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9)
卷六 (9)
1. 瘛瘲
瘛者。筋脈拘急也。瘲者。筋脈弛縱也。俗謂之搐。小兒吐瀉之後。脾胃虧損。津液耗散。故筋急而搐。為慢驚也。俗不知風乃虛象。因名誤實。反投牛黃、抱龍等祛風藥致夭枉者。不知其幾。大抵發汗後失血後產後癰疽潰後。氣血津液過傷。不能養筋而然。與筋惕肉瞤顫振相類。
分氣血緩急。兼補養為治。庶有生理。若妄加灼艾。或飲以發表之劑。死不旋踵矣。瘛瘲之證。多屬心脾肝三經。若自汗少氣。脈急按之則減小者。此心氣之虛也。辰砂妙香散。若氣盛神昏。筋攣。脈滿大。此心火之旺也。導赤散。加芩、連、山梔、茯神、犀角。若體倦神昏不語。
脈遲緩。四肢欠溫者。脾虛生風也。歸脾湯加鉤藤、羌活。若寒熱往來。目上視搖頭。脈弦急者。肝熱生風也。加味逍遙散加桂枝。熱傷元氣。四肢困倦。手指麻木。時時瘛瘲。補中益氣湯去白朮加白芍、五味。暑風搐搦。如小兒驚風狀。緣先傷於暑。毛孔開而風乘之。局方香薷飲加羌、防、耆、芍。
風虛昏憒。不自知覓。手足瘛瘲。口眼瞤動。或渴或自汗。續命煮散。癰疽膿水過多。金瘡出血過多。及嘔血衄血下血後。或虛弱人誤汗誤下。氣血津液受虧而致此者。大劑保元湯加芎、歸、鉤藤。兼生陰血。則陽火自退。不應。六君子加芎、歸、鉤藤。以補脾土。故小兒吐瀉之後。
脾胃虧損。亦多患之。乃虛象也。無風可逐。無痰可消。當大補脾土為急。若陽氣脫陷者。補中益氣加薑、桂。陽氣虛敗者。十全大補湯加薑、附。亦有得生者。然筋搐顫掉。肢體惡寒。脈微細。人皆知為虛也。是為真象。至於脈大無力。發熱煩渴。是為假象。惟當固本為善。
若無力抽搐。戴眼反折。汗出如珠。俱不治。產後陰血去多。多有瘛瘲。詳婦人本門。
〔診〕瘛瘲之脈。虛微緩弱者可治。弦緊急疾者難愈。在暴病得之。為風痰及肝火襲於經脈之象。即久病見之。亦屬痰火乘虛肆虐之兆。凡新病得之。脈滿大數實者。搜滌風痰。最為要著。久病得之。補中寓搜。在所必需。設久病而脈實滿。暴病而脈虛微。法無可療之機也。
白話文:
[抽搐]
「抽」指的是筋脈的緊繃收縮。「搐」指的是筋脈的鬆馳。常被人們稱作抽搐。小孩在嘔吐和腹瀉後,脾胃功能會受到損害,體內的津液也會流失,所以筋脈會緊繃而產生抽搐,這就是所謂的慢驚。人們往往不瞭解,抽搐其實是體虛的表現,錯誤地認為是風邪所致,因此使用牛黃、抱龍等祛風藥物,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況屢見不鮮。一般來說,發汗後、失血後、產後、癰疽潰爛後,如果氣血津液受損過度,無法滋養筋脈,就會出現抽搐的症狀,這種情況與肌肉震顫的症狀類似。
治療時,應該區分氣血的緩急,並輔以滋補調養,這樣才能恢復生命活力。如果胡亂使用燒灼、艾灸或服食發汗的藥物,患者很快就會死去。抽搐的症狀大多與心、脾、肝三個臟腑有關。如果患者出汗少、氣短,脈搏緊張但按壓時變小,這是心氣虛弱的表現,可以服用辰砂妙香散。如果患者氣色旺盛但精神混亂、筋脈抽搐,脈搏滿大,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,可以服用導赤散,加入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茯神、犀角。如果患者疲倦乏力、神志不清、不能說話,脈搏遲緩,四肢冰冷,這是脾虛生風的表現,可以服用歸脾湯,加入鉤藤、羌活。如果患者寒熱交錯、眼球向上翻轉、搖頭,脈搏緊張,這是肝熱生風的表現,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,加入桂枝。如果元氣受損,四肢疲倦,手指麻木,時常抽搐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白朮,加入白芍、五味子。如果中暑後出現抽搐,就像小兒驚風一樣,這是因為先前中暑,毛孔打開,風邪趁虛而入,可以服用香薷飲,加入羌活、防風、黃耆、白芍。
如果虛風眩暈,自己不知道尋找方向,手腳抽搐,口眼顫抖,或者口渴或自汗,可以服用續命煮散。如果膿瘍或刀傷出血過多,或者嘔血、鼻血、便血後,或者體弱的人誤用發汗或下泄的藥物,導致氣血津液受損,從而引起抽搐,可以服用大量保元湯,加入川芎、當歸、鉤藤,同時滋養陰血,陽火自然就會退去。如果不見效,可以服用六君子湯,加入川芎、當歸、鉤藤,以補充脾土。因此,小孩嘔吐和腹瀉後,脾胃功能受損,也容易出現抽搐,這是體虛的表現,沒有風邪可以驅除,沒有痰可以消除,應該急切地補充脾土。如果陽氣脫離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薑、桂。如果陽氣衰竭,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,加入薑、附子,也有可能康復。然而,如果筋脈抽搐、身體顫抖、肢體怕冷、脈搏微弱細小,人們都知道這是體虛的表現,這是真實的病情。但是,如果脈搏大而無力、發熱煩渴,這是虛假的病情,只能通過固本培元的方式來治療。
產後因為陰血流失過多,也經常出現抽搐,詳細情況請參考婦科專門的內容。
[診斷]抽搐的脈象,虛弱、微弱、緩慢、軟弱的脈象可以治療,緊繃、急促、強烈的脈象難以治癒。對於急性疾病,這是風邪、痰濕或肝火侵襲經絡的徵象。即使對於慢性疾病,這也是痰濕、火邪乘虛而入的徵兆。對於新發疾病,如果脈象滿大、數實,清除風痰是最重要的步驟。對於慢性疾病,補中寓搜是必要的。如果慢性疾病出現實滿的脈象,急性疾病出現虛弱的脈象,就沒有治療的方法了。
2. 顫振
經云。寒氣客於皮膚。陰氣盛。陽氣虛。故為振寒寒慄。深師曰。振乃陰氣爭勝。故為戰。慄則陽氣不復。故為顫。骨者髓之府。不能久立。行則振掉。骨將憊矣。顫振與瘛瘲相類。瘛瘲則手足牽引。而或伸或屈。顫振則但振動而不屈也。亦有頭動而手不動者。蓋木盛則生風生火。
上衝於頭。故頭為顫振。若散於四末。則手足動而頭不動也。經曰。諸風掉眩。皆屬於肝。若肝木實熱。瀉青丸。肝木虛熱。六味丸。肝木虛弱。逍遙散加參、朮、鉤藤。挾痰。導痰湯加竹瀝。脾胃虛弱。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鉤藤。衛虛多汗惡寒。加黃耆二錢。附子五分。脾虛。
補中益氣加鉤藤。心血虛少而振。平補正心丹。心氣虛熱而振。本方去肉桂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。加琥珀、牛黃、黃連。名琥珀養心丹。心虛挾痰而振。本方去龍齒、肉桂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。加琥珀、川芎、膽星、麝香、甘草。為秘方補心丹。心虛挾血而振。龍齒清魂散。
腎虛而行步振掉者。八味丸、十補丸選用。實熱積滯。可用汗吐下法。戴人治馬叟。手足振掉。若線提傀儡。用湧法。出痰數升而愈。此必痰證痰脈。而壯盛氣實者。不可不知。
〔診〕顫振之脈。小弱緩滑者可治。虛大急疾者不治。間有沉伏澀難者。必痰濕結滯於中之象。凡久病脈虛。宜於溫補。暴病脈實。宜於峻攻。若久病而脈反實大。暴病而脈反虛弱。決無收功之理也。
白話文:
【顫振】
經典上說,當寒氣侵入皮膚,體內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時,就會產生寒顫。有學者解釋,顫抖是因為陰氣過盛,導致身體戰慄;顫抖則是因陽氣無法恢復,所以會產生顫動。骨骼是骨髓的容器,如果無法長時間站立,行走時搖晃不定,這可能是骨骼已經疲憊的徵兆。顫振和瘛瘲的症狀相似,但是瘛瘲會使手腳抽搐,時而伸展時而蜷縮;顫振則只會顫抖,不會蜷縮。有時候,可能只有頭部在動,手腳卻沒有動,這可能是肝氣過盛,導致風火上衝至頭部,因此頭部會顫動。若肝氣分散到四肢,則手腳會動,頭部卻不動。經典記載,所有因風引起的震顫和暈眩,都和肝臟有關。若肝臟實熱,可使用瀉青丸;肝臟虛熱,可使用六味丸;肝臟虛弱,則可以使用逍遙散,並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鉤藤。若是夾雜痰濕,可以使用導痰湯,並加入竹瀝。脾胃虛弱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,並加入芎、歸、鉤藤。如果體質虛弱,容易出汗,畏寒,可以再加入黃耆兩錢、附子五分。脾虛者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鉤藤。若因心血虛少而顫動,可使用平補正心丹。若因心氣虛熱而顫動,可將本方中的肉桂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去掉,加入琥珀、牛黃、黃連,名為琥珀養心丹。若因心虛挾痰而顫動,可將本方中的龍齒、肉桂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去掉,加入琥珀、川芎、膽星、麝香、甘草,作為祕方補心丹。若因心虛挾血而顫動,可使用龍齒清魂散。
對於腎虛,行走時顫抖的人,可以選擇八味丸或十補丸。若是實熱積滯,可以考慮使用發汗、催吐或瀉下的療法。戴人治療馬叟,手腳顫抖如線提傀儡,使用湧吐法,吐出大量痰液後痊癒。這必定是痰濕證狀和脈象,且只有身體壯實、氣血充足的人,才適合這種療法,不可不知。
【診斷】 對於顫振的脈象,如果是小、弱、緩、滑的脈象,通常是可以治療的;如果是虛、大、急、快的脈象,則通常難以治療。偶爾會出現沉、伏、澀、難的脈象,這可能是痰濕在體內結滯的徵兆。一般來說,長期患病,脈象虛弱,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;急性疾病,脈象實滿,應該使用強烈的攻伐方法。但如果長期患病,脈象反而實大;急性疾病,脈象反而虛弱,那麼治療效果很可能不會太好。
3. 攣
內經言。攣皆屬肝。肝主筋故也。有熱有寒。有虛有實。熱攣者。經所謂肝氣熱則筋膜乾。筋膜乾則筋急而攣。六味丸加牛膝、當歸之類。因於濕。首如裹。濕熱不攘。大筋緛短。小筋弛長。緛短為拘。弛長為痿。先搐瓜蒂散。次與羌活勝濕湯。虛邪搏筋。則筋急。五積散。
血虛則筋急。增損四物湯。劇勞筋脈拘急。疼痛少眠者。黃耆丸。更於暖室中近火按摩為佳。虛風襲於經脈。手足拘攣。屈伸短縮。腹痛。爪甲唇俱青。轉筋。不思飲食。甚則舌卷囊縮。木瓜散。拘攣癱瘓。口目喎斜。骨節疼酸。行步不正者。舒筋三聖散。痹濕筋攣骨痛者。
續斷丸。誤汗漏風。筋攣縮急。或方士用木鱉發汗。見風筋脈拘攣者。並宜桂枝湯倍桂加歸、附。病初起者。分表裡治。如戴人用甘遂末三錢。獖豬腎一枚。細批破。少用鹽椒淹透。摻藥末在內。荷葉包裹煨熟。溫酒細嚼。則上吐下瀉而愈。
石頑曰。攣證人悉知為寒。不知亦有屬血枯而熱者。蓋寒則脛逆而痛。熱則脛熱而枯。至於濕熱下流。又為實證。則疼腫便秘。以此辨之。虛實寒熱。可判然胸臆矣。
〔診〕攣者拘攣。浮緩屬風。沉細為濕。洪緩濕熱。澀細寒濕。虛大氣衰。小弱血虛。尺中弦弱。腎虛精竭。若久病而脈反實強。乍病而見虛澀。雖有合劑。難於圖治也。
石頑治包山勞俊卿。年高攣廢。山中諸醫用木瓜、獨活、防己、豨薟、威靈仙之類。將半年餘。乃致跬步不能動移。或令服八味丸。亦不應。診其脈。尺中微浮而細。時當九夏。自膝至足。皆寒冷如從水中出。知為腎虛風雨所犯而成是疾。遂授安腎丸方。終劑而能步履連。服二料。終無痿弱之狀矣。
白話文:
內經提到,所有抽筋的情況都和肝臟有關,因為肝臟主管著筋肉。抽筋可能由熱、寒、虛弱或是實證引起。熱性抽筋,正如經典所描述,肝氣過熱會導致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後會使得筋緊繃而產生抽筋。治療可用六味丸加上牛膝和當歸等藥物。如果是由濕熱引起,頭部會有重壓感。如果不處理濕熱,大筋會縮短,小筋會拉長。縮短的筋會造成拘束感,拉長的筋則會導致萎縮。首先使用搐瓜蒂散,接著再服用羌活勝濕湯。如果邪氣影響到筋肉,就會使筋肉緊繃。可使用五積散。
血液不足也會導致筋肉緊繃,可服用增減版的四物湯。劇烈勞動後筋肉拘束緊急,伴隨疼痛和睡眠不足的,可以服用黃耆丸。在暖房中靠近火爐做按摩會更有效果。如果虛風侵入經脈,會導致手腳拘束抽筋,彎曲且伸展困難,腹部疼痛,指甲和嘴脣都呈青色,轉筋,食慾不振,嚴重的話舌頭捲縮,陰囊收縮,可服用木瓜散。如果是抽筋、癱瘓、口眼歪斜、骨節疼痛、行走不穩,可以服用舒筋三聖散。如果是關節濕冷、抽筋、骨頭疼痛,可服用續斷丸。
如果汗出後受風影響,造成筋肉抽筋緊縮,或是道士用木鱉發汗,遇風後筋脈抽筋,都適合服用加倍桂枝的桂枝湯,再加入當歸和附子。疾病初期,需分表裡治療。例如戴人用甘遂粉三錢,一顆野豬腎,切開後少許鹽和胡椒醃製透徹,將藥粉放入其中,荷葉包裹後烤熟,溫酒細嚼,就會嘔吐和瀉肚而痊癒。
石頑說,人們都知道抽筋是因為寒涼,但不知道也有因血液乾涸而產生熱性抽筋。寒涼會導致小腿冰冷且疼痛,熱性則會讓小腿熱且乾燥。若是濕熱向下流,就屬於實證,會產生腫脹和便祕。透過這些來辨別虛實寒熱,就能清楚地瞭解病情了。
在診斷方面,抽筋指的是肌肉緊繃。浮緩表示風邪,沉細代表濕氣,洪緩是濕熱,澀細是寒濕。脈象虛大表示氣衰,小弱是血虛,尺中弦弱是腎虛精盡。如果長期疾病卻出現實強的脈象,或是新病卻出現虛澀的脈象,即使有對症藥物,也難以治療。
石頑曾治療包山勞俊卿,他年紀大後開始抽筋,山中的醫生使用木瓜、獨活、防己、豨薟、威靈仙等藥物,用了半年多,結果卻連走路都困難。有人建議他服用八味丸,但效果不佳。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尺中部位微浮而細,當時正是盛夏,但他從膝蓋到腳都冷得像從水中出來一樣。由此知道他是因腎虛受到風雨影響而生病。於是給他安腎丸的處方,吃完一個療程後,他就能正常走路。再接續服用兩個療程,就完全沒有痿弱的症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