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6)

1. 積聚

難經云。氣之所積名曰積。氣之所聚名曰聚。故積者五臟所生。其始發有常處。其痛不離其部。上下有所終始。左右有所窮處。聚者六腑所成。其始發無根本。上下無所留止。其痛無常處。肝之積。名曰肥氣。在左脅下。心之積。名曰伏梁。在臍上。上至心下。脾之積。名曰痞氣。

在胃脘。肺之積。名曰息賁。在右脅下。腎之積。名曰賁豚。發於少腹上至心下。若豚狀。或上或下無時。癥者。按之應手。亦如五積之不移。瘕者。假物成形。如血鱉石瘕之類。痃者。皮厚也。在肌肉之間而可見者也。癖者。僻也。內結於隱僻。外不得見者也。

李士材曰。按積之成也。正氣不足。而後邪氣踞之。然攻之太急。正氣轉傷。初中末之三法。不可不講也。初者病邪初起。正氣尚強。邪氣尚淺。則任受攻。中者受病漸久。邪氣較深。正氣較弱。任受且攻且補。末者病根經久。邪氣侵凌。正氣消殘。則任受補。蓋積之為義。

日積月累。匪朝伊夕。所以去之亦當有漸。太急則傷正氣。正傷則不能運化。而邪反固矣。余嘗用陰陽攻積丸通治陰陽二積。藥品雖峻。用之有度。補中數日。然後攻伐。不問其積去多少。又與補中。待其神壯而復攻之。屢攻屢補。以平為期。經曰。大積大聚。毒可犯也。衰其大半而止。

過者死。故去積及半。純與甘溫調養。使脾土健運。則破殘之餘積。不攻自走。必欲攻之無餘。其不遺人夭殃者鮮矣。經曰。壯者氣行則已。怯者則著而成病。潔古云。壯人無積。惟虛人則有之。皆由脾胃怯弱。氣血兩衰。四氣有感。皆能成積。若遽以磨堅破積之藥治之。疾似去而人已衰。

藥過則依然。氣愈消。痞愈大。竟何益哉。善治者。當先補虛。使血氣壯。積自消也。不問何藏。先調其中。使能飲食。是其本也。雖然。此為輕淺者言耳。若夫大積大聚。不搜而逐之。日進補養。無益也。審如何經受病。何物成積。見之既確。髮直入之兵以討之。何患其不愈。

兵法曰。善攻者。敵不知其所守。是亦醫中之良將也夫。五積六聚。隨氣上下。發作有時。心腹㽲痛。上氣窒塞。小腹滿大。小便不利。大七氣湯用鐵洛飲煎服。形羸氣弱者禁用。有飲癖結成塊。在脅腹之間。病類積聚。用破塊藥多不效。此當行其飲。六君子合五苓散最妙。

更加旋覆、前胡、枳實、白芍。即海藏五飲湯。若在膜外者。宜導痰湯主之。何以知其飲。其人先曾病瘥。口吐涎沫清水。或素多痰者是也。又多飲人。結成酒癖。肚腹積塊。脹急疼痛。或全身腫滿。肌黃食少。宜大七氣湯紅酒煎服。腹中似若瘕癖。隨氣上下。未有定處。二陳加當歸、杏仁、桂心、檳榔。

名散聚湯。若氣作痛。遊走心腹間。攻刺上下如雷鳴。或已成積。或未成積。宜木香通氣散。肉積妨礙飲食。四味阿魏丸。石瘕。利血通經湯。不應。見睍丸。虛人。十全大補湯送下。腸覃。阿魏麝香散。伏梁環臍而痛。金匱三物大建中湯加桂、苓。息積氣逆而不妨於食。內服三因化氣散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說,氣積聚不散,就叫做「積」;氣聚集在一起,就叫做「聚」。所以「積」是五臟功能失調產生的,它最初發病時有固定的位置,疼痛的部位不會離開那個地方,而且有上下一定的範圍,左右也有一定的界限。「聚」是六腑功能失調產生的,它最初發病時沒有固定的根源,疼痛的部位上下不定,也沒有一定的規律。

肝的「積」,叫做「肥氣」,位置在左邊肋骨下方;心的「積」,叫做「伏梁」,位置在肚臍上方,向上延伸到心下部位;脾的「積」,叫做「痞氣」,位置在胃脘部;肺的「積」,叫做「息賁」,位置在右邊肋骨下方;腎的「積」,叫做「賁豚」,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下,形狀像小豬奔跑一樣,有時向上,有時向下,沒有固定的時間。

「癥」指的是可以摸到、按壓時有反應,而且像五臟的「積」一樣不會移動的腫塊。「瘕」指的是像是夾雜著其他東西形成的腫塊,例如血塊、鱉甲、石頭之類的。「痃」指的是皮膚增厚,長在肌肉之間,而且可以看得見的腫塊。「癖」指的是偏僻,結在身體內部隱蔽的地方,從外表看不見的腫塊。

李士材說,觀察「積」的形成,通常是正氣不足,邪氣才會趁機侵入。但是如果過於急切地用藥攻邪,反而會傷害正氣。在治療時,要考慮疾病初期、中期和末期的不同情況,採取不同的方法。初期,病邪剛開始侵入,正氣還很強,邪氣也比較淺,這時可以攻邪;中期,疾病持續較久,邪氣比較深入,正氣也比較虛弱,這時要攻補兼施;末期,病根已經很久了,邪氣侵蝕嚴重,正氣已經衰弱,這時要以補養為主。

「積」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所以去除它也應該循序漸進,不能太過急躁。太急躁會傷害正氣,正氣受損就不能正常運化,反而會讓邪氣更加穩固。我曾經用陰陽攻積丸來治療陰陽二積,雖然藥性比較猛烈,但是只要用藥有節制,先補養幾天,再攻伐,不論「積」去除多少,再繼續補養,等到身體強壯了再攻伐。如此反覆攻補,以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為目標。古書說:「大積大聚,可以使用猛烈的藥物,但也要在去除一半時停止。」

如果過於猛烈地攻伐,反而會導致死亡。所以,去除「積」到一半時,就要改用甘溫的藥物來調養,讓脾胃功能恢復正常,那麼剩下的「積」不需再攻伐也會自行消散。如果一定要將「積」完全去除,很少有人不會因此夭折的。古書說:「體質強壯的人,氣血運行順暢,『積』就會自行消散;體質虛弱的人,才會形成『積』而成為疾病。」潔古也說:「體質強壯的人不會有『積』,只有體虛的人才會有,這都是由於脾胃虛弱,氣血衰退,又感受四時不正之氣,才形成的『積』。」如果急著用強力的破積藥來治療,雖然疾病好像消除了,但人的身體也衰弱了,藥效一過,疾病又會復發,而且身體會更加虛弱,反而沒有好處。

善於治療的人,應該先補虛,讓氣血強壯,這樣「積」自然會消除。不論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,都應該先調理脾胃,使其能夠正常飲食,這才是治療的根本。當然,這些是針對病情比較輕淺的情況而言。如果是大積大聚,不先用藥物來驅逐邪氣,光是進補沒有效果。要仔細分辨病因,了解「積」是如何形成的,確定病症後,就要用直接攻邪的方法來治療,這樣才能治好疾病。

兵法說:「善於攻打的人,會讓敵人不知道如何防守。」這也適用於醫學。五臟的「積」和六腑的「聚」,會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,發病時有一定規律,會出現心腹絞痛、呼吸困難、小腹脹滿、小便不順等症狀,這時可以用大七氣湯配合鐵洛飲來煎服。但是身體虛弱的人不能使用。如果因為飲食不當,導致「飲」停滯在肋腹之間,形成像「積聚」一樣的硬塊,用破積的藥物常常沒有效果,這時應該先疏導體內的「飲」,可以用六君子湯搭配五苓散,效果最好。

還可以加入旋覆花、前胡、枳實、白芍,就成了海藏五飲湯。如果「飲」在膜外,可以用導痰湯來治療。如何判斷是否是「飲」造成的呢?這種人之前曾經患過病,痊癒後會口吐清稀的涎沫,或者平時痰就很多。還有經常喝酒的人,會在腹部形成酒癖,肚子裡形成硬塊,脹痛難忍,或者全身腫脹、皮膚發黃、食慾不振,這時可以用大七氣湯配合紅酒煎服。如果肚子裡有類似「瘕癖」的腫塊,而且會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,沒有固定的位置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當歸、杏仁、桂心、檳榔來治療,這叫做散聚湯。如果是氣痛,在心腹之間游走,疼痛像雷鳴一樣,或是已經形成「積」,或是還沒有形成「積」,可以用木香通氣散來治療。如果是肉食積滯而影響食慾,可以用四味阿魏丸來治療。如果是石瘕,可以用利血通經湯來治療,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用見晛丸,體虛的人要用十全大補湯送服。如果是腸覃,可以用阿魏麝香散來治療。如果是伏梁在肚臍周圍疼痛,可以用金匱三物大建中湯加桂枝、茯苓來治療。如果是息賁,氣逆但是不影響食慾,可以用三因化氣散內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