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痰飲(唾)

可用薑汁、竹瀝下滾痰丸。然後用理脾行氣藥調理。濕痰積於脅下。隱隱作痛。天陰疼軟更甚。輕則二陳湯加白芥子。重則控涎丹緩攻之。痰挾死血。隨氣攻注。流走刺痛。有時得熱則止。有時得熱轉劇。此本寒痰阻塞。故得熱則止。若痛久火邪傷血。則得熱轉劇。控涎丹加胡椒、蠍尾、木香、鯪鯉甲。

痛定時。局方七氣湯與六君子。並加竹瀝。相間服之。痰在脅下。非白芥子不能達。痰在四肢及在皮裡膜外。非竹瀝、薑汁不行。二味治陰虛有痰。大有奇驗。但食少脾胃不實者。不可輕用。以其寒滑能走大便也。枳實治痰。能沖牆倒壁。黃芩、花粉。大降膈上熱痰。然能郁遏火邪。

傷損中氣。脾胃虛寒及有外感者切忌。痰在膈間。使人顛狂健忘。四肢偏枯。及類中風痰。俱用竹瀝。痰在腸胃。可下而愈。枳實、大黃、芒硝之類。膈上痰熱痞悶。小陷胸湯加枳實、茯苓、薑汁、竹瀝。中脘留伏痰飲。臂痛難舉。手足不能轉移。背上凜凜畏寒者。指迷茯苓丸。

痰飲流入四肢。令人肩背痠痛。兩手軟痹。若誤以為風。則非其治。導痰湯加薑黃、木香。不應。加桂枝以和營氣。眼黑而行步呻吟。舉動艱難者。痰入骨也。非用萆薢、苦參不除。其病遍體骨節疼痛。審氣血加化痰藥。濕痰痞塞。胸中不快。氣不宣通。及痰火吐痰不見血者。

沉香化痰丸。肥盛多濕熱人。痰濕膠固於中外。動則喘滿眩暈者。運痰丸。老痰不化。喉中常覺哽塞。咯之不出者。消痰餅子。喉中有物。咯不出。咽不下。或作刺痛。此是郁痰。四七湯。脈澀者。卒難得開。必費調理。多思慮人。胃中虛寒。飲聚食減者。局方七氣湯、深師消飲丸選用。

心胸中有寒痰宿水。自吐出水後。心胸間虛。氣滿不能食。外臺茯苓飲。寒涎沃膽。時吐痰水。不得眠。或時眩暈。溫膽湯。多驚。加蠍尾。痰火盛於上焦。氣盛喘促。有時能食。有時不能食。或周身走痛。飽悶痞脹者。用滾痰丸。西北人倒倉法最妙。病人久虛。內有宿積痰飲。

用參、術補之。久乃吐出臭痰。或綠色痰者難治。蓋積之既久。而脾胃虛熱不運。且有積熱。故郁臭耳。急用二陳加枳、朮、黃連、竹瀝。庶可十全一二。若肺癰吐臭痰膿血。不在此例。脾肺氣虛。不能運化而有痰者。六君子加木香。肺胃氣虛。不能清化而有痰者。六君子加桔梗。

脾氣虛。不能運化而生痰者。理中丸加半夏、茯苓。脾中氣滯。而痰中有血者。加味歸脾湯去木香、遠志。加牡丹皮、砂仁。肝經血熱。而痰中有血者。加味逍遙散去柴胡、煨姜。加童便、藕汁。肝腎陰虛。而痰中有血者。六味丸加烏鰂骨、茜根。若過服寒涼。唾痰有血者。

異功散加炮姜。痰飲結聚腹脅之間。有類積聚。但按之不甚堅。而時時口吐涎沫者。六君子合五苓加枳實。平居無事。但有痰數口。或清或堅。宜小半夏茯苓湯。不應。加人參以健胃氣。則痰自不生矣。陰血不足。相火上炎。肺受火乘。不得下行化令。由是津液凝滯。生痰不生血。

白話文:

可用薑汁、竹瀝搭配滾痰丸來幫助排出痰液。之後再用調理脾胃、疏通行氣的藥物來治療。濕痰積聚在脅肋下方,會隱隱作痛,陰天時疼痛和軟弱感更嚴重。輕微的用二陳湯加上白芥子,嚴重的話就用控涎丹慢慢地攻散痰積。痰液如果夾雜瘀血,會隨著氣血運行而到處流竄,引起刺痛,有時遇到熱會緩解,有時遇到熱反而更痛。這是因為本來是寒痰阻塞,所以遇到熱會緩解;如果疼痛很久,導致火邪傷到血脈,就會遇到熱反而加劇疼痛。這時要用控涎丹加上胡椒、蠍尾、木香、穿山甲來治療。

當疼痛緩和時,可以用局方七氣湯或六君子湯,再加入竹瀝,交替服用。痰如果停留在脅肋下,一定要用白芥子才能到達病灶;痰如果在四肢或皮下組織,就必須用竹瀝、薑汁才能疏通。這兩味藥對於陰虛有痰的患者,效果非常好。但是如果食慾不佳、脾胃虛弱的人,不可以輕易使用,因為它們性質寒冷滑利,容易導致腹瀉。枳實能治療痰積,其力道強大,能破除頑痰。黃芩、花粉能有效降低橫膈上的熱痰,但可能會抑制火氣,損傷中氣。

脾胃虛寒或有外感的人一定要避免使用這些藥物。痰積在橫膈之間,會使人癲狂、健忘、四肢偏癱,以及類似中風的痰症,都可以用竹瀝來治療。痰積在腸胃,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癒,像是枳實、大黃、芒硝等藥物。如果橫膈上的痰熱導致胸悶,可以用小陷胸湯加上枳實、茯苓、薑汁、竹瀝來治療。如果痰飲停留在中脘,導致手臂疼痛難以抬起、手腳無法轉動、背部怕冷,可以使用指迷茯苓丸。

痰飲如果流到四肢,會引起肩背痠痛、兩手麻木。如果誤以為是風邪,治療就錯誤了。可以用導痰湯加上薑黃、木香來治療,如果沒效,可以加入桂枝來調和營氣。如果眼睛發黑、走路呻吟、舉動困難,這是痰已經進入骨頭了,必須使用萆薢、苦參才能去除。如果全身骨節疼痛,就要根據氣血狀況加入化痰藥。濕痰阻塞胸部,導致胸悶不舒服、氣機不順暢,以及痰中帶血但不是吐血的狀況,可以使用沉香化痰丸。肥胖、體內濕熱的人,痰濕牢固在體內外,活動就喘滿、眩暈,可以使用運痰丸。如果老痰難以化解,喉嚨常常覺得哽塞、喀不出來,可以用消痰餅子。如果喉嚨有異物感、喀不出來、吞不下,或者有刺痛感,這是鬱積的痰,可以用四七湯來治療。脈象阻塞的人,痰很難化開,需要費力調理。多思慮的人、胃中虛寒、飲食減少、有積飲,可以選用局方七氣湯或深師消飲丸。

如果心胸中有寒痰宿水,自己吐出水後,心胸間虛弱,氣滿導致無法進食,可以用外臺茯苓飲。如果寒痰導致膽汁分泌異常,時常吐出痰水,導致無法入睡或時常眩暈,可以使用溫膽湯。如果容易驚嚇,可以加入蠍尾。如果上焦痰火旺盛、氣喘急促、時而能吃時而不能吃,或者全身游走性疼痛、飽脹、胸悶,可以用滾痰丸。西北人使用「倒倉法」效果最好。如果病人久病體虛,體內有積存的痰飲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來補益。如果久病之後吐出惡臭或綠色的痰,就比較難治療。這是因為痰積太久,脾胃虛弱不能運化,而且產生積熱,所以會有惡臭。應趕緊用二陳湯加上枳實、白朮、黃連、竹瀝來治療,或許還能有部分效果。如果患有肺癰,吐出惡臭的痰液膿血,就不屬於這裡討論的範圍。如果是脾肺氣虛,不能運化而產生痰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。如果是肺胃氣虛,不能清化而產生痰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桔梗。

如果是脾氣虛弱,不能運化而生痰,可以用理中丸加上半夏、茯苓。如果是脾中氣滯,痰中帶血,可以用加味歸脾湯,去除木香、遠志,加上牡丹皮、砂仁。如果是肝經血熱,痰中帶血,可以用加味逍遙散,去除柴胡、煨薑,加上童便、藕汁。如果是肝腎陰虛,痰中帶血,可以用六味丸加上烏賊骨、茜根。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,導致唾液中帶血,可以用異功散加上炮薑。痰飲結聚在腹部脅肋之間,類似積聚,但按壓時不堅硬,而且時常口吐涎沫,可以用六君子湯合五苓散加上枳實。如果平常沒事,但時常吐出幾口痰,痰液或清或稠,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。如果效果不好,可以加上人參來健脾胃之氣,這樣痰就不會產生了。如果陰血不足,相火上炎,肺受到火邪的影響,不能下行疏通,導致津液凝滯,產生痰液,不能化生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