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痰飲(唾)
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。苓桂朮甘湯主之,腎氣丸亦主之。
微飲而短氣,由腎虛水邪停蓄,致三焦之氣升降呼吸不前也。二方各有所主:苓桂朮甘湯主飲在陽,呼氣之短;腎氣丸主飲在陰,吸氣之短。蓋呼者出心肺,吸者入腎肝;茯苓入手太陰,桂枝入手少陰,皆輕清之劑,治其陽也;地黃入足少陰,山萸入足厥陰,皆重濁之劑,治其陰也。必視其人形體之偏陰偏陽而為施治,一證二方,豈無故哉?
病者脈伏,其人欲自利,利反快;雖利,心下續堅滿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。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留飲堵塞竅隧,胃氣不得轉輸,故脈伏不顯。若留飲既下,胃氣受傷,必欲自利;自利而反快者,中焦所塞暫通也。通而復積,故續堅滿,必更用藥盡逐之。然欲直達其積飲,莫若甘遂快利用之為君;欲和脾胃、除心下堅,又必以半夏佐之。然芍藥停濕,何留飲用之?甘草與甘遂相反。
何一方並用?蓋甘草緩甘遂之性,使不急速,徘徊逐其所留;芍藥治木鬱土中而成堅滿,又佐半夏以和胃消堅也。
脈沉而弦者,懸飲內痛;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
懸飲結內作痛,故脈見沉弦。用芫花之辛以散飲,甘遂、大戟之苦以泄水,大棗之甘入脾而勝水也。
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。大青龍湯主之,取微似汗;汗多者,溫粉粉之。小青龍湯亦主之。
水飲溢出於表,營衛盡為不利,猶傷寒之營衛兩傷,故必發汗以散水,而後營衛經脈始行,四肢之水亦得消矣。表郁實熱者,用大青龍以發之;內蓄寒飲者,用小青龍以發之。雖皆表散之法,而微有不同,不可不辨。
膈間支飲,其人喘滿,心下痞堅,面色黧黑,其脈沉緊;得之數十日,醫吐下之不愈。木防己湯主之。虛者即愈;實者三日復發,復與;不愈者,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,微利則愈。
支飲在膈間,氣血皆不通利;氣不利,則與水同逆於肺而發喘滿;血不利,則與水雜揉結於心下而為痞堅。腎氣上應水飲,腎水之色黑,血凝之色亦黑,故黧黑之色而見於面也。脈沉為水,緊為寒,非別有寒邪,即水氣之寒也。醫雖以吐下之法治,然藥不切於病,故不愈。用木防己以散留飲結氣;石膏主心肺逆氣;人參以助胃祛水;桂枝以和營開結;且支飲得溫則行。若邪客之淺在氣分多而虛者,服之即愈;若邪客之深在血分多而實者,則愈後必再發。以石膏為氣分藥,故去之;芒硝為血分藥,能治痰軟堅;茯苓伐腎利水,而為芒硝之佐,故加之。
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
支飲阻其陽之升降,郁久化火,火動風生而冒眩也。故用澤瀉開關利水以泄支飲,白朮和中燥濕,則陽自升而火自息矣。
支飲胸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痰飲(唾)
如果出現呼吸短促,且有輕微的痰飲,應該從小便將其排出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或腎氣丸來治療。
呼吸短促且有輕微痰飲,是因為腎虛導致水邪停滯,使三焦之氣升降功能失常,呼吸不順暢。這兩種藥方各有針對性:苓桂朮甘湯主要治療痰飲在陽,表現為呼氣短促;腎氣丸主要治療痰飲在陰,表現為吸氣短促。呼氣是心肺的功能,吸氣是腎肝的功能。茯苓能入肺經,桂枝能入腎經,都屬於輕清的藥物,用來治療陽性的痰飲。地黃能入腎經,山茱萸能入肝經,都屬於重濁的藥物,用來治療陰性的痰飲。所以,要根據患者體質的陰陽偏盛情況來選擇用藥,一個病症有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,並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如果患者的脈象微弱不明顯,並且想拉肚子,拉完肚子反而會覺得舒服,即使拉完肚子,心下部位還是持續有脹滿感,這是體內有痰飲想要排出卻排不乾淨的表現。可以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。
痰飲阻礙了身體的通道,導致胃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脈象才會微弱不明顯。如果痰飲被排出,胃氣會因為受損而想拉肚子,拉完反而舒服,是因為中焦的阻塞暫時被疏通了。但是,疏通後痰飲又會重新積聚,所以會感覺持續脹滿,必須再次用藥才能徹底清除。想要直接清除體內的積聚痰飲,沒有比甘遂更快的了,因此用它作為主要藥物。想要調和脾胃,消除心下的脹滿感,就必須用半夏來輔助。但是,芍藥會滯留濕氣,為什麼要在治療痰飲時使用呢?甘草的藥性與甘遂相反,兩種藥物一起使用,是因為甘草能減緩甘遂的藥性,使藥效不會過於快速,而是慢慢地排出滯留的痰飲。芍藥可以治療因為肝氣鬱結而導致脾土受困形成的脹滿感,又可以輔助半夏調和胃氣,消除脹滿。
如果脈象沉而弦,則說明是懸飲導致的內痛。患有懸飲的人,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
懸飲結聚在體內,導致疼痛,所以脈象才會呈現沉而弦。可以使用芫花的辛散之性來驅散痰飲,甘遂、大戟的苦寒之性來排除體內的水液,大棗的甘甜之性可以入脾,用來制約體內的水液。
如果患了溢飲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,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。如果汗出過多,可以用溫粉來敷在身上。也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
水飲溢出到體表,使得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就像傷寒病導致的營衛之氣兩傷一樣。所以,必須發汗來驅散體內的水液,這樣營衛之氣和經脈才能正常運行,四肢的水腫也能消退。如果表證鬱積而且有實熱,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發汗;如果體內蓄積了寒飲,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發汗。雖然都是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但是具體情況有所不同,必須仔細辨別。
膈間有支飲,患者會出現氣喘、胸悶、心下痞硬、面色發黑,脈象沉而緊等症狀,如果病程持續幾十天,醫生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都無法痊癒,可以用木防己湯來治療。體質虛弱的人,服用後會立即痊癒;體質強壯的人,三日後症狀會復發,如果再次服用木防己湯,仍然沒有痊癒,可以使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來治療,如果能微微通利大便,就會痊癒。支飲在膈間,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氣運行不暢,就會和水一起上逆到肺部,導致氣喘、胸悶;血運行不暢,就會和水混合在一起,結聚在心下,形成痞硬。
腎氣與體內的水液相應,腎水顏色發黑,血瘀的顏色也發黑,所以臉色會呈現黑色。脈沉代表體內有水,脈緊代表體內有寒,並不是體內有另外的寒邪,而是水氣造成的寒。醫生雖然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,但是藥物不對症,所以無法痊癒。使用木防己可以疏散滯留的痰飲和結聚的氣,石膏可以治療心肺之氣上逆,人參可以幫助胃氣驅除水液,桂枝可以調和營衛,疏通結聚。支飲遇到溫熱就會運行,如果邪氣侵入的較淺,停留在氣分,並且體質虛弱,服用木防己湯就會痊癒。如果邪氣侵入的較深,停留在血分,並且體質強壯,痊癒後症狀一定會復發。因為石膏是治療氣分的藥物,所以將其去除。芒硝是治療血分的藥物,可以軟化堅硬的痰塊,茯苓可以利水,同時輔助芒硝,所以將其加入。
心下有支飲,患者會感覺頭暈目眩,可以用澤瀉湯來治療。
支飲阻礙了體內陽氣的升降,時間久了會化火,火動生風,導致頭暈目眩。所以,用澤瀉來疏通關竅,利水排出支飲,白朮可以調和中焦,燥濕健脾,這樣陽氣自然上升,火氣自然消退。
如果支飲導致胸部脹滿,可以用厚朴大黃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