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27)
卷九 (27)
1. 嘈雜(噯氣、䭇)
嘈雜與吞酸一類。皆由肝氣不舒。木挾相火乘其脾胃。則谷之精微不行。濁液攢聚。為痰為飲。其痰亦從木氣化酸。肝木搖動中土。故中土擾擾不寧。而嘈雜如飢狀。每求食以自救。苟得少食。則嘈雜少止。止則復作。蓋土虛不禁木所搖。故治法必當補脾運痰。土厚載物。則風木自安。
不必用伐肝之劑。六君子湯為專藥。火盛作酸。加吳茱萸、川黃連。若不開鬱補土。務攻其痰。久久而虛。必變反胃泄瀉。痞滿眩暈等病矣。嘈雜或食後。腐化酸臭。心中煩雜者。保和丸。濕痰氣滯。不喜飲食者。保和丸二錢。越鞠丸一錢和服。脈洪大者火多。二陳加薑汁炒山梔、川連。
滑大者痰多。導痰加芩、連、山梔。脈弦細身倦怠者。六君子加撫芎、蒼朮、薑汁炒山梔。不應。合佐金丸。又有用消克藥過多。飢不能食。精神漸減。四君子加白芍、陳皮、薑汁炒川連。心懸懸如飢狀。欲食之時。勿與飲食。常以枳朮丸三分。抑青丸一分和服。中脘有飲則嘈。
有宿食則酸。故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。亦有每晨吐酸水數口。日間無事。膈常如酸熱者。皆中宮不清所致。越鞠丸合佐金丸服最妙。婦人悒鬱。多有此證。逍遙散下佐金丸。腎肝陰虛。不能納氣歸元而作嘈雜。噯氣。痞滿。脈必澀弱。服補中、二陳諸藥不效者。臨臥用四神丸加川連。
侵晨用六味丸加沉香。
噯氣,噯氣皆屬胃中窒塞。氣不宣通。上迫而出也。然有飲食太過。噯出如敗卵氣者。則當審所傷何物而消導之。亦有胃弱不能克化而然者。此宜兼補兼消。不可純用克伐也。
䭇,胃中津氣枯槁則䭇。若平時飲食常䭇者。為反胃之漸。不可不知。
白話文:
嘈雜(噯氣、䭇)
嘈雜和吞酸這類症狀,都是因為肝氣不順暢,肝木挾帶著相火侵犯脾胃,導致食物的精華無法正常運化,濁液積聚,形成痰或飲。這些痰也因肝氣化為酸。肝木搖動中土,使中焦(脾胃)感到擾亂不安,就像肚子餓一樣嘈雜,因此想吃東西來緩解。稍微吃一點東西,嘈雜的感覺會暫時停止,但很快又會復發。這是因為脾土虛弱,無法承受肝木的擾動。所以治療方法必須補益脾胃、運化痰濕。當脾土強壯,能夠承載食物,風木自然就會安定。
不需使用過於疏伐肝氣的藥物。六君子湯是主要的用藥。如果火氣旺盛導致吞酸,可以加入吳茱萸和川黃連。如果沒有疏肝解鬱和補益脾土,只是專注於攻伐痰濕,久而久之會導致虛弱,進而變成反胃、腹瀉、胸悶、頭暈等疾病。嘈雜的感覺如果是在飯後出現,伴隨食物腐敗的酸臭味和心中煩躁,可以使用保和丸。如果是濕痰氣滯,食慾不佳,可以服用保和丸二錢,搭配越鞠丸一錢。脈象洪大,表示火氣旺盛,可以使用二陳湯,加入薑汁炒山梔和川黃連。脈象滑大,表示痰濕過多,可以使用導痰湯,加入黃芩、黃連和山梔。脈象弦細,身體疲憊無力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,加入撫芎、蒼朮和薑汁炒山梔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搭配佐金丸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因為使用了過多消食的藥物,導致肚子餓卻吃不下,精神逐漸衰弱。可以使用四君子湯,加入白芍、陳皮和薑汁炒黃連。如果感覺心裡空空的像肚子餓,但又不想吃東西,這時候不要給予食物,可以常服枳朮丸三分,搭配抑青丸一分。中脘如果有停飲,就會感到嘈雜;如果有宿食積滯,就會感到吞酸。因此經常會噯出腐敗的氣味,反酸水,甚至有些人早上會吐出幾口酸水,白天卻沒有什麼事,只是感覺胸膈處有酸熱感。這些都是因為中焦不清所導致。服用越鞠丸和佐金丸最為有效。婦女因為情緒鬱悶,常常會出現這種症狀,可以使用逍遙散,搭配佐金丸。如果因為腎肝陰虛,無法納氣歸元而出現嘈雜、噯氣、胸悶,脈象必定細澀無力。服用補中益氣湯或二陳湯等藥物無效時,可以在睡前服用四神丸,加入川黃連;早上則服用六味丸,加入沉香。
噯氣,都是因為胃中氣機阻塞,無法順暢宣通,向上衝逆而出。但如果是因為飲食過量,噯出的氣體像壞雞蛋的味道,就要仔細辨別是吃了什麼東西而導致的,然後進行消食導滯。也有可能是因為胃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而導致的,這種情況需要兼顧補益和消導,不能單純使用攻伐的藥物。
䭇,是因為胃中的津液和氣血枯竭而出現。如果平時經常出現䭇的感覺,這是反胃的徵兆,不可不注意。
2. 欠嚏
經云。腎為欠為嚏。氣鬱於胃。故欠生焉。胃足陽明之脈。是動。則病振寒。善伸數欠。二陽一陰發病。主驚駭。背痛。善噫善欠。
胃為二陽。腎為一陰。以胃虛氣鬱於中則為噫。腎虛經鬱於下則為欠。內經雖以欠隸諸胃。然必由少陰經氣下郁。不能上走陽明。胃氣因之不舒而頻呼數欠。以泄其氣。舒其經。若少陰氣不下應。胃氣雖虛。郁上泄。則但呼而不欠也。
人之嚏者。陽氣和利。滿於心。出於鼻。故為嚏。
金匱云。夫中寒家善欠。其人清涕出。發熱色和者善嚏。中寒。其人下利。以裡虛也。欲嚏不能。此人肚中寒。
中氣虛寒。不能上溫肺氣。則善呼。不能下引腎氣。則善欠。故呼欠。雖主胃氣不舒。實緣腎氣鬱伏所致。若中寒而加火迫津氣。或風激水液。皆清涕出。縱由士虛不能御邪之故。設兼客邪發熱。而色和善嚏者。此表氣尚強。逼邪
上走空竅也。亦有裡虛不能拒邪而為下利者。知其人必有陳寒。無陽氣以發越其邪。故欲嚏而不能也。
河間曰。嚏者鼻中因癢。而氣噴作於聲也。鼻為肺竅。癢為火化。外風欲入而內火拒格。故發為嚏。有嚏則風邪隨氣而散。不能入傷於經。是以傷風有嚏為輕。
石頑曰。內經金匱。雖有嚏欠之因。卻無方藥主治。守真以傷風有嚏為輕者。其人陽氣和利。雖有風邪。自能隨氣鼓散。可無藉於湯藥也。於此有人素蘊濕熱。加以客邪。鼻塞不聞香臭。服細辛、辛夷等藥百餘劑。每當微風。即嚏不已。三嚏之後。清涕如注。腦戶隱隱掣痛。
諸治罔效。因思金匱中寒家清涕善嚏之說。遂取鍾乳專溫肺氣之品。助以人參溫中。黃耆實衛。鹿茸固髓。黃牛腦和丸。空腹服三十丸。餌及兩月。數年之病。隨手而愈。
白話文:
[欠嚏]
經典說,腎臟的功能與打哈欠和打噴嚏有關。當胃部的氣不順暢時,就會打哈欠。胃屬於足陽明經脈,當它發生異常時,會出現發冷顫抖、喜歡伸懶腰和頻繁打哈欠等症狀。如果出現二陽一陰(指三條經脈陰陽失調)的病症,患者會感到驚恐害怕、背痛、經常噯氣和打哈欠。
胃屬於陽經,腎屬於陰經。當胃虛弱、氣滯留在胃中時,會出現噯氣;當腎虛弱、氣滯留在下部時,就會打哈欠。雖然《內經》將打哈欠歸因於胃,但實際上是由於少陰經的氣向下鬱積,無法向上運行到陽明經,導致胃氣不順暢而頻繁打哈欠,以發散和疏通氣機。如果少陰經的氣無法向下接應,即使胃虛弱、氣向上鬱積,也只會出現噯氣而不打哈欠。
人之所以會打噴嚏,是因為陽氣調和順暢,充滿於心臟,並從鼻子發出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身體受寒的人容易打哈欠,會流清鼻涕;如果同時發熱且臉色正常,則容易打噴嚏。如果身體受寒,出現腹瀉,表示體內虛弱,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這代表腹中有寒氣。
如果中焦的氣虛弱寒冷,無法向上溫養肺氣,就會經常噯氣;如果無法向下引導腎氣,就會經常打哈欠。因此,打哈欠和噯氣雖然主要與胃氣不順暢有關,但實際上是由於腎氣鬱積所導致的。如果身體受寒,又加上火邪迫使津液外泄,或者風邪激盪體內水液,都會流出清鼻涕。即使是由於脾虛不能抵禦邪氣所導致,如果同時出現外感邪氣、發熱且臉色正常、容易打噴嚏,則表示體表的正氣還算強盛,正氣將邪氣逼向頭面等空竅。也有體內虛弱而不能抵禦邪氣,導致腹瀉的情況,這表示患者體內有舊寒,缺乏陽氣來發散邪氣,所以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。
河間認為,打噴嚏是鼻子因為發癢,然後氣體從鼻腔噴出發出的聲音。鼻子是肺的孔竅,發癢是由於火熱所致,外來的風邪想要進入,但內部的火氣阻擋,所以就會打噴嚏。打噴嚏可以讓風邪隨著氣散發出去,無法侵入經絡。因此,感冒時能打噴嚏算是病情較輕的。
石頑認為,《內經》和《金匱要略》雖然提及了打噴嚏和打哈欠的原因,但沒有提出具體的治療方藥。守真認為感冒時能打噴嚏表示病情較輕,是因為患者陽氣調和順暢,即使有風邪,也能自行隨著氣機散發,不需要依靠湯藥治療。但是,如果患者本身體內有濕熱,又加上外感邪氣,導致鼻子不通、聞不到香臭,服用細辛、辛夷等藥物一百多劑,每次吹到微風就頻繁打噴嚏,打完三個噴嚏後,清鼻涕像水一樣流出來,頭部隱隱作痛,用各種方法治療都無效。後來他想到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身體受寒的人會流清鼻涕、容易打噴嚏,於是就用鍾乳等溫補肺氣的藥物,搭配人參溫補中焦,黃耆固表,鹿茸固精髓,以及黃牛腦髓做成的藥丸,空腹服用三十丸,連續服用兩個月,多年來的疾病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