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1)

1.

蟲由少陽風木。濕熱鬱蒸而成。觀日中有雨。則禾節生蟲。人患蟲積。多因飢飽失宜。中脘氣虛。濕熱失運。故生諸蟲。小兒最多。大人間有。其候心嘈腹痛。嘔吐涎沫。面色痿黃。眼眶鼻下有黑。嗜食米紙茶葉泥炭之類。沉沉默默欲眠。微有寒熱。治宜隨證用方。如心腹中痛。

上下往來。發作有休時。喜涎出者。蟲也。烏梅丸。胃脘咬痛。發歇有時。痛發則吐涎沫。金匱九痛丸。狐疑善惑者。妙功丸。噎膈嘔吐者。剪紅丸。肚腹常熱者。化蟲丸。四肢常冷者。集效丸。腹中蟲積。萬應丸。膈上痰濕蟲積。遇仙丹。穀道生瘡。蟲蝕癢痛。膠艾葙歸湯。

外用雄黃兌法。隨證取用。無不克應也。千金方用豬膽一枚。苦酒半升和之。火煎令沸。三上三下。藥成放溫。空腹飲三滿口。蟲死便愈。治蛔攻心痛神應。仁齋云。血入於酒。則為酒鱉。血凝於氣。則為氣鱉。敗血雜痰。則為血痰。掉頭掉尾。上侵胃脘。食人脂膜。或附脅背。

或隱胸腹。惟蕪荑炒煎服之。然必兼養胃益血理中。乃可殺之。若徒用雷丸、錫灰。不能去也。

治蟲之藥。必在夏月龍蛇起陸之時。服之方易奏功。若在萬類蟄藏之際。雖有合劑。不能取效也。丹溪以上半月。蟲頭向上。易治。當以上半日為是。先以糖蜜、肉汁、香甜物引起。後用殺蟲藥。然須為散。以渣滓可入蟲口也。痔漏中蟲蝕下部。肛盡穿腸者。取蝦蟆青背者一枚。

入蘆薈一錢。用生雄雞脛骨二莖。入滿雌黃並用鹽泥固濟。燒存性。合和為散。入腦、麝、硼砂各少許。再研極細。先以豬蹄甲三枚。胡蔥七莖。煎湯日洗。紙捻裛干。吹下部孔內。令深入。外以黑膏蓋之。日吹一次。以管盡為度。如或希奇怪病。除痰血外。百治不效者。即是蟲為患。

視其經絡虛實。參脈證消息治之。蟲在肝。令人恐怖。眼中赤壅。在心。心煩發躁。在脾。勞熱。四肢腫急。在肺。咳嗽氣喘。醫者不察。謬指凡動屬火屬痰。寒涼轉傷脾胃。卒至夭枉。自非垣視一方者。烏能辨哉。婦人陰蝕之蟲。詳婦人本門。

石頑曰。蟲之怪證多端。遇之卒不能辨。昔人治例。有雷丸治應聲蟲之說。近有女子咳逆腹痛後。忽喜呼叫。初時呀呷連聲。漸至吚唔不已。變易不常。或如母雞聲。或如水蛙鳴。或如舟人打號。每作數十聲。日發十餘次。忍之則胸中悶悶不安。此為叫蟲。即應聲蟲之類也。

復有一人患發熱痞滿後。常兀兀欲吐。吐中必有蟲數枚。狀如蝦形。跳躍不已。諸治不應。或令服銅綠湧之。不過二三度。遂絕不復見矣。

2. 蠱毒(射工溪毒,諸中毒)

南粵蠱毒有數種。曰蛇毒。蜥蜴毒。蝦蟆毒。蜣螂草毒。金蠶等毒。皆是變亂元氣。人有過造作之者。即謂之蠱也。多於飲食內行之。與人禍患。禍患於他。則蠱主吉利。所以人蓄事之。中其毒者。心腹絞痛。如有物齧。或吐下血。皆如爛肉。或好臥暗室。不欲光明。或心性反常。

乍嗔乍喜。或四肢沉重。百節痠疼。或乍寒乍熱。身體習習而痹。胸中滿悶。或頭目痛。或吐逆不定。或面目青黃。甚者十指俱黑。診其脈。緩大而散。皆其候也。然其毒有緩有急。急者倉卒。或數日便死。緩者延引歲月。遊走腸內。蝕五臟盡則死。其死時皆從九孔中。或於脅下肉中出。

所以出門。須帶雄黃、麝香、丹砂辟惡之藥。即百蠱狐貍老物精魅不敢著人。彼處之人。亦有灸法。初中蟲毒。即於心下捺定。便大炷艾灸百壯。又於足小指尖上灸三壯。當有物出。即愈。欲驗之法。當令病人唾水。沉者是蠱。不沉者非蠱也。初覺中蠱。急服玉樞丹。或吐或利。

隨服便痊。南方有毒蠱之鄉。於他人家飲食。即以犀角攪之。白沫起。即為有毒。無沫者。即無毒也。凡嶺南蠱毒之鄉。卒患血痢。或赤或黑。無問多少。皆是蠱毒。或偏身腫滿。四肢如故。小便不甚澀滯。粗醫不察。誤作痢治水治。日復增加。奄至殞歿。以敗鼓皮燒作末。

飲服方寸匙。令其解散自愈。又有以蛇涎合作蠱藥。飲食中使人得此瘕疾。生大豆末。酒漬絞汁服半斤。凡初中毒。在膈者。歸魂散吐之。以下膈者。雄朱丸下之。一切蠱毒心腹脹滿。不得喘息。或下利膿血。太乙追命丹、耆婆萬病丸救之。吐利後。惟覺後心刺痛拘急。咽中如矛刺者。

此是取利後氣乏故也。更不須再服吐利藥。但用一味苦梗為散。每服三錢。米飲調下。日三服。多服自然平復。使毒日漸消散。不致再發。丹方。用蝟皮燒灰。桃根皮煎湯。服方寸匙。蠱便出。又方。用苦瓠一枚。苦酒二升。或水煮一升。服之當下蠱毒。及一切蝦蟆蝌鬥之狀。

一月後乃盡。

射工溪毒,孫真人曰。南方有射工毒蟲。一名短狐溪毒。一名蜮。形如甲蟲。無目利耳。有一長角在口前如弩。以氣為矢。因水勢以射人。人或聞其水中鉍鉍作聲。要須得水沒其口。便以口中毒射人。此蟲畏鵝。鵝能食之。其初見證。有似傷寒。先惡寒。寒熱筋急。亦如中風。

便口噤不能語。朝蘇暮劇。寒熱悶亂。是其證也。如得三四日。急以五香散治之。稍遲者七日死。射著人影者。不即作瘡。先病寒熱。自非其地之人。不知其證。便謂傷寒。每多誤治。中人頭面尤急。腰以上去人心近多死。腰以下稍緩。不治亦死。

孫真人云。凡山水有毒蟲。人涉水之時中人。似射工而無物。其初得之。惡寒微頭痛。目眶疼。心中煩懊。四肢振焮。腰背百節皆強。兩膝痛。或翕翕而熱。但欲眠睡。旦醒暮劇。手足逆冷至肘膝。二三日腹中生蟲。蝕人下部。肛中有瘡。不痛不癢。令人不覺。不急治之。過六七日。

下部出膿。蟲上蝕人五臟。熱盛毒煩。下痢不禁。八九日。良醫不能治矣。其毒有陰陽之異。覺得之。急視其下部。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。為陽毒最急。瘡如鯉魚齒者。為陰毒稍緩。要皆殺人。不過二十日也。欲知是水毒與非者。當以小蒜五升。投湯中浴之。是水毒。身體必發赤斑。

急服解水毒飲子。多磨生犀汁調服。東南郡縣。山谷溪源。有水毒病。亦名溪瘟。亦有陰陽之辨。脈洪大而數者為陽。先宜發汗及浴。脈沉細而遲者為陰。急當攻裡。凡解澗水毒。生犀角磨水。調雄黃末二三錢。頻以麻油灌之。稍久則用牽牛、大黃、雄黃、蜈蚣、蠍梢末。宰生羯羊血調灌之。

欲審是中水毒者。手足指必冷。若不冷者非也。

諸中毒,一切毒中。雖各因氣味而歸諸臟腑。然必胃先受之。而後流及其臟也。金匱云。凡煮藥飲汁以解毒者。雖云救急。不可熱飲。諸毒病得熱更甚。宜冷飲之。食自死六畜肉中毒。燒大屎。酒服力寸匕。或大豆煮汁飲數升。或水浸豆豉絞汁旋飲之。食馬肝中毒。以雄鼠屎二七粒為末。

水和日再服。食馬肉中毒。血洞下欲死。以香豉、杏仁為散服之。或煮蘆根汁飲之。食牛肉中毒。狼牙燒灰取方寸匕水服之。食犬肉不消。堅滿腹脹。大渴如狂。以杏仁一升。合皮研煮。分溫三服。利下肉片大驗。食漏脯中毒。搗生韭汁服之。生大豆汁亦得。凡肉在器中。密蓋不泄氣者。

謂之郁肉。食之傷人。燒狗屎末方寸匕。水調服之。食毒箭射死鳥獸中毒。以大豆煮汁及鹽服之。食魚中毒。面腫。煩亂。橘皮煮汁。停冷服之。食鱠多不消。結為癥病。厚朴、大黃煮汁服之。或馬鞭草一味搗汁飲之。或姜搗汁飲之。食鯸鮧中毒。以蘆根煮汁服之。食蟹中毒。

以冬瓜汁服之。或紫蘇煮飲之。食諸果中毒。以豬骨燒灰服之。食諸菌中毒。及食楓樹上菌而笑不止。人糞汁飲之。土漿亦可。或嚼生大豆吐之。鉤吻與芹菜相似。誤食殺人。以薺苨煮汁服之。又甘草煮汁飲之。通除諸毒藥。中石藥毒。白鴨屎、人乳解之。中雄黃毒。防己解之。

中砒毒者。煩躁如狂。心腹攪痛。欲吐不吐。羊血不拘多少灌之。或清油、糞清亦可。切戒與酒。火酒尤忌。中巴豆毒者。其人大瀉。或吐煩渴。急以黃連煎湯。或甘草湯冷飲。倉卒權飲冷水亦好。忌食熱物。並熱性藥物。中斑蝥、芫青毒者。吐逆不止。急煎綠豆湯。或黑豆湯溫服。

豬膏、地漿、葵子汁並解之。中大黃毒者。泄瀉不止。腹中寒痛。先用薑湯熱飲。次以理中湯理胃祛寒。中大戟毒。菖蒲解之。中甘遂毒。大豆煮汁服之。中半夏、南星毒者。其人喉間麻痹。急用薑汁細呷。並飲甘草湯。中躑躅毒。梔子煮汁服之。中野芋毒。地漿、人糞汁解之。

中杏仁毒。藍汁解之。中芫花毒。防己、防風、甘草、桂汁解之。中野葛毒。地漿解之。中藜蘆毒。蔥湯下咽便愈。中射罔毒。藍汁、大小豆汁、生羊血並解之。中蜀椒毒。人尿、地漿、冷水並解之。中莨菪毒。甘草、藍汁解之。中川烏、附子毒者。必煩悶。唇裂血流。頭重如斗。

急與生萊菔汁解之。童便亦可。次煎綠豆、黑豆湯。二三沸即與冷服。然不若甘草湯入腹即定。誤服伏火丹砂中毒。則毒歸心臟。其舌灰黑脹大。急宜童子小便飲之。次以金汁及人中黃解之。或濃煮黑豆汁解之。或搗生綠豆汁解之。或生羊血。或磨犀角水並解之。服風藥多汗。

悶亂不醒。先以醋湯灌之。次煎甘草湯。同薑汁頓服。夏秋間誤食停宿之物。中有蜈蚣、蛇蟲等毒。則心腹膨悶。雄黃磨水細飲。玉樞丹磨服亦效。蜀椒閉口者有毒。誤食戟人咽喉。氣欲絕。急以地漿水解之。六畜肝藏常有毒。驢馬更甚。自死者尤毒。用豆豉以水浸。絞取汁旋飲之。

馬齧人。及蹹人。毒腫熱痛作瘡。馬鞭梢、鼠屎燒灰。豬膏塗之。馬齧人陰。卯脫出。急令推入。桑皮線縫。研生烏雞肝塗上。欲小便忍之。牛馬齧人。及馬骨刺傷人。灶灰淋汁熱漬。數易汁勿令瘡爛。馬血入瘡中。婦人月水。或人糞塗之。剝死馬骨傷人。毒攻欲死。便取馬腸中屎塗之。

中河豚魚毒。急取蘆根搗汁服之。輕則清油多灌。使毒物盡吐出。亦須遇時而愈。或橄欖搗自然汁。甚則糞清灌之。食鱉中毒。乾薑、山楂煮汁飲之。誤食蛇穴中蟹鱉。令人頭旋目眩。腹痛而死。急磨玉樞丹救之。凡蟹重一斤外者大毒。食之殺人。誤吞蜈蚣。胸腹絞痛。先飲生雞血。

須臾以清油灌吐。其蜈蚣滾在血中同出。繼以雄黃細研。水調服。誤吞水蛭。生雞血調黃土丸服自下。或以鹽梅水灌之則化。中漆毒。生蟹搗汁塗之。治諸食中毒。磨犀角汁飲之。無不治也。或苦參酒煮服之。解一切藥毒。不問草石。始覺便以蔥、豉、生麥門冬。煮取汁服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