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痰飲(唾)
必有一塊在腹。發則如身孕。轉動跳躍。痛不可忍。又有老痰凝結膠固。非借溫藥引導。必有拒格之患。龐安常有言。人身無倒上之痰。天下無逆流之水。故善治痰者。不治痰而治氣。氣順則一身之津液。亦隨氣而順矣。痰屬濕熱。乃津液所化。因風寒濕熱之感。或七情飲食所傷。
以致氣逆液濁。變為痰飲。或吐咯上出。或凝滯胸膈。或留聚腸胃。或客於經絡四肢。隨氣升降。遍身上下無處不到。其為病也。為喘為咳。為噁心嘔吐。為痞膈壅塞。關格異病。為泄為眩暈。為嘈雜怔忡驚悸。為顛狂。為寒熱。為痛腫。或胸間漉漉有聲。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。
或四肢麻痹不仁。皆痰所致。百病中皆有兼痰者。世所不知也。痰有新久輕重之殊。新而輕者。形色清白。氣味亦淡。久而重者。黃濁稠黏。咳之難出。漸來惡味。酸辣腥臊鹹苦。甚至帶血而出。治法。痰生於脾胃。宜實脾燥濕。又隨氣而升。宜順氣為先。分導次之。又氣升屬火。
順氣在於降火。熱痰則清之。濕痰則燥之。風痰則散之。郁痰則開之。頑痰則軟之。食痰則消之。在上者吐之。在下者下之。又中氣虛者。宜固中氣以運痰。若攻之太重。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。
喻嘉言曰。內經云。諸氣膹郁。皆屬於肺。蓋肺鬱則成熱。熱盛則生痰。痰挾瘀血。遂成窠囊。膈間脹滿痞悶。雖夏月。痰飲積處無汗。而冷痰清飲。積滿窠囊。必大嘔逆。此盈科而進也。多由厚味積熱。腸胃枯涸。又加怫鬱。胃脘之血為痰濁所滯。日積月累。漸成噎膈反胃之次第。
若用燥劑。其結轉甚。惟竹瀝、薑汁、韭汁可以治之。日飲三五杯。必胸中煩躁不寧乃妙。後用養血健脾潤燥藥。治痰之法。曰驅。曰導。曰滌。曰化。曰湧。曰理脾。曰降火。曰行氣。前人之法不為不詳。至於窠囊之痰。如蜂子之穴於房中。如蓮實之嵌於蓬內。生長則易。
剝落則難。其外窄中寬。任行驅導滌湧之藥。徒傷他藥。此實閉拒而不納耳。夫人身之氣。經盛則注於絡。絡盛則注於經。窠囊之來。始於痰聚胃口。嘔時數動胃氣。胃氣動。則半從上出於喉。半從內入於絡。胃之絡貫膈者也。其氣奔入之急。則沖透膈膜。而痰得以居之。痰入既久。
則阻礙氣道。而氣之奔入者。復結一囊也。然痰飲結聚於膈膜而成窠囊。清氣入之。渾然不覺。每隨濁氣而動。乃至寒之亦發。熱之亦發。傷酒傷食亦發。動怒動欲亦發。總由動其濁氣。濁氣隨火而升。轉使清氣逼處不安也。故治窠囊之痰甚難。必先凝神入氣。以靜自調。薄滋味以去胃中之痰。
使胃經之氣。不急奔於絡轉虛其胃。以聽絡中之氣返還於胃。逐漸以藥開導其囊。而滌去其痰。則自愈矣。後世治痰飲有四法。曰實脾。燥濕。降火。行氣。實脾燥濕。二陳湯加蒼白二術。最為相宜。若陰虛則反忌之矣。降火之法。須分虛實。實用苦寒。虛用甘寒。庶乎可也。
白話文:
身體裡一定有一塊像腫塊的東西在腹部。發作時就像懷孕一樣,會轉動跳躍,疼痛難忍。還會有老舊的痰液凝結成塊,如果不用溫熱的藥物引導,就會有阻礙不通的狀況。龐安常說過,人體內沒有往上倒流的痰,就像天下沒有逆流的水一樣。所以善於治療痰的人,不是直接治痰,而是調理氣。氣順了,全身的津液也會跟著順暢。痰屬於濕熱,是津液變成的。因為感受風寒濕熱,或是受到情緒、飲食的影響,導致氣機逆亂,津液混濁,就變成痰飲。痰飲有的往上吐出來,有的停留在胸膈,有的留在腸胃,有的跑到經絡四肢。它隨著氣機升降,遍布全身,無處不在。
痰造成的疾病很多,像是氣喘、咳嗽、噁心嘔吐、胸悶脹痛、大小便不通、眩暈、心煩意亂、心悸、癲狂、發冷發熱、疼痛腫脹,有時胸腔會有水聲,有時背部某處總是像冰塊一樣冷。或者四肢麻木不仁,這些都是痰引起的。許多疾病都伴有痰,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。痰有新舊、輕重的差別。新的、輕的痰,顏色清白,氣味也淡。久的、重的痰,顏色黃濁,濃稠黏膩,很難咳出,而且會越來越有異味,酸、辣、腥、臭、鹹、苦都有,甚至會帶血。治療方法方面,痰產生於脾胃,所以要健脾燥濕。痰又隨著氣機上升,所以要先調理氣機,然後再疏導。氣升屬於火,所以調理氣機重點在於降火。熱痰要清熱,濕痰要燥濕,風痰要疏散,鬱結的痰要疏通,頑固的痰要軟化,食物積滯引起的痰要消食。在上的痰要吐出來,在下的痰要排出去。如果中氣虛弱,則要補中氣來運化痰液。如果用藥太過猛烈,會傷到胃氣,反而會使痰更多。
喻嘉言說,《內經》提到,各種氣機鬱滯的現象,都與肺有關。肺氣鬱悶會產生熱,熱盛就會生痰。痰夾帶瘀血,就形成像巢穴一樣的包塊。胸膈之間脹滿悶痛,即使在夏天,有痰的地方也不會流汗,而寒冷的痰飲,積在巢穴裡,一定會引起劇烈的嘔吐。這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而成的。多半是因為吃了油膩厚味的食物,積熱導致腸胃乾燥,再加上情緒不佳,胃部的血液被痰濁阻滯,日積月累,就逐漸形成食道阻塞、嘔吐的狀況。
如果用燥熱的藥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只有竹瀝、薑汁、韭菜汁可以治療,每天喝三五杯,必須喝到胸中煩躁不安才算有效。之後再用養血健脾、滋潤乾燥的藥。治療痰的方法,有驅散、疏導、滌清、化解、催吐、調理脾胃、降火、行氣。前人的方法說得很詳細了。至於巢穴裡的痰,就像蜂子在蜂巢裡築巢,又像蓮子嵌在蓮蓬裡一樣,要長出來很容易,要剝落卻很難。它的外口窄小,裡面寬大,不管用驅散、疏導、滌清、催吐的藥,都只會傷害其他藥物。這實際上是閉塞拒絕藥物進入。人體的氣,經絡旺盛時會流注到絡脈,絡脈旺盛時又會流注到經脈。巢穴的形成,起因於痰在胃口積聚。嘔吐時多次震動胃氣,胃氣一動,一半從喉嚨吐出,一半從內進入絡脈。胃的絡脈貫穿膈膜。氣衝進去的速度太快,就會衝破膈膜,讓痰可以留在裡面。痰一旦在裡面待久了,就會阻礙氣的運行,而後續衝進來的氣又會再次結成一個包塊。所以痰飲在膈膜結成巢穴。清氣進入,不會有明顯感覺。每當濁氣運行時,就會發作,遇到寒冷會發作,遇到熱也會發作,喝酒、吃東西過量也會發作,生氣、動慾也會發作,總之,都是因為濁氣運行,濁氣跟著火氣往上走,反而使清氣受到壓迫。所以治療巢穴的痰很困難。必須先集中精神,靜心調養,吃清淡的食物來去除胃中的痰,讓胃經的氣,不要急著奔向絡脈,使胃虛弱,這樣才能讓絡脈中的氣回到胃中。然後逐漸用藥來疏通包塊,清除痰液,自然就會痊癒。後世治療痰飲有四種方法,就是健脾、燥濕、降火、行氣。健脾燥濕,用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最為適合。如果是陰虛體質,反而不能用。降火的方法,要分辨虛實。實熱用苦寒藥,虛熱用甘寒藥,這樣才比較恰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