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1)

1. 痰火

石頑曰。痰火一證。方書罕及。近惟郢中梁仁甫國醫宗旨。專為立言。然皆泛引膚辭。且所用方藥。專事降泄。略無切於病情。殊非指南之謂。夫所謂痰火者。精髓枯涸於下。痰火憑陵於上。有形之痰。無形之火。交固於中。良由勞思傷神。嗜欲傷精。加以飲食不節。血肉之味。

蘊釀為痰為火。變動為咳為喘。其在平居無恙之時。貯積窠囊之中。或時有所觸發。則沖膈透膜。與潮宗之氾濫無異。觀其外顯之狀。頗有似乎哮喘。察其內發之因。反有類乎消中。消中由陰邪上僭。攝之可以漸疼。哮喘由表邪內陷。溫之可以暫安。此則外內合邪。兩難分解。

溫之燥之升之攝之。咸非所宜。況乎觸發多端。治非一律。何怪時師之茫無統緒乎。予由是而因病制宜。特立玉竹飲子一方。為是證之專藥。臨證以意增減。庶幾款洽病情。其有兼挾客邪者。又須先徹標證。然後從本而施。自然信手合轍。如因感風寒而發。則香蘇散為至當。

略加細辛以開肺氣。香豉以通腎邪。散標最捷。蓋香、蘇性降。可無升舉濁垢之虞。他如麻黃、桂枝、柴、防、升、葛、羌、獨、川芎等味。能鼓動痰氣。薄荷、荊芥、橘皮、蘇子等味。能耗散真氣。芩、連、知、柏、赤白芍、栝蔞根、石膏等味。能斂閉邪氣。皆宜遠之。因飲食而發。

只宜金匱枳朮湯。隨所傷之物而為參用。谷傷曲、糵。酒傷煨葛。肉傷炮楂。麩面傷加草果。雞鴨卵傷加杏仁。痰食交結。則加橘、半。食積發熱。必加黃連。黃連與枳實同用。善消痞滿。半夏與白朮同用。專運痰濕。然須生用力能豁痰。痰去則津液流通。熱渴自解。非蒼朮、南星燥烈傷津之比。

因惱怒而發。沉香降氣散和滓煎服。不但理氣化痰。亦可消運食滯。其或兼冒微風。另煎香蘇散以協濟之。原其觸發之因。不出風食氣三者為甚。然皆人所共知。惟是觸感風熱而發者。世所共昧。蓋寒傷形而不傷氣。氣本乎肺。肺氣受傷。咳嗽喘滿。勢所必致。而寒客皮毛。

皮毛為肺之合。邪從皮毛而入傷於肺。咳嗽喘滿。亦勢所必致。何怪舉世醫師。一見喘咳。概以表散為務。良由不辨內因外因之故耳。曷知外因從表而傷有形之津。證屬有餘。故一咳其痰即應。而痰沫清稀。內因從肺而傷無形之氣。證屬不足。故屢咳而痰不得出。咳劇則嘔。

此不但肺病而胃亦病矣。是予玉竹飲子方中。茯苓、甘草專為胃家預立地步也。至於標證散後。餘火未清。人參未宜遽用。玉竹飲子。尤為合劑。病勢向衰。即當滋養肺胃。異功散加葳蕤。取橘皮為宣通氣化之報使。氣虛不能宣發其痰。又需局方七氣湯。借肉桂為熱因熱用之嚮導。

若其人形體雖肥。而色白氣虛。則以六君子湯加竹瀝、薑汁。即有半夏。亦無妨礙。食少便溏者。竹瀝又為切禁。宜用伏龍肝湯代水煎服。脾氣安和。津液自固。可無傷耗之慮矣。瘦人陰虛多火。六味地黃去澤瀉合生脈散。使金水相生。自然火息痰降。去澤瀉者。以其利水傷津也。

白話文:

石頑說:「痰火」這種病症,在醫書中很少提到。近來只有郢中的梁仁甫國醫,才專門針對此病提出論述。然而他的說法都過於空泛,只是表面地引述一些醫理,而且所用的藥方,也只是一味地以降泄為主,並沒有切合病情的需要,實在稱不上是指南。

所謂的「痰火」,是指人體的精髓在下部枯竭,痰火卻在上部猖獗。有形的痰液和無形的火熱,互相膠結在中焦。這主要是因為過度勞累、思慮傷神、嗜好慾望耗損精氣,再加上飲食不節制,吃太多肥膩的食物,這些因素共同作用,醞釀成了痰和火。這些痰火變化會引發咳嗽、氣喘等症狀。

平常沒有發病的時候,這些痰火就潛藏在身體內部,像巢穴一樣。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觸發,就會像潮水氾濫一樣,衝破橫膈膜,向上湧動。從外在表現來看,很像是哮喘;但從內在發病的原因來看,卻又有些類似消渴病。消渴病是因為陰邪向上侵犯,用收斂的方式可以逐漸減輕疼痛;哮喘是因為外來的邪氣陷入體內,用溫熱的藥物可以暫時緩解。而這種痰火病,是內外邪氣結合在一起,難以用單一的方法來解決。

無論是用溫補、燥濕、升提還是收斂的方法,都不適合。況且,引起發病的因素有很多,治療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。這也難怪很多醫生都茫然不知所措。因此,我根據不同的病情,制定了「玉竹飲子」這個藥方,作為專門治療痰火的藥。臨床應用時,要根據病情靈活加減藥物,才能真正切合病症。如果病人同時還夾雜著其他的外來邪氣,就必須先處理表面的症狀,然後再從根本上治療。這樣才能得心應手,取得好的療效。

例如,如果是因為感受風寒而發病,那麼用「香蘇散」最為合適,可以稍微加入細辛來開通肺氣,香豉來疏通腎邪,這樣可以快速地解除表面的症狀。因為香薷和紫蘇的藥性是下降的,不會有升舉濁垢的疑慮。其他像麻黃、桂枝、柴胡、防風、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獨活、川芎等藥物,會鼓動痰氣;薄荷、荊芥、橘皮、蘇子等藥物,會耗散真氣;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赤芍、白芍、栝蔞根、石膏等藥物,會收斂閉塞邪氣。這些藥物都不宜使用。

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而發病,只適合用「金匱枳朮湯」,並且要根據所傷的食物來搭配藥物。例如,吃穀物傷了脾胃,就加神曲和麥芽;喝酒傷了脾胃,就加煨葛根;吃肉傷了脾胃,就加炮製過的楂肉;吃麵麩傷了脾胃,就加草果;吃雞鴨蛋傷了脾胃,就加杏仁。如果痰和食物相互結合,就加陳皮和半夏。如果因為食物積滯而發熱,就必須加黃連。黃連和枳實一起使用,擅長消除痞悶脹滿;半夏和白朮一起使用,專門運化痰濕。但是,半夏必須要生用,才能發揮豁痰的作用。痰液去除後,津液就能流通,熱渴自然解除。這和用蒼朮、南星這些燥烈傷津的藥物是不同的。

如果是因為惱怒而發病,就用「沉香降氣散」煎煮後去渣服用,這樣不但能理氣化痰,還能幫助消化積滯的食物。如果同時還稍微感受了風邪,就另外煎煮「香蘇散」來輔助治療。

總的來說,引起痰火發病的原因,不外乎風、食、氣這三種因素。但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。只有因為感受風熱而發病,是人們普遍不了解的。因為寒邪傷的是形體,而不傷氣。氣本身來源於肺,肺氣受傷,就一定會引起咳嗽氣喘。而寒邪侵犯皮膚毛孔,皮膚毛孔又是肺的通道,邪氣從皮膚毛孔進入,傷及肺臟,也一定會引起咳嗽氣喘。這也難怪世上的醫生,一看到病人咳嗽氣喘,就一概用發散表邪的方法來治療。實在是因為沒有分辨內因和外因的緣故。

要知道,外因是從表面侵入,傷害有形的津液,所以病症屬於實證,因此一咳嗽,痰液就會咳出來,而且痰液清稀。內因是從肺臟侵入,傷害無形的氣,所以病症屬於虛證,因此咳嗽多次,卻咳不出痰,咳嗽劇烈時還會嘔吐。這不僅是肺病,而且胃也生病了。所以我的「玉竹飲子」方中,用了茯苓和甘草,就是為了提前為胃做好準備。

當表面症狀消除後,如果體內還有殘留的火熱,這時就不宜立即使用人參。而「玉竹飲子」則是很適合的藥方。當病情逐漸減輕時,就應當滋養肺胃,可以用「異功散」加上葳蕤,並用橘皮來宣通氣機,作為引導藥。如果因為氣虛而不能宣發痰液,還需要用「局方七氣湯」,並借助肉桂的熱性,來引導藥物發揮作用。

如果病人雖然體型肥胖,但是面色蒼白、氣虛,那麼就用「六君子湯」加上竹瀝和薑汁。即使方中有半夏,也沒有關係。但如果病人食慾差、容易腹瀉,就絕對禁止使用竹瀝,應該用「伏龍肝湯」代替水來煎藥。這樣可以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,津液也能鞏固,不用擔心津液被耗損。

瘦人多陰虛火旺,可以用「六味地黃丸」去掉澤瀉,再加上「生脈散」,這樣可以使腎水滋養肺金,自然就能使火熱平息,痰液下降。去掉澤瀉,是因為它利水傷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