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0)

1. 吐血

不可盡委之於無救也。此證宜與前虛損門參看。

嘔血,嘔血者。血從腹脅而上。大嘔而出。乃肝火內旺。鼓激胃中之血上湧。猶龍奮於澤而波濤為之沸騰也。嘔血證治有三。一屬暴怒火逆傷肝。其證胸脅痛甚則厥逆。柴胡疏肝散加酒大黃。一屬極勞奔馳傷肝。其證遍身疼痛。或時發熱。犀角地黃湯加當歸、肉桂、桃仁泥。

一屬竭力房勞傷肝。其證面赤足冷。煩躁口渴。生脈散合加減八味丸。陽衰不能內守而嘔者。異功散研服八味丸。然不戒房室思慮勞役。終不救也。房室勞憊。氣竭傷肝而有乾血者。四烏鰂骨一蘆茹丸。兼童便、藕汁之類。

唾血,平時津唾中有血如絲。或浮散者。此屬思慮傷脾。脾虛不能統血也。有兼心兼腎兼胃之不同。兼心。加味歸脾湯。兼腎。六味丸加五味子、肉桂。兼胃。四君子湯加黃耆山藥、粟米。名七珍散。食少痰清者。異功散加枇杷葉、白扁豆灰。胃中痰食不清吐血。加半復、生薑。即白扁豆散。

咳血,咳血者。因咳嗽而見血。或乾咳。或痰中見紅絲血點一兩口。氣急喘促。此雖肺體自燥。亦為火逆。咳傷血膜而血隨痰出也。其脈微弱平緩易治。弦數急實。氣促聲嘶。咽痛者不治。得此證者。若能靜養。庶有生理。治宜六味丸加門冬、五味清金壯水為生。略兼阿膠、貝母、百合、款冬、紫菀潤肺止咳之劑。

血止後胃虛少食。氣息不續者。劫勞散去半夏加紫菀茸。及瓊玉膏調理之。咳血久而成勞。或勞而咳血。肌肉消瘦。四肢倦怠。五心煩熱。咽乾頰赤。心沖潮熱。盜汗減食。異功散加阿膠。或四君子加黃耆、鱉甲、麥冬、五味。陰虛火動而咳血。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。生料六味丸加茜根、烏賊骨、童便。

咳血不止。至夜發熱吐痰。或帶血絲者。六味丸加蛤粉、童便。臨臥服。肥盛酒客輩。痰中有血。滾痰丸搜滌之。咳唾膿血。咳即胸中隱隱痛。脈反滑數。或數實者。此為肺癰。更於本門求之。

咯血,咯血者。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塊或血點是也。其證最重。而勢甚微。常咯兩三口即止。蓋緣房勞傷腎。陰火載血而上。亦有兼痰而出者。腎虛水泛為痰也。陰虛多火。黑瘦之人。是忌犯此。初起宜紫菀、麥冬、茯苓、棗仁、山藥、白芍、丹皮、童便以清手足少陽厥陰諸經遊散之火。後以六味丸加牛膝。

滋補腎陰。以安其血。慎不可用攻血藥也。滑伯仁曰。咯血為病是重。以肺為清肅之臟。金為陰火所制。水虧火旺。迫而上行。以為咯血。逆之甚矣。經謂上氣見血。下聞病音者。言喘出於腎。而咯出於肺也。余嘗用生料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。下靈砂丹治之。是得內經之旨也。

然多有兼挾風寒飲食而發者。不可誤認本病而與前藥。若兼風寒。則人迎浮虛。或見弦緊。飲食則氣口短滑。或反伏澀。風寒則黃耆建中。飲食則枳實理中。不可妄用他藥。

白話文:

吐血的原因不能完全認為是無法醫治的。這種情況應該和之前討論的虛損病症一起參考。

嘔血,指的是血從腹部和脅肋向上湧出,大量吐出來。這是因為肝火太旺,刺激胃裡的血向上湧,就像龍在水裡興風作浪,導致波濤洶湧。嘔血的治療方法有三種:一種是因突然暴怒,火氣上逆傷肝,導致胸脅疼痛劇烈甚至昏厥,可以用柴胡疏肝散加上酒泡過的大黃來治療。一種是因為過度勞累奔波傷肝,導致全身疼痛,或者時常發熱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當歸、肉桂、桃仁泥來治療。

另一種是因為過度縱慾傷肝,導致面色潮紅、手腳冰冷、煩躁口渴,可以用生脈散合併加減八味丸來治療。如果因為陽氣虛弱無法固攝而嘔血,可以用異功散研成粉末後服用,再配合八味丸。但是如果仍然不戒除房事、思慮過多和勞累,最終還是無法治癒。如果因為房事勞累,導致氣虛傷肝,產生瘀血,可以用四烏鰂骨一蘆茹丸,並用童便和藕汁等輔助治療。

唾血,指的是平時的唾液中帶有血絲,或者有血浮散在其中。這是因為思慮過度傷了脾,導致脾虛不能統攝血液。這種情況有兼心、兼腎、兼胃的不同。如果兼心,可以用加味歸脾湯來治療。如果兼腎,可以用六味丸加上五味子、肉桂來治療。如果兼胃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山藥、小米,稱為七珍散。如果食量減少且痰液清稀,可以用異功散加上枇杷葉、白扁豆灰。如果胃中有痰和食物殘渣不清導致吐血,可以加上半夏、生薑,也就是白扁豆散。

咳血,指的是因為咳嗽而出現血,可能是乾咳,也可能是痰中帶有血絲或血點,量可能是一兩口,同時伴有氣喘急促。雖然這是因為肺本身乾燥,但也是火氣上逆引起的,咳嗽傷及血脈導致血隨著痰一起咳出。如果脈象微弱平緩,容易治療;如果脈象弦數急促,氣喘聲嘶,咽喉疼痛,就難以治癒。得了這種病,如果能靜心休養,或許還有痊癒的機會。治療上應該用六味丸加上麥門冬、五味子,來清肺金、滋養腎水,輔以少量阿膠、貝母、百合、款冬花、紫菀等潤肺止咳的藥物。

血止後,如果胃虛食慾不振,氣息不續,可以用劫勞散去掉半夏,加上紫菀茸,並用瓊玉膏來調理。如果咳血持續時間長,發展成勞損,或者因為勞損而咳血,導致肌肉消瘦、四肢倦怠、五心煩熱、咽喉乾燥、臉頰潮紅、心悸潮熱、盜汗、食慾減退,可以用異功散加上阿膠,或者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鱉甲、麥冬、五味子來治療。如果是陰虛火旺導致咳血,或者痰中帶有如珍珠般的血點,可以用生料六味丸加上茜草根、烏賊骨和童便來治療。

如果咳血不止,晚上發熱並吐痰,或者痰中帶有血絲,可以用六味丸加上蛤粉和童便,在臨睡前服用。如果體型肥胖、經常喝酒的人痰中帶血,可以用滾痰丸來清理痰液。如果咳嗽吐出膿血,咳嗽時胸部隱隱作痛,脈象反而滑數,或者數而有力,這是肺癰,應該到相關的科別尋求治療。

咯血,指的是不咳嗽,只是喉嚨裡咯出小塊的血或者血點。這種情況最嚴重,但症狀很輕微,通常咯兩三口就停止了。這主要是因為房事過度傷了腎,導致陰虛火旺,把血往上帶,也可能伴有痰液,因為腎虛導致水液積聚成痰。陰虛體質、體型瘦黑的人尤其要避免這種情況。剛開始發病時,應該用紫菀、麥門冬、茯苓、酸棗仁、山藥、白芍、丹皮、童便,來清除手少陽、足少陽和足厥陰等經絡的遊散之火。之後用六味丸加上牛膝來滋補腎陰,穩定血液。千萬不要用攻伐血液的藥物。滑伯仁說,咯血的病情很嚴重,因為肺是清肅的臟器,金屬性的肺被陰火所克制,腎水虧虛,火氣旺盛,迫使血向上逆行,導致咯血。這是非常嚴重的逆反現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「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」,意思是說氣喘是腎臟的問題,咯血是肺的問題。我曾經用生料六味丸加上麥冬、五味子,並配合靈砂丹來治療,這符合《黃帝內經》的宗旨。

但很多情況是兼有外感風寒或者飲食不當而發病,不能誤認為是單純的本病而使用上述藥物。如果兼有風寒,那麼人迎脈會浮虛,或者出現弦緊的脈象;如果是飲食不當,那麼氣口脈會短滑,或者反而是伏澀的脈象。如果是風寒,應該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;如果是飲食不當,應該用枳實理中湯來治療。不能胡亂使用其他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