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18)
卷九 (18)
1. 消癉
從無有治消渴一案者。然以承氣治壯火之理,施之消渴,又無其事矣。故以下消之火,水中之火也,下之則愈燔;中消之火,竭澤之火也,下之則愈傷;上消之火,燎原之火也,水從天降可滅,徙攻腸胃,無益反損。
夫地氣上為云,然後天氣下為雨,是故雨出地氣。地氣不上,天能雨乎?故亟升地氣以慰三農;與亟蒸腎水以溉三焦;皆事理之必然者耳。
內經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。戴人謂膈消猶未及於肺;至心移寒於肺,乃為肺消。如此泥文害意,非能讀內經者也。要識心肺同居膈上,肺為嬌臟,移寒移熱,總之易入;但寒邪入而外束,熱邪入而內傳,均一肺消,而治則有分矣。
腎消之病,古曰強中,又謂內消,多因恣意色欲,或餌金石。腎氣既衰,石氣獨在,精髓失養,故常發虛陽,不交精出,小便無度,唇口乾焦。加減八味丸,用生脈散下。
千金云:有人苦熱不已,皆由服石所致。種種服餌,不能制止,惟朴硝煎,可以定之。
男子消渴,飲一斗,溲一斗者,腎氣丸。飲一溲二者難治。渴家誤作火治,涼藥亂投,促人生命,宜多服生脈散滋養之。
上焦蘊熱消渴,小便赤澀,清心蓮子飲。心膈有熱,久則引飲為消渴,名曰鬲消。胃滿煩心,津液短少,宣明麥門冬飲子。老弱之人大渴,易老門冬飲。消中能食而瘦。口舌乾枯,大渴引飲自汗,大便秘燥,小便頻數,蘭香飲子。煩熱大渴,引飲不止,脈大滑實,甘露飲子。胃熱口臭,煩渴引飲,面赤唇乾,氣口脈短滑者,瀉黃散。食已如飢,胃熱消穀,陽明脈盛,心火上行,面黃肌瘦,胸滿脅脹,小便赤澀,七味白朮散。心膈有熱消渴,咽乾面赤,生料固本丸加黃耆、甘草、石斛、澤瀉、枇杷葉。
脈浮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,或渴飲水多停蓄不散,心下轆轆有聲,小便不利者,並宜五苓散。若熱渴不止,加人參。
三消久而小便不臭,反作甜氣,此脾氣下脫,為病最重。七味白朮散。有溺桶中浮在面上如豬脂濺在桶邊,或如柏油者,此腎虛不能約制,脾胃之膏液下流,用白朮散、腎氣丸,可救十之一二。
脾消之證,飲食入腹,如湯沃雪,隨小便而出,出於溷僻溝渠,皆旋結如白。肌膚日消,用熱藥則愈甚,用涼藥則愈虛,不能起止,精神恍惚,口舌焦乾,或陽強興盛,不交而泄,不久當斃。
孫真人云:消渴之人,愈與未愈,常須思慮有大癰。何者?消渴之人,必於大骨間發癰疽而卒,所以專慮發大癰也。
〔診〕石頑曰:經言消癉脈實大,病久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見消證脈顯實大,為證脈相符,雖久可治;若見懸小而堅,不但脈不應病,且真臟發露,其可療乎?設消證脈小,而不至於虛懸堅勁,又當從仲景腎氣丸正治矣。然歷診消癉之脈,無有不帶數象者;但須察浮數沉數。
白話文:
從來沒有人能治好消渴這個病。但是,用承氣湯治療火氣旺盛的道理,用在消渴病上,是不對的。所以,用來降火的,像是下焦的火,其實是水中的火,用藥物去瀉火,反而會燒得更旺;中焦的火,像是枯竭的池塘,用藥物去瀉火,反而會更加傷害身體;上焦的火,像是燎原的野火,雖然可以從天上降雨來撲滅,但如果只攻擊腸胃,不但沒有幫助,反而會造成損害。
地氣上升形成雲,然後天氣下降形成雨,所以雨水是從地氣來的。如果地氣不上升,天怎麼會下雨呢?所以要趕快提升地氣來安慰農民,同時也要趕快蒸發腎水來灌溉三焦,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。
《內經》說,心臟的熱傳到肺部,會變成鬲消。戴人認為,鬲消還沒到肺部的程度,如果心臟的寒傳到肺部,才會變成肺消。這樣死板地解釋文字會誤解意思,不是真正讀懂《內經》的人。要知道心和肺都在橫膈膜之上,肺臟很嬌弱,容易受到寒邪或熱邪侵入。只是寒邪侵入時會向外束縛,熱邪侵入時會向內傳播,都會造成肺消,但治療方法就要區別開來。
腎消這個病,古時候叫做強中,又叫做內消,大多是因為過度沉迷於性慾,或是吃了金石藥物,導致腎氣衰弱,金石之氣卻留在體內,精髓失去滋養,所以常常出現虛陽亢盛的症狀,沒性交卻精液自流,小便次數過多,嘴唇和口舌乾焦。可以用加減八味丸,配合生脈散一起服用。《千金方》說,有人發熱不止,都是因為吃了金石藥物引起的,各種藥物都無法抑制,只有朴硝煎才能有效。
男子消渴,喝一斗水,就排出一斗尿的,可以用腎氣丸治療;如果喝一斗水,排出兩斗尿的,就很難治癒。消渴病人如果誤用火熱的病來治療,亂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加速死亡,應該多服用生脈散來滋養身體。上焦蘊積熱氣引起的消渴,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,可以用清心蓮子飲治療;心胸膈膜有熱,時間久了會因為口渴而一直喝水,造成消渴,叫做鬲消,如果胃脹滿且心煩,津液不足,可以用宣明麥門冬飲子治療;年老體弱的人口渴嚴重,可以用易老門冬飲治療。
消中症狀是能吃但卻消瘦,口舌乾燥,非常口渴,一直喝水,容易出汗,大便乾燥,小便次數頻繁,可以用蘭香飲子治療;如果煩熱口渴,一直喝水,脈象洪大滑實,可以用甘露飲子治療;如果胃熱口臭,煩渴一直喝水,臉色紅赤,嘴唇乾裂,氣口脈短而滑,可以用瀉黃散治療;如果吃完飯又覺得餓,胃熱導致食物消化太快,陽明脈強盛,心火上行,臉色發黃,肌肉消瘦,胸部腹部脹滿,小便赤澀,可以用七味白朮散治療;心胸膈膜有熱引起的消渴,咽喉乾燥,臉色發紅,可以用生料固本丸加黃耆、甘草、石斛、澤瀉、枇杷葉。如果脈象浮,小便不暢,發燒但又微熱引起的消渴,或是口渴喝水太多而積聚在體內,不能散開,心下有聲音,小便不暢,都適合用五苓散治療,如果口渴不止,可以加人參。
三消病久了,小便反而沒有臭味,反而有甜味,這是脾氣下陷脫落,病情最為嚴重,可以用七味白朮散治療。如果尿桶中有油脂浮在表面,像豬油濺在桶邊,或是像柏油一樣,這是腎虛無法約束,脾胃的精液下流,可以用白朮散或腎氣丸來治療,或許可以救回十分之一二的性命。
脾消的症狀是,食物吃進肚子,像熱湯潑在雪上一樣,隨即隨著小便排出,排泄物中甚至會看到像白色的絮狀物。肌肉日漸消瘦,用熱藥會讓病情更加嚴重,用涼藥會讓身體更加虛弱,導致無法站立或行走,精神恍惚,口舌焦乾,或是有陽痿的現象,沒有性交卻精液自流,很快就會死亡。
孫真人說,患有消渴病的人,無論病情有沒有好轉,都要時常注意有沒有長出大癰,因為消渴病人常常會因為大骨節處長出癰疽而死,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有沒有長出大癰。
[診斷] 石頑說,《內經》說,消癉的脈象是實大,病久還可以治療;脈象是懸小且堅硬,病久就無法治療了。看到消渴病人的脈象顯得實大,表示脈象和病情相符合,即使病很久還可以治療。如果看到脈象懸小而堅硬,不僅表示脈象和病情不符合,而且真臟之氣也顯露出來,這樣還能治好嗎?
假設消渴病人的脈象細小,但沒有虛弱、懸浮、堅硬的程度,應該按照張仲景腎氣丸的方法來治療。但歷來診斷消癉病的脈象,沒有一個不帶有數脈的徵象,只是要仔細觀察數脈是浮在表面還是沉在底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