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8)

1. 跌撲

經云。人有墮墜。惡血留內。腹中脹滿。不得前後。先飲利藥。金匱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。大黃一兩。另用酒一大盞浸。及桃仁、蒲黃、甘草、發灰。以童子小便煎成。納大黃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先以敗蒲席煎湯浴之。浴後服藥。以衣被蓋覆。斯須通利數行。痛楚立瘥。傷損氣血凝滯則腫。

或紫或青。痛不可忍。宜活血行氣。最忌惡血攻心與破傷二證。凡血上逆者。即以逐瘀為急。口噤牙關緊。即是胃風。依破傷治之。傷損著寒。痛不可忍。用蔥杵爛炒熱罨上。其痛立止。冷則溫之。惡血上攻。韭汁和童便飲半杯。即下。從高墮下。腹中瘀血滿痛不得出。短氣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人若跌落受伤,瘀血停留在体内,导致腹中胀满,难以排泄,应先服用通便药。金匮要略中治疗马坠伤和各种筋骨损伤的方子,可用大黄一两,用酒浸泡,再加入桃仁、蒲黄、甘草和发灰,用童子尿煎煮,加入大黄,去除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服用前用败蒲席煎汤沐浴,沐浴后服用药物,用衣被盖好,很快就能通利排便,疼痛立刻减轻。损伤导致气血凝滞,就会肿胀,颜色可能是紫色或青色,疼痛难忍,应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。最忌讳瘀血攻心和破伤两种情况。凡是血上逆者,应以祛瘀为先。如果口紧牙关紧闭,就是胃风,应依照治疗破伤的方法治疗。损伤受寒,疼痛难忍,可用葱捣烂,炒热敷于患处,疼痛立刻止住。如果变冷,就温热一下。瘀血上攻,可以用韭汁和童子尿混合,饮用半杯,就能排泄。从高处跌落,腹中瘀血充盈,疼痛难忍,呼吸短促,可以使用上述方法治疗。

二便不通。千金桃仁湯。挫閃氣血不順。腰脅疼痛。或發寒熱。香殼散加桃仁、蘇木。脅痛。加柴胡、川芎。跌撲閃挫。瘀結腹脅。大便不通。調營活絡飲。跌撲損傷。瘀蓄大便不通。紅腫青紫。疼痛昏悶。內壅欲死者。當歸導氣散。跌撲閃挫。腰脅氣滯。牽引掣痛。復元通氣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和小便都不通暢,可以服用桃仁湯。如果因為跌打損傷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,出現腰部和脅肋疼痛,甚至發寒發熱,可以用香殼散加上桃仁和蘇木。如果單純是脅肋疼痛,可以再加柴胡和川芎。如果因為跌打損傷導致瘀血積聚在腹部和脅肋,造成大便不通,可以服用活絡飲。如果跌打損傷導致瘀血積聚,造成大便不通,並且出現紅腫、青紫、疼痛、昏迷等症狀,甚至危及生命,可以用當歸導氣散。如果跌打損傷導致腰部和脅肋氣滯,出現牽拉疼痛,可以用復元通氣散。

從高墜下。惡血流於脅中。痛不可忍。復元活血湯。被打傷破。內有瘀血腹脹。蒲黃生者篩取一升。當歸、肉桂各二兩。酒服方寸匙。日三服。丹方。治折臂斷筋損骨。生地、大黃搗汁。和酒服一月即接連。仍以滓炒熱貼之。䗪蟲擂酒服亦可。焙乾為末。每服一錢。入麝少許。

溫酒調服。接骨神效。跌折或金刃傷骨。用老鴉眼睛藤。和根葉細搗。封貼傷處。令患者痛飲至醉。此續骨法也。若筋斷取筋相對。用旋花根(即纏枝牡丹。)杵汁滴傷處。將渣封瘡上。半月筋自續。此續筋法也。又方。治筋絕取生蟹肉及黃。搗塗傷處。筋即續。亦治骨斷。

白話文:

從高處墜落,導致惡血流到脅部,疼痛難忍,可以用復元活血湯來治療。

被打傷破皮,內有瘀血導致腹脹,可以用蒲黃生品篩取一升,當歸、肉桂各二兩,用酒服用,每次服用方寸匙,每天服用三次。

治療折臂斷筋損骨,可以用生地、大黃搗汁,加入酒服用,服用一個月後就能接連。再用藥渣炒熱敷在傷處。也可以用䗪蟲研磨後用酒服用。將䗪蟲焙乾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少許麝香,用溫酒調服。這是接骨的良方。

跌倒骨折或金刃傷骨,可以用老鴉眼睛藤,連根帶葉細細搗碎,敷貼在傷處,讓患者喝醉酒。這是接骨的方法。

如果筋斷,可以將斷裂的筋互相對齊,用旋花根(即纏枝牡丹)搗汁滴在傷處,將藥渣敷在傷口上,半個月後筋就會自行接合。這是接筋的方法。

還有一個方子,治療筋斷可以用生蟹肉和蟹黃搗碎敷在傷處,筋就會接合,也可以用來治療骨斷。

以蟹生搗和酒痛飲。並以滓罯。干即再塗。骨連筋續乃止。諸傷損瘀血凝聚。痛不可忍。以大黃一兩切。杏仁三十粒。研細。酒煎服。瘀血即下。若恐氣絕。取藥不及。先以熱小便灌之。外用大黃末。薑汁調塗。一夜青紫即變。瘀積日久。青黑痛極。以附子一枚㕮咀。豬脂煎數沸。

去滓取脂。和醋塗之。墮墜重傷。危在旦夕。用烏雞連毛搗爛。和醋烘熱。隔布熨之。甚則破牛馬腹納入。浸熱血中救之。金傷腸出。以豬脂抹手推入。急用桑皮線縫合。即以熱雞血塗之。次入燒人屎拌塗尤妙。從高墜下。或行車走馬。跌折筋骨。骨傷。自然銅散。筋傷。乳香定痛散。

白話文:

用螃蟹的生肉搗碎,和酒一起痛飲,並用渣滓敷在患處,乾燥後再塗抹。直到骨頭和筋絡連接在一起才停止。如果各種外傷造成瘀血凝結,疼痛難忍,可以用一兩大黃切碎,加入三十粒杏仁研磨成粉末,用酒煎服,就能排出瘀血。如果擔心病人氣絕,來不及取藥,可以先用熱尿灌入,外用大黃粉末和薑汁調勻塗抹,一夜就能讓青紫顏色消退。如果瘀積時間長了,變成青黑色,疼痛難忍,可以用一枚附子去皮切碎,用豬油煎煮數沸,去掉渣滓取油,和醋調勻塗抹。

如果跌落或重傷,危在旦夕,可以用一隻烏雞連毛搗碎,和醋一起烘熱,隔著布熨燙患處。情況嚴重的話,可以剖開牛馬的肚子,把病人放入,浸泡在熱血中救治。如果金屬傷到腸子,可以塗抹豬油用手推回腸道,並用桑皮線縫合,再塗抹熱雞血,然後加入燒過的糞便拌勻塗抹效果更佳。從高處墜落,或者乘坐車輛或騎馬跌倒,造成筋骨折斷,骨頭受傷可以用自然銅散治療,筋絡受傷可以用乳香定痛散治療。

金刃出血不止者。紫金丹敷之。跌撲致衄。或吐血不止。濃煎蘇木湯去滓。煎小烏神湯。下黑神散。促筋脫骱。用槿樹皮搗爛。拌臘糟焙熱塗扎。損傷一證。專從血論。但須分有瘀血停積與亡血過多之證。蓋打撲墮墜。皮不破而內損者。必有瘀血。若金刃傷皮出血。或致亡血過多。

二者不可同法而治。有瘀血者。宜攻利之。若亡血者。兼補調之。須察其所傷上下輕重淺深之異。經絡氣血多少之殊。惟宜先逐瘀血。通經絡。和血止痛。然後調氣養血。補益胃氣。無不效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刀傷出血不止,可以用紫金丹敷在傷口上。跌倒撞擊導致鼻出血或吐血不止,可以先用蘇木煮濃湯去除藥渣,再加入小烏神湯和黑神散服用。如果筋骨錯位,可以將槿樹皮搗爛,拌上臘糟,焙熱後敷在患處固定。外傷損傷,主要從血液方面治療,但要區分是瘀血停積還是失血過多。如果是跌打損傷、皮肉沒有破損但內部受損,就會有瘀血。如果是刀傷導致出血,或者失血過多,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不同。有瘀血的,要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;失血過多的,就要同時補充血液、調和氣血。還要根據傷勢的部位、輕重、深淺、經絡氣血的多少來決定治療方案。一般來說,應該先化解瘀血,疏通經絡,止痛活血,然後再調和氣血、補益脾胃,這樣效果才會好。

〔診〕金瘡出血太多。其脈虛細小者生。數實而浮大者死。砍瘡血不止。脈來或大或止者死。細滑者生。從高顛仆。內有血。腹脹滿。脈堅強者生。小弱者死。

白話文:

在診斷金屬傷害導致過度出血的情況下:

  • 如果病人的脈搏虛弱、細小,那麼他有生存的可能。
  • 若脈搏頻密、堅實且浮大,則預示著死亡。
  • 當金屬傷害導致的出血不斷,脈搏時大時小,這表示病情危急,預示死亡;反之,若脈搏細滑,則有生存的可能。
  • 由高處墜落,內部有出血,腹部腫脹,如果脈搏堅硬,那麼病人有可能存活;若脈搏微弱,則預示死亡。

2. 痙(與纘結二論痙例參看)

經云。諸痙項強。皆屬於濕。肺移熱於腎。傳為柔痙。金匱云。太陽之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而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太陽病。發熱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。復發汗。必拘急。瘡家雖身疼痛。

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。病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若發其汗者。寒濕相搏。其表益虛。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暴腹脹大者。為欲解。脈如故。反復弦者痙。夫痙脈按之緊如弦。直上下行。脈經云。

痙家脈伏。直上下行。痙家有灸瘡者難治。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𠘧𠘧(音殊。)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痙。栝蔞桂枝主之。太陽病。無汗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痙。葛根湯主之。痙為病。胸滿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合上十一條推之。

白話文:

經云。諸痙項強。皆屬於濕。肺移熱於腎。傳為柔痙。

經書上說:各種痙攣、頸項強直,都屬於濕邪。肺部將熱邪傳導到腎臟,就會導致柔痙。

金匱云。太陽之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而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太陽病。發熱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風病下之則痙。復發汗。必拘急。瘡家雖身疼痛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太陽病,發熱沒有汗,反而惡寒,稱為剛痙。太陽病,發熱出汗,但不惡寒,稱為柔痙。太陽病,發熱脈沉細,稱為痙攣,難以治療。太陽病,發汗太多,就會導致痙攣。風邪引起的疾病,用下法治療就會導致痙攣,再次發汗就會加重拘急症狀。瘡家(患瘡的人)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能發汗,發汗就會導致痙攣。

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。病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若發其汗者。寒濕相搏。其表益虛。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暴腹脹大者。為欲解。脈如故。反復弦者痙。

患病者不能發汗,發汗就會導致痙攣。患者身體發熱,腳部冰冷,頸項強直,惡寒,時而頭熱,面部和眼睛發紅,頭部獨自搖晃,突然口噤(嘴巴閉合),背部反張,這就是痙攣病。如果給患者發汗,寒濕邪氣就會互相搏擊,患者的表層更加虛弱,惡寒就會加重。發汗後,脈搏像蛇一樣,肚子突然脹大,是想要解表的意思。脈搏仍舊像之前一樣,反覆跳動像弦一樣,那就是痙攣。

夫痙脈按之緊如弦。直上下行。脈經云。

痙攣的脈搏,按之緊緊的像弦一樣,直直地上下跳動。脈經上說:

痙家脈伏。直上下行。痙家有灸瘡者難治。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𠘧𠘧(音殊。)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痙。栝蔞桂枝主之。太陽病。無汗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痙。葛根湯主之。

痙攣患者的脈象隱伏,直直地上下跳動。痙攣患者如果同時還有灸瘡,就更難治療。太陽病,症状齊備,身體強直,但是脈象反而沉遲,這就是痙攣。栝蔞桂枝湯主治。太陽病,沒有汗,小便反而減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能說話,快要變成剛痙,葛根湯主治。

痙為病。胸滿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

痙攣發病,胸部滿悶,口部緊閉,不能平躺,腳部抽筋,必定會磨牙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合上十一條推之。

綜合以上十一條內容推論。

則痙病之屬表者。宜用桂枝、葛根。屬裡者。可用承氣。是為邪實者設也。若首二條之葛根、桂枝。所不待言。第三條無汗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有汗。桂枝附子湯。四條。真武湯。五條。附子湯。六條。芍藥甘。草附子湯。七條。未發汗前。桂枝加附子湯。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

甘草附子湯。八條。乾薑附子湯。九條是統言痙病之脈。無證可驗。不得擬方。第十條言痙病之不宜用灸。灸則艾火助虐。一切辛烈。概不可施。所以難治。惟腹脹便秘者。庶可行下奪一法。虛者可用炙甘草湯。其脈經云一條與第九條不異。演文無疑。按痙病與金匱開卷第一證治。

白話文:

痙病若屬於表證,宜用桂枝、葛根;若屬於裡證,可用承氣湯。這是針對邪氣實證而設的。葛根、桂枝的功效就不多說了。若無汗,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;若有汗,可用桂枝附子湯。第四條用真武湯,第五條用附子湯,第六條用芍藥甘草附子湯,第七條發汗前用桂枝加附子湯,發汗後脈如蛇,用甘草附子湯。第八條用乾薑附子湯。第九條是總結痙病的脈象,無明顯證據,不能擬方。第十條說痙病不宜用灸,灸則艾火助邪,一切辛烈之品都不能使用,所以難治。只有腹脹便秘者,可以行下法。虛者可用炙甘草湯。其脈經記載,第一條與第九條意思相同,解釋清楚,沒有疑義。按痙病與金匱開卷第一證治,……

論證最詳。而方治最略。以其證最危逆。難於造次也。觀其論中。惟出太陽陽明邪實三方。不及三陰虛證之治者。以痙病之脈。皆弦勁伏匿。證多反張厥逆。是難議攻發。易於溫散也。若不通篇體會。烏知先聖立言之旨。

陳無擇曰。夫人之筋。各隨經絡結束於身。血氣內虛。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痙。蓋風散氣。故有汗而不惡寒。曰柔痙。寒泣血。故無汗而惡寒。曰剛痙。原其所因。多由亡血。筋無所營。故邪得以襲之。所以傷寒汗下過多。與夫病瘡人。及產後致斯疾者。概可見矣。診其脈。

皆沉伏弦緊。但陽緩陰急。則久久拘攣。陰緩陽急。則反張強直。二證各異。不可不別。

白話文:

論證非常詳細,但治療方法卻很簡略。這是因為病情十分危急,難以輕易處置。觀察論述中,只提到了太陽、陽明邪實三種病症,卻未涉及三陰虛證的治療。因為痙病脈象皆為弦勁伏匿,症狀多為反張厥逆,難以攻發,容易溫散。如果不通篇體會,便無法明白先聖立言的本意。

陳無擇說,人體的筋絡都依附經脈,連接到身體各處。血氣內虛,外受風寒濕熱侵襲,就會導致痙攣。風散氣,所以會出汗,但不惡寒,稱為柔痙。寒泣血,所以不出汗,但惡寒,稱為剛痙。其病因大多是失血,筋絡無血濡養,所以邪氣得以侵入。因此,傷寒汗下過多、病瘡患者以及產後出現此病的人,都屬於此類。診斷脈象,皆為沉伏弦緊,但陽緩陰急,則久久拘攣;陰緩陽急,則反張強直。這兩種症狀各不相同,不可混淆。

張景岳曰。痙之為病。強直反張病也。其病在筋脈。筋脈拘急。所以反張。其病在血液。血液枯燥。所以筋攣。觀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風病下之則成痙。瘡家不可發汗。汗之亦成痙。只此數言。可見病痙者。多由誤治之壞證。其虛其實可瞭然矣。自仲景之後。

惟陳無擇能知所因。曰多由亡血。筋無所營。因而成痙。則盡之矣。但惜其言之既善。而復未有善者。曰。氣血內虛。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。斯言不無有誤。若其所云。則仍是風濕為邪。而虛反次之。不知風隨汗散。而既汗之後。何復言風。濕隨下行。而既下之後。何反致濕。

白話文:

張景岳說:痙攣這種病症,是指身體強直反伸的病態。病根在筋脈,筋脈拘緊,所以才會反伸;病根也在血液,血液乾燥,所以筋脈才會攣縮。

觀察仲景的醫書,他說:太陽病症,如果發汗過多,就會導致痙攣;風病症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也會導致痙攣;患有瘡瘍的病人,不能發汗,發汗也會導致痙攣。就這幾句話,就可以看出痙攣的病症,大多是由於誤治所導致的惡化結果,它的虛實病因就可以一目了然了。

從仲景之後,只有陳無擇能真正了解痙攣的病因。他說,痙攣多是由於失血,筋脈無血滋養而導致。這句話就完全概括了痙攣的病因。只可惜陳無擇的醫學理論雖然精妙,但沒有人能真正理解。

有人說,痙攣是因為氣血內虛,再加上外感風寒濕熱而導致。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。如果按照這種說法,仍然是風寒濕熱為病因,而虛弱只是次要原因。他們不知道,風隨汗散,既然已經發汗,為何還要說風?濕隨下行,既然已經下瀉,為何還要說濕?

蓋誤汗者。必傷血液。誤下者。必傷真陰。陰血受傷。則血燥。血燥則筋失所滋。筋失所滋。則為拘為攣。而反張強直之病。勢所必至。又何待風寒濕熱之相襲而後為痙耶。且仲景所言。言不當汗而汗也。不當下而下也。汗下既誤。即因誤治而成痙矣。豈誤治之外。必再受邪而後成痙。

無邪則無痙哉。此陳氏之言。不惟失仲景之意。而反致後人疑惑。用持兩端。故凡今人之治此者。未有不以散風去濕為事。亦焉知血燥陰虛之證。尚能堪此散削否。此千古不明之疑竇。不可不為辨察。故列陳子之論於前。以資後學之印證。痙證甚多。而人多不識者。在不明其故。

白話文:

總之,錯誤地出汗必定會傷到血液,錯誤地服用瀉藥必定會傷到真陰。陰血受損,就會導致血液乾燥,血液乾燥就會導致筋脈失去滋潤,筋脈失去滋潤就會導致身體拘攣、強直,這種病症是必然發生的,何必等到風寒濕熱入侵後才變成痙攣呢?

再者,張仲景說過,不該出汗卻出汗,不該服用瀉藥卻服用瀉藥,這些錯誤的治療方法導致出汗或瀉藥,就會因為錯誤的治療而引起痙攣。怎麼會認為除了錯誤的治療之外,還必須再受邪氣入侵才會變成痙攣呢?沒有邪氣就沒有痙攣嗎?

這是陳氏的說法,不僅曲解了仲景的意思,反而導致後人疑惑,持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。所以現在治療這種病症的人,沒有不以散風去濕為治療方法的,又怎麼知道血燥陰虛的病症,是否能承受這種散削的治療呢?這是千古以來未解的疑難,不可不加以辨別。因此,我把陳氏的論點列舉出來,供後人印證。痙攣的病症很多,但很多人都不認識它,這是因為他們不明其原因。

而鮮有察之者耳。蓋凡以暴病而見反張戴眼。口噤拘急之類。皆痙病也。觀仲景以汗下為言。謂其誤治亡陰。所以然也。予因類推。則常見有不因誤治。而凡屬陰虛血少之輩。不能營養筋脈。以致搐攣僵仆者。皆是此證。如中風之有此者。必以年力衰殘。陰之敗也。產婦之有此者。

必以去血過多。衝任竭也。瘡家之有此者。必以血隨膿出。營氣涸也。小兒之有此者。或以風熱傷陰。遂為急驚。或以汗瀉亡陰。遂為慢驚。凡此之類。總屬陰虛之證。蓋精血不虧。則雖有邪干。亦斷無筋脈拘急之病。而病至堅強。其枯可知。故治此者。必當先以氣血為主。

白話文:

而很少有人察覺到這一點。因為凡是以暴病而出現反張戴眼、口噤拘急之類症狀的,都是痙病。觀察仲景以汗下治療的方法,認為這是誤治亡陰。所以才會這樣。我由此類推,就常常看到有些人不是因為誤治,而是因為陰虛血少,不能滋養筋脈,以至於搐攣僵仆的,都是這種證候。比如中風的人有這種症狀的,一定是因為年力衰殘,陰氣衰敗。產婦有這種症狀的,

一定是因為失血過多,衝任虛竭。瘡家有這種症狀的,一定是因為血隨著膿液流出,營氣枯竭。小兒有這種症狀的,可能是因為風熱傷陰,導致急驚,或者因為汗瀉亡陰,導致慢驚。凡此種種,都屬於陰虛的證候。因為精血不虧,即使有邪氣干擾,也絕對不會出現筋脈拘急的病症。而病症發展到堅強地步,其枯竭就可想而知了。所以治療這種疾病,一定要先以氣血為重。

而邪甚者。或兼治邪。若邪微者。通不必治邪。蓋此證之所急者在元氣。無氣復而血脈行。則微邪自不能留。何足慮哉。奈何今人但見此證。必各分門類。而悉從風治。不知外感之風。客邪證也。治宜解散。內生之風。血燥證也。止宜滋補。矧此數者。總由內證。本無外邪。

既以傷精敗血枯燥而成。而再治風痰。難乎免矣。故予詳筆於此。以明痙證之要。仲景云。痙止屬太陽。而不及他經者何也。蓋痙必反張。其病在背。背之經絡。惟太陽督脈耳。言太陽則督在其中矣。此其義也。然仲景止言其表。而未詳其里。考內經之經脈篇曰。足少陰之脈。

白話文:

邪氣嚴重者,可以同時治療邪氣;若邪氣微弱,則不一定需要治療邪氣。因為此症最重要的是元氣,元氣恢復,血脈流通,那麼微弱的邪氣自然無法停留,何須擔憂呢?然而,現代人只看到這個症狀,就分門別類,全部用風寒治療。殊不知外感風寒,是客邪所致,應該用解散的方法治療;內生之風,是血燥所致,只宜滋補。何況這幾種情況,都是由內證引起,本無外邪,是因為傷精敗血枯燥而導致的。而再用風痰治療,難免會治錯。因此我詳述於此,以說明痙證的要點。仲景說,痙證只屬於太陽經,而不涉及其他經脈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痙證必定反張,病在背部,背部的經絡,只有太陽經和督脈,說太陽經,就包含督脈了。這就是它的道理。然而,仲景只說明了表面,而沒有詳述內裡。考究《內經》的經脈篇,說足少陰經的脈絡,...

貫脊屬腎。其直者。從腎上貫肝膈。經筋篇曰。足少陰之筋。從脊內挾膂上至項。結於枕骨。與足太陽之筋合。又曰。足太陽之筋病。脊反折。項筋急。足少陰之筋病。主癇瘛及痙。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。陰病者不能仰。由此觀之。則痙之為病。乃太陽少陰之病也。蓋腎與膀胱為表裡。

膀胱為津液之腑。而腎為藏精之臟。病在二經。水虧可知。故治此者。最常以真陰為主。

薛立齋曰。痙以有汗無汗辨剛柔。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陰陽。仲景雖曰痙皆身熱足寒。然陽證不厥逆。其厥逆者。皆陰也。剛痙無汗惡寒。項背強。腳攣急。手足搐搦。口噤咬牙。仰面開眼。甚則角弓反張。臥不著席。脈來弦長勁急。葛根湯。柔痙自汗惡風。四肢不收。閉眼合面。

白話文:

脊椎屬於腎經,其直的部分從腎臟往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。經筋篇中記載,足少陰經的筋脈從脊柱內側沿著膂肌向上至頸部,在枕骨處與足太陽經的筋脈相連。足太陽經的筋脈病變會導致脊柱反折、頸部筋脈緊繃,而足少陰經的筋脈病變則會導致癲癇、瘛疭和痙攣。陽氣病變會導致腰部反折,無法彎腰,陰氣病變則導致無法仰頭。由此可見,痙攣的病症是由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病變所引起。腎經與膀胱經互為表裡,膀胱是貯藏津液的腑臟,腎臟則是藏精的臟器。病症出現在這兩條經脈,說明水液虧損,所以治療痙攣時,常以滋補真陰為主。

薛立齋說,痙攣可以分為有汗和無汗,來辨別其剛柔之性,也可以分為厥逆和不厥逆,來辨別其陰陽之性。張仲景雖然說痙攣都是身體發熱、腳部冰冷,但陽證不會厥逆,而出現厥逆的都是陰證。剛痙無汗,惡寒,頸項後背強直,腳部攣縮,手足抽搐,口緊閉,咬牙,仰頭,嚴重者還會角弓反張,無法平躺,脈象弦長勁急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柔痙自汗,惡風,四肢不收,閉眼合面。

或時搐搦。脈來遲濡弦細。桂枝湯加栝蔞。血虛之人發痙。或反張。或隻手足搐搦。或但左手足動搖。十全大補湯加鉤藤、蠍尾。風熱痰壅。發痙不省。或隻手足搐搦。或只右手足動搖。宜祛風導痰湯。痙病胸滿。口噤咬牙。腳攣急。臥不著席。大便硬者。可與大承氣湯。若一邊牽搐。

一眼喎斜者。屬少陽。及汗後不解。乍靜乍亂。直視口噤。往來寒熱。小柴胡加桂枝、白芍。足三陰痙。俱手足厥冷。筋脈拘急。汗出不止。項強脈沉。厥陰則頭搖口噤。耆附湯加當歸、肉桂。太陰則四肢不收。朮附湯加甘草、生薑。少陰則閉目合面。參附湯加甘草、乾薑。

白話文:

有時會抽搐,脈搏遲緩濡弱細小,可以用桂枝湯加上栝蔞。血虛的人發病時,可能會反弓,或只有一隻手腳抽搐,或只有一隻手腳抖動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鉤藤、蠍尾。風熱痰火阻塞,發病時神志不清,或只有一隻手腳抽搐,或只有一隻手腳抖動,可以用祛風導痰湯。痙病胸悶,口緊閉牙齒咬緊,腳部僵硬,臥床不能,大便乾燥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如果一邊抽搐,一邊眼斜,屬於少陽病,或者出汗後症狀沒有減輕,時而安靜時而躁動,眼睛直視嘴巴緊閉,時冷時熱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、白芍。足三陰痙攣,手腳發冷,筋脈緊繃,出汗不止,脖子僵硬脈搏沉細,厥陰則頭部搖晃嘴巴緊閉,可以用耆附湯加上當歸、肉桂。太陰則四肢不能收縮,可以用朮附湯加上甘草、生薑。少陰則閉眼合臉,可以用參附湯加上甘草、乾薑。

古法。用附子散通治三陰諸痙。多汗。去川芎、獨活。加黃耆、當歸。賊風口噤。角弓反張成痙。倉公當歸湯。產後發痙。詳婦人本門。

〔診〕太陽病發熱。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痙脈伏。按之緊如弦。直上下行。痙病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暴腹脹大者為欲解。脈如故。反伏弦者痙。

白話文:

古法及診斷

古法:

使用附子散來治療三陰經的各種痙攣,若患者多汗,則去掉川芎和獨活,加入黃耆和當歸。如果出現賊風口噤、角弓反張等痙攣症状,則使用倉公當歸湯治療。產後發生的痙攣,詳見婦人本門。

診斷:

太陽病發熱,脈象沉而細,稱為痙攣,難以治療。痙攣的脈象深伏,按之緊如弦,直上直下。痙攣病發之後,患者出汗,脈象如蛇。若腹部突然脹大,則預示疾病將要解除。若脈象仍然深伏如弦,則表示痙攣仍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