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36)
卷二 (36)
1. 虛損(傳屍)
氣有餘便是火。補虛而用益氣之藥。能無助火為害乎。夫火與元氣。勢不兩立。一勝則一負。正氣旺則邪無所容矣。即血虛而用血藥。亦必兼氣藥為主。經曰。無陽則陰無以生。血脫者益氣。為血不自生。須得陽和之藥乃生。陽生則陰長也。若單用血藥。血無由而生。反有傷犯中州之患矣。
東垣云。人參甘溫。補肺氣。肺氣旺。則四臟之氣皆旺。精自生而形自盛也。白飛霞雲。人參多服。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。凡病後氣虛及肺虛喘嗽者。並宜用之。人參補氣。功載本草。人所共知。王好古謂肺熱還傷肺。王節齋謂虛勞服參、耆必死。以故天下皆稱有毒如蠍。殊不知肺家本有火。
右寸大而有力。東垣所謂鬱熱在肺者。誠當勿用。若肺虛而虛火乘之。肺方被難。非人參何以救之。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。肺熱以清肺湯。中滿以分消湯。血虛以養營湯。皆用人參。自內經以至諸賢。諄諄言之。以氣藥有生血之功。血藥無益氣之理。可謂深切著明。人亦奈何不悟耶。
內經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變。皆能失血。各當求責。若不察其所因。概與涼藥折之。變乃生矣。服寒涼後。證雖大減。脈反加數者。陽郁也。宜升宜補。大忌寒涼。而執迷不省復用寒涼不徹者。必死而後已。七情妄動。形體疲勞。陽火相迫。致血錯行。脈洪多熱。口乾便澀。
宜行涼藥。若使氣虛挾寒。陰陽不相為守。血亦妄動。必有虛冷之狀。蓋陽虛陰必走是也。更驗其血之色。必瘀晦不稠。非若火盛迫血妄行之血色。濃厚紫赤也。宜理中加肉桂收攝之。因氣而發者。加木香、烏藥。或飲食傷胃。逆上吐衄。加香、砂、楂、曲。咳嗽有紅。用固本丸、集靈膏。
脾胃虛而大便不實者。瓊玉膏。勞嗽吐紅。上熱下寒。四味鹿茸丸、濟生鹿茸丸選用。腎虛風襲。下體痿弱。骨節疼痛。喘嗽失精。腰腹腿膝脛踝作痛不能起立者。安腎丸。久病虛勞失血。血枯發熱及女人經閉血枯者。宜素問四烏賊骨一蘆茹丸。或四物換生地加桃仁、虻蟲。
作丸服。吐血成升斗者。花蕊石散。然必陽虛不能制陰。陰氣暴逆者為宜。著氣盛血隨火湧者。誤用必殆。宜十灰散。若胃脘蓄血上溢。犀角地黃湯加大黃下逐之。吐血初起。多宜大黃下之。失血以下行為順。上行為逆。又言亡血虛家禁下。何也。大抵宜行者。行之於蓄妄之初。
禁下者。禁之於亡脫之後。不可不明察也。積勞吐血者。血病之餘吐血者。吐血多而久不止者。並宜獨參湯主之。氣虛有熱。保元湯加童便、藕汁。即有血亦無礙。一切失血。或血虛煩渴。躁熱不寧。五心煩熱。聖愈湯。血證既久。古人多以胃藥收功。異功散加丹皮、山藥、澤瀉。
咳嗽更加葳蕤。此虛家神劑也。凡失血。無論衄血出於經。咳血出於心。嗽血出於肺。吐血出於胃。咯血出於腎。嘔血出於肝。唾血出於脾。但以色紫黑者。為瘀積久血。色鮮紅者為暴傷新血。色淡清者為氣虛挾痰。總屬炎火沸騰。故治血以降火下行為首務。不可驟用酸寒收斂。
白話文:
氣有餘就是火。用補虛的藥來益氣,難道不會助長火勢而造成危害嗎?火和元氣,兩者勢不兩立,一方強盛,另一方就會衰弱。當正氣旺盛時,邪氣就沒有容身之處了。即使是血虛而使用補血的藥,也必須以補氣的藥為主。經書上說:「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。」失血的人要補氣,因為血不能自行產生,必須依靠陽氣溫和的藥物才能生長,陽氣生長,陰氣才能增長。如果單純使用補血的藥,血無法產生,反而會傷害中焦脾胃。
東垣說,人參味甘性溫,能補肺氣,肺氣旺盛,則其他四臟之氣也會跟著旺盛,精氣自然產生,形體也會強壯。白飛霞說,多服人參,能使元氣從虛無中恢復。凡是病後氣虛或肺虛咳嗽的人,都適合使用人參。人參補氣的功效,記載在藥草典籍中,是眾所皆知的。王好古認為肺熱會傷害肺,王節齋認為虛勞病人服用人參、黃耆必死。因此,世人都認為人參有毒如蠍子。殊不知,肺本身就可能有火。
如果右寸脈搏大而有力,如同東垣所說的肺有鬱熱,確實不該使用人參。但如果肺虛而虛火又來侵擾,肺正處於危難之時,不用人參怎麼能救治呢?古方治療肺寒用溫肺湯,肺熱用清肺湯,中滿用分消湯,血虛用養營湯,都使用了人參。從《內經》到各位賢人,都諄諄教誨,認為氣藥有生血的功效,血藥沒有益氣的道理,這可說是相當深刻明確的道理,為何人們卻不明白呢?
《內經》論述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的變化,都會導致失血,應當探究其原因。如果不了解病因,一概用寒涼藥來抑制,就會產生變故。服用寒涼藥後,症狀雖然減輕,但脈搏反而加快,這是陽氣被鬱住了,應該升陽、補氣,最忌諱寒涼藥。如果執迷不悟,再次使用寒涼藥,必定會走向死亡。七情過度波動,身體過度疲勞,陽火逼迫,導致血液錯亂運行,脈搏洪大,多有熱象,口乾大便乾澀,
這時應該使用清涼的藥。如果因為氣虛夾雜寒邪,導致陰陽不協調,血液也會錯亂運行,必定會有虛寒的症狀。這是因為陽氣虛弱,陰氣就會流失。更要檢驗血的顏色,必定是瘀暗不濃稠,不像火盛迫血妄行的血,顏色濃稠紫紅。這時應該用理中湯加肉桂來收攝陽氣。如果是因氣虛而發病的,可以加木香、烏藥。或者因為飲食損傷脾胃,導致嘔吐、流鼻血,可以加香附、砂仁、山楂、神曲。咳嗽帶血,可以用固本丸、集靈膏。
脾胃虛弱導致大便不實,可以用瓊玉膏。勞累咳嗽吐血,上熱下寒,可以選用四味鹿茸丸、濟生鹿茸丸。腎虛受風侵襲,下肢痿軟,骨節疼痛,喘嗽遺精,腰、腹、腿、膝、脛、踝等處疼痛無法站立,可以用安腎丸。久病虛勞失血,血枯發熱,以及婦女經閉血枯,可以用素問四烏賊骨一蘆茹丸,或用四物湯將熟地換成生地,再加桃仁、虻蟲,製成丸藥服用。吐血量多成升斗,可以用花蕊石散。但這種情況必須是陽虛不能制約陰氣,導致陰氣暴逆的人才適合。如果是因氣盛導致血隨火上湧的,誤用會很危險。應該用十灰散。如果是胃脘有蓄血向上溢出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大黃來攻下。吐血初期,多適合用大黃來攻下,失血從下而行是順應身體的,從上而行是違背身體的。又說失血虛弱的人禁用攻下,這是為什麼呢?大概來說,適合攻下的,要在蓄血、妄動的初期使用;禁用攻下的,要在失血虛脫之後。這點必須要明察。勞累過度吐血的人、因其他疾病導致的吐血、吐血量多而久不止的人,都適合服用獨參湯。氣虛有熱,可以用保元湯加童便、藕汁,即使有出血也不妨礙。一切失血,或血虛煩渴、躁熱不寧、五心煩熱,可以用聖愈湯。血證日久,古人多用健胃的藥來收效,可以用異功散加丹皮、山藥、澤瀉。
咳嗽加重,可以使用葳蕤,這對虛弱的病人來說是神藥。凡是失血,無論是鼻出血、經血過多、心咳、肺嗽、胃吐、腎咯、肝嘔、脾唾血,但凡血色紫黑的是瘀積的舊血,血色鮮紅的是新受傷的血,血色淡清的是氣虛挾痰,總之都屬於炎火沸騰的現象,所以治療血證,首先要以降火、使氣血下行為首要任務,不可急於使用酸寒收斂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