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4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0)

1. 脫肛(穀道癢痛)

難經云:「出者為虛,肛門之脫,非虛而何?」況大腸與肺為表裡,肺臟蘊熱則閉,虛則脫,須升舉而補之,慎不可用墜氣之藥。產育及久痢用力過多,小兒氣血未壯,老人氣血已衰,故多患此疾,是氣虛不能約束禁固也。大劑補中益氣湯為主,升麻須用醋煮。瀉痢後大腸氣虛。

肛門脫出,不腫不痛,屬氣血虛,補中益氣加伏龍肝;赤腫有痛,宜兼涼血祛風,加羌、防、芍藥;裡急下重有膿血,加木香、烏梅。大腸熱甚而脫,升麻湯加羌、防、芩、連。腸風下血而脫,人參胃風湯。老人虛人,用力過度而脫者,十全大補湯。腸胃燥澀,大便秘結,努掙太過,因而脫肛者,人參固本丸加槐角涼補以潤之。有腸頭作癢,即腹中有蟲。丈夫因酒色過度所致:大腸者,傳道之官;腎者,作強之官。蓋腎虛則泄母氣,肺熱則大腸不收,故成脫肛。治法:內服黃連犀角散,外用朴硝煎湯洗之。大腸虛而挾熱,肛門紅腫,槐花、槐角等分,羊血拌,炙熟為末,以酒送下。

大腸受熱則赤腫,受寒則白滑,皆能脫出,當審其因證。寒者,以香附、荊芥、胡蔥煎湯洗之;熱者,以五倍子、朴硝、白礬煎湯洗之;風熱,以荊芥、薄荷、朴硝煎湯洗之。緋赤腫痛,不可用熱湯熏洗,尤忌五倍子等酸澀收斂:湯氣蒸發,則愈腫愈痛。

宜熊膽磨水點之,或田螺去靨,入冰片少許,埋地一宿,化水點之。病勞人脫肛,骨肉相失,聲散嘔血,陽事不禁,夢寐交侵,呼吸不相從,晝涼夜熱者死;唾膿血者亦死。其脈不數而有根蒂,及頰不赤者生。小兒脫肛,鱉頭燒灰塗之。

穀道癢痛,多因濕熱生蟲,欲成痔瘻,宜以雄黃入艾綿燒煙燻之。治穀道蟲赤腫,或癢或痛,用杏仁搗作膏敷之,或炒令黃,以綿蘸,塗穀道中。外臺治下部蟲齧:杵桃葉一斛蒸之,令極熱,內小口器中,坐定熏之,蟲立死。治肛門腫痛,用木鱉子肉四五枚,研極細,沸湯泡洗,另用少許塗患處。

白話文:

[脫肛(穀道癢痛)]

根據古籍《難經》的理論,脫出的症狀屬於虛弱的表現。肛門脫垂的情況,若不是虛弱又是什麼呢?況且,大腸與肺臟在生理上相互影響,肺臟如果有熱毒會導致閉塞,虛弱時則易造成脫垂。治療上需提升和補充體力,千萬不可使用會使氣力下沉的藥物。分娩後、長期腹瀉用力過度、小孩氣血尚未完全壯盛、老年人氣血已經衰退,這些情況都容易引發此疾病。這是由於氣虛無法有效控制和固定器官造成的。主要治療方式是大量服用補中益氣湯,其中升麻必須用醋煮過,以便於消化。若是腹瀉後大腸氣虛,肛門脫出,無腫無痛,這屬氣血虛弱,可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伏龍肝。如果紅腫並伴隨疼痛,應同時使用清熱解毒和袪風的藥材,例如羌活、防風、芍藥。若是裏急後重伴有膿血,可加入木香、烏梅。大腸過熱導致的脫垂,可用升麻湯加上羌活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。腸風下血導致的脫垂,可以服用人參胃風湯。對於老年人或體質虛弱的人,因用力過度導致的脫垂,可服用十全大補湯。若腸胃乾燥,大便祕結,過度用力排便導致的脫肛,可以服用人參固本丸加上槐角,以涼補的方式潤滑腸道。如果腸頭瘙癢,可能是腹部有寄生蟲,多由過度飲酒或性行為引起。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,腎臟則是負責強化身體的器官。腎虛會洩漏母氣,肺熱會使大腸失去收縮能力,從而導致脫肛。治療上,內服黃連犀角散,外用朴硝煎湯清洗。大腸虛弱且夾雜熱氣,肛門紅腫,可用等量的槐花、槐角,與羊血拌合,烤熟後研成粉末,以酒吞服。大腸受熱會變紅腫脹,受寒會變白滑溜,兩種情況都會導致脫垂。治療前應先確定病因,如果是寒症,可以用香附、荊芥、胡蔥煎湯清洗;如果是熱症,可以用五倍子、朴硝、白礬煎湯清洗;如果是風熱,可以用荊芥、薄荷、朴硝煎湯清洗。如果紅腫疼痛,不可用熱水燻洗,特別要避免使用五倍子等酸澀的收斂藥物,因為熱氣會使病情更加嚴重。可用熊膽磨成水點在患處,或者將田螺去掉殼,加入少量冰片,埋在土裡一夜,待其化成水後再點在患處。對於勞累過度導致脫肛,骨肉分離,聲音嘶啞,嘔吐帶血,性功能失調,夢境頻繁,呼吸困難,白天涼爽夜晚發熱的患者,預後不佳,如果唾液中帶有膿血,同樣預後不佳。然而,如果脈搏不快且有根柢,以及臉頰不泛紅,則有可能康復。對於兒童脫肛,可用燒成灰的鱉頭塗抹患處。穀道癢痛,多由濕熱生蟲引起,可能形成痔瘡。應使用艾草綿裹著雄黃燒煙燻,以防止形成痔瘡。治療穀道蟲赤腫,或是癢痛,可以使用杏仁製成膏狀敷在患處,或炒至金黃色,用綿布蘸取後塗抹在穀道中。治療下部被蟲咬,可以將一斛的桃葉搗碎蒸熱,放入小口容器中,坐下燻蒸,蟲子會立即死亡。治療肛門腫痛,可以將四到五枚木鱉子肉研磨至極細,用沸水泡洗,另外用少量藥膏塗抹在患處。

2. 痔(漏)

內經曰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又曰:督脈生病,癃痔。或醉飽入房,精氣脫舍,其脈空虛,酒毒乘之,流注於脈;或淫極而強忍不泄,前陰之氣,歸於大腸而痔;或以藥固精,停留不化,流著篡間,從其所過肛門而為痔也。 其證有七:肛邊發露肉珠,狀如鼠乳,時出膿血,妨於更衣者,曰牡痔;肛邊腫痛,生瘡突出,腫五六日自潰,出膿血者,曰牝痔;肛邊生瘡,顆顆發㿔,癢而復痛,更衣出清血者,曰脈痔;腸內結核,痛而有血,寒熱往來,登溷脫肛者,曰腸痔;因便而清血隨下不止者,曰血痔;每遇飲酒發動,瘡痛流血,曰酒痔;憂恐鬱怒,立見腫痛,大便艱難,強力肛出而不收,曰氣痔。 名色種種,各當審其因而治之。其形有如蓮花、雞冠、核桃;或如牛乳、雞心、鼠乳、櫻桃之狀;或藏肛門之內,或突出於外。久而不瘥,變為瘻也。潰有血膿,都為熱甚;至若潰出黃水,則為濕熱矣。久而不愈,血氣衰弱,以致穿穴成漏。 又無痔而肛門左右,別有一竅,流出膿血者,俱當戒酒遠色,少勞茹淡方妙。立齋云:焮痛二便秘,宜清熱涼血潤燥疏風;若寒涼損中者,調養脾胃,滋補陰精;若漏而穿臀穿腸者,宜養元氣,補陰精;大便秘者,潤燥養血;肛門墜下作痛,瀉火除濕;或作癢者,祛風勝濕;腫痛小便不澀,瀉肝導濕。 若疝與痔俱患,用六味丸、補中益氣並進。痔證之方不一,東垣雖分濕熱風燥四治,大都不離盪滌瘀熱之藥,如蝟皮、皂角、檳榔、大黃、桃仁之類,在所必用。兼風毒則加羌、防、升、柴,甚則麻黃、藁本汗之;兼燥氣則加秦艽、當歸、黃耆;濕勝則加蒼朮、黃柏、澤瀉、茯苓;兼熱甚則加芩、連、郁李、生地;膿血則加甲片、歸尾;酒痔則加葛根、赤小豆、地、芍、苓、半;氣痔則加枳、橘、木香、紫蘇;食積則加黃連、枳實、曲、糵;痛極則加乳、沒;血多則加發灰;氣虛則加參、耆;血虛則加膠、艾。不必拘執古方也。 惟血痔諸藥不應,石煤、槐花,空心烏梅湯服神效。陳毓仁云:諸痔欲斷其根,必須枯藥,當實其竅,必戒房勞百日方妙。凡治內痔,先用通利藥盪滌臟腑,後以喚痔散填入肛門,其痔即出。欲用枯痔散,先以護痔膏圍護四邊好肉,然後上之。上枯藥後,色黑堅硬裂縫,則以落痔湯洗之。脫落後孔竅不收者,以生肌散摻之。至於穿腸久漏者,另有胡連追毒丸、黃連閉管丸主之。 諸痔及五癭六瘤,凡蒂小而頭大者,俱用煮線方治之。洗痔法:用生蚌劈開取水點,即用煮湯熏洗效。痔焮赤腫痛,以真熊膽研水點之,腫痛自消。點痔:用大螄螺一個挑去靨,入麝香、冰片少許,過一宿,化水點之。又法:用大蝸牛一個去殼,生銀杏肉一枚,同研爛,入冰片半分研勻,點上即收。

白話文:

內經有記載,若是飯後立即飽食,導致筋脈橫向鬆弛,會引起腸胃問題,形成痔瘡。另外,督脈如果生病,也會引發尿瀦留和痔瘡。或者醉酒飽食後進行房事,使得精氣流失,脈絡空虛,酒精毒素趁機進入,流注於脈絡中,或者性慾旺盛卻強忍不發洩,前陰部的氣血會逆流到大腸,形成痔瘡。或者服用固精藥物,導致血液滯留無法正常循環,積聚在肛門周圍,從而形成痔瘡。痔瘡大致可分為七種症狀:

  1. 肛門周圍出現像鼠乳般的肉珠。
  2. 疼痛並伴有膿血,影響日常生活的,稱為牡痔。
  3. 肛門周圍腫痛,生瘡突出,約五六天後自行潰破,流出膿血的,稱為牝痔。
  4. 肛門周圍長出顆粒,奇癢又疼痛,排便時有清血,稱為脈痔。
  5. 腸道內結核,伴有疼痛和出血,且排便時會脫肛的,稱為腸痔。
  6. 排便時有大量鮮血,且無法止住的,稱為血痔。
  7. 飲酒後痔瘡發作,疼痛並流血的,稱為酒痔。

憂慮、恐懼、鬱悶或憤怒等情緒會使痔瘡迅速腫痛,排便困難,強力排便後痔瘡脫出卻無法收回的,稱為氣痔。痔瘡種類繁多,需根據病因治療。痔瘡形狀各異,有的像蓮花、雞冠、核桃,有的像牛乳、雞心、鼠乳、櫻桃,有的藏於肛門內,有的突在外面。長期未能痊癒,可能會發展為瘻病。潰瘍部位有血膿,表示熱毒嚴重;若有黃水流出,則表示濕熱。若長期未能痊癒,血氣衰弱,最終可能導致穿孔形成瘻病。

若無痔瘡,肛門左右有其他孔竅,流出膿血,必須戒酒、遠離性生活,清淡飲食,才能達到治療效果。對於焮痛、便祕,應清熱涼血、潤燥疏風;若寒涼損傷中焦,應調理脾胃,滋補陰精;若瘻病穿臀穿腸,應滋養元氣,補充陰精;若大便祕結,應潤燥養血;若肛門下墜疼痛,應清熱除濕;若瘙癢,應祛風除濕;若腫痛且小便不順,應清肝利濕;若疝氣與痔瘡同時發生,可用六味丸和補中益氣湯共同治療。

治療痔瘡的方劑有很多,東垣雖分為濕熱、風燥四種治療方式,但基本上都會使用清除瘀熱的藥物,如蝟皮、皁角、檳榔、大黃、桃仁等。若兼有風毒,則加入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;若病情嚴重,可使用麻黃、藁本等發汗藥;若燥氣較重,則加入秦艽、當歸、黃耆;若濕氣過盛,則加入蒼朮、黃柏、澤瀉、茯苓;若熱度過高,則加入黃芩、黃連、郁李仁、生地;若膿血,則加入甲片、歸尾;若酒痔,則加入葛根、赤小豆、地黃、芍藥、茯苓、半夏;若氣痔,則加入枳實、橘紅、木香、紫蘇;若食積,則加入黃連、枳實、麥芽、神麴;若疼痛難忍,則加入乳香、沒藥;若出血量大,則加入發灰;若氣虛,則加入人參、黃耆;若血虛,則加入阿膠、艾葉。

對於血痔,若各種藥物無效,可使用石煤、槐花,空腹用烏梅湯送服,效果顯著。要根治痔瘡,必須使用枯藥使其萎縮,同時戒房事百日。治療內痔,首先使用通利藥物,清除腸胃中的污垢,然後使用喚痔散填塞肛門,痔瘡就會出來。使用枯痔散前,應先用護痔膏保護四周健康組織,然後再上藥。上藥後,若痔瘡變黑硬化,出現裂縫,可用落痔湯清洗。若痔瘡脫落後孔洞未收縮,可使用生肌散。

對於長期不癒的穿腸瘻病,可使用胡連追毒丸、黃連閉管丸治療。對於各種痔瘡及五癭六瘤,只要蒂部較小、頭部較大的,均可使用煮線方治療。清洗痔瘡,可使用生蚌劈開取水點滴,再用煮湯燻洗,效果顯著。對於紅腫疼痛的痔瘡,可將真熊膽研磨成水點滴,腫痛自然消除。另一方法是使用大螞螺一個,去掉殼,放入少量麝香、冰片,放置一夜,待其化水後點滴痔瘡,即可收縮。

對於瘻病,內經記載,陷脈形成瘻病,會滯留在肌肉腠理中,若瘡口未完全排出膿液,再加上七情四氣的影響,就會形成瘻病。初期,瘻口常呈淡紅色,或輕微腫脹,或有小結節;時間久了,瘻口上方會枯槁泛白,內部會腐爛發黑,產生惡臭,滋生蟲害。治療上,應補氣生血,外部使用黑附子末,唾液調和成餅狀,厚度如銅錢,用艾灸治療,根據瘻口大小調整灸炷大小,灸至微熱即可,不可使患者感到疼痛。灸後幹了就換新的,疲倦了就停止,第二天再灸,直到瘻口內部平復為止,同時還需常服補藥。

丹方治療痔漏,可使用多年的琉璃器皿,清洗乾淨後去除油膩,用火煅燒研細,用紅酒服用四錢,一般七天內瘻管就會自行消失。丹方中,使用鰾膠一味,炒熟研磨成粉,每天用一錢匙,砂糖調服,服用一段時間後,痔瘡就會自行萎縮脫落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降藥紙條捻進瘻管,用黑膏蓋住,瘻管就會自行脫落;或者用乾漆灰捻進瘻管,也會脫落;或者用生漆塗抹瘻管,也會脫落,因為生漆能破壞瘀血。一般而言,瘻瘡孔洞中多有惡臭物質,可用露蜂房、白芷、苦參煎湯,在無風的地方燻洗,每天三次,效果良好。

對於有痔漏的人,每天早晨食用狗肉,不要間斷,因為狗肉性溫,能補腎,腎主二便,一百天內瘻管就會自行消退,不用藥也能痊癒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土磚燒紅,放在罐中,用亂髮燒煙,每天燻洗二到三次,無論新舊痔瘡或瘻病,逐漸瘻管就會脫落乾枯,最終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