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)

1. 胎前

(脈辨,驗胎,養胎,惡阻,胎動,漏胎下血,驚胎僵仆,胎上逼,安胎,半產,胎不長養,過期不產,咳嗽,子煩,類中風,傷風,傷寒,瘧,痢,子淋,遺尿,諸血,吐衄,諸痛,子腫,不語,譫語,子懸,子癇,乳泣腹啼,鬼胎,下私胎法,斷子法)

經云。何以知懷子之且生。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人有重身。九月而喑。此胞絡之脈絕也。胞絡者。繫於腎。少陰之脈貫腎。系舌本。故不能言。無治也。當十月復。婦人重身。毒之何如。曰。有故無殞。亦無殞也。

言有是病而用是藥。藥雖峻克。可無傷於胎息也。

金匱云。師曰。婦人得平脈。陰脈小弱。其人渴。不能食。無寒熱。名妊娠。桂枝湯主之。於法。六十日當有此證。設有醫治逆者。卻一月。加吐下者。則絕之。

平脈者。言其無病之脈也。惟陰脈小弱。以其營氣不足耳。凡感邪而營氣不足者。則必惡寒發熱。今無寒熱。妨於食。是知妊娠矣。妊娠血聚氣搏。經水不行。至六十日始凝成胎。斯時營氣並於胎元。而胃氣不足。津液少布。故其人渴不能食。宜桂枝湯和營益胃。設有醫以他治。

反加吐下者。此為惡阻。則絕之。謂絕止醫治。候其自安。不可用藥更傷其胃氣也。樓全善云。嘗治一婦惡阻病吐。愈治愈逆。因思仲景絕之之旨。遂停藥月餘自安。

婦人宿有癥病。經斷未及三月。而得漏下不止。胎動在臍上者。為癥痼害。妊娠六月動者。前三月經水利時。胎也。下血者。後斷三月衃也。所以血不止者。其癥不去故也。當下其癥。桂心茯苓丸主之。宿有癥痼。謂婦人行經時遇冷。則余血留而為癥。然癥病婦人恆有之。或不礙子宮。

則仍行經而受孕。雖得血聚成胎。胎成三月而經始斷。斷未三月而癥病復動。遂漏下不止。癥在下。迫其胎。故曰癥痼害。胎以臍上升動不安。洵為真胎無疑。若是鬼胎。即屬陰氣結聚。斷無動於陽位之理。今動在於臍上。是胎已六月。知前三月經水雖利。而胎已成。後三月經斷。

而血積成衃。是以血下不止。故用桂心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以散其衃。芍藥以護其營。則血方止而胎得安。世本作桂枝茯苓丸。乃傳寫之誤。詳桂枝氣味俱薄。僅堪走表。必取肉桂之心。方有去。癥之功。安常所謂桂不傷胎。勿疑有礙於妊。觀下條子臟開用附子湯。轉胞用腎氣丸。

俱用桂、附。內經所謂有故無殞是也。婦人懷妊六七月。脈弦發熱。其胎愈脹。腹痛惡寒者。少腹如扇。所以然者。子臟開故也。當以附子湯溫其臟。妊娠脈弦為虛寒。虛陽散外。故發熱。陰寒內逆。故胎脹。腹痛惡寒者。其內無陽。子臟不能司閉藏之令。故陰中覺寒氣習習如扇也。

用附子湯以溫其臟。則胎自安。世人皆以附子為墮胎百藥長。仲景獨用以為安胎聖藥。非神而明之。莫敢輕試也。

師曰。婦人有漏下者。有半產後。因續下血。都不絕者。有妊娠下血者。假令妊娠腹中痛。為胞阻。膠艾湯主之。行經與結胎。皆屬衝任。衝任雖持乎陰陽交合。為肝腎之用事。然長養成胎。皆坤土所資。蓋陰陽抱負則不泄。坤土堤防則不漏。若宿有瘀濁客於衝任。則陰自結。

不得與陽交合。故有時漏下半產不絕也。凡妊娠胎氣。陽精內成。陰血外養。今陰血自結。與胎阻隔。不得相和。獨陰在內。作腹中痛下血。皆陰陽失於抱負。坤土失於堤防。此方皆治之。芎、歸宣通其陽血。芍、地宣通其陰血。阿膠血肉之質。同類者以養之。甘草緩中解急。

此方調經止漏。安胎養血。然加減又必從宜。若脈遲緩。陰勝於陽。則加乾薑。或見數大。陽勝於陰。則加黃芩。可不言而喻矣。婦人懷娠。腹中㽲痛。當歸芍藥散主之。

此與胞阻痛者不同。因脾土為木邪所克。穀氣不舉。濕淫下流以滯陰血而痛。故君以芍藥。瀉肝利滯。佐以芎、歸補血止痛。苓、澤滲濕益脾。則知內外六淫。皆能傷胎成痛。不獨濕也。妊娠嘔吐不止。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。

此即後世所謂惡阻病也。先因脾胃虛弱。津液留停蓄為痰飲。至妊二月之後。濁陰上衝。中焦不勝其逆。痰飲遂湧。中寒乃起。故用乾薑止寒。人參補虛。半夏、生薑治痰散逆也。

妊娠小便難。飲食如故。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。

此小便難者。膀胱熱鬱。氣結成燥。病在下焦。所以飲食如故。用當歸以和血潤燥。貝母以清肺開鬱。苦參以利竅逐水。併入膀胱以除熱結也。

妊娠有水氣。身重。小便不利。灑淅惡寒。起即頭眩。葵子茯苓散主之。小便利則愈。

膀胱者內為胞室。主藏津液。氣化出溺。外利經脈。上行至頭。為諸陽之表。今膀胱氣不化。水溺不得出外。不利經脈。所以身重灑淅惡寒。起即頭眩。但利小便。則水去。而經氣行。表病自愈。用葵子直入膀胱。以利癃閉。佐茯苓以滲火道也。

婦人妊娠。宜常服當歸散主之。常服即易產。胎無疾苦。產後百病悉主之。

內經曰。陰搏陽別。謂之有子。尺脈搏擊者。由子宮之氣血相搏。而形於脈也。故妊娠之血。不可以靜。靜則凝泣。虧少則虛。皆不能與化胎之火相合。要其胎孕生化。必先和其陰陽。利其氣血。常服養胎之藥。非惟安胎易產。且免胎後諸患。芎、歸、芍藥之安胎補血。白朮之補胃養胎。

其胎外之血。因寒濕滯者皆解之。黃芩化壯火而生氣。故為常服之劑。然當以脈證虛實加減。有病則服。否則不必也。

妊娠養胎。白朮散主之。但苦痛。加芍藥。心下毒痛。倍加芎藭。心煩吐痛。不能食飲。加細辛一兩。半夏大者二十枚。服之後。更以醋漿水服之。若嘔。以醋漿水服之。復不解者。小麥汁服之。以後渴者。大麥粥服之。病雖愈。服之勿置。

本方四味。本草皆謂能去惡血。而養胎用之何也。蓋血聚而後成胎。少遇邪。則所聚之血。將宿而不運。反類惡血。必開陳。然後胎可安也。養胎不惟在血。而胎繫於腎。養之又在於胃。所以補腎調胃。以固精和中。用白朮調胃。秦椒開痹。痹開則陽精至。牡蠣治崩。崩止則陰精固。

川芎下入血海。運動胎血。破舊生新。或陰血不利。肝木為害。在內抑屈而痛者。瀉以芍藥之酸寒以通其陰。設直衝過而痛者。散以芎藭之辛溫以通其陽。或挾瘀惡之氣。上逆於胃。而胃中吐煩不能食者。用細辛溫中去痰下氣。半夏治心下急痛。和胃進食。止吐逆。若嘔而不止者。

由肝木妄動。用小麥飲養其本氣以安之。大麥主消渴益氣調中。故中氣不足而渴者用之。

問曰。婦人病。飲食如故。煩熱不得臥。而反倚息者。何也。師曰。此名轉胞。不得溺也。以胞系了戾。故致此病。但利小便則愈。宜腎氣丸主之。

此方在虛勞中。治腰痛小腹拘急。小便不利。此治腎虛轉胞不得溺。皆用此利小便也。轉胞之病。為胞居膀胱之室內。因下焦氣衰。水濕在中。不得氣化而出。遂致鼓急其胞。因轉筋不止。了戾其溺之系。水既不出。經氣遂逆。上衝於肺。故煩熱不得臥而倚息也。用此補腎。

則氣化水行。濕去而胞不轉。胎自安矣。雖然。轉胞之病。豈盡由下焦腎虛所致耶。或中焦氣虛。土濕下干害其胞。與上焦肺氣壅塞。不化於下焦。或胎重壓其胞。或忍溺入房者。皆足以成此病。必各求其所因以治之。

脈辨,婦人經水二三月不來。診其脈微滑而數。略無間斷於其間。雖身有病而無邪脈。不澀不伏。不弦勁。即胎脈也。辨男女法。古人咸以左大為男。右大為女。然多有素稟偏大偏小者。惟寸口滑實為男。尺中滑實為女。最為要訣。如兩寸俱滑實為雙男。兩尺俱滑實為二女。

尺右左寸俱滑實為一男一女。此屢驗者。若脈沉細。腹重而不時微痛。雖有形如抱甕狀。滿腹不動。但當臍下翕翕動。按之冰冷。又兩尺乍大乍小。乍有乍無。或浮或沉。或動或止。早暮不同者。乃鬼胎也。須連視三四日乃見。宜補氣活血。若脈來急如風雨。少停復來如初者。

夜叉胎也。亦有關部微似雀啄之形者。又有大小不勻。而指下弦勁不和者。皆夜叉之兆也。若脈來沉細。腰腹痛。胎伏不動。或反覺上搶心悶絕。按之冰冷。即非好胎。更察舌紋青色。此胎已死也。若並唇亦青。連母都不可救。但伏而不動者。亦有好胎。宜服順氣和血之藥。

驗胎,婦人經候不行已三月。欲驗有胎否。生川芎二錢為末。空心濃煎。艾湯調下。腹內微動則胎也。

養胎,婦人受孕一月。足厥陰脈養。其陰陽新合。名曰始胚。大集經云。胎成七日。初不增減。二七日如薄酪。三七日如生酪。四七日如熟酪是也。二月足少陽脈養。陰陽居經。名曰始膏。經霜五七日如生酥。六七日如息肉。七七日如段肉。八七日其堅如壞是也。三月手心主脈養。

初有定形。名曰始胞。經調九七日變五泡。兩肘兩髀及頭。十七日續生五泡。兩手腕兩足及頸。十一七日復生二十六泡。十手指。十足指。及眼耳口鼻。十二七日泡相成就是也。四月手少陽脈養。始受水精以成血脈。而形體成。經謂十三七日現腹相。十四七日生五臟。十五七日生大腸。

十六七日生小腸是也。五月足太陰脈養。始受火精以成其氣。而肢節充。經謂十七七日有脾處。十八七日生三脘。十九七日生手掌足趺臂節。二十七日生陰臍頤乳是也。六月足陽明脈養。始受金精以成其筋。而骨幹立。經謂二十一七日有三百柔軟骨。如初生瓠。二十二七日如未熟瓠。

二十三七日堅如胡桃。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是也。七月手太陰脈養。始受木精以成其骨。而毛髮生。經謂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脈。尚未具成。二十六七日成如藕絲。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。二十八七日始生肌膚是也。八月手陽明脈養。始受土精以成膚革。而臟腑具。經謂二十九七日肌膚稍厚。

三十七日方有皮像。三十一七日皮轉厚堅。三十二七日皮革轉成是也。九月足少陰脈養。始受石精以成皮毛。而穀氣入胃。石稟五氣之餘。臟腑百骸俱實。故謂之石。經謂三十三七日耳鼻唇指膝節成。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萬毛髮孔。猶尚未成。三十五七日毛孔具足。三十六七日爪甲成就是也。

十月五臟俱備。六腑齊通。納天地之氣于丹田。經謂三十七七日母腹中有風起。通其七竅。三十八七日隨其宿世善惡。分香臭二種風。以定容貌骨節貴賤。右千金述徐之才養胎法。與大集經吻合。求其細。則受胎在母腹。七日一變。展轉相成。然多有不足月產。而能長育長年者。

此各經榮養與七日之變。皆不及期。而養胎之氣仍周遍也。若經脈榮養未周。總屬半產。非正產也。

惡阻,經候不行兩三月。精神如故。喜酸惡食。或嗜一物。或大吐。或時吐痰與清水。肢體沉重。頭目昏眩。此名惡阻。不可作病治。四君子加烏藥、香附、橘皮。咳而渴者。加橘紅、五味、生薑。若胸中憒悶。四肢沉重。怠惰不能轉舒。惡聞食氣。喜鹹酸。胎動不安。嘔逆不食者。

理中湯加茯苓、木香、半夏。若中脘停痰。二陳加枳殼。若飲食停滯。香砂六君子加枳殼。若脾胃虛弱。異功散。兼氣惱。加枳殼、砂仁。若飲食少思。六君子加紫蘇、桔梗。頭暈體倦。六君子湯。若嘔吐不食。倍苓、半。蓋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濕之主藥也。今人以半夏有動胎之性。

鮮有用之者。以胎初結。慮其辛散也。樓全善云。余治妊娠阻病。累用半夏。未嘗動胎也。千金用半夏茯苓湯二劑。次用茯苓丸。懷妊愛酸。乃肝臟之虛。不能榮養其肝。肝虛故愛酸物。戴氏云。惡阻者。謂婦人有妊噁心。阻其飲食也。肥者有痰。二陳加枳、術。瘦者有火。

異功加芩、連。

胎動,懷胎數動。此胎氣熱。所以逆上而作喘急也。急用條芩、香附、白朮之類。腹中滿痛叉心。不得飲食。千金用黃芩、白朮、芍藥煎服。令微下水則易生。月飲一劑為善。因惱怒而胎動不安者。沉香降氣散。或四制香附一味為君。加歸、艾為散。鹽酒煎。和滓服。虛者。

八珍去茯苓加黃芩、紫蘇、陳皮。名安胎飲。又氣虛少食。四君子加紫蘇、陳皮。血虛多熱。四物加黃芩、白朮。胎氣鬱滯。紫蘇飲。脾氣虛弱。六君子。鬱結傷脾。歸脾湯。鬱怒傷肝脾者。四七湯加芎、歸。怒動肝火者。小柴胡加朮。安胎之法有二。有因母病以致胎動者。

但治母病。其胎自安。八珍湯加膠、艾、黃耆。氣滯者。去茯苓加蘇、橘、黃芩。因胎動而致母病者。安胎而病自愈。紫蘇飲加茯苓、白朮、阿膠、砂仁。千金治妊娠二三月至七八月胎動不安。腰痛已有所見者。用膠艾湯服之則安。身有微熱。去艾葉、甘草加續斷、蔥白。以蔥能散客邪。

兼安胎也。鄭虛庵曰。治胎前下血不止。用大劑參、術以安胎。芎、歸、熟地、黃芩、白芍、阿膠以止血。砂仁行氣以止痛。不可行動。但安臥養胎自愈。若傷動胎氣而下血不止。急用紫蘇飲。若胎未損。服之可安。已損。服之可下。若純用四物湯陰藥。不得陽生陰長之功。

非但胎不能安。每致腹痛少食。脾胃愈虛而愈不安矣。

漏胎下血,妊娠經水。壅之以養胎。蓄之以為乳。若經水時下。此衝任氣虛。不能約制而然。千金云。妊娠血下不止。名曰漏胞。血盡則死。宜服乾薑地黃散。氣虛乏力少食者。宜益氣固胎。切勿泛用養血之劑。四君子去茯苓加膠、艾、芎、歸、黃耆、砂仁。若漏血腹痛者。

芎、歸、人參、阿膠、大棗煎服。若因鬱怒發熱內熱。加味逍遙散。若血虛至夜發熱。當歸補血湯。勞動脾火。加味歸脾湯。若因房事下血過多作痛。八珍湯加膠、艾。脾胃虛陷。補中益氣倍升、柴。風熱。加防風、黃芩。月數將滿而漏血者。此必不守禁忌所致。亦有瘀血凝滯。

不能轉運而下者。氣血先傷。後必難產。宜服紫蘇飲。或用益母草熬膏。肥人。砂仁湯調下。虛人。人參湯調下。妊娠三月。其經月來三五次。但不多。飲食精神如故。此血氣有餘。兒大自不來矣。若作漏胎治之。其胎必墮。胎漏黃漿。或如豆汁。若肝脾濕熱。用升陽除濕湯。

肝脾風熱加味逍遙散。肝脾鬱結。加味歸脾湯。脾胃氣虛。七味白朮散。脾氣下陷。補中益氣湯。肝經風熱。防風、黃芩作丸服。風入腸胃。胃風湯。大全方治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膏。或如豆汁。胎動腹痛。用黃耆一兩。川芎一錢。糯米一合煎服。暴下水者。其胎必下。若徐徐而下者。

可用補氣安胎藥主之。

驚胎僵仆,妊娠負重跌撲。凝血作痛。欲服活血藥則恐傷胎。不服則傷血不去。治之當辨胎之死生。如無別證。只用黑糖熬枯。入紅酒童便調服。細嚼連皮胡桃肉過口。死者當下。生者其痛即止。如余傷未盡。痛未止。四烏湯加延胡、木香。傷去而胎氣未安。紫蘇飲加童便、砂仁。

傷重者。香殼散加熟地、當歸以護胎。勢劇者。下瘀血湯加芎、歸酒煎以去血。血去則胎自安。然須詳慎。若昏睡語言如狂。此血迫心包。當歸活血湯。如腹中重墜。按之冰冷。此胎氣已傷。急用香桂散加酒大黃、生附子下之。若口中覺穢氣者。急用平胃散加芒硝。下逐之。

若因怒跌僕。或手足抽搐者。紫蘇飲加鉤藤鉤子。去血過多。八珍湯去茯苓加膠、艾、黃耆。

胎上逼,妊娠胎動氣逆。皆由調養失宜。致胎逆上。紫蘇飲為必用之藥。飲食不甘。兼四君子。有熱。加芩、梔、歸、芍。

若惱怒傷肝。致胎逆上。加味逍遙散。因鬱結傷脾。胎氣不安。加味歸脾湯。大抵胎氣逆上。皆屬火旺。急用芩、朮、香附之類。不可服大寒之藥。反致他變。妊娠遍身痛。或衝心欲死。不能飲食。緣胎有水致痛也。千金鯉魚湯。或用白朮五錢。黃芩二錢。白芍四錢。入活鯉魚約重半斤外一尾。

煮湯代水煎服。妊娠胎動。晝夜呼叫。口噤唇搴。及下重痢不息者。用艾葉五兩。以好酒五升。同煮三升。去滓更煎。取一升服。口閉者。開口灌之。藥下即瘥。臨月胎上逼心。嘔噦欲死。急用童子小便灌之即下。或烏梅肉十枚。研爛入生薑三片。煎湯灌之亦下。取酸以降斂之。

兼辛以散火氣之逆也。

陳良甫治一婦。孕七月。忽然胎上衝心而痛。坐臥不安。醫治不效。又作死胎治。而用蓖麻、麝香研貼臍中。命在垂亡。陳診之。兩尺脈皆絕。他脈和平。曰。此子懸也。若是胎死。必面赤舌青。今面不赤。舌不青。其子未死。是胎上逼心。以紫蘇飲治之。十服而胎安矣。

安胎,婦人半產。多在三個月及五月七月。除跌撲損傷外。因內熱而虛者為多。曰熱曰虛。當分輕重。若前次三個月而墮。則下次必如期復然。蓋先於此時受傷。故復至期必應。乘其虛也。遇有半產者。須多服養氣血固胎息之藥。以補其虛損。下次有胎。先於兩個月後。即用固胎藥十數服。

以防三月之墮。其有連墮數次。胎滑甚者。服藥須多。久則可留。八珍加陳皮、膠、艾、條芩。多氣。加香附、砂仁。肥盛有痰。加半夏。若瘦而多渴者禁用。懷妊三四月。肥盛色白氣虛者。用白朮一倍。人參、續斷、山藥、香附各半倍。枳實湯泛為丸。朝暮砂仁湯下三錢。

肥盛色蒼氣實者。不須服藥。至七八個月。但服砂仁湯或紫蘇湯足矣。瘦而色白虛弱者。白朮二倍。人參一倍。山藥、續斷、芎、歸各半倍。陳米飲和丸。朝暮沸湯下三錢。瘦而色蒼血熱者。酒煮條芩。四制香附各一倍。四物各半倍。蜜丸。朝暮沸湯下四錢。至八九月。肥盛色蒼者。

必用枳殼、蘇梗以順其氣。慎不可用補氣之藥。非但參、術當禁。厚味亦宜節省。肥白氣虛者。則人參、白朮必當加用。但補氣藥中。必兼香附、砂仁以流動其氣。若色白怯弱者。全以補養氣血為主。非但枳殼、蘇梗輩不可用。即砂仁亦不宜也。誤耗其氣。必致難產。若色蒼形瘦者。

此氣血流薄。當無難產之患。或久抱鬱結之氣。間或有之。多服逍遙散可也。有誤服行胎毒藥胎動不安者。古法用生甘草、黑豆、淡竹葉煎服。若發熱。用香豉。然不若頻與熱童便尤良。以其能解藥毒也。血下不止。或上溢而為吐衄者。四物換生地加阿膠、山梔、炒黑蒲黃。

若胎傷不安者。消息緩急虛實治之。凡妊娠脈宜滑利數實。大忌遲澀浮緩。

半產,半產俗名小產。蓋由衝任氣虛。不能攝養。或攧撲閃墜。致氣血損動。或因熱病溫瘧之類。薛立齋云。半產重於大產。蓋大產如果熟自脫。小產如生採。破其皮殼。斷其根蒂。豈不重於大產。但人輕忽致死者多。治法。宜補形氣。生新血。去瘀血。若未足月。痛而欲產。

八珍去茯苓、熟地。加膠、艾、耆、草。若胎下而血不止。參、耆、朮、草、膠、艾、歸、芍之類。有熱。加炮薑、茯苓。半產而心腹痛。或發寒熱。以手按之愈痛者。宜散瘀血。芎、歸、延胡、桃仁、香附、丹皮、澤蘭、童便之屬。若按之則痛緩。是血虛。八珍去芍加炮姜。

若痛而嘔吐作瀉。是胃虛。六君子加炮姜。凡胎氣弱欲小產者。八珍湯固之。若出血過多而發熱。聖愈湯。汗不止。急用保元湯。發熱煩躁肉瞤筋惕。十全大補湯。大渴面赤。脈洪而虛。當歸補血湯。身熱面赤。脈沉而微。四君子加薑、附。

東垣云。婦人分娩。及半產漏下。昏冒不省。瞑目無所知覺。蓋因血暴亡。則心神無所養。心包絡火上熾。故令昏冒火。勝其肺。故令瞑目不省人事。慎不可用寒涼瀉火之藥。蓋瞑目之病。悉屬於陰。即如傷寒鬱冒。得汗而解。必當補而升舉之。古法用全生活血湯。其間風藥龐雜。

而無陽生陰長之功。宜補中益氣加門冬、五味。或大劑獨參湯尤妥。血若暴下。是秋冬之令太旺。今舉而升之。助其陽則目張而神不昏矣。

石頑治一婦。懷孕六月。因喪子悲哭動胎。醫用黃芩、白朮輩安胎藥二服不應。改用枳殼、香附、紫蘇、砂仁理氣。一服胎遂上逼心下。脹悶喘急。口鼻出血。第三日午後來請石頑。薄暮往診。其脈急疾如狂風驟雨。十餘至則不至。頃之復至如前。因諭之曰。此孕本非好胎。

安之無益。不若去之。以存母命。因思此胎。必感震氣所結。震屬木。惟金可制。令以鐵斧烈火燒紅。醋淬。乘熱調芒硝末一兩灌之。明日復來請云。夜半果下異胎。下後脈息微和。神思恍惚。所去惡露甚多。又與安神調血之劑。數服而安。

胎不長養,石頑曰。胎之長養。皆賴母之脾土輸氣於其子也。脾為一身之津梁。主周身之運化。在臟為土。長養萬物。莫不由此。故胎之生髮。雖主腎肝。而長養實關乎脾。所以治胎氣不長。必用八珍、十全、歸脾、補中之類。助其母氣。其胎自長。多有延至十二三月而產者。

觀瘠薄之土。雖藝不獲。得沃澤灌溉。便能成實。義可見矣。亦有妊母氣血自旺而胎不長者。此必父氣之孱弱。又當大劑保元專補其氣。不得雜一味血藥助母。則子氣方得受益。復有胎氣因妊母舉動失措。致兒內失榮養。不能長髮。仍不隕墜者。此與果實幹萎在枝無異。以妊娠氣血無恙。

但子不得稟母氣耳。非若妊娠有疾。枝傷果墜之比也。

過期不產,月數過期而不產者屬氣虛。亦有因胎漏而產遲者。嘗見妊娠下血。胎雖不墜其氣血亦虧。多致逾年不產。或十四五月而產者。俱是氣血不足。胚胎難長故耳。凡十月之後不生者。當大補氣血。庶分娩無憂。又過期不產而脈沉細。但當臍下悸動。此為瘀積化水。當作鬼胎治之。

許裕卿治邵涵貞內子。孕十七月不產。不敢執意憑脈。問諸情況。果孕非病。但云孕五月以後不動。心竊訝之。為主丹參一味。令日服七錢。兩旬余胎下。已死而枯。其胎之死。料在五月不動時。經十三月在腹。不腐而枯。如果實在樹。敗者必腐。然亦有不腐者。則枯胎之理可推也。

石頑曰。余昔治馬雲生婦。孕十三月不產。脈來微結。為處十全大補湯。服至二十餘劑而下。胎枯色白。所治雖異。而胎枯則一也。

咳嗽,娠婦咳嗽。悉以安胎為主。風邪傷肺。香蘇散。寒邪傷肺。小建中湯。若肺胃氣虛。異功散。脾肺氣虛。六君子加當歸。久嗽不愈者。多因脾肺氣虛。腠理不密。復感外邪。或因肺虛陰火上炎所致。有外邪者。內補當歸建中湯加細辛。陰火炎者。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。

子煩,妊娠苦煩悶。頭目昏重。是心肺虛熱。或痰積於胸。吐涎惡食。千金竹瀝湯。若吐甚則胎動不安。煩悶口乾。不得眠者。加味竹葉湯。氣虛者。倍人參。氣滯。紫蘇飲。痰滯。二陳加白朮、黃芩、枳殼。脅滿寒熱。小柴胡。脾胃虛弱。六君子加紫蘇、山梔。

類中風,此證若不早治。必致墮胎。宜服紫蘇飲。若口噤不能言。用白朮三錢。荊芥穗二錢。黑豆三合。炒淋酒煎服。得汗即愈。口噤者。拗口灌之。可服三四劑。至有目昏黑而厥者。胎前絕少。但一有此證。即是兒暈。屬氣與痰。故目昏黑髮厥。只服紫蘇飲。慎不可服蘇合香丸。及烏藥順氣散等。

傷風,妊娠傷風。香蘇散去香附加蔥、豉。咳嗽多痰。加桔梗。或紫蘇飲加蔥、豉。安胎為妙。嗽兼瀉。氣口脈滑實有力。中有宿食者。胃苓湯去蒼朮。俟脾胃實而治嗽。總不如濃煎蔥頭湯為上。蓋風藥皆能墮胎。故嗽喘胎寒。多用連須蔥湯。大能安胎散氣。胎始無虞。或加香豉尤妙。若不喘者。紫蘇飲加砂仁。童便。

傷寒,冬時為寒所傷。輕者淅淅惡寒。翕翕發熱。微嗽鼻塞。數日乃止。重者頭疼作痛。先寒後熱。久則傷胎。藥多避忌。不與常婦概治。但服蔥白香豉湯。汗出則愈。千金治妊娠傷寒。用蔥白十莖。生薑二兩。水煎熱服。取汗即安。治妊娠熱病。用蔥白五莖。香豉一升。如前服法取汗。

若胎傷未死。但用蔥一把。水煮食之。汗出即安。若胎已死。須臾自出。不應。加生薑、蘇葉。不可輕用發表藥。若用發表。豈但墮胎。母命難保。惟蔥白香豉湯、香蘇散。可解邪氣。又可安胎。妊娠溫熱時行及傷寒邪氣內犯。熱毒迫胎。並宜千金石膏大青湯急救。庶可保全。

遲則不救。凡胎前疫證。與傷寒陽明府證。內實便秘。須急通大便。方不損胎。若大便自利者。真氣下泄。胎必難保。惟大小便如常。知里無熱。則不傷胎氣。

瘧,妊娠痁瘧。無論胎息月數多少。總以安胎為主。而舉世安胎。無過黃芩、白朮。原夫胎息之安與不安。全在母氣之調與不調。故安胎先安母氣。安有母氣乖戾。胎氣獨安之理。當知黃芩之安胎。惟治熱盛胎動不寧。白朮惟主脾虛不能保胎。設氣虛胎氣下墜。誤用黃芩。氣滯胎不轉運。

誤用白朮。滋害何可勝言。所謂先安母氣者。隨其形體之肥瘦。氣血之偏勝也。若妊娠形盛色蒼。肌肉䐃堅者。必多濕多痰。無論何疾。必顯濕熱本病。脈多滑實有力。絕無虛寒脈弱之候。可峻用豁痰理氣藥治其本質。然後兼客邪見證而為製劑。治宜二陳湯隨經加透表藥。或合小柴胡用之。

蓋柴胡為瘧證之嚮導。故多用之。然有自汗過多。尺中微弱。或熱盛手足清者。始終不用柴胡。而用建中、桂、芍收功者。或見煩渴脈實。大便六七日不通。陽明府實。又宜涼膈去硝黃加鮮首烏調之。須知稟質堅固者。其氣多滯。內外壅遏。但有濕熱。絕無虛寒之患。如元氣本弱。

或病後得之。必需理脾行氣。惟六君子湯為合劑。有痰食結滯。則加枳實、草果。內有寒。則加炮姜。外有風。即加桂枝。胎動上逆不安。則加子芩。胎下墜。則加柴胡倍人參。以人參為舉胎聖藥也。間有不應者。又需補中益氣。大劑人參以升舉之。中有留滯。則枳實理中加柴胡、桂枝。

合表裡而治之。若夫日作間作。日晏日早。晝發夜發。寒多熱多。及審飲食便溺動靜安危之法。則與常瘧無異也。大抵病邪初發。元氣未耗。疏風滌痰。消導飲食。在所必用。然須大劑白朮培護中土。以脾胃為一身之津粱。土厚自能載物也。其最可慮處。尤在三四發至六七發。

其勢最劇。若過半月。雖淹纏不止。邪熱漸衰。可無胎隕之虞矣。或有瘧久氣血虛敗而小產者。此皆失於調治也。若六七發後不止。即當和營健脾。若稟質柔脆者。雖有風邪。不得純用表藥。以風藥性升。能使胎氣上逆。而為嘔逆喘脹。膈塞痞滿之患。雖有實滯。不得過用降泄之味。

能引邪氣下陷。致胎墜不安。而為泄利不食。小腹疼重之患矣。若疫瘧毒盛勢劇。急與涼膈、承氣、黃連解毒救之。瘟瘧惛惛不爽。煩熱大渴。或壯熱無寒。或先熱後寒者。當與桂枝白虎、人參白虎撤其在裡之熱。不可與夏秋痁瘧比例而推也。蓋有是證而用是藥。有故無隕。

亦無隕也。惟在速祛邪氣以救胎息之燔灼。若遲疑未決。下手稍軟。救無及矣。

痢,妊娠痢下。有三禁五番。一禁盪滌腸胃。二禁滲利膀胱。三禁兜澀滯氣。蓋盪滌則陽氣下陷。胎氣愈墜。滲利則陰津脫亡。胎失榮養。兜澀則濁氣愈滯。後重轉加。故善治妊娠之痢者。惟以調氣為先。蓋調氣之法。如爐冶分金。已敗之積沫。則隨氣而下。未傷之津液。則統之而安。

不善治痢者。惟守通因通用。痛無補法之說。峻用苦寒盪滌。使未傷之津液。溷廁敗穢之中。建瓴而下。而胃氣有權者。尚可勝其藥力。譬諸引汲灌渠。一決而蕩無餘滓。陳腐去而倉廩自修。津氣自復也。若腎氣不固之人。秘藏不密。五液盡隨轉利藥注下。使既病之津液。更加猛利峻攻。

不致精神離散。血液告竭不已。況能保其胎息乎。夫調氣之藥有三善。一使胃氣有常。水穀輸運。二使腹滿腹痛後重漸除。三使濁氣開發。不致侵犯胎元。此治妊娠下痢之大端也。所謂五審者。一審飲食之進與不進。夫下痢乃腸胃受病。若痢勢雖甚。飲食無妨者易已。故痢以噤口為最劇。

在初起濁邪全盛之時。不足為慮。但要清理積滯。飲食自進矣。若七日以後。尚不能食。脈反數盛。此必初時失於清理之故。急需調氣理中。則積沫漸下。飲食漸進矣。或初時能食。至一旬一氣後。反不能食。脈息不振。此必盪滌太過。胃氣受傷所致。亦有過用芩、連、檳、樸。

苦寒破氣。而致呃逆嘔噦者。胃氣大敗。最危之兆。惟峻與溫補。庶可挽回。若脈見數疾無倫。或翕翕虛大。或歇止不前。或弦細搏指者。皆胃氣告匱。百不一生矣。二審溲之通與不通。下痢清濁不分。若痢雖頻。而水道順利者。胎必無虞。若月數將滿。胎壓膀胱。每多溲便頻數。

轉胞脹閟之患。切禁利水傷津。急與開提自通。但須察其脈無過旺過硬之形。便宜補中益氣。稍加澤瀉、車前以升清降濁。投之無不輒應。非特妊娠為然。即平人久痢。津液大傷而溲澀不通者。亦宜上法也。三審腹之痛與不痛。下痢腹痛。必然之理。然間有濁濕下趨。而無郁沸之火者。

則不痛也。但此多見於肥白人之白痢。若血痢與瘦人多火者。罕見也。治宜調氣運積。不用清火明矣。原其腹痛有寒熱之分。痛有止歇。痛則奔迫下墜。至圊不及者。火也。痛自下而攻擊於上者。火也。痛而脹滿。不勝摩按。熱飲愈甚者。火也。實也。痛無止歇。常時痛而無絞刺者。

寒也。痛自上而奔注於下者。寒也。痛而不滿。時喜溫手摩按。飲熱暫緩。欲至圊而可忍須臾者。虛也。寒也。大約初痢脹痛。為熱為實。久利㽲痛。為虛為寒。即初因火注切痛。痢久氣傷。亦必變為虛寒也。故久痢腹痛之脈。無論大小遲數。但以按之漸漸小者。並屬虛寒。

急須溫補。慎勿利氣。惟急痛脈實。久按不衰者。可稍用炮黑薑、連和之。四審後之重與不重。下痢後重。濁氣壅滯也。夫開通壅滯。必以調氣為本。在妊娠尤為切要。調氣則後重自除。而胎息自安矣。但初痢後重。首宜開發其滯。若久痢後重。又當升舉其陽。陽氣升則胃氣運。

胃氣運則周身中外之氣皆調達。而無壅滯之患矣。故治孕婦之後重。無問胎之大小。但脈見有餘。則宜調氣。脈見不足。便與升提。雖血痢亦宜陽藥。一切滋膩血藥。總無干預。以氣有統血之功。則血無妄行之慮也。五審身之熱與不熱。下痢為裡氣受病。若見身熱。表裡俱困。

元神將何所恃而得振祛邪之力哉。惟人迎之脈浮數。可先用和營透表之法分解其勢。然後徐行清理。若初痢不發熱。數日半月後發熱。脈來漸小。或虛大少力者。此真陰內亡。虛陽發露於外。在平人或可用辛溫峻補。斂之以歸其源。若妊娠則桂、附又難輕用。惟藉參、朮、薑、萸、膠、艾之屬。

非大劑濃煎峻投。難望其轉日回天之績也。或痢久衛虛。起居不慎。而感冒虛風發熱者。但當察其左手三部。必顯浮緩之象。又需理中湯加桂枝。合表裡而治之。以內氣久虛之邪。不得參、術助其中氣。則客邪不得解散也。五審既明。三禁勿犯。又當審察其積之稠與不稠。色之鮮與不鮮。

則元氣之厚薄。病患之寒熱。可曉然無惑矣。如赤白寒熱之辨。昔人擬議紛紜。要非正論。以大略言。氣分之病其色白。血分之病其色赤。氣血紊亂。則赤白兼併。蓋氣屬陽。陽傷則受冷居多。即有火注下迫。皆陽氣鬱遏。本寒標熱之證。不可純歸於熱。但當驗其積之稠黏如糊。

色白如脂。方可暫與清熱治標。若汁沫如水。色晦如塵。急須溫理其氣。即有熱證。皆假象無疑也。血屬陰。陰傷則受熱居多。然多有氣傷陽不統陰之血。又不得不從事於辛溫也。故治血痢。尤當以色之顯晦。驗其虛實寒熱。此義前人未發也。故凡積之瘀晦不鮮。清稀不稠者。

皆系虛寒之候。即前所云陽不統陰之血。急投人參、薑、艾。庶或保全。倘不審而誤餌芩、連。是速其斃也。惟積之稠黏紫赤而光澤者。合用苦燥以堅腸胃之滑脫。又必佐以調氣之藥。則陰邪得以解釋。非若白痢之不可雜以芩、連、芍藥等味。引領滯穢。襲傷陰血也。況有病後瘧後。

或本質虛羸之人。及秋冬天令寒冷時下痢。加以胎孕扼腕。可與平人夏秋之痢同日而語哉。予嘗用厚朴湯去乾薑。治妊娠能食。腹脹後重。積穢稠黏之白痢。甘草乾薑湯理中湯。治妊娠腹痛少食。積沫清稀之白痢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。治妊娠腹脹後重。赤白相兼之痢。

黃芩芍藥湯送香連丸。治妊娠能食後重。積穢稠黏之血痛。連理湯合千金三物膠艾湯。治妊娠少腹疼重。瘀晦不鮮。或間有鮮血之痢。駐車丸治妊娠發熱後重。陰虛畏食之血痢。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。治妊娠熱毒內攻。噤口不食。腹脹後重。膿血稠黏之痢。千金膠艾榴皮湯治妊娠膿血清稀。

胎動不安。久泄不止之痢。補中益氣湯治妊娠先瘧後痢。及瘧痢齊作。元氣下陷。胎氣下墜。小便頻數。或轉胞不得溺之痢。以上諸方。並加砂仁以調其氣。烏梅以調其血。未常不隨手輒效也。

石頑治郝(失記其字)。媳。懷孕九月。患瘧三四發後。即嘔惡畏食。診其脈。氣口澀數不調。左關尺弦數微滑。此中脘有冷物阻滯之候。以小柴胡去黃芩加炮薑、山楂。四服稍安思食。但性不嗜粥。連食肺鴨之類。遂瘧痢兼併。胎氣下墜不安。以補中益氣去黃耆加香、砂、烏梅。

五服而產。產後瘧痢俱不復作矣。其僕婦產後數日。亦忽下痢膿血。至夜微發寒熱。小腹脹痛。與千金三物膠艾湯去榴皮加炮黑山楂。六服而瘳。

子淋,妊娠小便淋者。乃腎與膀胱虛熱。不能制水。然妊娠胞系於腎。腎間虛熱移於膀胱而成斯證。若小便澀少淋澀。生料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。肉桂、車前。若膀胱陽虛。陰無以化。腎氣丸。肺氣虛而頻數短少。生脈散加山藥、澤瀉。若小腸熱。小便赤澀。導赤散。若肺虛膀胱熱而氣化不行。

生脈合導赤散。若因肺經蘊熱。黃芩清肺飲。肝經濕熱。加味逍遙散。膏粱厚味。加味清胃散。苦因勞役所傷。或食煎爆。小便帶血。此血得熱而流於脬中。補中益氣加丹皮、梔子。若因脾胃氣虛。胎壓尿脬而胎脹腹痛。八珍湯倍茯苓加橘、半。空心服。服後探吐。藥出氣定。

又服又吐。數次必安。

遺尿,妊婦遺尿不覺。胎滿故也。千金白薇散。薛氏云。若脬中有熱。加味逍遙散。脾肺氣虛。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。肝腎陰虛。六味丸。孕後有水從陰戶出不止者。千金鯉魚湯加肉桂、人參。

諸血,妊婦尿血。熱乘血分。以致流滲於脬。名子淋。導赤散。若因怒動肝火。小柴胡加山梔。若脾氣下陷。及勞動脾火。補中益氣加茯苓、車前。若因厚味積熱。加味清胃散。若因肝脾血熱。加味逍遙散。

妊娠吐衄,由七情臟腑所傷。氣逆於上。致血上溢不止。心悶甚者多死。或墮胎也。若肝經怒火。加味逍遙散。膏粱積熱。加味消胃散。鬱結傷脾。加味歸脾湯。肺經有火。黃芩清肺飲。因氣鬱滯。紫蘇飲。氣不攝血。補中益氣去升麻加煨葛根。腎經虛火。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。

咳嗽咯衄。胎前皆不宜見。面赤聲啞。不治。咯血吐血。多致墮胎。胎賴血養。不宜漏溢。紫蘇飲加條芩。如產後吐衄咯血者。皆難治。漏極如同月水。胞干胎死。母亦難保。腸風藏毒。腸胃不調。脹滿下血者。平胃散去蒼朮加槐角、防風、當歸、烏梅。

諸痛,宿有偏正頭風。川芎茶調散。宿有冷痞痰飲結聚。或新觸風寒。邪正相擊。上衝於心則心痛。下擊於腹則腹痛。痛不已則胎動不安。此病多寒多食。間有屬熱者。並宜正氣散。寒。加木香、炮姜。食積發熱。加芩、連、炮姜。氣。加砂仁、香附。痰。加橘皮、生薑。若因錯雜之邪。

當審其因而治。胎前產後心痛。用川楝、茴香炒各三錢。鹽炒艾葉錢半。水煎服之。腹痛。或發或止。名曰痛胎。屬血少。四物加香附為末。紫蘇湯送下。氣滯者。紫蘇飲。胃口痛。禁用指迷。但宜養胃湯。妊娠腹中滿痛叉心。不得飲食。千金芩術芍藥湯。脅痛。其故有三。

哭泣也。內傷也。惱怒也。有胎不宜服行傷破氣藥。只宜童便和酒服之。或紫蘇飲去參用白芍、當歸。加砂仁、童便。雖曰傷重。勿服傷藥。且須安胎為要。背痛。氣滯也。紫蘇飲。腰腹背痛。是因勞傷損動。痛不止。多動胎氣。補中益氣加續斷、杜仲。有因淋證作痛者居多。

當審治之。走注痛者。敗血入經之證。四烏湯加薄桂、杜仲、續斷。肥盛人多濕熱。腰痛重墜。或下白物者。二妙散加柴胡、防風、茯苓、半夏。氣血鬱滯。遍身拘急不舒而痛。眼生黑花。夜不能臥。紫蘇飲加枳殼、桔梗。腰痛甚者。腎虛極也。其胎必墮。急服八珍湯加膠、艾、黃耆。

或紫蘇飲加減。臍下冷痛。腹脹虛疼。小便頻數。大便虛滑。皆食生冷所致。小建中加炮薑、木香。不應。更加茴香、良薑。小腹痛。由胞絡虛熱相搏所致。紫蘇飲加生薑。虛寒。用膠艾湯。不應。寒甚也。加桂、附溫之內。傷甚者。胎下無疑。若服不效。須視小腹近下處。

若腫脹浮薄發光者。孕癰也。千金托裡散。或薏苡仁煎汁飲。若心腹急痛。煩悶面青。冷汗氣絕。血下不止。其胎上衝者。不治。

子腫,妊婦四肢浮腫。或腹大者。其證有二。有水腫。有胎氣腫。然胎前水腫者少。只是胎氣。謂之子腫。乃氣病也。蓋因臟腑本虛。脾土不能制水。血散四肢。遂腹脹。手足面目皆浮。甚則通身腫滿。心腹急脹。悉宜紫蘇飲。小便不利者。其胎氣兼水氣也。紫蘇飲加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木通。

若發浮氣喘腹脹。服藥後腫退皮寬。六君子調理。若面目虛浮。肢體如水氣腫脹。全生白朮散。不應。六君子加腹皮、車前。下部腫甚。補中益氣加茯苓。或因飲食失宜。嘔吐泄瀉。此是脾胃虧損。六君子加炮薑、木香、香附。若足指發腫。漸至腿膝喘悶不安。或足指縫水出。

名子氣。乃婦人素有風氣。或衝任有血挾風水。不可妄投湯藥。二陳加烏藥、香附、木通。脾胃虛弱。更加參、術。兼進逍遙散。不應。紫蘇飲。凡妊娠經血壅閉。忽然虛腫。乃胞中挾水。水血相搏。脾胃主肌肉而惡濕。濕漬氣弱。則肌肉虛。水氣流溢。則身腫滿。或因泄瀉下痢。

臟腑虛滑。耗損脾胃。或因寒熱煩渴。引飲太過。濕漬脾胃。皆能使手足頭面浮腫。然水漬於胞。兒未成形。則胎多損壞。及其臨產。脛腳微腫。乃胞藏血少水多。水出於外。故現微腫。則易生也。妊娠通身浮腫。胸脅不分。或心腹急脹。名曰胎水。千金鯉魚湯。有妊娠腹脹。

服前湯三五劑。大小便皆下惡水。腫消脹去。遂下死胎。此證蓋因懷娠腹大。終不知胎水之患也。鄭虛庵曰。身半以上腫者。發汗。身半以下腫者。利小便。上下俱腫。汗利分消其濕。若唇黑。缺盆平。背平。臍突。足底平。皆不治。

不語,不語者。多為痰閉心竅。亦有啞胎。不須服藥。岐伯曰。人有重身九月而喑。此胞絡之脈絕也。胞絡者。繫於腎。少陰之脈。貫腎系舌本。故不能言。無治也。當十月復。凡患此者。濃煎生脈散空心服地黃丸。助肺腎之氣以養胎。若與通聲開發之藥。誤矣。

譫語,妊娠譫語。為臟腑熱極之候。急宜童便時時灌之。不應。用生地黃黃連散清其血中之火。庶胎得安。脈實者。加酒大黃下之。下遲則傷胎也。亦有傷胎下血。心神無主而譫語。雖用峻補。亦難得效。若舌青者。子死腹中。急當下之。若雙胎一生死者。必腹中半邊冷。半邊熱。

因母患熱證。臟腑熱甚蒸其胎。兒因致死。但服黑神散加生蒲黃以暖其胎。胎即出矣。胎未死。並泥塗臍以越胎氣。多有保全者。

子懸,胎氣湊泊上心。忽然昏暈。人事不省。謂之子懸。必妊娠素多鬱悶。痰氣壅塞。致胎不安。乘其鬱火升迫心下。喘脹腹痛。甚則忽然仆地。急宜童便灌之。次以紫蘇飲加鉤藤、茯苓、薑汁、童便。將產時昏眩。亦宜紫蘇飲。若誤作中風。治之必殆。

子癇,妊娠體虛受風。則口噤背強。冒悶不識人。須臾自蘇。良久復作。謂之風痙。亦名子癇。甚則角弓反張。逍遙散加羌活、羚羊角、棗仁、鉤藤。豆淋酒煎服。鄭守恆云。子癇一證。人不易識。或眩暈。或冷麻。重至仆地不省人事。驗其平日眼目昏沉。或認白為黑。認黑為白。是其漸也。

乳泣腹啼,未產乳汁先下。此名乳泣。生子多不育。又有兒在腹中啼哭者。因妊婦登高舉臂。脫出兒口中血乳。以此作聲。令妊婦曲腰就地。如拾物狀。或令掃地。仍入兒口即止。亦有胎熱不安而啼者。以黃連濃煎汁。妊婦時時呷之。

鬼胎,古人論鬼胎之說。皆由其人陽氣不足。或肝氣鬱結。不能生髮。致陰血不化而為患也。有因經行時飲冷。停經而成者。有郁痰驚痰濕熱。凝滯而成者。有因恚怒氣食。瘀積互結而成者。故凡鬼胎之脈。必沉細弦澀。或有時虛浮。有時沉緊。皆陽氣不充之驗。其腹雖漸大。

而漫起重墜。終與好胎不同。當臍或臍下左旁雖微動。亦與真胎迥別。治宜理氣行血為主。如因於郁者。逍遙散加莪朮、烏藥、香附、麝香。因於寒者。理中加烏頭、蓬朮、香附。因於痰者。導痰加香附、烏藥、乾漆、炒桃仁。因於驚者。四七湯加茯神、辰砂、桂心、麝香。

因於氣食者。大七氣加酒麴。因於濕熱者。當歸龍薈丸加蓬朮、蘇木、香附。因血結者。代抵當去芒硝、大黃。加焰硝、硫黃、五靈脂。虛人。只用十全大補加桂、附。是可緩圖收功。不可峻用巴豆、芫花、莽草、鬼臼等毒藥急追取咎也。嘗見得孕經止。尺脈或澀或微弱。而無他病。

此子宮真氣不全。精血雖凝而陰不能化。終不成形。每至產時而下血塊血胞。若此必大劑溫補預調。而後方能成孕也。

下私胎法,妊娠諸病。以安胎為主。慎勿妄下。夭傷人命。造孽非小。有生育多。畏產而欲下者。當與安胎之品。惟私胎方可下之。香桂散加烏頭尖一錢立效。若本元虛寒者。得辛溫之藥。愈助其生髮之氣。宜土牛膝一兩。歸尾三錢。川芎一錢。蘇木三錢。桃仁泥三錢。穿山甲一錢。

三四服必下。煎成加麝香尤速。或曲四兩。酒三大盞。煎取一盞五分。綿濾。分溫三服立下。又方。大麴五升。清酒一斗。煮二沸。去滓。分五服。隔宿勿食。但再服。其子如糜。母無疾苦。又方。麥糵一升為末。和水煮二升。服之立下。又方。以附子二枚為末。醇酒和塗右足。

去之大良。然不若以牛膝粗者取五七寸。候著子宮。將二指夾著送進。捻入三寸許以線系定。用帛兜束腰中。不使退出。毋論月數多少。一夕即下。無不應者。

斷子法,用酒麴一升。無灰酒五升。煮至二升半。濾去滓。分三服。經候至前一日。晚進一服。次早五更一服。天明二服。月經即行。終身無妊矣。此千金下死胎法也。若婦人四十餘。欲其經斷。以前方加牛膝、紫葳各一兩。經行後。如前法服之即斷。又木耳煅灰存性。熬枯黑糖調。

經行後。或產後月內服之。即不孕。孕婦服。其胎即下。又頭蠶子三錢。煅灰存性。產後三五七朝內。陳酒調服。則終身不孕。雖虛人亦無妨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