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痰飲(唾)
若夫行氣之藥。諸方漫然。全無著落。謹再明之。風寒之邪。從外入內。裹其痰飲。惟宜小青龍湯。分其邪從外出而痰飲從下出也。濁陰之氣。從下入上。裹其痰飲。金匱半夏厚朴湯。(即四七湯。)分其濁氣下出而痰飲從上出也。若多欲之人。則腎氣上逆。直透膜原。結壘萬千。
䐜脹重墜。不可以仰。用桂苓丸引氣下趨。痰飲始豁也。又虛寒痰飲。少壯者十中間見一二。老人小兒十中常見四五。若果脾胃虛寒。飲食不思。陰氣痞塞。嘔吐涎沫者。宜溫其中。真陽虛者。更補其下。清上諸藥不可用也。再按痰飲總為一證。而因則有二。痰因於火。有熱無寒。
飲因於濕。有熱有寒。即有溫泉無寒火之理也。痰飲膠結於胸中。為飽為悶。為頻咳而痰不應。總為脾失其健。不為胃行其津液。而飲食即以生痰。漸漬充滿肺竅。咳不易出。雖以治痰為急。然治痰之藥。大率耗氣動虛。恐痰未出而風先入也。惟是確以甘寒之藥。杜風消熱。
潤燥補虛豁痰。乃為合法。驚痰堵塞竅隧。肝肺心胞絡間無處不有。三部脈虛軟無力。邪盛正衰。不易開散。欲用湧劑。正如兵家劫營之法。安危反掌。欲導之下行。竅隧之痰。萬不能導。徒傷脾氣。計惟理脾為先。脾氣者人身健運之陽氣。如天之有日。陰凝四塞者。日失其所。
痰迷不醒者。脾失其權。理脾則如烈日當空。片云纖翳。能掩之乎。其理脾之法。須藥餌與飲食相參。不但滑膩雜食當禁。即飯食粥飲亦須少減。則脾氣不用以消穀。轉用之消痰。較藥力萬萬耳。膏粱過厚之人。每多味痰。尤宜清理脾胃為主。夫五味入口而藏於胃。胃為水穀之海。
五臟六腑之總司。人之食飲太過而結為痰涎者。每隨脾氣之健運而滲灌於經隧。其間往返之機。如海潮然。脾氣行則潮去。脾氣止則潮回。所以治沉錮之法。但取辛熱微動寒凝。以後止而不用。恐痰得熱而妄行。為害不淺也。不但痰得熱而妄行。即脾得熱亦過動不息。如潮之有去無回。
其痰病之決裂。可勝道哉。從來服峻利之藥者。深夜亦欲飲食。人皆不知其故。反以能食為慶。曾不思愛惜脾氣。令其晝運夜息。乃可有常。況人身之痰。既由胃以流於經隧。則經隧之痰。亦必返之於胃。然後可從口而上越。從腸而下達。此惟脾氣靜息之時。其痰可返。故凡有痰證者。
早食午食而外。但宜休養脾氣不動。使經隧之痰。得以返之於胃。而從胃氣之上下。不從脾氣之四迄。乃為善也。試觀痰病輕者。夜間安臥。次早即能嘔出泄出。痰病重者。昏迷復醒。反能嘔出泄出者。豈非未嘗得食。脾氣靜息。而與痰以出路耶。世之喜用熱藥峻攻者。能知此乎。
噫。天下之服辛熱而轉能夜食者多矣。能因此而三複否。
白話文:
關於治療痰飲的藥物,許多方法都顯得雜亂無章,沒有明確的依據。我在此再次說明:風寒之邪從外部侵入體內,包裹著痰飲,這種情況最適合用小青龍湯,讓邪氣從體表發散出去,而痰飲則從下方排出。濁陰之氣從下方上升到上方,包裹著痰飲,這種情況適用金匱半夏厚朴湯(也就是四七湯),使濁氣從下方排出,而痰飲則從上方排出。如果一個人慾望過多,導致腎氣上逆,直接侵入到膜原,積聚成許多結塊,造成腹部脹滿、沉重下墜,無法仰臥,這種情況要用桂苓丸來引導氣往下走,痰飲才能開始消散。
另外,虛寒性痰飲,在年輕人中很少見,十個人中可能只有一兩個,但在老年人和小孩中卻很常見,十個人中可能有四五個。如果確實是脾胃虛寒,沒有食慾,陰氣阻塞,想吐口水,就應該溫補脾胃;如果屬於真陽虛,更要補下焦的陽氣,清熱的上焦藥物不能用。
再次說明,痰飲總體來說是一種病症,但成因有兩種:痰是由於火熱產生,只有熱而沒有寒;飲是由於濕氣產生,有熱也有寒。就像溫泉只有熱而沒有寒火的道理一樣。痰飲膠著在胸中,會感到飽脹、悶悶的,或是頻繁咳嗽但痰卻咳不出來,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脾失去了它正常的運化功能,不能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全身,飲食就這樣轉化成了痰,逐漸充滿了肺的孔道,咳嗽難以排出。雖然治療痰是當務之急,但治療痰的藥物大多會耗損氣,使身體更加虛弱,擔心痰還沒排出,風邪就先入侵了。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用甘寒的藥物,來驅散風邪、消除熱氣、滋潤乾燥、補養虛弱、開豁痰液,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。
驚嚇引起的痰阻塞了身體的孔道,無論是肝、肺、心包絡之間,到處都有可能存在。這時的脈象呈現虛弱無力,說明邪氣旺盛而正氣衰弱,不容易將痰開散。如果想要用催吐的藥物,就像兵家去劫營一樣,安危難料。如果想要用導瀉的方法,那些阻塞在孔道中的痰,根本不可能被導出,只會損傷脾氣。因此,最好的方法是先調理脾胃。脾氣是人體健康運行的陽氣,就像天空中的太陽一樣。如果陰氣凝聚,四處阻塞,就像太陽失去了它的作用。如果痰迷心竅,導致昏迷,就是因為脾失去了它的主導功能。調理脾胃,就像烈日當空,就算有片片雲彩也遮不住陽光。調理脾胃的方法,藥物和飲食要相互配合,不但油膩雜食要禁止,就連米飯粥湯也要減少攝入,這樣脾氣就不用來消化食物,轉而用來化痰,效果遠勝於藥物。
那些經常吃肥甘厚味的人,體內往往會產生味道濃厚的痰,更應該以清理脾胃為主。五味食物進入胃中,胃是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的總管。如果一個人吃喝過多,結成痰涎,這些痰涎會隨著脾氣的運化滲透到經絡之中。其間的往返就像潮水一樣,脾氣正常運行,潮水就退去,脾氣停止運轉,潮水就回流。所以治療沉積的痰的方法,只要用辛熱的藥物稍微推動一下寒凝的痰,之後就要停止使用,因為擔心痰受熱後會到處亂竄,造成不小的危害。不只是痰受熱會亂竄,脾受熱也會過度運動,就像潮水只來不回。這樣痰病就會加劇,可謂危險重重。
從來服用強烈藥物的人,到了深夜也想吃東西,人們都不明白原因,反而認為能吃是好事,卻沒想到要愛惜脾氣,讓它白天運作,晚上休息,這才是常理。況且人體的痰,既然從胃流向經絡,那經絡中的痰也一定會返回到胃,然後才能從口中向上排出,從腸道向下排泄。這只有在脾氣靜息的時候,痰才能夠返回。所以凡是有痰證的人,除了早飯和午飯,其他時候應該讓脾氣休息不動,讓經絡中的痰可以返回胃中,再通過胃氣的升降排出,而不是通過脾氣的四處運化。這樣做才是正確的。觀察那些痰病較輕的人,晚上安睡,第二天早上就能嘔吐或腹瀉排出痰。而那些痰病較重,昏迷後又清醒的人,反而能嘔吐或腹瀉排出痰,難道不是因為沒有進食,脾氣靜息,痰才有了出路嗎?那些喜歡用熱藥峻攻的人,難道能明白這個道理嗎?
唉,天下吃辛熱藥後反而能在夜間吃東西的人太多了,能夠因此而仔細思考這個道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