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6)

1. 起脹

翁仲仁云:起脹發頂,雖起,而四圍淡白枯澀者,屬血虛;有四圍雖收,起暈而頂陷者,屬氣虛。頂陷色白,氣血俱虛,保元湯加芎、歸、肉桂之類。起脹時痘上有小孔而色淡者,此腠理不密,元氣開泄也,保元湯加桂;若色黑者,為火毒熾盛,又當涼血解毒,痘起其孔自密。

海藏云:痘瘡身後出不快者,足太陽經也;身前出不快者,足陽明經也;身側出不快者,足少陽經也。若便利調和而出不快者,熱在表也。又有上、中、下三部,先上部,次中部,後下部,出齊自愈。又有作三次出者。錢氏云:三日不快不出,用消毒之藥仍不出,脈平靜者,本稀也,不必服藥。

大凡五六日間,當解毒補托;七八日間,毒氣不能盍出而反入於內,必用藥祛出之,此大法也。

白話文:

翁仲仁說:痘疹剛開始發作,頂部雖然隆起,但周圍呈現淡白色且乾燥無光澤的,這屬於血虛。如果周圍雖然開始收縮,但頂部出現暈狀且凹陷的,這屬於氣虛。頂部凹陷且顏色蒼白,是氣血都虛的表現,可以用保元湯,並加入川芎、當歸、肉桂等藥材來治療。痘疹剛開始隆起時,頂端有小孔且顏色淡,這是因為皮膚腠理不夠緊密,元氣外洩,可以用保元湯加入肉桂來治療。如果顏色呈現黑色,代表火毒太旺盛,應該要涼血解毒。痘疹隆起後,孔洞自然會密合。

海藏說:痘疹在身體後方發不出來,是足太陽經的問題;在身體前方發不出來,是足陽明經的問題;在身體側面發不出來,是足少陽經的問題。如果排便順暢但痘疹仍發不出來,代表熱邪在表。痘疹的發作還有上、中、下三部分的順序,先從上部開始,接著是中部,最後是下部,全部發出來就會自行痊癒。也有分三次發出來的情況。錢氏說:如果三天痘疹都發不出來,使用消毒藥物還是發不出來,但脈象平和安靜,這情況本來就很少見。

這種情況不必吃藥。一般來說,在五六天內,應該要解毒並輔助身體托住邪氣,七八天的時候,毒氣可能無法完全發出,反而往身體內部跑,這時就必須用藥把毒氣驅趕出來。這是一個重要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