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6)

1. 痰飲(唾)

李士材云。先哲論脾為生痰之源。肺為貯痰之器。又曰。治痰不理脾胃。非其治也。以脾土虛。則清者難升。濁者難降。留中滯膈。淤而成痰。故治痰先補脾。脾復健運之常。而痰自化矣。析而言之。痰有五。飲亦有五。治法因之而變。在脾經者。名曰濕痰。脈緩面黃。肢體沉重。

嗜臥不收。腹脹食滯。其痰滑而易出。二陳加枳、術。挾虛者。六君子湯。酒傷者。加白豆蔻、乾葛。在肺經者。名曰燥痰。又名氣痰。脈澀面白。氣上喘促。灑淅寒熱。悲愁不樂。其痰澀而難出。利金湯去枳殼加葳蕤、姜用蜜煎。在肝經者。名曰風痰。脈弦面青。肢脅滿悶。

便溺秘澀。時有躁怒。其痰清而多泡。十味導痰湯。用漿水煎服。甚則千緡湯加川芎、大黃。在心經者。名曰熱痰。脈洪面赤。煩熱心痛。口乾唇燥。時多喜笑。其痰堅而成塊。涼膈散加苓、半下之。在腎經者。名曰寒痰。脈沉面黑。小便急痛。足寒而逆。心多恐怖。其痰有黑點而多稀。

桂苓丸加澤瀉、車前。腎虛水泛為痰。八味丸。其人素盛今瘦。水走腸間。漉漉有聲。名曰痰飲。心下冷極。苓桂朮甘湯和之。飲後水流在脅下。咳唾引痛。名曰懸飲。十棗湯下之。飲水流於四肢。當汗不汗。身體疼重。名曰溢飲。內經所謂溢飲者。渴。暴多飲。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

小青龍湯汗之。咳逆倚息。短氣不得臥。其形如腫。名曰支飲。五苓散、澤瀉湯利之。膈滿嘔吐。喘咳寒熱。腰背痛。目淚出。其人振振惡寒。身瞤惕者。名曰伏飲。倍術丸加茯苓、半夏。更有一種非痰非飲。時吐白沫不甚稠黏者。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。故涎沫自出。宜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益智仁以攝之。

嗟乎。五痰五飲。證各不同。治法迥別。至於脾肺二家之痰。尤不可混。脾為濕土。喜溫燥而惡寒潤。故白朮、半夏、茯苓為要藥。肺為燥金。喜涼潤而惡溫燥。故門冬、貝母、桔梗為要藥。二者誤治。鮮不危困。每見世俗畏半夏之燥。喜貝母之潤。一見有痰。便以貝母投之。

若是脾痰。則土氣益傷。飲食漸減矣。即使肺痰。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。稍用脾藥以生肺金。方為善治。故曰。治痰不理脾胃。非其治也。信夫。

凡人身中有塊。不癢不痛。或作麻木。名敗痰失道。宜隨處用藥消之。如忽患手足胸背頭項腰膝疼痛不可忍。及連筋骨牽引吊痛。坐臥不安。走易不定。頭疼困倦。手足重墜痹冷。脈伏。此乃涎飲頑痰。伏在心胸上下。發為此疾。非風非毒。導痰湯加羌、防、白芷、薑汁、竹瀝。

痰火相煽於膈上。胸中時覺痞滿眩暈。或目齒疼。飲食後稍覺快爽。少間復加迷悶。大便或結或瀉。小便或赤或清。此皆痰飲或開或聚之故。治宜健脾以運痰。清肺以潤燥。六君子加蘇子、栝蔞、薑汁、竹瀝之類。老痰積於胸膈作痞。或流滯於經絡四肢者。青礞石丸。壯實體厚之人。

白話文:

李士材說,前人認為脾是產生痰的源頭,肺是儲存痰的器官。又說,治療痰如果不調理脾胃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因為脾土虛弱,清氣難以上升,濁氣難以下降,停留在中焦,阻礙氣機,淤積形成痰。所以治療痰要先補脾,使脾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,痰自然就能化解。

詳細來說,痰有五種,飲也有五種,治療方法要根據情況變化。在脾經的,叫做濕痰,脈象緩慢,臉色發黃,肢體沉重,喜歡躺臥不活動,腹脹,消化不良,這種痰滑而容易咳出。可以用二陳湯加枳實、白朮來治療。如果兼有虛弱,用六君子湯。如果是喝酒引起的,加白豆蔻、葛根。

在肺經的,叫做燥痰,又叫氣痰,脈象澀滯,臉色蒼白,呼吸急促,感到忽冷忽熱,情緒低落,這種痰乾澀難以咳出。用利金湯去除枳殼,加入葳蕤、生薑,用蜂蜜煎服。

在肝經的,叫做風痰,脈象弦硬,臉色發青,肢體和兩脅感到脹悶,大小便不暢,時常煩躁易怒,這種痰清稀且多泡沫。用十味導痰湯,用米漿水煎服。嚴重時用千緡湯加川芎、大黃。

在心經的,叫做熱痰,脈象洪大,臉色發紅,煩躁發熱,心痛,口乾唇燥,時常喜歡嬉笑,這種痰堅硬成塊。用涼膈散加茯苓、半夏來治療。

在腎經的,叫做寒痰,脈象沉細,臉色發黑,小便急迫疼痛,雙腳冰冷,心裡常感到恐懼,這種痰有黑點,而且多稀薄。用桂苓丸加澤瀉、車前子。腎虛導致水液泛濫成痰,用八味丸。

有的人原本體格健壯,現在卻變得消瘦,水液在腸間流動,發出漉漉的聲音,叫做痰飲。心下非常寒冷,用苓桂朮甘湯來調理。飲水後水液流到脅下,咳嗽時牽引疼痛,叫做懸飲,用十棗湯來瀉下。飲水後水液流到四肢,應該發汗卻沒能發汗,導致身體疼痛沉重,叫做溢飲。內經說的溢飲,是指口渴,突然大量飲水,水液溢出到肌肉皮膚和腸胃之外。用小青龍湯來發汗。

咳嗽氣喘,身體倚靠著東西才能呼吸,呼吸短促,無法平躺,身體看起來像腫了一樣,叫做支飲,用五苓散或澤瀉湯來利水。胸膈脹滿,嘔吐,喘咳,忽冷忽熱,腰背疼痛,眼睛流淚,身體顫抖怕冷,身體肌肉跳動,叫做伏飲,用倍術丸加茯苓、半夏。

還有一種既不是痰也不是飲,時常吐出白色泡沫,不是很濃稠黏膩,這是因為脾虛不能約束津液,所以口水自己流出來。應該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益智仁來收斂。

唉!五種痰和五種飲,症狀各不相同,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。至於脾和肺兩種的痰,尤其不能混淆。脾是濕土,喜歡溫燥而厭惡寒濕,所以白朮、半夏、茯苓是重要的藥物。肺是燥金,喜歡清涼滋潤而厭惡溫燥,所以麥門冬、貝母、桔梗是重要的藥物。這兩種如果治療錯誤,很少不會有危險。常常看到世俗之人害怕半夏的燥性,喜歡貝母的潤性,一看到有痰,就用貝母來治療。如果是脾痰,則會更加損傷脾土的氣,食慾會逐漸減少。即使是肺痰,也不要過於寒涼滋潤而損傷中焦脾胃,稍微用些補脾的藥物來生養肺金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所以說,治療痰如果不調理脾胃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這話說得太對了。

凡是身體裡面有腫塊,不癢不痛,或者感到麻木,叫做敗痰失道。應該隨時用藥來消除它。如果突然患上手足、胸背、頭頸、腰膝疼痛難忍,以及連帶筋骨牽引疼痛,坐立不安,疼痛部位遊走不定,頭痛困倦,手足沉重麻木冰冷,脈象微弱,這都是因為涎飲頑痰潛伏在心胸上下,發作成為這種疾病,不是風邪也不是毒邪。用導痰湯加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薑汁、竹瀝來治療。

痰火在膈上相互煽動,胸中時常感到痞悶眩暈,或者眼睛和牙齒疼痛,飲食後稍微覺得舒服,過一會又感到迷悶,大便時而乾結時而腹瀉,小便時而赤黃時而清澈,這些都是痰飲時而消散時而凝聚的緣故。治療應該健脾來運化痰,清肺來滋潤燥熱,用六君子湯加蘇子、瓜蔞、薑汁、竹瀝之類的藥物。老痰積聚在胸膈形成痞塊,或者流滯在經絡四肢的,可以用青礞石丸。體格強壯的人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