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8)

1. 身重(解㑊)

經曰。肝虛腎虛腳虛。皆令人體重煩冤。

身重多屬於濕。宜用健脾行濕之劑。如除濕湯、滲濕湯、胃苓湯之類。虛人補中益氣加羌、防、茯苓、澤瀉。隨其攸利。仲景云。風濕脈浮身重。汗出惡風者。防己黃耆湯。夏月中風濕。身重如山。不能轉側。消暑十全散加羌活、蒼朮。腎著身體重。甘姜苓朮湯。

石頑曰。身重無非濕證。濕證多歸重於脾土。為脾病是矣。又腎為水臟。腎虛則邪水用事。故又主腎虛。至於肝虛。亦令人體重煩冤者。何也。蓋肝虛則不能勝土。土無風氣。亦必鬱熱上蒸而為病矣。然肝則重於煩冤。脾則重於腫重。腎則重於痿弱。不可不辨。

解㑊,尺脈緩澀。謂之解㑊。又云。腎脈太過。則令人解㑊。腎氣鬱熱。精不運而解惰。煩熱氣乏不欲言。此腎經虛熱有餘也。河間用利腎湯大謬。宜虎潛丸、清燥湯之類。肥人夏月多此。皆濕熱為患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,肝虛、腎虛、腳虛都會使人身體沉重、煩躁不安。

身體沉重多半屬於濕氣重的問題,應該使用健脾、去除濕氣的藥方,像是除濕湯、滲濕湯、胃苓湯之類的。體虛的人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羌活、防風、茯苓、澤瀉等藥材,依情況調整。張仲景說,風濕病造成脈象浮、身體沉重、出汗怕風的人,可以服用防己黃耆湯。夏天中風濕,身體沉重如山,無法翻身,可以服用消暑十全散,並加入羌活、蒼朮。腎著病造成身體沉重,可以服用甘姜苓朮湯。

石頑說,身體沉重不外乎是濕氣引起的,濕氣重多半與脾胃有關,也就是脾病。另外,腎是水臟,腎虛則會讓邪水作怪,所以也主因於腎虛。至於肝虛也讓人身體沉重、煩躁不安,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肝虛則無法制約脾土,脾土沒有風氣,也一定會鬱積熱氣向上蒸發而發病。然而肝虛主要會讓人煩躁不安,脾虛主要會讓人腫脹沉重,腎虛主要會讓人痿弱無力,這些必須仔細分辨。

所謂「解㑊」,是尺脈緩慢且不流暢,稱之為解㑊。也有說法是腎脈太過,就會使人解㑊。腎氣鬱積熱氣,精氣無法運行而懈怠,感到煩熱、氣虛、不想說話,這是腎經虛熱有餘的表現。金代醫家河間用利腎湯來治療是嚴重的錯誤,應該服用虎潛丸、清燥湯之類的藥方。肥胖的人在夏天常常會有這種情況,都是濕熱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