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17)
卷十四 (17)
1. 痹門
金匱烏頭湯,治病歷節痛。不可屈伸。及腳氣疼痛。
麻黃(去節。六錢),黃耆(薑汁和蜜炙),芍藥(酒炒。各三錢),甘草(炙。一錢),川烏頭(一枚。㕮咀。以蜜一升煎取五合。即出烏頭)
上除烏頭。㕮咀四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納蜜煎中更煎之。分二服。不知。盡服之。
千金附子湯,治濕痹緩風。身體疼痛如欲折。肉如錐刺刀割。
附子(一枚),芍藥,桂心,甘草,茯苓,人參(各一兩),白朮(一兩二錢)
上七味㕮咀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分二服。
除濕蠲痛湯,治身體沉重痠疼。天陰即發。
蒼朮(泔浸。去皮。切),白朮(同蒼朮炒。各二錢),羌活,茯苓,澤瀉(各半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炙。五分)
水煎。入薑汁、竹瀝各數匕。熱服。取微汗效。
摩風膏,治風毒攻注。筋骨疼痛。
蓖麻子(去殼。一兩。研),川烏頭(生。去皮。半兩),乳香(一錢半。研)
上以豬脂研成膏。烘熱塗患處。以手心摩之。覺熱如火效。
千金犀角散,治熱毒流入四肢。歷節腫痛。
犀角(鎊。二兩),羚羊角(鎊。一兩),前胡,黃芩,梔子仁,大黃,升麻(五味並薑汁拌炒),射干(酒炒黑。各四兩),豉(一升)
上九味。為散。每服五錢。水煎。食後熱服。
通痹散,治風寒濕三氣襲於足三陰經。腰以下至足冷如冰。不能自舉。
天麻(三兩),獨活,藁本,當歸,川芎,白朮(各二兩)
為散。每服二三錢。熱酒調。晨昏各一服。上編用川烏一兩。酒煎制天麻中。蒼朮一兩。黃柏半兩。酒煎制白朮中。深得三氣襲於陰經之旨。
羚羊角散,治筋痹肢節束痛。
羚羊角(鎊。一兩),肉桂(世本。作薄荷誤),附子(炮。各半兩),白芍(一兩五錢),獨活,防風(各七錢半),川芎(一兩),當歸(一兩五錢)
為散。每服四五錢。入生薑三片。水煎。食遠熱服。
人參丸,治脈痹大熱。經脈不利。
人參,麥門冬(去心),茯神,龍齒(煅),石菖蒲,遠志肉,黃耆(各一兩),當歸(半兩。世本。作赤石脂),地黃(二兩)
為末。煉白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食前清米飲、醇酒任下。
吳茱萸散,治腸痹寒濕內搏。腹痛脹急。大便飧瀉。
吳茱萸(取開口者。湯泡七次),肉豆蔻(煨),乾薑(炮黑),甘草(炙。各五錢),砂仁(炒),神麯(炒),白朮(炒。各一兩),厚朴(薑汁炒),陳皮,良薑(各三錢)
為散。每服三錢。食前臨臥各一服。米湯送下。
腎瀝湯,治胞痹溺澀不通。蘊積為熱。小腹急痛。
麥門冬(去心。),桑白皮(蜜酒。炙),犀角(鎊。各一錢),杜仲(鹽酒。炒),桔梗,赤芍藥,木通(各錢半),桑螵蛸(二個。炙)
白話文:
[痹門]
金匱烏頭湯,治療關節疼痛,導致肢體無法彎曲伸展,以及腳氣疼痛。
藥方組成:
- 麻黃(去除莖節,約24克),
- 黃耆(用薑汁和蜂蜜炙烤過,約12克),
- 芍藥(用酒炒過,約12克),
- 甘草(炙烤過,約4克),
- 川烏頭(一枚,搗碎,先用約180毫升蜂蜜煎煮,取約90毫升的藥液,取出烏頭)。
使用方法: 將烏頭之外的藥材搗碎,加水約720毫升煎煮,取約240毫升藥液,去除藥渣。然後將藥液倒入之前煎好的蜂蜜烏頭藥液中,再一起煎煮。分兩次服用,如果效果不佳,則將剩餘藥液全部服完。
千金附子湯,治療濕痹、慢性風邪,導致身體疼痛像要折斷一樣,肌肉像被錐子刺或刀割。
藥方組成:
- 附子(一枚),
- 芍藥,
- 桂心,
- 甘草,
- 茯苓,
- 人參(各約40克),
- 白朮(約48克)。
使用方法: 將以上七味藥材搗碎,加水約1920毫升煎煮,取約720毫升藥液,分兩次服用。
除濕蠲痛湯,治療身體沉重痠痛,陰天時病情會加重。
藥方組成:
- 蒼朮(用洗米水浸泡後去皮切片,約8克),
- 白朮(與蒼朮一起炒過,約8克),
- 羌活,
- 茯苓,
- 澤瀉(各約2克),
- 陳皮(約4克),
- 甘草(炙烤過,約2克)。
使用方法: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,加入薑汁和竹瀝各數匙,趁熱服用,使身體微微出汗即有效果。
摩風膏,治療風毒侵襲,導致筋骨疼痛。
藥方組成:
- 蓖麻子(去殼,約40克,研磨),
- 川烏頭(生的,去皮,約20克),
- 乳香(約6克,研磨)。
使用方法: 將以上藥材與豬油混合研成膏狀,加熱後塗抹在患處,用手心摩擦,感覺到熱如火時即有效。
千金犀角散,治療熱毒流入四肢,導致關節腫痛。
藥方組成:
- 犀角(磨成粉末,約80克),
- 羚羊角(磨成粉末,約40克),
- 前胡,
- 黃芩,
- 梔子仁,
- 大黃,
- 升麻(以上五味藥材用薑汁拌炒),
- 射干(用酒炒黑,各約160克),
- 豆豉(約180毫升)。
使用方法: 將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約20克,加水煎煮,飯後趁熱服用。
通痹散,治療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侵襲足部三陰經,導致腰部以下到腳冰冷,無法抬起。
藥方組成:
- 天麻(約120克),
- 獨活,
- 藁本,
- 當歸,
- 川芎,
- 白朮(各約80克)。
使用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約8-12克,用熱酒送服,早晚各一次。古代醫家會用川烏煎煮的酒來制天麻,蒼朮煎煮的酒來制白朮,黃柏煎煮的酒來制白朮,以強調風寒濕邪侵襲陰經的病理機制。
羚羊角散,治療筋脈拘急,關節束縛疼痛。
藥方組成:
- 羚羊角(磨成粉末,約40克),
- 肉桂(市面上常將薄荷誤用為肉桂),
- 附子(炮製過,各約20克),
- 白芍(約60克),
- 獨活,
- 防風(各約30克),
- 川芎(約40克),
- 當歸(約60克)。
使用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約16-20克,加入生薑三片,加水煎煮,飯後稍遠時趁熱服用。
人參丸,治療脈痹導致身體發熱,經脈運行不暢。
藥方組成:
- 人參,
- 麥門冬(去心),
- 茯神,
- 龍齒(煅燒過),
- 石菖蒲,
- 遠志肉,
- 黃耆(各約40克),
- 當歸(約20克,市面上常將赤石脂誤用為當歸),
- 地黃(約80克)。
使用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的蜂蜜製成丸劑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約20-30丸,飯前用米湯或醇酒送服。
吳茱萸散,治療腸痹,因寒濕內侵導致腹痛、脹滿、大便稀溏。
藥方組成:
- 吳茱萸(選用開口的,用熱水泡七次),
- 肉豆蔻(煨過),
- 乾薑(炮製成黑色),
- 甘草(炙烤過,各約20克),
- 砂仁(炒過),
- 神麯(炒過),
- 白朮(炒過,各約40克),
- 厚朴(用薑汁炒過),
- 陳皮,
- 良薑(各約12克)。
使用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約12克,飯前或睡前各一次,用米湯送服。
腎瀝湯,治療膀胱痺阻,小便不暢,因體內積熱導致小腹急痛。
藥方組成:
- 麥門冬(去心),
- 桑白皮(用蜜酒炙烤過),
- 犀角(磨成粉末,各約4克),
- 杜仲(用鹽酒炒過),
- 桔梗,
- 赤芍藥,
- 木通(各約6克),
- 桑螵蛸(兩個,炙烤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