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諸氣門下

3. 痰飲(唾)

金匱云。問曰。夫飲有四。何謂也。師曰。有痰飲。有懸飲。有溢飲。有支飲。問曰。四飲何以為異。師曰。其人素盛今瘦。水走腸間。瀝瀝有聲。謂之痰飲。飲後水流在脅下。咳唾引痛。謂之懸飲。飲水流行。歸於四肢。當汗出而不汗出。身體疼重。謂之溢飲。咳逆倚息。短氣不得臥。其形如腫。調之支飲。

痰飲為患。十人居其七八。金匱論之甚詳。分別而各立其名。後世以其名之多也。徒狥其未而忘其本。曾不思聖人立法。皆從一源而出。無多歧也。蓋胃為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之大源。飲入於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。

五經並行。以為常人。金匱即從水精不四布五經不並行之處以言其患。隨證分別淺深。誨人因名以求其義。淺者在於軀殼之內。臟腑之外。其飲有四。一由胃而下流於腸。一由胃而傍流於脅。一由胃而外出於四肢。一由胃而上入於胸膈。始先不覺。日積月累。水之精華。轉為混濁。

於是遂成痰飲。必先團聚於呼吸大氣難到之處。故由腸而脅。而四肢。至漸漬於胸膈。其勢愈逆。則痰飲之患。未有不從胃起見者矣。夫五臟藏神之地也。積水泛為痰飲。包裹其外。詎非人身之大患乎。凡水飲蓄而不散者。皆名留飲。留者留而不去也。留飲去而不盡者。皆名伏飲。

伏者伏而不出也。隨其痰飲之或留或伏。而用法以治之。始為精義。今試言之。由胃而上胸脅心肺之分者。驅其還胃。或下從腸出。或上從嘔出。而不至於伏匿。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膚。其清者。或從汗出。其濁者。無可出矣。必有伏匿肌膚。而不勝驅者。若由胸膈而深藏於背。

背為胸之府。更無出路。豈但驅之不勝驅。且有挾背間之狂陽壯火。發為癰毒者。伏飲之艱於下出。易於釀禍。其誰能辨之。誰能出之耶。水在心。心下堅築短氣。惡水不欲飲。水在肺。吐涎沫。欲飲水。水在脾。少氣身重。水在肝。脅下支滿。嚏而痛。水在腎。心下悸。夫心下有留飲。

其人背惡寒。冷如掌大。留飲者。脅下痛引缺盆。咳嗽則輒已。(一作轉甚。)胸中有留飲。其人短氣而渴。四肢歷節痛。脈沉者有留飲。膈上病痰。滿喘咳吐。發則寒熱。背痛腰疼。目泣自出。其人振振身瞤而劇。必有伏飲。夫病人飲水多。必暴喘滿。凡食少飲多。水停心下。

甚者則悸。微者短氣。脈雙弦者寒也。皆大下後善虛。脈偏弦者飲也。肺飲不弦。但苦喘短氣。支飲亦喘而不能臥。加短氣。其脈平也。病痰飲者。當以溫藥和之。心下有痰飲。胸脅支滿。目眩。苓桂朮甘湯主之。小便則利。

靈樞曰。包絡是動。則病胸脅支滿。痰飲積其處而為病也。心下有痰。水精不上注於目。故眩。茯苓治痰水。伐腎邪。桂枝通陽氣。開經絡。白朮治痰水。除脹滿。然中滿勿食甘。反用甘草。何也。蓋桂枝之辛。得甘則佐其發散。和其熱。而使不僭上。甘草有茯苓。則不支滿而反滲泄。甘能下氣除滿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,有人問:「所謂的『飲』有四種,指的是什麼?」 醫師回答:「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。」 又問:「這四種飲有什麼不同呢?」 醫師回答:「原本身體強壯的人,現在卻變瘦弱,體內的水液在腸胃間流動,發出瀝瀝的聲響,這就是痰飲。喝水後,水液積在脅肋下方,咳嗽或吐痰時會牽引疼痛,這就是懸飲。喝水後,水液流動到四肢,應該要出汗卻沒有出汗,感到身體沉重疼痛,這就是溢飲。咳嗽氣逆,身體倚靠著才能呼吸,呼吸短促,無法平躺,身體看起來像腫脹,這就是支飲。」

痰飲是常見的疾病,十個人中就有七八個可能罹患。 《金匱要略》對此有詳細的論述,區分各種名稱,並個別加以說明。 後世的醫者因為名稱眾多,只關注表面的差異,卻忘記根本的原因。 卻沒想到聖人訂立這些名稱,其實都源自同一個源頭,並非多重分歧。 胃是水穀的海洋,是五臟六腑的源頭。 飲水進入胃,會遊走散發精氣,向上輸送到脾臟。 脾臟散發精氣,向上歸於肺,使水道通暢,向下輸送至膀胱。 水精由此散布到全身。

五經(五臟的經絡)並行,是正常人的狀態。 《金匱要略》從水精無法正常散布、五經無法正常並行的角度,來闡述這些疾病。 醫師會根據病情深淺來分辨,教導人們藉由名稱來了解其中的道理。 病情較淺的,在軀殼之內,臟腑之外,飲有四種: 一種從胃向下流到腸道; 一種從胃向旁邊流到脅肋; 一種從胃向外流到四肢; 一種從胃向上流到胸膈。 一開始可能沒有感覺,但隨著時間累積,水液的精華轉變為混濁。

於是就形成了痰飲。 痰飲必定先聚集在呼吸難以到達的地方。 因此從腸道到脅肋,再到四肢,最後逐漸侵入胸膈。 氣勢越來越逆,所有痰飲的產生,沒有不是從胃開始的。 五臟是儲藏神氣的地方,積水泛濫形成痰飲,將五臟包裹,這難道不是人體的大患嗎? 所有水液停滯無法散去的,都稱為留飲,意思是停留在體內無法除去。 留飲沒有完全消除的,稱為伏飲,意思是潛藏在體內無法排出。

要根據痰飲的留或伏,來選擇治療方法,這才是真正的精髓。 現在來試著說明:從胃向上到胸脅心肺的,要導引它回到胃,或者向下從腸道排出,或者向上從嘔吐排出,使其不至於潛藏。 如果從胸膈向外到肌膚,清澈的水液,或許可以從汗排出; 混濁的水液,就無法排出。 一定會有潛藏在肌膚,無法被驅除的。 如果從胸膈深藏到背部,背部是胸部的府邸,更沒有出路。 不僅難以驅除,還可能挾帶背部的虛火,發展成癰瘡毒腫。 伏飲難以向下排出,容易釀成禍患,又有誰能分辨,誰又能將其排出呢? 水在心,心下會覺得硬脹,呼吸短促,討厭水,不想喝水。 水在肺,會吐出涎沫,卻想喝水。 水在脾,會呼吸短促,身體沉重。 水在肝,脅肋下方會感到撐脹,打噴嚏時會疼痛。 水在腎,心下會覺得悸動。 如果心下有留飲,

那人背部會怕冷,像手掌大小般的寒冷。 有留飲的,脅肋下方會疼痛,牽引至鎖骨上方,咳嗽時會稍微減輕(一說會更嚴重)。 胸中有留飲的,會呼吸短促且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。 脈象沉的,表示有留飲。 膈上有病痰,會感到胸悶喘氣、咳嗽吐痰,發作時會發冷發熱,背痛腰痛,眼睛會流淚,身體會顫抖且嚴重。 一定是有伏飲。 如果病人喝很多水,一定會突然喘氣胸悶。 通常是吃得少卻喝得多,水停留在心下。

嚴重時會心悸,輕微時會呼吸短促。 脈象雙弦的人,表示身體寒冷,大多是大瀉後身體虛弱所致。 脈象偏弦的人,表示有飲。 肺飲不會出現弦脈,只是會感到喘氣、呼吸短促。 支飲也會喘氣,而且無法平躺,加上呼吸短促,脈象是平的。 有痰飲的人,應當用溫和的藥物調養。 心下有痰飲,胸脅感到撐脹,眼睛會暈眩,可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。 服藥後小便會順暢。

《靈樞》提到,包絡動時,會引起胸脅撐脹,痰飲積聚在那裡形成疾病。 心下有痰,水精無法上注到眼睛,所以會眩暈。 茯苓可以治療痰水,去除腎邪; 桂枝可以暢通陽氣,疏通經絡; 白朮可以治療痰水,消除脹滿。 但腹部脹滿的人,不宜吃甜食,但這裡卻用甘草,這是為什麼呢? 因為桂枝辛溫,加上甘草可以幫助它發散、調和熱性,使其不會過於上行。 甘草有茯苓時,就不會使腹部脹滿,反而有滲泄的效果。 甘草能降氣、消除脹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