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37)
卷三 (37)
1. 積聚
外用良方阿魏膏。此膏熨貼一切痞積並效。食魚鱉成痞。雌䳓丸。瘧痞寒熱。阿魏化痞散。喬氏陰陽攻積丸。可代東垣五積諸方。局方。治七種癖塊。五種癲病。十種疰忤。七種飛屍。十二種蠱毒。五種黃病。十二種瘧疾。十種水病。八種大風。十二種𤸷痹。及五臟滯氣壅閉。
心腹脹滿。諸蠱積聚。時定時發。十年二十年不瘥者。千金耆婆萬病丸悉主之。好食茶葉成癖。面黃少力者。用椒紅二兩。茶葉一兩為末。飛羅麵炒香。打糊為丸。茶清送下三十丸。又方。苦草二兩。加茶葉一兩。如好食米穀土炭紙布之類。即以其物加入。並用其物煮湯送下。
瘧痞丹方。月明淨雄黃。醋煮研細。神麯為丸。空心溫酒送下四五分。勿令間斷。消盡乃止。血積。桃仁、穿山甲。乾漆、大黃、虻蟲。瘀血。蓬朮、瓦壟子。痰積。半夏、南星。白朮、枳實、礞石、硝石、風化硝、白芥子。老痰。海石、蛤粉。水積。大戟、甘遂、蕘花、芫花。
酒積。乾葛、神麯、砂仁、豆蔻、黃連、乾薑、甘遂、牽牛、茶積。薑黃、茱萸、椒、姜。癖積。三稜、蓬朮、巴霜、大黃。肉積。山楂、阿魏、硝石。蟲積。雄黃、錫灰、檳榔、雷丸、蕪荑、使君子、鶴蝨。瘧積。桃仁、鱉甲、草果。
〔診〕脈來細而附骨者。積也。積脈堅強者生。虛弱者死。沉而有力為積。沉緊者為寒積。脈弦而牢積聚。弦而伏者。腹中有癥。不可轉也。不治。小沉而實者。胃中有積聚。不下食。食即吐。脈沉重而中散者。因寒食成癥。脈左轉而沉重者。氣癥結在胸中。右轉出不至寸口者。內有肉癥也。
喻嘉言治一人。少腹臍傍三塊。堅硬如石。以手拊之痛不可忍。其脈止兩尺洪盛。余俱微細。此由見塊醫塊。不究其源而誤治也。初起時塊必不堅。以峻猛之藥攻之。致真元內亂。轉助邪為害。故迸緊不散。其實全是空氣聚成。非如女子月經。凝而不行。即成血塊之比。觀兩尺脈洪盛。
明是腎氣傳於膀胱。姑用補中藥一劑。以通中下之氣。後用大劑藥。內收腎氣。外散膀胱。先以理中湯加附子五分。塊減十之三。再用桂、附大劑。腹中奔氣響甚。三塊一時頓沒。更用補腎藥加桂、附調理而愈。
顧晉封夫人患痞在脅下。或令用膏藥。加阿魏一分。麝香半分貼之。五六日間。遂下鮮血血塊甚多。二三日方止。是後每歲當貼膏時。必發。近鄰嫗亦用阿魏膏貼痞。下血如前。世以阿魏、麝香為痞塊必用之藥。外用為患若此。況服食乎。因為拈出。以為虛人漫用攻擊之戒。
白話文:
積聚
外用良方:阿魏膏。這個藥膏可以敷貼在身上,對於各種痞塊都有效果。
- **因吃魚鱉造成的痞塊:**可以使用雌䳓丸。
- **瘧疾引起的痞塊,伴隨忽冷忽熱的症狀:**可以使用阿魏化痞散。
- **喬氏陰陽攻積丸:**可以替代東垣的五積散等方子。
- **古書《局方》記載:**可以治療七種癖塊、五種癲病、十種疰忤(指傳染病)、七種飛屍(類似傳染病)、十二種蠱毒、五種黃病、十二種瘧疾、十種水病、八種大風(麻風病)、十二種𤸷痹(肢體麻木),以及五臟氣滯、阻塞,導致心腹脹滿,各種蠱毒積聚,時好時壞,病程長達十年、二十年都無法治癒的,可以使用千金耆婆萬病丸來治療。
**因喜歡喝茶葉而形成的癖好,導致面色發黃、身體虛弱者:**可以使用椒紅二兩、茶葉一兩磨成粉末,用炒過的飛羅麵糊成丸,每次用茶清送服三十丸。另外一個方法,可以使用苦草二兩,加上茶葉一兩,如果喜歡吃米穀、土、炭、紙、布之類的,就把這些東西也加進去,一起煮湯送服。
**瘧疾引起的痞塊的藥方:**取月明淨雄黃,用醋煮過後磨成細粉,用神麯做成藥丸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少許,不要間斷,直到痞塊消除為止。
各種積聚的治療方法:
- **血積:**使用桃仁、穿山甲、乾漆、大黃、虻蟲。
- **瘀血:**使用蓬朮、瓦壟子。
- **痰積:**使用半夏、南星、白朮、枳實、礞石、硝石、風化硝、白芥子。
- **老痰:**使用海石、蛤粉。
- **水積:**使用大戟、甘遂、蕘花、芫花。
- **酒積:**使用乾葛、神麯、砂仁、豆蔻、黃連、乾薑、甘遂、牽牛。
- **茶積:**使用薑黃、茱萸、椒、姜。
- **癖積:**使用三稜、蓬朮、巴霜、大黃。
- **肉積:**使用山楂、阿魏、硝石。
- **蟲積:**使用雄黃、錫灰、檳榔、雷丸、蕪荑、使君子、鶴蝨。
- **瘧積:**使用桃仁、鱉甲、草果。
診斷方法:
- **脈象細而緊貼骨頭的,**是積聚的表現。
- **積聚的脈象強勁有力,**表示病情尚可,如果脈象虛弱,則表示病情危險。
- **脈象沉而有力,**是積聚的表現。
- **脈象沉而緊,**是寒積的表現。
- **脈象弦而牢,**是積聚的表現。
- **脈象弦而沉伏,**表示腹中有癥瘕(腹內腫塊),無法轉移,難以治癒。
- **脈象沉小而實,**表示胃中有積聚,吃不下東西,吃下去就吐。
- **脈象沉重而中散,**是因寒冷或飲食不當造成的癥瘕。
- **脈象向左轉且沉重,**表示氣滯在胸中。
- **脈象向右轉,但沒有到達寸口(手腕處),**表示體內有肉癥。
案例:
喻嘉言治療一位病人,在少腹肚臍旁邊有三塊堅硬如石頭的腫塊,用手按壓會痛得無法忍受。把脈發現兩尺脈洪盛,其他脈象都很細弱。這是因為醫生只看到腫塊就只針對腫塊治療,沒有探究病因,所以誤治了。剛開始出現腫塊時,必定不堅硬,用猛烈的藥物攻擊它,導致身體的元氣內亂,反而助長了邪氣,所以腫塊變得堅硬不散。實際上,這些腫塊是空氣聚集而成的,並不是像女子月經不暢導致的血塊。從兩尺脈洪盛來看,明顯是腎氣傳到膀胱。所以先用補中氣的藥方,疏通中下焦的氣機,再用大劑量的藥方,內收腎氣,外散膀胱之氣。先用理中湯加上附子五分,腫塊就消退了十分之三,再用桂枝、附子大劑量的藥物,腹中氣機奔騰作響,三塊腫塊同時消失。最後再用補腎的藥物加上桂枝、附子調理,就痊癒了。
另一個案例:
顧晉封的夫人患有痞塊在脅下,有人建議用膏藥,加上阿魏一分、麝香半分貼敷,五六天後,竟然排出大量的鮮血和血塊,兩三天後才停止。之後每年貼敷膏藥時,都會出現這種情況。附近的婦人也用阿魏膏貼敷痞塊,也出現了同樣的出血狀況。世俗認為阿魏、麝香是治療痞塊的必用藥,外用都造成了這樣的危害,更何況是內服呢?因此,特地將這個案例提出來,告誡大家,虛弱的病人不要隨意使用攻伐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