪拌溶解後立即服用,一天三次,熱退即可停止。

(武德年間,有人在這個方子中加入了二兩金子。)

2. 傷飲食門

枳實導滯湯,治傷濕熱之物。痞悶不安。

枳實(炒。三錢),白朮(炒焦。五錢),茯苓(三錢),黃芩(酒炒。二錢),黃連(薑汁炒。三錢),澤瀉(炒。二錢),大黃(酒蒸。一兩),神麯(炒。四錢),生薑(三片)

水煎。食遠服。此枳朮丸合三黃湯。而兼五苓之制。以祛濕熱宿滯也。

白話文:

枳實導滯湯用於治療因濕熱侵襲而導致的胸悶不適。藥方包括炒枳實、炒焦白朮、茯苓、酒炒黃芩、薑汁炒黃連、炒澤瀉、酒蒸大黃、炒神麯和生薑,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此方結合了枳朮丸和三黃湯的功效,並借鑒五苓散的方劑特色,以祛除濕熱和積滯。

木香化滯湯,治氣食痞結。腹微痛。不思飲食。

半夏,甘草(炙。),草豆蔻(研。各一錢),柴胡,木香,橘皮(各六分),枳實(炒),當歸(各四分),紅花(一分),生薑(五片)

水煎。食遠稍熱服。

保和丸,治宿食酒積。

山楂肉(薑汁泡。二兩),半夏(薑汁。炒),橘紅(炒),神麯(炒。便血。用紅曲),麥糵(炒。去殼),茯苓,連翹,萊菔子,黃連(薑汁炒。各五錢)

白話文:

木香化滯湯可以用來治療因氣食積滯引起的痞塊、腹微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藥方包括半夏、甘草、草豆蔻、柴胡、木香、橘皮、枳實、當歸、紅花、生薑,水煎服,飯後稍熱服用。

保和丸可以用來治療宿食、酒積等症狀。藥方包括山楂肉、半夏、橘紅、神麯、麥糵、茯苓、連翹、萊菔子、黃連。

為末。水泛為丸。每服二錢。茶清送下。本方加炒白朮二兩。名大安丸。按保和丸、大安丸中麥糵傷腎。菔子傷肺胃之氣。恐非丸劑所宜久服之品。當易枳實、香附子。功用不殊。而不致傷犯先後天之真氣也。

紅丸子,治宿食冷積作脹。

荊三稜(炒),蓬莪朮(煨),青皮(炒),陳皮(炒),乾薑(炮。等分)

白話文:

最後,將藥液煮成丸狀,每次服用二錢,用清茶送服。此方加炒白朮二兩,稱為大安丸。考慮到保和丸、大安丸中的麥芽傷腎,山楂傷肺胃之氣,恐怕不適合長期服用。應該用枳實、香附子代替,功效相同,卻不會傷及先天後天的真氣。

紅丸子,用於治療宿食積聚引起的腹部脹滿。

荊三稜(炒)、蓬莪朮(煨)、青皮(炒)、陳皮(炒)、乾薑(炮製,等分)。

為末。陳酒麴糊丸。梧子大。礬紅為衣。每服三十五丸。食前沸湯下。小兒量減。

葛花解酲湯,治傷酒嘔吐胸痞。小便不利。

葛花,白豆蔻,砂仁(炒。各一錢),青皮(炒),神麯(炒),澤瀉,乾薑(各五分),白朮(炒。八分),人參,橘紅,茯苓,豬苓(各四分),木香(一分)

水煎服。但得微汗。則酒濕去矣。

按此雖本五苓、四君子。益入葛花、豆蔻等辛散之味。大損元氣。世人不知。妄謂方中人參有補益之功。恃此縱飲。是自伐其天也。

白話文:

葛花解酲湯 方劑說明

製法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陳酒麴糊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用礬紅做外衣。每次服用三十五丸,飯前用沸水送服。小孩可酌量減少劑量。

主治:

傷酒嘔吐,胸悶,小便不利。

藥材組成:

葛花、白豆蔻、砂仁(炒)、青皮(炒)、神麴(炒)、澤瀉、乾薑(各五分)、白朮(炒、八分)、人參、橘紅、茯苓、豬苓(各四分)、木香(一分)

用法:

水煎服,服用至微微出汗即可,酒濕即消。

方劑解析:

此方雖然源於五苓散、四君子湯,但加入了葛花、豆蔻等辛散藥材。這些藥材雖然能有效解酒,卻也會損耗元氣。世人往往只看到人參的補益作用,就放縱飲酒,殊不知這是自毀身體。

曲糵丸,治酒積成癖。腹脅滿痛。後便積沫。

神麯(炒),麥糵(炒。去殼。各一兩),黃連(半兩。同巴豆七粒炒。去巴豆)

為末。水泛為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食前薑湯下。酒積下白沫。加炮姜二錢。下鮮血。倍黃連。下瘀血。加紅曲一兩。

塌氣丸,治肝氣乘脾腹脹。

胡椒(一兩。),蠍尾(去毒。滾醋泡去鹽。炒香。半兩)

為末。曲糊丸。粟米大。每服二三十丸。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曲糵丸,用於治療因過量飲酒而產生的嗜好,以及腹部脹滿疼痛,後期可能出現積聚的泡沫。

神麯(炒)、麥糵(炒後去殼,各一份兩兩),黃連(半份兩,與巴豆七粒一同炒後去巴豆)

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個丸,飯前用薑湯送下。若出現由酒積導致的白色泡沫,可增加炮姜二錢。如果排出鮮血,則黃連的用量需加倍。若排出瘀血,則需加入紅曲一兩。

塌氣丸,用於治療肝氣上逆脾臟導致的腹部脹滿。

胡椒(一份兩),蠍尾(去除毒性,用滾醋浸泡去鹽,然後炒至香,半份兩)

研磨成粉末,以曲做成的糊狀物調和成丸,大小如粟米。每次服用二三十個丸,用米湯送下。

神保丸,治心胸腹脅脹痛。大便不通。宿食不消。

塌氣丸加木香二錢五分。巴豆霜二分半。本方中胡椒用二錢五分。蠍用全者七枚。為末。湯浸蒸餅丸。麻子大。硃砂為衣。每服五丸。空心。薑湯、醋湯、砂糖湯任下。

酒癥丸(局方),治酒癖腹痛下積。遇酒即吐。

塌氣丸去胡椒。加雄黃油煎。皂子大一枚。巴豆十五粒不去油。本方中蠍梢用十五枚不去毒。

為末。入白曲二兩半。滴水丸如豌豆大。候稍干。入麩炒香。每服二三丸。溫酒下。茶清亦可。

白話文:

神保丸主要用於治療心胸腹脅脹痛、大便不通、宿食不消等症狀。製作時在塌氣丸的基礎上添加木香、巴豆霜、胡椒和蠍子,製成麻子大小的丸藥,以硃砂為衣,每次服用五丸,空腹服用,可以用薑湯、醋湯或砂糖湯送服。

酒癥丸則主要治療因嗜酒導致的腹痛、積食,以及遇酒即吐的症狀。製作時在塌氣丸的基礎上去除胡椒,並加入雄黃油、皂子、巴豆和蠍梢,製成豌豆大小的丸藥,用白曲包裹,再用麩炒香,每次服用二到三丸,溫酒或茶水送服。

平胃散(方祖),枳朮丸(枳朮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二陳湯(方祖),芎蘇散(傷寒門),藿香正氣散(平胃散下),小承氣湯(方祖),備急丸(方祖),白散(備急丸下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七味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,九味資生丸(四君子湯下),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,連理湯(理中湯下),八味順氣散(四君子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獨參湯(保元湯下),四君子湯(方祖),涼膈散(方祖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

白話文:

平胃散、枳朮丸、補中益氣湯、二陳湯、芎蘇散、藿香正氣散、小承氣湯、備急丸、白散、六君子湯、七味白朮散、九味資生丸、枳實理中湯、連理湯、八味順氣散、五苓散、獨參湯、四君子湯、涼膈散、錢氏六味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