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7)

1. 消癉

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。使火在釜底。水火既濟。氣上熏蒸。肺受濕潤。而渴疾愈矣。或□。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。何也。曰。心肺位近。宜制小其服。腎肝位遠。宜制大其服。如上消中消。可以用前丸緩治。若下消已虛。大渴大燥。須加減八味丸料一斤。肉桂一兩。

水煎六七碗。恣意冰冷服之。熟睡而渴病如失矣。處方之制存乎人之變通耳。有等渴欲引飲。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。少頃復渴。飲亦不過若此。但不若消渴者之飲水□厭也。此是中氣虛寒。寒水泛上。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。故上焦一段。欲得水救。若到中焦。以水見水。

正其所惡也。治法。如面紅煩躁者。理中湯送八味丸。

喻嘉言曰。消渴之患。常始於微而成於著。始於胃而極於肺腎。始如以水沃焦。水入猶能消之。既而以水投石。水去而石自若。至於飲一溲一。飲一溲二。則燥火劫其真陰。操立盡之勢而成熇熇矣。內經有其論。無其治。金匱有論有治也。而集書者。採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。

後人不能決擇。斯亦不適於用也。蓋傷寒傳經熱邪。至厥陰而盡。熱勢入深。故渴而消水。及熱解則不渴。且不消矣。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。謹從內經擬議言之。經謂治消癉僕擊。偏枯痿厥。氣滿發逆。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。此中消之所由來也。肥而不貴。食弗給於鮮。貴而不肥。

餐弗過於饕。肥而且貴。醇酒厚味。孰為限量哉。久之食飲釀成內熱。津液乾涸。求濟於水。然水入尚能消之也。愈消愈渴。其膏粱愈無已。而中消之病成矣。夫既癉成為消中。隨其或上或下。火熱熾盛之區。以次傳入矣。上消者。胃以其熱上輸於肺。而子受母累。心復以其熱移之於肺。

而金受火刑。金者。生水而出高源者也。飲入胃中。遊溢精氣而上。則肺通調水道而下。今火熱入之。高源之水。為暴虐所逼。合外飲之水。建瓴而下。飲一溲二。不但不能消外水。且並素醞水精。竭絕而盡輸於下。較大府之暴注暴泄。尤為甚矣。故死不治也。至於胃以其熱由關門下傳於腎。

腎或以石藥耗其真。女勞竭其精者。陽強於外。陰不內守。而小溲渾濁如膏。飲一溲二。腎消之病成矣。故腎者胃之關也。關門不開。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。關門不閉。則無底止而為消渴。消渴屬腎一證。金匱原文未脫。其曰飲一斗溲一斗者。腎氣丸主之。於此蒸動精水。上承君火。

而止其下入之陽光。此正通天手眼。張子和輒敢詆之。既詆仲景。復諛河間。謂其神芎丸。以黃芩味苦入心。牽牛、大黃驅火氣而下。以滑石引入腎經。將離入坎。真得黃庭之秘。顛倒其說。阿私所好。識趣卑陋若此。又何足以入仲景之門哉。何柏齋消渴論中已辨其非。吾觀戴人吐下諸按中。

白話文:

消癉

用八味腎氣丸引導虛火回歸本位,使火在下腹部如同在鍋底燃燒,這樣水火才能互相協調。當氣往上蒸騰時,肺臟就能得到滋潤,口渴的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或許有人服用生地黃湯後,口渴依然沒有停止,這是為什麼呢?原因在於心臟和肺臟的位置靠近,藥的劑量應該減少;而腎臟和肝臟位置較遠,藥的劑量應該增加。像上消、中消這類病症,可以用之前的藥丸慢慢治療。如果屬於下消,已經很虛弱,而且非常口渴乾燥,就需要在八味丸的基礎上,加入一斤藥材,並加入一兩肉桂。

用水煎煮六七碗,放涼後隨意飲用,睡覺後口渴的病症就會消失。藥方的應用,關鍵在於人的變通。有的人口渴想喝水,但只喝一兩口就覺得不想喝了,過一會兒又覺得口渴,喝水的情況也和之前一樣。但這種口渴沒有消渴病那樣能喝水。這是因為中氣虛寒,寒水向上泛濫,把浮遊的虛火逼到咽喉和舌頭之間。所以上焦感覺需要水來解渴。如果水到了中焦,等於是以水遇水,反而會讓身體不舒服。治療方法是,如果面色發紅、煩躁不安,可以用理中湯送服八味丸。

喻嘉言說,消渴這個病,通常是由輕微發展到顯著,從胃開始到肺腎嚴重。剛開始,就像用水澆在被燒焦的地方,水下去還能消解。但到後來,就像用水潑在石頭上,水潑上去卻沒有任何作用。等到喝一口水就排一次尿,甚至喝一口水排兩次尿,那就是燥熱的火氣劫奪了身體的真陰,形成了迅速衰竭的趨勢。這就好像火勢旺盛一樣,這種情形《內經》有記載,但沒有治療方法。《金匱要略》有記載也有治療方法。但後世整理醫書的人,把《傷寒論》中厥陰經的消渴篇章湊合進來。

後人無法分辨清楚,所以不適合使用。因為《傷寒論》講的是熱邪傳到厥陰經就到了盡頭,熱勢很深,所以會口渴而大量喝水。等到熱邪解除,口渴自然會停止,也不會再大量喝水。這跟因累積的疾病而導致的消渴是不能相提並論的。謹慎地按照《內經》的說法來分析,經文說治療消癉、僕擊、偏枯、痿厥、氣滿發逆等病,這些都是富貴人家吃太多油膩食物所導致的疾病,這就是中消的由來。肥胖但不富貴,食物不新鮮;富貴但不肥胖,吃飯不過量;但既肥胖又富貴的人,大魚大肉,誰來限制他們的飲食呢?時間久了,吃喝導致體內產生熱,津液乾涸,所以需要水來滋潤,但喝水後還能被消耗掉。越消耗越口渴,他們吃油膩食物的習慣就越沒辦法停止,中消的疾病就這樣形成了。一旦這個病發展成了消中,就會隨著病情向上或向下,依次傳入火熱熾盛的區域。上消指的是,胃把熱傳輸到肺,導致肺也受到牽連。心又把熱傳給肺,導致肺受到火的傷害。肺是產生水並且是水流的上源。喝進去的食物,經過精氣的提煉,向上輸送,然後肺會調節水道往下輸送。現在火熱侵入,水源的水被強勢逼迫,加上外來喝進去的水,像從高處傾瀉下來一樣,導致喝一口水就排兩次尿。不但不能消除體外的水分,連身體原本儲存的水分精華,也都完全排泄出去。比大便的暴瀉還要嚴重,所以到了這種程度,就是不治之症了。至於胃把熱通過關門傳遞給腎臟,腎臟有的人用石藥耗損了真陰,有的因為過度勞累耗竭了精氣。陽氣浮在外面,陰氣不能固守在內,導致小便渾濁像膏一樣,喝一口水就排兩次尿,腎消的疾病就這樣形成了。所以腎是胃的關門,關門如果關閉不住,水無法排出,就會造成腫脹;如果關門關不住,水就會毫無節制地流失,造成消渴。消渴屬於腎的病症。《金匱要略》原文沒有遺漏,它說喝一斗水就排一斗尿,可以用腎氣丸治療。這個藥的原理是蒸動精水,使水向上承接君火,來阻止水分向下流失。這正是高明的治療方法。張子和竟然敢詆毀仲景,詆毀仲景後又去讚美河間,說他的神芎丸,用黃芩的苦味入心,牽牛和大黃把火氣往下驅趕,用滑石把藥引入腎經,使藥力從離卦進入坎卦,真正得到了黃庭的秘密。顛倒黑白,只按照自己的喜好,見識如此淺薄。又怎麼能夠理解仲景的醫學呢?何柏齋在《消渴論》中已經辨別了他的錯誤,我看戴人的吐下藥方也是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