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專方 (8)

1. 勞倦門

硃砂安神丸,治熱傷心胞。氣浮心亂。虛煩不寧。

硃砂(水飛。五錢。一半為衣。),甘草(五錢),黃連(酒蒸。六錢),當歸(二錢五分),生地黃(一錢五分)

除硃砂。共為細末。湯浸蒸餅為丸。黍米大。硃砂為衣。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。獨參湯。或補中益氣湯送下。凡言

心經藥。都屬心包。惟硃砂外稟離明。內含真汞。故能交合水火。直入心臟。但其性徐緩。無迅掃陽焰之速效。是以更需黃連之苦寒以直折其勢。甘草之甘緩以款啟其微。俾膈上之實火虛火。悉從小腸而降泄之。允為勞心傷神。動作傷氣。擾亂虛陽之的方。豈特治熱傷心包而已哉。

然其奧又在當歸之辛溫走血。地黃之濡潤滋陰。以杜火氣復熾之路。其動靜之機。多寡之制。各有至理。良工調劑之苦心。其可忽諸。

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理中湯(方祖),平胃散(方祖),五苓散(方祖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枳朮丸(枳朮湯下),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

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,調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升陽順氣湯(保元湯下),升陽補氣湯(升麻湯下),門冬清肺飲(生脈散下),升陽益胃湯(保元湯下),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,保元湯(方祖),四君子湯(方祖),八珍湯(四君子湯下),十全大補湯(保元湯下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

白話文:

[勞倦門]

硃砂安神丸,主要治療因熱邪侵襲心包所導致的疾病。這種情況會出現氣往上浮、心神不寧、虛煩不安等症狀。

此方藥物組成:

  • 硃砂(需經過水飛處理,用量五錢,一半用來做藥丸的外衣)。
  • 甘草(用量五錢)。
  • 黃連(用酒蒸製過,用量六錢)。
  • 當歸(用量二錢五分)。
  • 生地黃(用量一錢五分)。

除了硃砂以外,將其他藥材磨成細末,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,大小像黍米一樣。再用硃砂做藥丸的外衣。每次服用十五到三十粒,可以用獨參湯或者補中益氣湯送服。

所有提到作用於心經的藥物,其實都屬於作用於心包。唯獨硃砂,它外在顯現光明(離明),內含真汞,所以能夠調和水火,直接作用於心臟。但是它的藥性作用比較緩慢,不像有些藥物能迅速消除陽熱的現象。因此,還需要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直接壓制熱勢,再用甘草的甘緩之性來慢慢引導它,使胸膈以上的實火和虛火,都能從小腸排泄出去。這確實是治療因過度勞心傷神、動作傷氣、擾亂虛陽的對症之方,不僅僅是用來治療熱邪侵犯心包而已。

這個方劑的奧妙之處還在於使用當歸的辛溫之性來活血,用生地黃的濡潤之性來滋陰,以此來防止火氣再次興盛。藥物的運用、劑量的多寡,都有其深奧的道理。好的醫生在調配藥劑時的苦心,是不能夠忽略的。

其他常用的藥方有:

黃耆建中湯(參考桂枝湯),補中益氣湯(參考保元湯),小建中湯(參考桂枝湯),理中湯(此方為基本方),平胃散(此方為基本方),五苓散(此方為基本方),六君子湯(參考四君子湯),枳朮丸(參考枳朮湯),枳實理中湯(參考理中湯),崔氏八味丸(此方為基本方)。

當歸補血湯(參考保元湯),調中益氣湯(參考保元湯),升陽順氣湯(參考保元湯),升陽補氣湯(參考升麻湯),門冬清肺飲(參考生脈散),升陽益胃湯(參考保元湯),犀角地黃湯(參考傷寒門),保元湯(此方為基本方),四君子湯(此方為基本方),八珍湯(參考四君子湯),十全大補湯(參考保元湯),錢氏六味丸(參考崔氏八味丸)。

2. 虛損門

薯蕷丸(金匱),治虛勞諸不足。風氣百疾。

薯蕷(即山藥。二兩。),當歸,桂枝,曲,乾地黃,大豆黃卷(各七錢半),甘草(炙。一兩二錢),人參,阿膠(各五錢),芎藭,芍藥,麥門冬,白朮,杏仁,防風,柴胡,桔梗,茯苓(各四錢),乾薑(二錢),白蘞(錢半),大棗(五十枚。為膏。)

上二十一味。末之。煉白蜜和丸。如彈子大。空心服一丸。一百丸為劑。

酸棗湯(金匱),治虛勞虛煩不得眠。盜汗。

酸棗仁(炒。半兩),甘草(炙。一錢),茯苓,知母(炒),芎藭(各二錢)

上五味。水煎。溫分二服。深師。加生薑。便溏。去知母加人參。服此盜汗不止。去芎藭加芍藥。怔忡。去知母、芎藭。加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陳皮、蓮肉。

大黃䗪蟲丸(金匱),治五勞虛極。羸瘦腹滿。不能飲食。內有乾血。肌膚甲錯。兩目黯黑。宜用此方。攻其惡血。然後補之。

大黃(二錢半。),黃芩(二錢。),甘草(三錢),桃仁(一合),杏仁(一合),乾地黃(一兩),芍藥(四錢),乾漆(煅令煙盡。一錢),虻蟲(一合),水蛭(十枚。豬脂熬。),蠐螬(一合),䗪蟲(半合)

上十二味。為末。蜜丸如小豆大。溫酒服五十丸。日三服。

百勞丸,治一切勞瘵積滯疾。不經藥壞者宜服。

當歸(炒),乳香,沒藥(各一錢),人參(二錢),大黃(四錢),梔子(十四枚。去皮熬。),虻蟲(十四枚),水蛭(十四枚。熬黑)

為末。煉白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百丸。百勞水下。取下惡物為度。服白粥十日。百勞水。以杓揚之百遍。然後煮沸。即甘瀾水法也。

瓊玉膏,治虛勞乾咳。喉中血腥。腸中隱痛。

鮮地黃(四十兩),人參(另為末),白茯苓(另為末。各十兩),沉香(另研),琥珀(另研。各半兩)

先以地黃熬膏。點紙上不滲。入人參、茯苓末。併入糖晶二十兩。攪勻熔化。離火。再入琥珀、沉香和勻。瓷罐收藏。清晨午前。溫酒服數匙。沸湯亦可。

四味鹿茸丸,治肝腎督脈皆虛。咳嗽吐血。脈虛無力。上熱下寒。

鹿茸(酥炙。另搗成泥),五味子,當歸身(各一兩),熟地黃(二兩)為細末。酒和丸梧子大。每服四五十丸。空腹溫酒送下。

濟生鹿茸丸(作湯。名生料鹿茸丸),治腎臟真腸久虛。下體痿弱。疼痛喘嗽。水泛為痰。

鹿茸(酒炙),牛膝(鹽酒炒。),五味子(各二兩),石斛,巴戟肉,附子(炮。),川楝肉(酒蒸),山藥,肉桂,杜仲(鹽酒炒。),澤瀉(鹽水炒。各一兩),沉香(另研。五錢)

為末。酒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。侵晨溫酒下。俗本尚多白棘、菟絲、磁石、陽起石四味。

安腎丸,治腎虛風襲。下體痿弱疼痛。不能起立。

肉桂,川烏頭(炮。各一兩五錢),白蒺藜(炒。去刺。),巴戟天(去骨。),薯蕷(薑汁炒。),茯苓,石斛(酒炒),川萆薢(炒),白朮,肉蓯蓉(酒浸去腐),補骨脂(炒。各四兩八錢)

為末。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。空腹鹽湯。臨臥溫酒下。腎臟為風寒所襲。所以不安。故用烏頭、蒺藜祛風散寒之劑。風去則腎自安。原無事於溫補也。其他桂、苓、朮、薢、脂、戟、蓯、斛。雖曰兼理脾腎。而實從事乎祛濕利水。只緣醉飽入房。汗隨風蔽。所以肢體沉重。

非藉疏通溝洫。病必不除。因彷彿地黃飲子而為製劑。彼用地黃、菖、志、冬、味、萸、附以交心腎之氣。此用蒺、薢、朮、蕷、骨、脂、烏頭以祛坎陷之風。與崔氏八味丸。迥乎不同也。四烏鰂骨一蘆茹丸。(素問),治氣竭肝傷。脫血血枯。婦人血枯經閉。丈夫陰痿精傷。

烏鰂骨(四兩。即烏賊骨),蘆菇(一兩。本草作茹蘆。即茜根。)

丸以雀卵。大如小豆。以五丸為後飯。飲以鮑魚汁。利腸中及傷肝也。內經之方不多見。僅僅數方。世都棄置不講。況甲乙太素誤作䕡茹。致王太僕亦作䕡菇性味訓解。所以目睹其方。究竟不識為何物爾。嘗考本草二味。並皆走血。故內經以之治氣竭傷肝。血枯經閉等證。

丸以雀卵。飲以鮑魚汁者。取異類有情。以暖腎調肝。則虛中留結之乾血。漸化黃水而下矣。後飯者。先藥後飯。使藥力下行也。惟金水二臟。陰虛陽擾。喘嗽失血。強中滑精者禁用。以其專主溫散。而無涵養真陰之澤也。或問烏鰂茹蘆。俱搜血之品。如何可治血枯經閉之疾。

答曰。夫血枯經閉。非純虛而經絕不行也。良由氣竭肝傷。乾血內結。以故營血不能內藏。如胸脅支滿目眩。血結肝部也。聞腥臊妨於食。血結胃脘也。出清涕。胃氣衰而濁逆清道也。凡崩淋胞痹諸證。若沃以湯。上為清涕。皆陽衰不能灌注精微。敗殘之液。悉化為涕。得湯氣蒸而上走空竅也。

是知血枯經閉。心以清理乾血為首務。故金匱治五勞虛極羸瘦。內有乾血。用大黃䗪蟲丸。由此而推。胞痹精傷。亦必清理敗濁為首務。蓋大黃䗪蟲丸。一派破瘀之味。較烏鰂蘆茹丸之搜血。猛竣白倍耳。又問雀卵以時而生。急需未可必得。奈何。答曰。大匠在乎繩墨。不拘物料。

皆可成器。雀卵功專暖腎。如無。雀肉煮搗可代。雞卵及肝亦可代。雞屬巽而肝主血也。活法在人。可執一哉。

花蕊石散(局方),治氣虛血凝。瘀積壅聚。胸膈作痛。宜用重劑竭之。

花蕊石(五兩。碎。產硫黃山中。狀如黃石。中有黃點如花之心。故名花蕊。近世皆以玲瓏如花蕊者偽充。欲試真偽。煅過置血上血即化水者真。),硫黃(二兩。)

上二味。同入煬成罐內。鹽泥封固。煅一伏時。研如面。每用二錢。食遠童便調服。婦人產後血逆血暈。胞衣不下。或子死腹中。俱宜服之。瘀血化為黃水。然後以獨參湯調之。

十灰散,治虛勞吐血咯血。先用此遏之。

大薊,小薊,柏葉,薄荷,茜根,茅根,山梔,大黃,牡丹皮,棕櫚皮(等分。)

各燒灰存性。紙裹蓋地上一夕。食遠服二三錢。童便調下。花蕊石散為破血之峻劑。功專化血為水。而世畏其峻。罕能用之。葛可久言。暴血成升斗者。宜花蕊石散。若病久涉虛。及肝腎二家之血。非其所宜。且與十灰散。並舉而言。不分寒熱主治。所以後世不能無誤用之失。

當知十灰散。專主火炎上湧之血。倘誤用以治陰邪固結之證。為害猶輕。若誤用花蕊石散治血熱妄行之病。為患莫測。況血熱妄行。十常八九。陰邪固結。十無一二。所以舉世醫者病者。俱畏之如蠍。遂致置而不講。乃致一切陰邪暴湧之血。悉皆委之莫救。豈其命耶。

瑞金丹,治虛勞吐紅瘀結者。

川大黃(酒拌。炒黑至黃煙起為度),真秋石(各一兩)

上杵為細末。煮紅棗肉為丸。小豆大。空腹簿荷湯下二錢。瘀在心包。不時驚悸。面赤神昏者。加真鬱金三錢。(皮色如梧桐子紋皺者真),瘀在胃。吐血成盆者。犀角地黃湯送下。

童真丸,治虛勞吐血。氣虛喘嗽。

真秋石,川貝母(去心。等分)

上二味。煮紅棗肉為丸。空腹薄荷湯下二錢。如脈虛氣耗。加人參。若脈細數為陰虛。禁用人參。加牡丹皮。脾虛溏泄。加山藥、茯苓、炙甘草。

龜鹿二仙膏,治督任俱虛。精血不足。

鹿角膠(一斤),龜版膠(半斤),枸杞(六兩),人參(四兩。另為細末),桂圓肉(六兩)

上五味。以杞、圓煎膏。煉白蜜收。先將二膠酒浸。烊杞圓膏中。候化盡。入人參末。瓷罐收貯。清晨醇酒調服五六錢。

聚精丸,治腎虛封藏不固。

鰾膠(白淨者。一斤。碎切。蛤粉或牡蠣粉炒成珠。再用乳酥拌炒則不黏韌),沙苑蒺藜(五兩。乳浸一宿。隔湯蒸一炷香。曬乾勿炒。)

為細末。煉白蜜中加入陳酒再沸。候蜜將冷為丸。不可熱搗。熱搗則膠黏難丸。丸如綠豆大。空心溫酒或白湯下八九十丸。忌諸魚牛肉。張景岳加五味二兩。

大補黃庭丸,治虛勞食少便溏。不宜陰藥者。

人參(一兩),茯苓(一兩),山藥(二兩)

上為末。用鮮紫河車一具。用河水二升。稍入白蜜。隔水熬膏。代蜜為丸。空心淡鹽湯下三錢。

巽順丸,治婦人倒經。血溢於上。男子咳嗽吐血。左手關尺脈弦。背上畏寒。有瘀血者。

烏骨白絲毛雞(一隻。男雌女雄。取嫩長者。溺倒。泡去毛。竹刀剖脅出肫肝。去穢。留內金。並去腸垢。仍入腹內。),烏鰂骨(童便浸。曬乾為末。微炒黃。取淨四兩),茹蘆(去梢。酒洗。切片。淨一兩。即茜根),鮑魚(切薄片。四兩。)

上三味。入雞腹內。用陳酒、童便各二碗。水數碗。砂鍋中旋煮旋添。糜爛汁盡。搗爛焙乾。骨用穌炙。共為細末。乾山藥末調糊為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空心百勞水下。(百勞水見。百勞丸下。)

烏骨雞丸(秘旨),治婦人鬱結不舒。蒸熱咳嗽。月事不調。或久閉不行。或倒經血溢於上。或產後褥勞。或崩淋不止。及帶下赤白白淫諸證。兼療男子斫喪太早。勞嗽吐紅。成虛損者。

烏骨白絲毛雞(一隻。男雌女雄。製法同巽順丸),北五味(一兩。碎),熟地黃(四兩。如血熱。加生地黃二兩)

上二味。入雞腹內。用陳酒、酒釀、童便於砂鍋中煮。如巽順丸。

綿黃耆(去皮。蜜酒拌炙。),於術(飯上蒸九次。各三兩),白茯苓(去皮。),當歸身(酒洗。),白芍藥(酒炒。各二兩)

上五味。預為粗末。同雞肉搗爛焙乾。骨用酥炙。共為細末。入下項藥。

人參(三兩。虛甚加至六兩),牡丹皮(二兩。酒淨。勿炒),川芎(一兩。童便浸。切曬)

上三味。各為細末。和前藥中。另用乾山藥末六兩打糊。眾手丸成。曬乾勿令餿。瓷罐收貯。侵晨人參湯或沸湯送下三錢。臥時醇酒再服二錢。大便實者。煉白蜜為丸亦可。骨蒸寒熱。加九肋鱉甲三兩。銀柴胡、地骨皮各一兩五錢。經閉。加肉桂一兩。崩漏下血。倍熟地。

加真阿膠二兩。倒經血溢。加麥門冬二兩。鬱結痞悶。加童便制香附二兩。沉香半兩。赤白帶下。加真川萆薢二兩。四制香附二兩。蘄艾一兩。白淫。倍用參、耆、苓、術。按烏骨雞丸。諸藥皆平常無奇。而調經最驗。蓋雞屬巽補肝。尤妙在烏骨益腎。變巽歸坎。甲癸同源。

兼滋衝任也。孫真人云。自古名賢治病。多用生命以濟危急。雖曰貴人賤畜。至於愛命。人畜一也。如白鳳膏、烏骨雞丸等方。為虛損門中調經要藥。在證治之所必需者。不得已而用之。以人命至重。非蜎飛蠕動之比。苟有他方可以代充取效。尤為曲體天地好生之心。倘用之無濟。

徒傷生命。以為財利之謀。仁人君子。諒不為之也。

逍遙散(局方),治肝氣抑鬱。寒熱咳嗽。月事不調。

柴胡(七分炒。),白朮(蜜水拌蒸。一錢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。八分),當歸(一錢),白芍(酒炒。一錢五分),陳皮(略去白。八分。乾咳用蜜制),薄荷葉(五分),煨姜(三片)

上九味。水煎。半飢時服。

加味逍遙散。

逍遙散加牡丹皮一錢五分。炒黑山梔一錢。脾虛食少便溏。去山梔易香附。此本八珍湯。去參之益氣。芎之上竄。地之膩膈。而加入柴胡、陳皮、薄荷以疏肝氣。姜用煨者。取其守中而不致於辛散僭上也。加丹皮、山梔者。以清上下之火也。

芎歸血餘散,治傳屍勞瘵面赤。五心煩熱。

室女頂門生髮(一團。洗淨。煅存性。),芎藭(童便浸。切五錢),當歸(三錢),木香,桃仁(去皮。各二錢),真安息香(如無。蘇合香油代之),雄黃(各一錢),全蠍(三枚。不去毒。炒香),降真香(五分),獺肝(一具。如無。以江上大鯉魚頭活截一枚代之。酥炙。)

為散。新汲水煎。月初五更。空腹服頭導。日午服二導。

鱉甲生犀散,治傳屍勞瘵。脾虛唇面手足清。

天靈蓋(一具。酥炙。男者色不赤黑。可用。女者有赤黑色勿用。),鱉甲(九肋者。一枚。酥炙),虎長牙(一枚。酥炙),安息香,桃仁(去皮),尖檳榔(各半兩),生犀角(鎊。),木香,甘遂,降真香,乾漆(炒令煙盡),真阿魏(酒研。各三錢),雷丸(二錢),穿山甲(取四趾尾尖上者。

土炒。三錢),全蠍(三枚。醋泡。炒香),地龍(七枚。生研和藥)

上為細末。每服半兩。先用香豉四十九粒。連須蔥白七莖。石臼杵爛。新汲水碗半。童便半碗。納藥末。煎取七分。入麝香一字。月初五更空腹溫服。少時必瀉出蟲。以淨桶盛之。鉗取付烈火焚之。如瀉不止。煅龍骨、炒黃連等分為末。沸湯下五錢。次日用白梅粥補之。

傳屍丸,治傳屍勞瘵。初起元氣未敗者。

鰻鱺魚(半斤外者。七條)

甑中先鋪薄荷葉四兩。入鰻在內。摻乾山藥粗末斤余。鍋內入去心百部一斤。煮三炷香。候鰻爛極去薄荷。取鰻與山藥連骨搗爛。焙為末。煉白蜜丸。侵晨臨臥沸湯各服五錢。

桂枝龍骨牡蠣湯(桂枝湯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腎氣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理中丸(方祖),固本丸(二冬膏下),集靈膏(二冬膏下),四物湯(方祖),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,獨參湯(保元湯下),保元湯(方祖),聖愈湯(保元湯下),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納氣丸(崔氏八味丸下),十補丸(崔氏八味丸下),香茸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,甘草乾薑湯(理中湯下),炙甘草湯(桂枝湯下),白鳳丸(平胃散下),生脈散(方祖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歸脾湯(保元湯下),增損柴胡湯(小柴胡湯下),滋腎丸(大補丸下),玉燭散(四物湯下),蘇合香丸(中風門),四君子湯(方祖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

桂枝人參湯(理中湯下),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,澤術麋銜湯(汗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