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22)
卷六 (22)
1. 跌撲
〔診〕金瘡出血太多。其脈虛細小者生。數實而浮大者死。砍瘡血不止。脈來或大或止者死。細滑者生。從高顛仆。內有血。腹脹滿。脈堅強者生。小弱者死。
白話文:
跌倒摔傷,導致外傷出血過多,如果脈象虛弱、細小,表示還有生機;如果脈象頻數、強實而且浮大,則表示情況危險。被刀砍傷出血不止,如果脈搏時大時無,表示情況危急;如果脈搏細微流暢,則表示還有生機。從高處跌落,體內有瘀血,導致腹部脹滿,如果脈象堅實有力,表示還有生機;如果脈象微弱無力,則表示情況危急。
2. 痙(與纘結二論痙例參看)
經云。諸痙項強。皆屬於濕。肺移熱於腎。傳為柔痙。金匱云。太陽之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而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太陽病。發熱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。復發汗。必拘急。瘡家雖身疼痛。
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。病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若發其汗者。寒濕相搏。其表益虛。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暴腹脹大者。為欲解。脈如故。反復弦者痙。夫痙脈按之緊如弦。直上下行。脈經云。
痙家脈伏。直上下行。痙家有灸瘡者難治。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𠘧𠘧(音殊。)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痙。栝蔞桂枝湯主之。太陽病。無汗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痙。葛根湯主之。痙為病。胸滿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合上十一條推之。
則痙病之屬表者。宜用桂枝、葛根。屬裡者。可用承氣。是為邪實者設也。若首二條之葛根、桂枝。所不待言。第三條無汗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有汗。桂枝附子湯。四條。真武湯。五條。附子湯。六條。芍藥甘。草附子湯。七條。未發汗前。桂枝加附子湯。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
甘草附子湯。八條。乾薑附子湯。九條是統言痙病之脈。無證可驗。不得擬方。第十條言痙病之不宜用灸。灸則艾火助虐。一切辛烈。概不可施。所以難治。惟腹脹便秘者。庶可行下奪一法。虛者可用炙甘草湯。其脈經云一條與第九條不異。演文無疑。按痙病與金匱開卷第一證治。
論證最詳。而方治最略。以其證最危逆。難於造次也。觀其論中。惟出太陽陽明邪實三方。不及三陰虛證之治者。以痙病之脈。皆弦勁伏匿。證多反張厥逆。是難議攻發。易於溫散也。若不通篇體會。烏知先聖立言之旨。
陳無擇曰。夫人之筋。各隨經絡結束於身。血氣內虛。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痙。蓋風散氣。故有汗而不惡寒。曰柔痙。寒泣血。故無汗而惡寒。曰剛痙。原其所因。多由亡血。筋無所營。故邪得以襲之。所以傷寒汗下過多。與夫病瘡人。及產後致斯疾者。概可見矣。診其脈。
皆沉伏弦緊。但陽緩陰急。則久久拘攣。陰緩陽急。則反張強直。二證各異。不可不別。
張景岳曰。痙之為病。強直反張病也。其病在筋脈。筋脈拘急。所以反張。其病在血液。血液枯燥。所以筋攣。觀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風病下之則成痙。瘡家不可發汗。汗之亦成痙。只此數言。可見病痙者。多由誤治之壞證。其虛其實可瞭然矣。自仲景之後。
惟陳無擇能知所因。曰多由亡血。筋無所營。因而成痙。則盡之矣。但惜其言之既善。而復未有善者。曰。氣血內虛。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。斯言不無有誤。若其所云。則仍是風濕為邪。而虛反次之。不知風隨汗散。而既汗之後。何復言風。濕隨下行。而既下之後。何反致濕。
白話文:
痙病(與纘結二論痙例參看)
簡要翻譯:
《內經》說,各種痙病導致的脖子僵硬,都與濕邪有關。如果肺的熱傳到腎,就會變成柔痙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太陽病,發熱但沒有汗,反而怕冷,叫做剛痙;太陽病,發熱且有汗,但不怕冷,叫做柔痙;太陽病,發熱且脈象沉細,稱為痙,很難治療;太陽病,發汗過多,會導致痙病;風病使用瀉下藥也會導致痙病,如果又發汗,必定會拘攣;長瘡的人雖然身體疼痛,也不能發汗,發汗就會導致痙病。
痙病的症狀是:病人身體發熱、腳冷,脖子僵硬,怕冷,有時頭部發熱、臉紅、眼睛紅,只有頭會晃動,突然牙關緊閉,背部反張。如果對這樣的病人發汗,寒濕之邪會互相搏擊,使身體更加虛弱,更加怕冷,發汗之後,如果脈象像蛇一樣,肚子突然脹大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,如果脈象仍然像之前一樣是弦脈,表示痙病復發。痙病的脈象,按下去像弓弦一樣緊,而且直上直下。《脈經》說,痙病的脈象是伏脈,直上直下。如果痙病病人有灸瘡,則難以治療。
太陽病,如果該有的症狀都有了,身體僵硬,脈象反而沉遲,這也是痙病,可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。太陽病,沒有汗,小便反而少,氣往上衝到胸口,牙關緊閉,不能說話,這是要變成剛痙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痙病,胸部脹滿、牙關緊閉、無法平躺、腳抽筋,一定會咬牙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總結上面十一條內容可以知道,痙病屬於表證的,適合用桂枝、葛根等藥;屬於裡證的,可以用承氣湯。這些是針對邪氣實的病人。至於前面說到的葛根、桂枝,是不用多說的。第三條講到無汗的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;有汗的,用桂枝附子湯。第四條用真武湯,第五條用附子湯,第六條用芍藥甘草附子湯,第七條講未發汗前的,用桂枝加附子湯。發汗後,脈象像蛇一樣的,用甘草附子湯。第八條用乾薑附子湯。第九條是總體說明痙病的脈象,因為沒有其他證據可參考,所以不能隨意用藥。第十條說痙病不適合用灸法,因為艾火會助長邪氣,一切辛辣的藥物都不能使用,所以很難治療。只有腹脹便秘的人,或許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。虛弱的人可以用炙甘草湯。這段脈經中的內容與第九條相似,沒有疑義。
總之,痙病與《金匱要略》開篇第一條證治的論述最詳細,但方藥的描述卻最簡略,因為這個病很危險,不能隨便治療。觀看它的論述,只提出太陽、陽明邪氣實的三個方子,沒有提到三陰虛證的治療方法,是因為痙病的脈象,都是弦勁伏匿的,症狀多為反張厥逆,很難用攻伐的方法,而是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比較容易。如果不全面理解,就無法理解古人立論的用意。
陳無擇說,人體的筋,是跟著經絡分布在全身的。如果體內血氣虛弱,又被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,就會發生痙病。風邪會使氣散失,所以有汗但不怕冷,叫做柔痙;寒邪會使血凝滯,所以沒有汗且怕冷,叫做剛痙。究其原因,多是由於失血,導致筋脈沒有營養供給,邪氣因此趁虛而入。所以外感病發汗、瀉下太過,以及長瘡、產後的人容易得這個病。診斷病人的脈象,都是沉伏弦緊。但是陽脈緩和陰脈急促,就會慢慢拘攣;陰脈緩和陽脈急促,就會反張強直。這兩種情況不同,不能不加以區分。
張景岳說,痙病是身體強直反張的疾病,病變部位在筋脈。筋脈拘急,所以會反張;病變部位也在血液,血液枯燥,所以會筋攣。仲景說,太陽病,發汗過多會導致痙病;風病用瀉下藥也會導致痙病;長瘡的人不能發汗,發汗也會導致痙病。這些話說明,得痙病的人,大多是由於誤治導致的壞證,是虛還是實,很明顯。從仲景之後,只有陳無擇能夠說出病因,認為多是由於失血,筋脈沒有營養,因此導致痙病,說得很透徹。但可惜的是,他雖然說得好,卻沒有把話說完,又說:“體內氣血虛弱,又被風寒濕熱侵襲就會得痙病。”這句話不完全正確,如果按照他這麼說,那還是風濕邪氣為主,虛弱只是其次。要知道,風邪會隨著汗液散去,既然已經發過汗了,為什麼還說有風邪呢?濕邪會隨著瀉下排出,既然已經瀉下過了,為什麼還會說有濕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