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6)

1. 不能語

人有一生不能言者。此肺竅窒塞。腎氣不能上通於咽。如管鑰之固閉其竅。不能通呼吸之氣也。若因病而不能語者。惟中風傷寒暴病有之。近有顧允祥之婦。暴怒傷食。喘脹嘔逆不止。醫者誤認風邪。而與表藥。遂昏憒目瞪不語。呼之不省。乃求救於石頑。其脈六部澀伏。知為痰因氣閉所致。

本當因勢利導。探吐以通其竅。緣病家畏其吐劇。遂與導痰湯加菖蒲、遠志。一啜便能語言。更與前藥加檳榔、鐵落。得下而安。門人問曰。此病既當探吐。何下之亦能取效。因謂之曰。治病貴乎圓活。但得開通經絡。管鑰自空。設用橘皮濃煎。亦可探吐。參蘆濃煎。亦可灌吐。

薑汁、竹瀝。亦可取吐。在豐稔之家。局方至寶丹、牛黃丸、蘇合香丸。皆可取用。奚必拘於何藥方為合劑耶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天生就不能說話,這是因為肺的竅道被阻塞,腎氣無法向上通達到咽喉,就像管子上的鎖把竅道緊緊關閉一樣,導致呼吸之氣無法通過。如果因為生病而不能說話,通常只有中風、傷寒或突發疾病才會這樣。

最近有個顧允祥的妻子,因為突然大怒又吃太多,導致呼吸急促、腹脹、噁心嘔吐不止。醫生誤以為是風邪入侵,給她吃了發散表邪的藥,結果她反而昏迷、眼睛睜大、無法說話,叫她也沒有反應,只好來求助於石頑。石頑把脈後發現六脈都澀滯、沉伏,判斷是痰阻氣閉所引起的。

本來應該順著情況,用催吐的方式來打通竅道,但病人家屬害怕吐得太厲害,所以改用導痰湯加上菖蒲、遠志。結果病人喝了一口就能說話了。接著又在原來的藥方加上檳榔、鐵落,讓她排便後才康復。

學生問說:「這個病明明應該催吐,為什麼用瀉下的方法也能有效?」石頑回答說:「治病最重要的是靈活變通,只要能打通經絡,竅道自然就會暢通。就算用濃煎的橘皮,也可以催吐;濃煎的人參蘆,也可以用來灌吐;薑汁、竹瀝也都能催吐。對於富裕的人家來說,至寶丹、牛黃丸、蘇合香丸這些成藥也都可以使用,何必拘泥於一定要用哪一種特定的藥方呢?」

2. 消癉

經云。二陽結。謂之消。(二陽者陽明也。手陽明大腸主津。病消則目黃口乾。是津不足也。足陽明胃主血。熱則消穀善飢。血中伏火。乃血不足也。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。皆燥熱為病也。)癉成為消中。心移熱於肺。傳為鬲消。(鬲上煩渴。飲水多而善消。肺氣不化小便反少也。

)心移寒於肺。肺消。肺消者飲一溲二。死不治。(君火失政。則陰火乘之。故肺金雖有客熱消水。而下焦真陽失守。溲便反多。故死不治。)大腸移熱於胃。善食而瘦。謂之食㑊。(食㑊謂食移易而過。胃熱不生肌肉。津液內爍而消見於外也。若胃移熱於膽而食㑊。則有煩熱口苦之患矣。

)腎熱病者。先腰痛胻酸。苦渴數飲身熱。有口甘者。病名脾癉。五味入口。藏於胃。脾為之行其精氣。津液在脾。故令人口甘也。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。肥者令人內熱。甘者令人中滿。故其氣上溢。轉為消渴。治之以蘭。除陳氣也。熱中消中。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。石藥發癲。

芳草發狂。芳草之氣美。石藥之氣悍。二者其氣急疾堅勁。非緩心和人。不可以服。熱氣留於小腸。腸中痛。癉熱焦渴。則堅幹不得出。故痛而閉不通矣。消癉脈實大。病久可治。脈懸小堅。病久不可治。金匱云。男子消渴。小便反多。以飲一斗。小便一斗。腎氣丸主之。

腎主藏精以施化。若精泄無度。火動不已。則肺氣傷燥而思水。水入於胃。不得肺氣之化。不復上歸下輸。腎病則氣不約束調布。豈不飲一斗而出一斗乎。故用腎氣丸。全賴桂、附之辛溫。蒸發津氣。以潤臟腑百骸。豈云專補其腎哉。

脈浮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者。宜利小便發汗。五苓散主之。

此言水氣不化之渴。與渴欲飲水。水入即吐。名曰水逆之渴。證雖稍異。而水氣阻礙津液則一。故並宜五苓以輸散之。水散則津液灌溉。而渴自已耳。

渴欲飲水不止者。文蛤散主之。

文蛤治傷寒冷水潠灌。意欲飲水。反不渴者。是治表之水寒。今治裡熱而渴飲水不止者。亦取其鹹寒退火。有益水潤燥之功。一味而兩得之。若治心移熱於肺。傳為鬲消者尤宜。趙養葵云。上消者。舌上赤裂。大渴引飲。逆調論謂心移熱於肺。傳為鬲消者是也。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。

中消者。善食而瘦自汗。大便硬。小便數。癉成為消中者是也。以調胃承氣湯治之。下消者。煩躁引飲。耳輪焦乾。小便如膏。此腎消也。六味丸治之。古人治三消之法。詳別如此。余又有一說焉。人之水火得其平。氣血得其養。何消之有。其間調攝失宜。水火偏勝。津液枯槁。

以致龍雷之火上炎。熬煎既久。腸胃合消。五臟乾燥。令人四肢瘦削。精神倦怠。故治消之法。無分上中下。先治腎為急。惟六味、八味、加減八味。隨證而服。降其心火。滋其腎水。則渴自止矣。白虎與承氣。非其所治也。總之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元。遊於肺則為上消。遊於胃即為中消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,如果體內陽氣結聚,就叫做「消」。所謂的「二陽」,指的是陽明經。手陽明大腸經主管體內的津液,如果津液不足,就會出現眼睛發黃、口乾舌燥的症狀。足陽明胃經主管血液,如果體內發熱,就會出現容易餓卻又消瘦的情況,這是因為血液中潛藏火熱,導致血液不足。所謂的「結」,指的是津液不足,無法滋潤身體,都是因為燥熱引起的疾病。

當「癉」這種病發展成「消中」時,表示心臟的熱傳到肺部,就會變成「鬲消」。這種情況會讓人感到胸膈煩悶、口渴,喝很多水卻還是很快就想排尿,這是因為肺氣無法正常運化水分,導致小便反而變少。

如果心臟的寒氣傳到肺部,就會出現肺消的狀況,表現為喝一杯水就要排兩次尿,這種情況非常嚴重,無法治癒。這是因為心火失去正常的控制,導致陰火趁勢而起,肺氣雖然可以暫時幫助身體排除水分,但下焦的真陽卻失去守護能力,導致小便過多,因此是無法治好的。

大腸的熱傳到胃部,會出現吃很多卻變瘦的情況,這叫做「食㑊」,也就是食物很快就被消化,無法轉化成肌肉,體內的津液被消耗,所以外表看起來就會消瘦。如果胃的熱傳到膽,也會出現食㑊的症狀,但會伴隨煩躁、口苦的狀況。

如果腎臟發熱,會先出現腰痛、腿酸、口渴、頻繁喝水、身體發熱等症狀,有些人還會感到嘴巴甜甜的,這種情況叫做「脾癉」。食物進入胃後,會由脾來運化精氣,津液存在脾臟中,所以才會感到口中甜甜的。這種人通常喜歡吃甜食、肥膩的食物,而肥膩的食物容易使體內產生熱,甜食容易導致腹脹,所以體內的氣就會往上逆,轉變成消渴症。治療這種情況,可以用蘭草來去除體內的濁氣。

如果是體內有熱引起的消渴,就不能服用太過滋補的食物、香草或礦物類藥物。礦物類藥物可能會讓人癲癇,香草可能會讓人精神錯亂。香草的氣味美好,礦物類藥物的氣味則強烈。這兩種藥物的藥性都太過急躁,不適合體質虛弱的人服用。

熱氣如果停留在小腸,會引起腸道疼痛。如果熱毒太盛,導致津液枯竭,就會導致大便乾燥無法排出,引起疼痛和便秘。消渴的脈象如果摸起來比較強而有力,而且病程較長,還有機會治好;如果脈象摸起來像懸絲一樣細小而堅硬,而且病程較長,就無法治癒了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男性患有消渴,小便反而增多,喝一斗水就會排一斗尿,這種情況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。腎臟負責儲藏精氣並加以運化,如果縱慾過度,導致體內火氣過旺,就會傷到肺氣,導致肺燥而想要喝水。水進入胃後,無法被肺氣運化,就無法輸送到身體各處,也無法往下排出。如果腎臟出現問題,就無法約束調和身體的氣,所以才會出現喝多少水就排多少尿的情況。腎氣丸主要是依靠桂枝、附子的辛溫之性,來蒸發津液,滋潤臟腑和身體的各個部位,並非單純補腎的藥物。

如果脈象是浮脈,而且小便不順暢、身體微微發熱、又患有消渴,應該用利小便、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這是指體內水氣無法正常運化的消渴,這種情況與喝水就吐的「水逆」不同,雖然症狀有些差異,但都是因為水氣阻礙津液運化所造成的,所以都可以用五苓散來幫助體內水分的輸佈,當水氣散開後,津液就能滋養身體,口渴自然就會消失。

如果口渴想不停喝水,可以用文蛤散來治療。文蛤可以用來治療因為寒邪引起的傷寒,造成喝冷水卻不口渴的情況。現在要用文蛤來治療體內有熱又口渴的狀況,是取其鹹寒的特性,可以退火,達到滋潤燥熱的效果,一味藥就能達到兩種功效。這種情況也適合治療心臟熱傳到肺部,變成鬲消的狀況。趙養葵說,上消指的是舌頭紅裂、非常口渴,想要一直喝水,也就是《逆調論》中說的心臟熱傳到肺部,變成鬲消的情況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中消指的是吃很多卻變瘦、容易出汗、大便乾硬、小便頻繁,也就是癉變成消中的情況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下消指的是煩躁不安、一直想喝水、耳輪乾燥、小便像油脂一樣,這是腎消的狀況,可以用六味丸來治療。古人對於三消的治療方法,分辨得非常詳細。

我還有一個看法,當人體內的水火達到平衡,氣血得到滋養,就不會有消的症狀出現。之所以會出現消的狀況,是因為身體的調節失當,導致水火失衡,津液枯竭,使得體內像雷火一樣的火氣向上竄,長時間煎熬身體,導致腸胃功能失調,五臟乾燥,使人四肢消瘦、精神疲倦。所以治療消的原則,不論是上、中、下,都應該先治療腎臟,這是最重要的。可以使用六味丸、八味丸、或是加減八味丸等藥物,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服用,來降低心火、滋養腎水,口渴自然就會停止。白虎湯和承氣湯,並不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。總之,消的病因是下焦命門之火無法歸元,如果火氣遊走於肺部,就變成上消;如果火氣遊走於胃部,就變成中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