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7)

1. 胃風

經云。胃風之狀。頸多汗惡風。食飲不下。鬲塞不通。腹善滿。失衣則䐜脹。食寒則泄。診形瘦而腹大。

胃風者。頭面腫起。右關脈弦緩帶浮。多因飲食後乘涼所致。喻嘉言曰。胃風變證有五。一曰風成為寒熱。以風入於胃。必左投肝木而從其類。風氣通於肝也。肝木盛則侮脾土。故生寒熱。庸醫認為外感者此也。宜小柴胡湯。一曰癉成為消中。癉者熱也。熱積胃中。善食而易飢。

火之害也。宜白虎加人參。一曰厥成為巔疾。厥者逆也。謂胃氣逆而上行。成巔頂之疾。如眩暈之類是也。宜芎辛湯。一曰久風為飧泄。言胃中風熾。飧已即泄。不留停也。若風氣入血分。則下鮮血。挾濕熱。則下如豆汁。人參胃風湯。有血。加防風。一曰脈風成為癘。言胃中之風。

醞釀既久。則營氣熱胕。其氣不清。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。肌肉之間。漸至潰爛。輕則肌體麻木。目蠕動。牙關緊。面腫能食。升麻胃風湯。此五者。總為胃風之病也。

2. 破傷風

破傷風證。因擊破皮肉。風邪襲入。而發熱腫脹。治法與感冒不異。又諸瘡潰後。風邪乘虛內襲。其候最急。往往視為尋常。致變種種。多有不可救療者。亦有瘡熱鬱結。多著白痂。瘡口閉塞。氣難宣通。而熱甚生風者。或有用湯淋洗。濕氣從瘡口中入。其人昏迷沉重者。或有用艾灸火烘。

火氣逼入而煩躁發熱者。但須辨瘡口平無汁者。破傷風也。瘡口邊出黃水者。破傷濕也。瘡口焮腫赤色。破傷火也。其湯火之毒。亦與破傷風無異。其為證也。皆能傳播經絡。燔爍真氣。是以寒熱間作。甚則口噤目斜。身體強直。如角弓反張之狀。死在旦夕。當同傷寒處治。

有在表在裡。半表半裡之不同。河間曰。太陽在表者汗之。陽明在裡者下之。少陽在表裡之半者和解之。但患處復加腫赤。神昏少食。不分經絡者。穿山甲一錢匙。蜈蚣末半錢匙。麝香一字。濃煎蔥白香豉湯服之。患上用蔥涕調炒飛面塗之。其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者。意謂風邪在三陽之經。

便宜按法早治而愈。若待傳入三陰。其證已危。惟天靈蓋煅一錢匙。穿山甲半錢匙。麝香一字為散。濃煎蔥白香豉湯服之。或腹滿自利。或口燥咽乾。舌卷囊縮。額上汗珠不流。身上汗出如油。眼小目瞪。肢體痛劇而不在傷處者。皆死證也。破傷風邪在表者。九味羌活湯。半表半裡者。

小柴胡湯。大汗不止。筋攣搐搦。升麻湯加黃耆。若服蜈蚣等風藥過多。有自汗者。白朮、黃耆、防風、生甘草作湯溫服。大便秘結。小便赤澀。或用熱藥自汗不休。宜速下之。先用芎黃湯二三服。後以大芎黃湯下之。若不愈。反作痙狀。用羌獨活、防風、杏仁、地榆水煎頻服。

名蠲痙湯。大便閉者。用膽導蜜導法。病久衰弱。當養血。以四物加藁本、防風、細辛、白芷。瘡瘍破傷風邪。身體疼痛。風邪攻注攣急。皮膚搔癢。麻木不仁。頭昏牙緊。以防風、藁本、羌活、地骨皮、荊芥穗為末。酒調服。瘡痂壅塞。內熱生風者。九味羌活湯。傷濕而瘡口常有稀膿者。

先服除濕湯二三劑。後用一味白朮膏。或浸酒亦可。傷火焮腫赤色。時頭病發熱。甚則煩躁者。芎黃湯加薄荷、荊、防。不應。加酒黃連四五分。黑山梔二錢。兼小便不利。合導赤散。牙關緊急不開。用蜈蚣一條。焙乾研細末。擦牙。吐涎立蘇。或服左龍丸亦得。破傷焮腫不能透膿。

用硃砂、南星、獨活、穿山甲、人指甲。炒研為末。酒調服二三次。外用南星、防風為末。薑汁調敷患處。石頑曰。破傷一證。金瘡跌撲。與潰瘍迥殊。金瘡跌撲受傷。則寒熱頭痛。面目浮腫。胸膈痞悶。六脈浮弦。或模糊不清。其傳經與傷寒不異。其勢較傷寒更劇。故可用疏表之法。

然亦不可峻用風藥。以其經中之血。先以受傷。所謂奪血者無汗是也。若潰瘍破傷。則患處忽復腫脹。按之不知疼痛。周身肌肉不仁。緩急引痛。胸膈痞滿。神思不清。六脈弦細。或虛大模糊。雖風引毒氣攻注周身。切不可用攻表藥。汗之必肉瞤筋惕。甚則發痙。所謂瘡家不可發汗。

發汗必致痙也。輕者。蔥白香豉湯加鯪鯉甲、白芷、蜈蚣之屬。重則蔥白香豉湯加黃耆、肉桂、遠志、防風、鯪鯉甲、犀角之類。甚則萬靈丹。蔥豉煎湯調服。嘔逆不食者。此風引邪毒攻心也。急與護心散。外用蔥熨法分解其邪。如大便不通者。切不可用芎黃湯。惟宜蜜煎導之。

其勢稍退。便當用保元。仍加遠志、肉桂、犀角、鯪鯉甲等解散餘毒。兼使參、耆無壅滯之患。其間瀉補。各隨其人所稟之偏以為權衡。貴在臨證之活法耳。

〔診〕脈浮而無力太陽也。脈長有力陽明也。浮而弦者少陽也。洪數者傷火也。沉細者傷濕也。虛細脈澀皆不治。虞恆德治一人。因勸鬥毆。眉稜骨被打破。得破傷風。頭面大腫發熱。以九味羌活湯取汗。外用杏仁研爛。入白麵少許。新汲水調敷瘡上。腫消熱退而愈。後屢試屢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