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專方 (7)

1. 潮熱門

涼膈散(方祖),大柴胡湯(小柴胡湯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,小柴胡湯(方祖),加味逍遙散(虛損門),

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

白話文:

涼膈散、大柴胡湯、逍遙散、小柴胡湯、加味逍遙散、錢氏六味丸、當歸補血湯、加減八味丸。

2. 惡寒門

大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指迷茯苓丸(二陳湯下),理中丸(方祖),升陽益胃湯(保元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,二陳湯(方祖),火鬱湯(升麻湯下),升陽散火湯(升麻湯下),大建中湯(保元湯下),金花湯(伊尹三黃湯下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生脈散(方祖),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,附子湯(朮附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人參白虎湯(白虎湯下),清暑益氣湯(保元湯下),苓桂朮甘湯(桂枝湯下),桃核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

白話文:

大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、指迷茯苓丸(二陳湯下)、理中丸(方祖)、升陽益胃湯(保元湯下)、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、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、二陳湯(方祖)、火鬱湯(升麻湯下)、升陽散火湯(升麻湯下)、大建中湯(保元湯下)、金花湯(伊尹三黃湯下)、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、生脈散(方祖)、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、附子湯(朮附湯下)、崔氏八味丸(方祖)、人參白虎湯(白虎湯下)、清暑益氣湯(保元湯下)、苓桂朮甘湯(桂枝湯下)、桃核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、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。

3. 振寒門

白虎加人參湯(白虎湯下),竹葉石膏湯(白虎湯下),黃耆建中湯(桂枝下),桂枝加附子湯(桂枝湯下)

白話文:

白虎加人參湯是白虎湯的加味方,竹葉石膏湯也是白虎湯的加味方,黃耆建中湯是桂枝湯的加味方,桂枝加附子湯則是桂枝湯的加味方。

4. 戰慄門

大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麻黃湯(方祖)

白話文:

【大承氣湯】(【小承氣湯】下),【麻黃湯】(古方)

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都是中醫古方,主要用於通便、調理胃腸功能。麻黃湯則是用來發汗解表,常見於風寒感冒的治療。在現代醫學的應用上,需根據個體狀況和專業醫生的指導進行,不適宜自行使用。

5. 寒熱門

小柴胡湯(方祖),柴胡四物湯(小柴胡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理中湯(方祖),逍遙散(虛損門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越婢湯(麻黃湯下),火鬱湯(升麻湯下),梔子豉湯(方祖),桂苓丸(五苓散下),既濟湯(白虎湯下),既濟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滋腎丸(大補丸下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五苓散(方祖)

白話文:

小柴胡湯、柴胡四物湯、補中益氣湯、理中湯、逍遙散、黃耆建中湯、越婢湯、火鬱湯、梔子豉湯、桂苓丸、既濟湯、既濟解毒湯、崔氏八味丸、滋腎丸、加減八味丸、五苓散。

6. 瘧門

金匱蜀漆散,治牝瘧多寒。

蜀漆(即常山苗。),雲母(燒二晝夜。),龍骨(熬。等分。)

上杵為散。發前以漿水調半錢。(即酸漿。漿水散下),溫瘧加蜀漆半分。臨發時服一錢匕。按蜀漆性升。上湧頑痰最速。雲母性溫。開發陰邪最猛。二味相需。較之常山、陽起石更捷。又恐湧泄太過。即以龍骨斂固其津。仍取龍性純陽。同氣相求。佐上藥以發越陰分伏匿之邪。

白話文:

金匱中的蜀漆散,專治女性瘧疾,以寒症為主。方劑由蜀漆(即常山苗)、雲母(燒製兩晝夜)、龍骨(熬製)等量組成,研磨成粉末。發病前用漿水(即酸漿)調和半錢服用,溫瘧加蜀漆半分。發病時服用一錢匕。蜀漆性升,能迅速上涌頑痰;雲母性溫,能強力驅散陰邪。兩者相輔相成,效力比常山、陽起石更迅速。又因擔心藥效過於強烈,造成津液流失,故加入龍骨收斂固澀,並以龍骨純陽之性,引導藥力發散陰分伏藏的邪氣。

則牝瘧之寒自已。與桂枝龍骨牡蠣湯、火逆湯之義不殊。其外臺牡蠣湯。用吐蠣、蜀漆、麻黃、甘草四味。藥雖異而功用則同。蓋蜀漆得雲母。則溫散頑痰於內。蜀漆得麻黃。則溫散寒邪於外。亦恐發泄太過。即以牡蠣收斂陰津。仍取其性入陰。有軟堅散結之功也。用甘草者。

令以協和中外。則胃氣有權。方得振祛邪作汗之力耳。

達原飲,治疫瘧壯熱。多汗而渴。

黃芩(一錢五分。),甘草(炙。一錢),白芍(一錢),知母(二錢),厚朴(一錢),檳榔(二錢),草果(一錢),生薑(七片。),大棗(一枚。擘)

白話文:

若是寒邪自內而生引發的瘧疾,可以用桂枝龍骨牡蠣湯或火逆湯治療,效果相同。此外,還有外臺牡蠣湯,使用吐蠣、蜀漆、麻黃、甘草四味藥材,雖然藥物不同,但功效一致。蜀漆能與雲母相配,溫散內部的頑痰,也能與麻黃相配,溫散外表的寒邪,但又擔心過度發泄,因此使用牡蠣收斂陰津,牡蠣入陰,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。甘草的加入,則能調和內外,讓胃氣有力,才能有效地驅散邪氣,發汗解表。

達原飲則用於治療疫瘧導致的壯熱、多汗口渴,藥方包括黃芩(一錢五分)、甘草(炙,一錢)、白芍(一錢)、知母(二錢)、厚朴(一錢)、檳榔(二錢)、草果(一錢)、生薑(七片)、大棗(一枚,擘)。

水煎。發前熱服。溫覆取微汗。或問疫邪初犯募原。吳又可以達原飲為主方。詳方中檳榔、草果、厚朴。俱屬清理腸胃之品。知母直瀉少陰邪熱。與募原何預而用之。答曰。募原雖附軀殼。貼近於里。為經絡臟腑之交界。況濕土之邪。從竅而入。以類橫連。未有不入犯中土者。

所以清理腸胃為先。非若傷寒傳次。表證未罷。誤用里藥。則有結胸傳裡之變。即尚未離表。但須薑、棗。佐芩、芍、甘草以和解之。若見少陽陽明太陽。必兼柴胡、葛根、羌活以開泄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用水煎煮,發熱前服用,溫溫覆蓋取微汗。或問疫邪初犯募原,可用吳又可的達原飲為主方。方中檳榔、草果、厚朴,都是清理腸胃的藥物。知母能直瀉少陰邪熱,為何要用在治療募原呢?答曰:募原雖然附著在軀殼,但靠近內裡,是經絡臟腑的交界處,而且濕土之邪從竅孔進入,橫向傳播,不可能不侵入中土。

所以清理腸胃是首要的,不像傷寒循序漸進,表證未除就誤用里藥,可能會導致結胸傳裡的變化。即使尚未離表,也必須用薑、棗佐以芩、芍、甘草來和解。如果出現少陽、陽明、太陽症狀,就必須加入柴胡、葛根、羌活來開泄。

設裡氣不通。勢必盤錯於中而內陷。則加大黃以攻下之。又可專工瘟疫。歷治有年。故立此為初犯募原之主方。其殿後則有白虎、涼膈為鼎足之任。以此推原。其他變證。則三黃雙解、清熱解毒、人中黃丸等方。可默識其微。而用之必當矣。余嘗以此治疫瘧、時瘧。靡不應手獲效。總藉以分解中外寒熱諸邪之力耳。

何首烏散,治瘧積滯去後。寒熱不止。至夜尤甚。

生何首烏(五錢。碎),青皮,陳皮,甘草(炙。各一錢),生薑(七片),大棗(三枚。擘)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氣機不通暢,容易積聚在體內而導致內陷,則可以使用大黃來攻下積滯。大黃還可以專門治療瘟疫,經多年治療經驗證明其效果顯著,因此被列為初次感染瘟疫的首選方劑。其後續治療則有白虎湯、涼膈散等方劑作為輔助。以此推斷,對於其他病症的變證,也可以參考三黃雙解、清熱解毒、人中黃丸等方劑,並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我曾用這些方劑治療過疫瘧、時瘧等疾病,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總之,這些方劑都是通過化解體內外寒熱邪氣來達到治療目的的。

何首烏散則用於治療瘧疾積滯,寒熱不止,尤其夜間症狀加重的患者。方劑包括生何首烏、青皮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
水煎。露一宿。侵晨熱服。多汗而渴。加知母、烏梅。虛人腹痛。加人參、厚朴、木香。

七寶飲,治一切實瘧。服調理藥不止。

厚朴,常山(醋炒。),檳榔,陳皮,青皮,草果(各一錢。),甘草(炙。七分),生薑(七片)

水酒各半煎。露一宿。侵晨熱服。(一方。多半夏一錢。大棗一枚。)

常山飲,治瘧發晡時。至夜數不止。脈實邪盛者。

常山(醋炒),檳榔,青皮(炒),甘草,當歸(各一錢),穿山甲(煅八分。世本。作木通。),黑豆(四十粒),生薑(七片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用水煎煮,放在露水裡一夜,隔天早上趁熱服用。若服用後大量流汗且口渴,可以加入知母和烏梅。若是虛弱體質導致腹痛,可以加入人參、厚朴和木香。

七寶飲用於治療各種實症瘧疾。若服用調理藥物後症狀仍未緩解,可以服用七寶飲。

將厚朴、常山(用醋炒)、檳榔、陳皮、青皮、草果(各一錢)、甘草(炙,七分)、生薑(七片)用水和酒各半煎煮,放在露水裡一夜,隔天早上趁熱服用。也可用此方,增加半夏一錢和大棗一枚。

常山飲用於治療瘧疾發作在下午,到晚上反覆發作,脈象有力,邪氣旺盛者。

將常山(用醋炒)、檳榔、青皮(炒)、甘草、當歸(各一錢)、穿山甲(煅,八分,世本記載為木通)、黑豆(四十粒)、生薑(七片)煎煮服用。

水酒各半煎。露一宿。侵晨熱服。

鱉甲煎丸(金匱),治瘧母一切痞積。

鱉甲(炙。一兩二錢),柴胡,芍藥,牡丹,䗪蟲(熬),烏扇(燒),鼠婦(熬),蜣螂(熬。各四錢),桂枝(千金。作桂心),阿膠(各三錢),黃芩,桃仁,乾薑,大黃,半夏,人參,厚朴,蜂房(炙。各二錢),石韋(去毛),紫葳(各二錢半),葶藶,瞿麥(各一錢半),赤硝(一兩)

白話文:

將水和酒各一半,一起煎煮。煎好後放置露水一夜。隔天清晨,趁熱服用。

此為「鱉甲煎丸」方劑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主治瘧疾引起的痞積等症狀。

藥物組成:

  • 鱉甲(炙,一兩二錢):鱉的甲殼,經過炙烤處理。
  • 柴胡、芍藥、牡丹、䗪蟲(熬)、烏扇(燒)、鼠婦(熬)、蜣螂(熬):各四錢。
  • 桂枝(千金,作桂心):桂枝的內心部分,取自《千金方》。
  • 阿膠(各三錢):驢皮熬製成的膠。
  • 黃芩、桃仁、乾薑、大黃、半夏、人參、厚朴、蜂房(炙):各二錢。
  • 石韋(去毛)、紫葳:各二錢半。
  • 葶藶、瞿麥:各一錢半。
  • 赤硝:一兩。

上二十三味。為末。取鍛灶下灰一斗。清酒一斛。浸灰候酒盡一半。濾去灰。著鱉甲於中。煮令泛爛如膠漆。絞取汁。納諸藥末煎為丸。如梧子大。空心服七丸。日三服。(千金。無鼠婦赤。硝。多海藻大戟)此方妙用。全在鱉甲之用灰淋酒。煮如膠漆。非但鱉甲消積。酒淋灰汁。亦善消積。較瘧母丸之用醋煮。功用百倍。

瘧母丸,治瘧痞結於左脅硬痛。

青皮,桃仁,神麯,麥芽(各一兩。四味俱炒),鱉甲(三兩),山稜,蓬朮,海粉(即蛤粉。各五錢),香附(二兩。五味俱醋煮),紅花(三錢)

白話文:

配方含有二十三種草藥,研磨成粉末。需取得一斗煅製後的爐灰與一斛清酒。將灰與酒混合,待酒量減少一半後,過濾掉灰分。再將鱉甲放入酒液中,煮至鱉甲溶解成類似膠漆的狀態。然後取出汁液,加入所有草藥粉末,調和成丸狀,每個丸子大小如同梧桐子。於空腹時服用七粒,每日三次。

這個方子的功效卓越,全在於使用爐灰浸泡酒液,並煮至類似膠漆的過程。不僅能利用鱉甲消除積食,爐灰與酒液所提取的汁液也能有效消除積食,相比於用醋煮的瘧母丸,其效果強大百倍。

瘧母丸專治因瘧疾導致的腹部脹滿、左側肋骨硬痛的病症。

所需材料如下:

  • 青皮(一兩)、桃仁(一兩)、神麯(一兩)、麥芽(一兩)(這四種草藥均需炒熟)
  • 魚甲(三兩)
  • 山稜(五錢)、蓬朮(五錢)、海粉(即蛤粉,五錢)
  • 香附(二兩,這五種草藥均需用醋煮)
  • 紅花(三錢)

神麯糊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。空心淡薑湯下。

白虎湯(方祖),白虎加桂枝湯(白虎湯下),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(小柴胡湯下),柴胡桂薑湯(小柴胡湯下),大棗(方祖),柴胡桂枝湯(小柴胡湯下),人參養胃湯(平胃散下),清脾飲(小柴胡湯下),變證(保元湯下),人參實衛湯(保元湯下),白虎加人參湯(白虎湯下),胃苓湯(平胃散下),理中湯(方祖),小建中湯(桂枝下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內補當歸建中湯(桂枝湯下),涼膈散(方祖),大柴胡湯(小柴胡湯下),人參敗毒散(小柴胡湯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四獸飲(四君子湯下),芎歸鱉甲飲(四物湯下),清暑益氣湯(保元湯下),生薑瀉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

白話文:

這是神麴糊丸,丸子大小像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八十顆,空腹用淡薑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