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35)
卷三 (35)
1. 積聚
經云。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。絡血之中。血澀不得注於大經。血氣稽留不得行。故宿昔而成積矣。
有身體髀股胻皆腫。環臍而痛。名曰伏梁。此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。肓之原在臍下。故環臍而痛也。不可動之。動之為水溺澀之病。
病脅下滿氣逆。二三歲不已。名曰息積。此不妨於食。不可灸刺。積為導引服藥。藥不能獨治也。
按息積乃氣息痞於脅下。不在臟腑營衛之間。積久成形。氣不幹胃。故不妨於食。
婦人重身。大積大聚。毒可犯也。衰其大半而止。過乃死。
腸覃。寒氣客於腸外。與衛氣相搏。氣不得營。因有所繫。癖而內著。惡氣乃起。瘜肉乃生。其始生也。大如雞卵。稍以益大。至其成如懷子之狀。久者離歲。按之則堅。推之則移。月事以時下。此其候也。
石瘕。生於胞中。寒氣客於子門。子門閉塞。氣不得通。惡血當瀉不瀉。衃以留止。日以益大。狀如懷子。月事不以時下。皆生於女子。可導而下。
金匱云。奔豚病。從少腹起上衝咽喉。發作欲死。復還止。皆從驚恐得之。
驚則傷心。恐則傷腎。心傷氣虛。而腎邪乘之。從少腹起上衝咽喉。腎脈所循之處也。其水邪逆上凌心。故發作欲死。少頃邪退還止也。奔豚。氣上衝胸。腹痛。往來寒熱。奔豚湯主之。
氣上衝胸腹痛者。陰邪上逆也。往來寒熱者。邪正交爭也。奔豚雖曰腎積。而實衝脈為患。沖主血。故以芎、歸、芍、草、苓、半、生薑散其堅積之瘀。葛根以通津液。李根以降逆氣。並未嘗用少陰藥也。設泥奔豚為腎積而用伐腎之劑則謬矣。即使果有水氣凌心。不過桂、苓之類。千金成法可師。不必如東垣奔豚丸之用巴豆、烏、附等耗水傷津藥也。
心胸中大寒。痛嘔不能飲食。腹中寒。上衝皮起。出見有頭足。上下痛而不可觸近。大建中湯主之。
大寒填塞於胸膈之間。不能出納。是以痛嘔不能飲食也。腹中有寒。則汁沫溢於腸胃之外。是以上衝皮起。出見有頭足。痛不可觸。乃有形之積。聚於空郭之間。故當大建其中。使邪不敢內干於藏也。乾薑、人參、膠飴大溫補其中土。蜀椒補心氣而散胸中之寒。又能消皮膚中之陰聚。總取其辛散耳。
脅下偏痛發熱。其脈緊弦。此寒也。以溫藥下之。宜大黃附子湯。
脅下偏痛發熱。其脈緊弦。寒在厥陰少陰之分也。邪在下。當從下解。然寒邪之在陰分。故當以溫藥下之。附子驅少陰之寒。細辛達厥陰之氣。用大黃通泄其積。此寒熱並施之妙用也。
寒氣厥逆。赤丸主之。
寒氣逆於上下。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。是以厥逆而不知也。烏頭驅上逆之寒。茯苓導心氣下降。細辛發腎氣上升。半夏散寒飲結聚。真朱為色。有坎離相生之義。世俗以烏、半相反。殊失此方之奧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,寒氣侵入小腸的網膜和脂肪間的間隙,進入脈絡血管中,使血液運行受阻,無法注入大血管,導致血氣停滯,久而久之就形成積聚。
如果身體出現大腿、小腿都腫脹,而且肚臍周圍疼痛的,叫做伏梁,這是風邪引起的。它的氣會散溢到大腸,附著在盲腸部位。盲腸的位置在肚臍下方,所以肚臍周圍會疼痛。這種情況不能按壓,按壓會導致小便不暢的問題。
如果病患感到肋下脹滿、氣往上衝,經過兩三年都沒有好轉,叫做息積,這種情況不影響食慾,不能用針灸治療,應該用導引、服藥的方式治療,單純吃藥無法治好。
息積是指氣息堵塞在肋下,不在臟腑和營衛之間。積久了會形成腫塊,但氣沒有影響到胃,所以不影響食慾。
孕婦如果出現嚴重的積聚,毒性可能侵犯身體,應該讓積聚消退一半左右就停止治療,如果過度治療反而會導致死亡。
腸覃是指寒氣停留在腸子外,與衛氣互相搏鬥,導致氣血無法運行,因為有東西阻礙,病邪附著在內部,產生惡氣,就會長出息肉。剛開始像雞蛋一樣大,慢慢變大,最後像懷孕的樣子,時間久了會經過一年以上,按壓會感覺硬,推動會移動。月經會按時來潮,這就是它的特徵。
石瘕是長在子宮內的腫塊,寒氣侵入子宮口,導致子宮口閉塞,氣血無法暢通。應該排出的惡血沒有排出,瘀積在體內,日漸增大,樣子像懷孕,月經不按時來。這種病通常發生在女性身上,可以用導引的方法將腫塊排出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奔豚病是從下腹開始,氣往上衝到喉嚨,發作時感覺快要死了,過一會又會停止。這種病通常是因為驚嚇或恐懼引起的。
受到驚嚇會傷心,感到恐懼會傷腎。心受到傷害會導致氣虛,腎臟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從下腹開始,氣往上衝到喉嚨,這也是腎經循行的路線。腎的水邪之氣往上侵犯心臟,所以發病時感覺快要死了。過一會邪氣退去,症狀就會停止。奔豚的症狀是氣往上衝胸,腹部疼痛,時而感到寒冷,時而感到發熱。可以用奔豚湯來治療。
氣往上衝胸導致腹痛,是陰邪之氣往上逆行。時而寒冷時而發熱,是邪氣和正氣在互相爭鬥。奔豚雖然說是腎臟的積聚,但實際上是衝脈引起的。衝脈主管血,所以用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甘草、茯苓、半夏、生薑等藥物來散開堅硬的瘀血。用葛根來疏通津液,用李根來降逆氣。整個方子都沒有用到少陰經的藥物。如果認為奔豚是腎臟積聚,而使用傷害腎臟的藥物,那就錯了。即使真的有水氣侵犯心臟,也只能使用桂枝、茯苓之類的藥物。《千金方》的治療方法可以學習,不需要像東垣的奔豚丸一樣使用巴豆、烏頭、附子等耗損津液的藥物。
心胸部位極度寒冷,疼痛嘔吐,無法進食,腹部寒冷,氣往上衝到皮膚,皮膚上出現像頭和腳的凸起,上下都會痛而且不能觸碰,可以用大建中湯來治療。
嚴寒阻塞在胸腔和膈膜之間,導致氣機無法出入,所以會疼痛嘔吐,無法進食。腹部有寒,就會導致津液從腸胃溢出,往上衝到皮膚,出現像頭和腳的凸起,疼痛不能觸碰,這是有形的積聚,聚集在空隙之間,所以需要大建中湯來溫補中焦,使邪氣不敢侵犯臟腑。乾薑、人參、膠飴大補中土的陽氣,蜀椒補心氣,驅散胸中的寒氣,也能消除皮膚中的陰邪,總體來說是運用辛散的藥性。
如果肋下偏側疼痛發熱,而且脈象又緊又弦,這是寒邪引起的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攻下,可以用大黃附子湯。
肋下偏側疼痛發熱,而且脈象又緊又弦,這是寒邪在厥陰和少陰兩經之間。邪氣在下,應該從下疏解。但是寒邪在陰經,所以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攻下。附子驅散少陰經的寒邪,細辛疏通厥陰經的氣機,用大黃來疏通排泄積滯。這是寒熱並用,相互配合的妙用。
寒氣導致氣機逆亂,可以用赤丸來治療。
寒氣逆亂於上下,導致陰陽之氣無法順接,所以會出現氣機逆亂而不知覺。烏頭可以驅散上逆的寒氣,茯苓引導心氣下降,細辛宣發腎氣上升,半夏可以散開寒邪造成的結聚。真珠紅色,符合坎離相生的道理。世俗認為烏頭和半夏相反,這是誤解了這個方子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