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8)
卷十四 (8)
1. 頭痛門
一滴金,治首風偏正頭風。
人中白(煅),地龍(曬乾。等分)
上為細末。羊膽汁為丸。芥子大。每用一丸。新汲水一滴化開滴鼻內。
火筒散,治頭風鼻塞不利。
蚯蚓糞(四錢),乳香(二錢),麝香(二分)
為散。用紙筒自下燒上。吸菸搐鼻內。
清震湯,治雷頭風頭面疙瘩。憎寒壯熱。如傷寒者。
升麻,蒼朮(泔浸。去皮。各四錢),薄荷(一大片)
水煎。食後熱服。
加味導痰湯(二陳湯下),黑錫丹(金液丹下),消風散(咳嗽門),芎歸湯(四物湯下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
蘇子降氣湯(七氣湯下),稀涎散(中風門),梔子豉湯(方祖),涼膈散(方祖),滾痰丸(痰飲門),既濟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吳茱萸湯(嘔吐噦門),當歸四逆湯(桂枝湯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四物湯(方祖),外臺茯苓飲(四君子湯下),羌活勝濕湯(濕門),瓜蒂散(痰飲門),藿香正氣散(平胃散下),黃連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,越鞠丸(郁門),小柴胡湯(方祖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玉真丸(金液丹下),導痰湯(二陳湯下),二陳湯(方祖),星香湯(方祖),蒼朮白虎湯(白虎湯下),人參敗毒散(小柴胡湯下),大柴胡湯(小柴胡湯下),十全大補湯(保元湯下),大建中湯(保元湯下),葛根湯(麻黃湯下),桂枝湯(方祖),獨參湯(保元湯下),保元湯(方祖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鹿茸丸(虛損門),歸脾湯(保元湯下)
白話文:
[頭痛門]
一滴金,治療因為風邪引起的偏頭痛和正頭痛。
- 使用煅燒過的人中白和曬乾的地龍,兩者等量混合。
- 將它們磨成細末,用羊膽汁調和成丸,如芥菜籽大小。
- 每次用一丸,以剛汲取的新鮮水一滴化開,滴入鼻孔內。
火筒散,治療因為風邪引起的頭痛,伴隨鼻塞不通暢的症狀。
- 使用蚯蚓糞四錢,乳香二錢,麝香二分。
- 將它們磨成散劑,用紙筒從下往上點燃,吸入煙氣到鼻腔內。
清震湯,治療雷頭風,症狀是頭面部出現疙瘩,畏寒發熱,情況如同傷寒一般。
- 使用升麻、蒼朮(用淘米水浸泡後去皮,各四錢),薄荷(一大片)。
- 用水煎煮,飯後趁熱服用。
以下為可參考使用的其他相關方劑:
加味導痰湯(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味),黑錫丹(在金液丹的基礎上加味),消風散(參考咳嗽門),芎歸湯(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味),六君子湯(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味),蘇子降氣湯(在七氣湯的基礎上加味),稀涎散(參考中風門),梔子豉湯(參考方祖),涼膈散(參考方祖),滾痰丸(參考痰飲門),既濟解毒湯(在伊尹三黃湯的基礎上加味),吳茱萸湯(參考嘔吐噦門),當歸四逆湯(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味),小建中湯(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味),補中益氣湯(在保元湯的基礎上加味),四物湯(參考方祖),外臺茯苓飲(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味),羌活勝濕湯(參考濕門),瓜蒂散(參考痰飲門),藿香正氣散(在平胃散的基礎上加味),黃連解毒湯(在伊尹三黃湯的基礎上加味),逍遙散(參考虛損門),越鞠丸(參考郁門),小柴胡湯(參考方祖),錢氏六味丸(在崔氏八味丸的基礎上加味),玉真丸(在金液丹的基礎上加味),導痰湯(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味),二陳湯(參考方祖),星香湯(參考方祖),蒼朮白虎湯(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味),人參敗毒散(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味),大柴胡湯(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味),十全大補湯(在保元湯的基礎上加味),大建中湯(在保元湯的基礎上加味),葛根湯(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味),桂枝湯(參考方祖),獨參湯(在保元湯的基礎上加味),保元湯(參考方祖),崔氏八味丸(參考方祖),鹿茸丸(參考虛損門),歸脾湯(在保元湯的基礎上加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