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4)

1. 小柴胡湯(玉函,千金名黃龍湯)

治少陽受邪。往來寒熱。脈弦。脅痛而嘔。

柴胡(三錢),黃芩人參甘草(炙。各一錢),半夏(二錢),生薑(五片),大棗(四枚)

水煎。去滓。溫服。治傷寒有五法。曰汗。曰吐。曰下。曰溫。曰和。皆一定之法。而少陽例中小柴胡湯。專一和解表裡。少陽為陰陽交界。邪傳至此。已漸向里。故用柴胡升發其邪。使從外解。即以人參擋截於中。不令內犯。更以半夏、黃芩清解在裡之熱痰。生薑、大棗並祛在表之邪氣。

又須甘草協輔參、柴。共襄匡正辟邪之功。真不易之法。無容擬議者也。其方後加減。乃法中之法。定而不移。至於邪氣犯本。膽府受病。而加龍骨牡蠣。丸藥誤下。而加芒硝。屢下不解。引邪入里。心下急。鬱郁微煩。而用大柴胡。為法外之法。變通無定。不可思議者也。

獨怪世醫用小柴胡。一概除去人參。且必加枳、桔耗氣之品。此非法之法。習俗相承。匿於橫議者也。何怪乎道藝日卑。風斯日下哉。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玉函),治少陽經邪。誤下犯本。胸滿驚煩。

柴胡湯去黃芩、甘草。加桂枝茯苓、龍骨、牡蠣、鉛丹大黃

柴胡加芒硝湯(玉函),治少陽過經不解。

小柴胡湯加芒硝三錢。

大柴胡湯(玉函),治寒熱便秘。

小柴胡湯去人參、甘草。加芍藥、枳實各一錢。大黃二錢。

四逆散(玉函),治熱邪傳入少陰厥逆。

小柴胡湯去人參、半夏、黃芩、薑、棗。加枳實、芍藥等。分為散。飲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凡病各有真假。真者易見。假者難辨。差之毫釐。迥乎冰炭。試以傷寒之厥逆辨之。其始病便見者為直中寒厥。五六日熱除而見者為傳經熱厥。寒厥真而熱厥假也。熱厥之治。惟四逆散得之。

細推其邪。從陽入陰必由少陽而達。亦無不由太陰竟入少陰之理。故首推柴胡為來路之引經。亦藉以為去路之嚮導。用枳實者。掃除中道。以修整正氣復回之路也。夫陰為陽擾。陽被陰埋。舍和別無良法。故又需芍藥以和其營。甘草以和其胃。胃氣和而真陽敷布。假證愈而厥逆自除。

但方後加減紛龐。寒熱互用。非隨證而推逆順之機。難以語此。如悸。加桂枝。小便不利。加茯苓。泄利下重。加薤白。皆陰為陽擾。隨其攸利而開泄之。咳利。加五味、乾薑。腹痛。加附子。是陽被陰埋。急須煥發以克復之。與厥陰例中。當歸四逆加吳茱萸同法。須知真證正治。

假證間取。總不出此方之模範也。至若二經熱邪亢極而厥。自有大承氣下奪之法。又非四逆散、當歸四逆之和法可例治也。

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(金匱),治瘧多渴。

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。

柴胡桂枝幹薑湯(玉函,金匱名柴胡桂薑湯),治瘧寒多微有熱。

小柴胡湯去人參、半夏、薑、棗。加桂枝、乾薑、栝蔞根、牡蠣。(熬)

柴胡桂枝湯(玉函),治太陽少陽並病合病。寒熱及瘧。

小柴胡湯加桂枝、芍藥。(即小柴胡湯合桂枝

柴胡四物湯,治婦人經行感冒。熱入血室。

小柴胡湯合四物湯

柴胡枳桔湯(一名枳桔柴胡湯),治少陽寒熱痞滿。

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

增損柴胡湯,治少陽血虛。寒熱不止。

小柴胡湯去黃芩。加川芎、芍藥、陳皮

柴胡清肝散,治怒火憎寒發熱。肝膽風熱瘡瘍。

小柴胡湯去半夏、薑、棗。加山梔、川芎、連翹、桔梗。

人參敗毒散(局方),治時疫初起發熱。及感冒發散後熱不止。

小柴胡湯去半夏、黃芩、大棗。加茯苓、羌活獨活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桔梗。問時疫初起。用人參敗毒。得毋助邪為虐之患乎。又何以治非時寒疫。汗後熱不止。詳此二者。一為全盛之毒。一為未盡之邪。胡一方可混治耶。蓋時疫之發。或值歲氣並臨。或當水土疏豁。

種種不侔。然必入傷中土。土主百骸。無分經絡。毒氣流行。隨虛輒陷。最難叵測。亟乘邪氣未陷時。盡力峻攻。庶克有濟。其立方之妙。全在人參一味。力致開闔。始則鼓舞羌、獨、柴、前各走其經。而與熱毒分解之門。繼而調御津精血氣各守其鄉。以斷邪氣復入之路。與桂枝湯中芍藥護營之意不殊。

桂枝人參湯、小柴胡湯、參蘇飲。未嘗不用人參以協濟表藥成功也。但其所主。惟天行大頭。乃為合轍。加荊、防、牛蒡薄荷。名荊防敗毒。為捻頸瘟。咽喉腫痛之專藥。即上二證。在熱毒既陷以後。及北方黑骨溫等。總與此方無預也。至若傷寒傳變之邪。伏氣鬱發之證。

涇渭攸分。略無交涉。而先哲嘗藉以治寒疫汗後餘熱往往獲效者。以非時之邪混廁經中。屢行疏表不應。邪伏幽隱不出。非藉人參之大力不能載之外泄也。逮至疫痢昏熱口噤。亦宜此方加陳倉米引領入胃。則毒隨藥化。得非人參輔佐之力歟。獨怪近世醫流。偏謂人參助長邪氣。

除去不用。專行群隊攻發。鼓激壯火飛騰。不至竭絕真陰不已。茲緣同學質問。因祖述以政。

荊防敗毒散,治大頭蝦蟆瘟證。

人參敗毒散荊芥防風、薄荷、牛蒡子

倉稟湯,治疫痢發熱。

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。

清脾飲,治食瘧脈實。溺赤便秘。

小柴胡湯去人參。加白朮青皮厚朴草果。按清脾飲。清理脾家痰氣宿滯。及蘊積少陽經中風熱之邪。乃於小柴胡中除去人參。益入青皮、白朮、厚朴、草果一派克削之味。在藜藿之人。固為相宜。若膏粱豢養柔脆者。即有留滯。亦難勝此。用者審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