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35)
卷二 (35)
1. 虛損(傳屍)
多寒而損陽氣。壯水之劑。多平而養陰血。兩者並列而論。苦寒過投。將有敗胃之憂。甘平恆用。卻無傷中之害。故曰。水盛而火自熄。勿汲汲乎寒涼。
治虛邪者。當先顧正氣。正氣存。則不致於害。且補中自有攻意。蓋補陰即所以攻熱。補陽即所以攻寒。世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退者。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。如必不得已。亦當酌量緩急。暫從權宜。從少從多。寓戰於守。斯可矣。此治虛之道也。治實證者。當去其邪。邪去則身安。
但法貴精專。便臻速效。此治實之道也。惟是假虛之證不多見。而假實之證最多也。假寒之證不難治。而假熱之治多誤也。然實者多熱。虛者多寒。如丹溪曰。氣有餘便是火。故實能受寒。而余續之曰。氣不足便是寒。故虛能受熱。世有不辨真假本末。而曰知醫者。則未敢許也。
凡陰虛多熱者。最嫌辛燥。恐助陽邪也。尤忌苦寒。恐伐生氣也。惟喜純甘壯水之劑。補陰以配陽。虛火自降。而陽歸於陰矣。陽虛多寒者。是嫌涼潤。恐助陰邪也。尤忌辛散。恐傷陰氣也。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消陰。沉寒自斂。而陰從乎陽矣。不知者。惟知以熱治寒。
以寒治熱。所以陰虛不宜降者。則服寒反熱。陽虛不宜耗者。則服熱反寒。此無他。皆以專治旺氣。故其病反如此。春夏之令主生長。秋冬之令主肅殺。人知之矣。殊不知藥之溫者。行天地發育之德。藥之寒者。象天地肅殺之刑。如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。名坎離丸。舉世奉之以為滋陰上劑。
降火神丹。不知秋冬之氣。非所以生萬物者。涼血之藥常膩膈。非痰多食少者所宜。涼血之藥多滋潤。多用必致泄瀉。嘗見虛勞之死。多死於泄瀉。泄瀉之因。多因於清潤。況黃柏苦寒。苦先入心。久而增氣。反能助火。至其敗胃。所不待言。川芎上竄。非火炎上氣者所宜。
知母滑腸。豈元氣下陷者可服。丹溪云。實火可瀉。虛火可補。試問虛勞之火。屬之虛乎。屬之實乎。瀉之可乎。昔人云。畏知、柏如鴆毒。恐其伐我命根耳。雖然。病初起而相火正隆。苦燥渴。而右尺滑大。暫投亦是無妨。久用斷乎不可。故用溫補。病不增。即是減。內已受補故也。
用寒涼病不減。即是增。內已受伐故也。蓋溫暖之藥。像陽明君子。苟有過。人皆見之。寒涼之藥。類陰柔小人。國祚已危。人猶莫覺其非。虛損之證。皆下寒上熱。所謂水火不交者也。其重感於寒者則下焦作痛。不感寒者則不痛。至於上焦燥熱則一也。上焦方苦煩熱。得寒涼之藥則暫快。
遂以為藥有功。故喜服之。不知寒涼之藥。不久下注。則下元愈寒。火為寒逼上行。則上焦之熱愈甚。展轉反覆。遂至沉錮而不救。是以寒涼補陰。非徒無益。而且有損也。
白話文:
虛損(傳屍)這種病,多是因為體內寒冷而導致陽氣虛弱。用強力的補水藥劑,多半是平和的,目的是滋養陰血。這兩種治療方向應該並列討論。如果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,會有傷害脾胃的風險;如果經常使用甘平的藥物,則不會損害身體的中焦。所以說,當體內水分過多時,火自然會熄滅。不要急著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治療虛邪這種情況,應該先顧及體內的正氣。只要正氣存在,就不會造成危害。而且,補益身體本身就具有攻邪的作用,因為補陰氣的同時也是在清除熱邪,補陽氣的同時也是在驅散寒邪。世上沒有正氣恢復而邪氣不退的情況,也沒有正氣耗盡而生命不結束的道理。如果萬不得已需要用藥,也應該衡量情況的輕重緩急,暫時採取權宜之計,從小劑量開始,逐漸增加劑量,將進攻寓於防守之中。這就是治療虛損的方法。治療實證,應該去除病邪。當病邪去除後,身體自然會安康。
但是,治療方法貴在精準專一,才能達到快速的效果,這就是治療實證的方法。只是假性虛證的情況不多見,而假性實證的情況卻非常多。假寒證比較容易治療,而假熱證的治療常常會出錯。一般來說,實證多屬熱證,虛證多屬寒證。如同朱丹溪所說,「氣有餘便是火」,所以實證能夠承受寒邪。我接著說,「氣不足便是寒」,所以虛證能夠產生熱象。世上有些人不辨別真假虛實,卻自稱懂醫術,這我是不敢苟同的。
凡是陰虛而多熱的人,最怕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,擔心會助長陽邪。尤其要避免使用苦寒的藥物,擔心會耗損身體的生機。應該使用純甘味的滋陰藥物,來補養陰液以調和陽氣,這樣虛火自然會下降,而陽氣也能回歸陰液之中。陽虛而多寒的人,則怕使用涼潤的藥物,擔心會助長陰邪。尤其要避免使用辛散的藥物,擔心會傷害陰氣。只能使用甘溫的補益陽火的藥物,來補養陽氣以消除陰寒。這樣體內的沉寒自然會收斂,而陰氣也會順從陽氣。不了解這些道理的人,只知道用熱藥來治療寒證,用寒藥來治療熱證。所以陰虛的人不宜用降火的藥物,否則反而會出現虛寒假熱的情況;陽虛的人不宜使用耗散的藥物,否則反而會出現虛熱假寒的情況。這沒有其他原因,都是因為只專注於治療旺盛的邪氣,所以病情反而會變成這樣。春夏的時令主生長,秋冬的時令主肅殺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卻不知道溫性的藥物,具有天地發育的特性;而寒性的藥物,則象徵著天地肅殺的刑罰。例如四物湯加上黃柏、知母,叫做坎離丸,世人都把它奉為滋陰的良藥,降火的神丹。卻不知道秋冬的寒冷之氣,並不是產生萬物的原因。涼血的藥物常常會使腸胃感到黏膩不適,不適合痰多食少的人。涼血的藥物多半滋潤,如果大量使用一定會導致腹瀉。我曾經見過虛勞而死的人,多半死於腹瀉。而腹瀉的原因,多半是因為過度使用了清涼滋潤的藥物。更何況黃柏味苦性寒,苦味先入心經,久服會增強氣的耗損,反而會助長火邪,至於會損傷脾胃,更是不言而喻。川芎的藥性是向上竄的,不適合火氣上炎的人。知母滑利腸道,怎麼能給元氣下陷的人服用呢?朱丹溪說,實火可以瀉,虛火可以補。請問虛勞的火,是屬於虛火呢?還是屬於實火呢?可以瀉嗎?古人說,害怕知母、黃柏如同害怕毒藥,是擔心它們會傷害我們的生命根源啊!雖然如此,在病初起時,如果相火正旺,感到口渴,而且右脈尺部滑大,暫時使用也無妨。但長期使用絕對不可以。所以使用溫補的藥物,如果病情沒有加重,就表示在減輕,這是因為身體已經得到了補養。
而使用寒涼的藥物,如果病情沒有減輕,就表示在加重,這是因為身體受到了損傷。溫暖的藥物,就像陽明君子,如果有過錯,大家都能看見。寒涼的藥物,則像是陰柔的小人,即使國家已經危險,人們還是沒有發覺他們的錯誤。虛損的症狀,大多是下寒上熱,也就是所謂的水火不交。其中對寒邪感受強烈的人,會出現下焦疼痛;感受不強烈的人則不會疼痛。至於上焦的燥熱,則是相同的。上焦正感到煩悶燥熱,使用寒涼的藥物,會暫時感到舒適,於是就認為藥物有效,因此喜歡服用。卻不知道寒涼的藥物,不久就會向下滲透,導致下焦更加寒冷。火被寒邪逼迫向上走,上焦的熱象就會更加嚴重。如此反覆折騰,最後病情會變得難以治療而無法挽回。因此,用寒涼的藥物來補陰,不僅沒有益處,反而會造成損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