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8)

1. 痹門

水二盞。入羊腎二枚。去脂膜。竹刀切片。入竹瀝少許。同煎至一盞。空心頓服。留二導。臨臥服之。上編無赤芍藥。多赤茯苓。詳芍藥酸收。不若茯苓清心利小便之為愈也。按此名腎瀝者。形容胞中之氣。痹而不化。水道滴瀝不出。甚則結塊阻塞溺孔。艱苦異常。乃虛熱壅滯。

膀胱氣化不行所致。桑皮、螵蛸。咸為治肺而設。不可誤認腎氣虛寒而用溫補之劑。若淋瀝而靜坐頻數。臨事相忘。睡則遺出不知者。方是腎氣虛寒之候。又非此湯可治也。

茯苓丸,治胞痹小腹膀胱。按之內痛。若沃以湯。澀於小便。上為清涕。

赤茯苓(一兩),細辛(五錢),澤瀉(五錢),肉桂(五錢),紫菀茸(一兩),附子(炮。三錢),生地黃(一兩),牛膝(酒浸。一兩),山茱萸肉(五錢),乾山藥(一兩)

為末。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食前米飲。臨臥溫酒送下。按此方。雖以茯苓通利為名。全賴牛膝、地黃、山茱山藥調補津液為主。更需桂、附之辛以行牛膝、地黃之滯。深得若沃以湯。澀於小便之旨。其用紫菀者。上滋化源。

下利膀胱也。妙用更在細辛一味。開發上竅。專主上為清涕而設。九味相配成方。更無遺議。世本尚多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芍藥、花粉、半夏、防風、獨活等。味不特滋繁。而且滯氣耗陰。因從上編削去。

巴戟丸,治胞痹虛寒。臍腹痛。溲數不利。睡則遺尿。

巴戟(去骨),生地黃(酒焙。各兩半),桑螵蛸(切破。炙),肉蓯蓉(酒浸。切焙),山藥,山茱萸肉,菟絲子(酒煮。各一兩),附子(炮),肉桂(勿見火。各五錢),遠志(甘草湯泡。去骨。四錢),石斛(去根。八錢),鹿茸(一對。酥炙)

為末。煉白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空心臥時米飲、溫酒任下。羊腎湯亦佳。黃絲湯尤妙。按巴戟丸。治胞痹虛寒之候。詳溲數不利。當是膀胱熱壅。何以見其虛寒而用桂、附、巴戟、蓯蓉、鹿茸等大熱之劑。當知其人腎氣久虛。寒氣乘虛而入。所以臍腹痛。巨陽之氣化不行。

縱溺積鬱化為熱。非溫補不能蒸動氣化。因彷彿地黃飲子之制。稍兼生地、石斛為假熱之使。不必更用利水藥也。上編止十二味。世本尚多杜仲、續斷、龍骨、五味子等藥。得無轉助酸收之患乎。

巴戟天湯,治冷痹腳膝疼痛。行步艱難。

巴戟天(二錢。去心),附子(炮),五加皮(酒洗),石斛,甘草(炙),茯苓,當歸(各一錢),牛膝(酒炒),川萆薢(鹽酒炒。各錢半),肉桂,防風,防己(酒洗。各五分),生薑(三片)

水煎。空心溫服。

黃耆桂枝五物湯(桂枝湯下),甘姜苓朮湯(即腎著湯理中湯下),桂枝芍藥知母湯(桂枝湯下),越婢加朮附湯(麻黃湯下),神效黃耆湯(保元湯下),指迷茯苓丸(二陳湯下),二陳湯(方祖),導痰湯(二陳湯下),桂枝附子湯(桂枝湯下),烏藥順氣散(中風門)

白話文:

[痹門]

羊腎湯:

準備兩碗水,放入兩枚羊腎,去除脂肪和薄膜,用竹刀切成片。加入少許竹瀝,一同煎煮至剩下一碗。空腹一次性喝下。剩下兩份藥渣,臨睡前再服用。上面篇章的藥方沒有使用赤芍藥,而是多用赤茯苓。詳細來說,芍藥味道酸澀,具有收斂的作用,不如茯苓清心利小便的效果好。這個方子稱作「腎瀝」,是形容膀胱中的氣機,因受阻而不能運行,導致水道阻塞,小便點滴不出,嚴重時甚至結塊阻塞尿道口,非常痛苦。這是因為虛熱積聚,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。桑白皮和桑螵蛸,本來是用來治療肺部疾病的,不能誤以為是腎氣虛寒而用溫補的藥物。如果小便淋漓,坐著時頻繁想小便,但到了關鍵時刻卻忘記要尿,睡覺時小便遺漏而不知,這才是腎氣虛寒的症狀,也不是這個藥方能治療的。

茯苓丸:

這個藥方治療因膀胱氣血不通暢而導致的小腹及膀胱疼痛,按壓時疼痛加劇,小便不暢,且如用熱水燙一般。同時,伴有流清涕的症狀。藥方組成:赤茯苓(一兩)、細辛(五錢)、澤瀉(五錢)、肉桂(五錢)、紫菀茸(一兩)、炮附子(三錢)、生地黃(一兩)、酒浸牛膝(一兩)、山茱萸肉(五錢)、乾山藥(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飯前用米湯送服,臨睡前用溫酒送服。這個藥方雖然以茯苓的通利作用命名,但主要依靠牛膝、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來滋補津液。還需要肉桂、附子的辛溫來幫助牛膝、地黃的滋膩藥性運行。這很符合「如用熱水燙一般,小便不暢」的病機。使用紫菀的目的,是為了上滋化源。此藥還能夠下行利尿膀胱。這個藥方的妙用更在於細辛這味藥,它能開竅,主要針對的是流清涕的症狀。九味藥材相互配合,沒有任何不妥之處。世傳的藥方中,還常常加入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芍藥、花粉、半夏、防風、獨活等藥物,不僅藥味過多且繁雜,還會導致氣機阻滯,耗損陰液。因此我從原本的藥方中將其刪去。

巴戟丸:

這個藥方治療因膀胱氣血虛寒而導致的病症,症狀有肚臍周圍疼痛、小便次數多但不暢通、睡覺時會遺尿。藥方組成:去骨的巴戟天(兩半)、酒焙的生地黃(兩半)、切開炙過的桑螵蛸、酒浸後切開焙過的肉蓯蓉、山藥、山茱萸肉、酒煮過的菟絲子(各一兩)、炮附子、不見火的肉桂(各五錢)、甘草水浸泡後去骨的遠志(四錢)、去根的石斛(八錢)、酥炙的鹿茸(一對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過的白蜂蜜調和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空腹或睡前用米湯或溫酒送服。也可以配合羊腎湯,或者黃絲湯。這個巴戟丸主要是治療因膀胱虛寒而引起的病症。細看小便次數多且不暢通的症狀,應該是膀胱有熱積滯,為什麼要用桂、附、巴戟、蓯蓉、鹿茸等大熱的藥物呢?要知道,這是因為病人腎氣長期虛弱,寒氣趁虛而入,所以才會肚臍周圍疼痛,導致身體的陽氣無法正常運化。即使小便積鬱化為熱,也必須用溫補的藥物才能推動氣化。這個方子的配伍和地黃飲子類似,稍加了生地、石斛來作為假熱的輔助。不需要再用利水藥。上方只有十二味藥材。世傳的藥方中,還有杜仲、續斷、龍骨、五味子等藥物,會不會反而加重了酸澀收斂的作用呢?

巴戟天湯:

這個藥方治療因寒冷導致的膝關節疼痛,行走困難的症狀。藥方組成:去心的巴戟天(二錢)、炮附子、酒洗的五加皮、石斛、炙甘草、茯苓、當歸(各一錢)、酒炒的牛膝、鹽酒炒的川萆薢(各錢半)、肉桂、防風、酒洗的防己(各五分)、生薑(三片)。用水煎煮,空腹溫服。

其他藥方:

  • 黃耆桂枝五物湯(參考桂枝湯的用法)
  • 甘姜苓朮湯(即腎著湯,參考理中湯的用法)
  • 桂枝芍藥知母湯(參考桂枝湯的用法)
  • 越婢加朮附湯(參考麻黃湯的用法)
  • 神效黃耆湯(參考保元湯的用法)
  • 指迷茯苓丸(參考二陳湯的用法)
  • 二陳湯(基礎方)
  • 導痰湯(參考二陳湯的用法)
  • 桂枝附子湯(參考桂枝湯的用法)
  • 烏藥順氣散(參考中風門的用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