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痰飲(唾)
此即小承氣。以大黃多,遂名厚朴大黃湯;若厚朴多,則名厚朴三物湯。此支飲胸滿者,必緣其人素多濕熱,濁飲上逆所致,故用盪滌中焦藥治之。
支飲不得息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支飲留結,氣塞胸中,故不得息。葶藶破結和飲;大棗通肺和中。以其氣壅則液聚,液聚則熱結,所以與肺癰同治也。
嘔家本渴;渴者為欲解。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
嘔本有痰;嘔盡痰去而渴者,為欲解,與傷寒服小青龍湯已渴者寒去欲解同義。今反不渴,是積飲尚留,去之未盡,故用半夏散結勝濕,生薑散氣止嘔。千金方更加茯苓佐之,即與治卒嘔吐、心下痞、膈間有水眩悸者同法也。
腹滿口舌乾燥,此腸胃間有水氣,己椒藶黃丸主之。口中有津液渴者,加芒硝半兩。
水積腸間,則肺氣不宣,膹郁成熱,而為腹滿;津液遂不上行,而口舌乾燥。用防己、椒目、葶藶利水散結氣,而葶藶尤能利腸。然腸胃受水穀之氣者,邪實腹滿,非輕劑所能治,必加大黃以瀉之。若口中有津液而仍作渴者,此痰飲聚於血分,必加芒硝以祛逐之。
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,小半夏茯苓湯主之。
先渴者,因痰飲佔據中宮,津液不得灌注於上,肺失其潤而然。後嘔者,胃中所積之飲,隨氣逆而上泛也。故用薑、半以滌飲,茯苓以滲濕。濕去則嘔止津通而渴自已。此與傷寒心下有水氣、咳而微喘、發熱不渴、服小青龍湯已而渴之義懸殊:彼以津液耗損而渴,此以痰氣積阻而渴。
渴之先後變見,可以推飲之盛衰也。世以半夏性燥,渴家禁用;曷知其有主渴之妙用哉!
假令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巔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
瘦人本無痰濕;今巔眩吐涎,明是水積臍下而悸。故用五苓,藉桂之辛溫以散之。
久咳數歲,其脈弱者可治;實大數者死。其脈虛者必苦冒;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,治屬飲家。
下半條專補心下支飲冒眩之脈法。冒屬風虛,必無脈實之理。治屬飲家,不特澤瀉湯一方也。
丹溪曰:痰之源不一。有因痰而生熱者;有因熱而生痰者;有因氣而生者;有因風而生者;有因驚而生者;有積飲而生者;有多食而成者;有因暑而生者;有傷冷物而成者;有脾虛而成者;有嗜酒而成者。其為病也:驚痰則成心包痛、顛疾;熱痰則成煩躁驚悸;風痰成癱瘓;大風眩暈;飲痰成嘔吐脅痛、四肢不舉;食痰成瘧痢口臭、痞塊滿悶;暑痰成嘔逆眩冒;冷痰成骨痹氣刺痛、四肢不舉;酒痰多成脅痛臂痛、飲酒不消、但得酒次日又吐;脾虛生痰,食不美、反胃嘔吐;濕痰多倦怠軟弱;氣痰攻注走刺不定。婦人於驚痰最多;結成塊者為驚痰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講的是痰飲(唾液)的問題。
如果用大黃較多的小承氣湯,就叫做厚朴大黃湯;如果用厚朴較多,就叫做厚朴三物湯。這種情況是因為患者本身體內濕熱,導致濁飲向上逆流,造成胸悶。所以要用能清理中焦的藥物來治療。
如果支飲導致呼吸困難,就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。
支飲停留在體內,氣機堵塞在胸中,所以會呼吸困難。葶藶可以破除凝結的痰飲,大棗可以疏通肺氣、調和脾胃。因為氣機堵塞會導致液體積聚,液體積聚會導致發熱,所以治療方法和肺癰相同。
本來想吐的人應該會口渴,口渴是身體想要自我恢復的表現。但如果反而不口渴,就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關係,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。如果突然嘔吐,心下痞悶,膈間有水,頭暈心悸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
本來嘔吐時如果是有痰,吐完痰且口渴,就表示身體正在康復,就像傷寒病服用小青龍湯後口渴,表示寒邪已去,身體將要康復一樣。但如果吐完反而不口渴,表示體內還有痰飲未清除,所以要用半夏來化解痰結、去除濕氣,用生薑來散氣止嘔,千金方還會加上茯苓來輔助。這和治療突然嘔吐、心下痞悶、膈間有水、頭暈心悸的方法是一樣的。
腹脹、口舌乾燥,表示腸胃間有水氣,可以用己椒藶黃丸治療。如果口中有津液卻還是口渴,可以加芒硝半兩。
水積聚在腸胃,會使肺氣無法宣通,鬱悶而產生熱,導致腹脹。津液無法向上輸送,所以口舌乾燥。要用防己、椒目、葶藶來利水、散結氣,其中葶藶尤其能疏通腸道。腸胃是接受水穀精氣的地方,如果邪氣很盛導致腹脹,不是輕微的藥物可以治療,一定要用大黃來瀉下。如果口中有津液但仍然口渴,表示痰飲積聚在血液中,必須要加芒硝來去除。
先口渴後嘔吐,表示水停留在心下,這是屬於飲證,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。
先口渴是因為痰飲佔據中焦,津液無法向上輸送,肺失去滋潤才會這樣。後嘔吐是因為胃中積聚的痰飲,隨著氣逆向上泛濫。所以要用生薑、半夏來清理痰飲,茯苓來滲濕。濕氣去除,嘔吐就會停止,津液暢通口渴自然會好。這和傷寒心下有水氣、咳嗽微喘、發熱不口渴,服用小青龍湯後反而口渴的情況不一樣。前者是因為津液耗損而口渴,後者是因為痰氣積聚阻礙而口渴。
口渴的先後變化,可以判斷痰飲的盛衰。世人認為半夏性燥,口渴的人不應該用,但他們不知道半夏有治療口渴的妙用。
假設瘦子臍下有跳動感、吐口水、頭暈,這是因為有水積聚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瘦子本來就沒有痰濕,現在出現頭暈、吐口水,表示有水積聚在臍下,所以才會跳動。因此要用五苓散,並藉助桂枝的辛溫來驅散。
久咳數年,如果脈象虛弱還可以治療,如果脈象實大而快就沒救了。如果脈象虛弱,患者一定會頭暈目眩,這是因為他本身胸中就有支飲,屬於飲證,需要用治療飲證的方法來治療。
後面的文字特別補充了心下有支飲、頭暈目眩的脈象。頭暈目眩屬於風虛,不可能出現脈象實大的情況。治療屬於飲證,不單單只用澤瀉湯。
丹溪說,痰的來源有很多種,有因為痰而生熱的,有因為熱而生痰的,有因為氣而生的,有因為風而生的,有因為驚嚇而生的,有因為積飲而生的,有多食而成的,有因為暑熱而生的,有因為吃了寒涼食物而成的,有因為脾虛而成的,有因為嗜酒而成的。它們引起的病症也不一樣,驚嚇引起的痰會導致心包痛、癲癇;熱痰會導致煩躁驚悸;風痰會導致癱瘓。
大風眩暈是因為飲痰導致嘔吐、脅痛、四肢無力;食痰會導致瘧疾、痢疾、口臭、痞塊滿悶;暑痰會導致嘔吐、頭暈目眩;冷痰會導致骨痺、氣痛、四肢無力;酒痰多半會導致脅痛、手臂痛、飲酒不消化,而且喝完酒隔天又會吐;脾虛生痰會導致食慾不振、反胃嘔吐;濕痰會導致倦怠軟弱;氣痰會到處遊走刺痛。婦女因為驚嚇引起的痰最多,如果痰結成塊,就是驚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