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九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9)

1. 消癉

在左在右。尺甚寸甚。及有餘不足。兼見何脈。而為審治。又須詳南北風土之強弱。病人稟氣之厚薄。合脈象而推之。庶幾無虛虛之誤矣。大抵北人消癉。脈多沉石滑數。以北方寒水司權。且素食煤火。腎氣多厚。故用劉張寒瀉之法。往往獲效。然間有恃力作強。以水為事。

乃致虛陽不守。封藏不固。而見右尺數大。為下消者。亦有真陰耗竭。腎氣不升。肺臟枯燥。而見寸口數盛。為上消者。又有竭力房室。服食慓悍。火土太強。恣意飲啖。而見氣口動滑。為中消者。又不可限以風土。急須導火壯水。除陳氣等法。若大江以南。木氣始生之界。

患消癉者。從無沉石之脈。即有滑數。按之必濡。多有尺內見弦。及氣口命門大數。或兩寸浮滑者。以東南水土孱薄。虛陽屬動。腎水易虧。當確遵金匱東垣養葵。猶恐不及。況可效用劉張之法乎。至若庾嶺而南。消癉之脈。亦絕無沉石之候。多見浮大數盛。外示有餘。中實不足。

以其陽氣泄而不藏。腎氣溢而不滿。故其治僅可用辛涼以清其熱。甘寒以滋其陰。若辛熱導火。苦寒瀉氣等藥。總無於預也。至於臨病審察。又當隨左右尺寸之太過不及。而為決斷。太過見於寸口。多為氣病。不及見於尺內。多為腎虛。又在左偏弦。為精髓受傷。在右偏旺。

為虛陽發露。然其邪皆自內發。故表證表脈絕少。即金匱五苓散一條。亦是水氣不化。津液不行而渴。故顯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之證。見消癉雖有浮脈。亦是客邪為患。非此證之本脈。故特表而出之。

石頑治太學趙雪訪。消中善食。日進膏粱數次。不能敵其飢勢。丙夜必進二餐。食過即昏昏嗜臥。或時作酸作甜。或時夢交精泄。或時經日不飲。或時引飲不徹。自言省試勞心所致。詢其先前所服之藥。屢用安神補心。滋陰清火。俱不應。延至麥秋。其證愈劇。始求治於石頑。

察其聲音。濁而多滯。其形雖肥盛色蒼。而肌肉綿軟。其脈六部皆洪滑而數。惟右關特甚。其兩尺亦洪滑。而按之少神。此腎氣不充。痰濕挾陰火泛溢於中之象。遂與加味導痰加蘭香。數服。其勢大減。次以六君子合佐金。枳實湯泛丸服。後以六味丸去地黃。加鰾膠、蒺藜。

平調兩月而康。又治朔客白小樓。中消善食。脾約便艱。察其形。瘦而質堅。診其脈。數而有力。時喜飲冷氣酒。此酒之濕熱內蘊為患。遂以調胃承氣三下。破其蘊熱。次與滋腎丸數服。滌其餘火而安。

又治粵客李之籓。上消引飲。時當三伏。觸熱到吳。初時自汗發熱。煩渴引飲。漸至溲便頻數。飲即氣喘。飲過即渴。察其脈象。惟右寸浮數動滑。知為熱傷肺氣之候。因以小劑白虎加人參。三服。其勢頓減。次與生脈散。調理數日而痊。

白話文:

消癉

消癉病症,病位可能在左邊或右邊。診脈時,要分辨尺脈比較明顯還是寸脈比較明顯,以及脈象是偏於有餘還是不足。這些脈象分別代表什麼,需要仔細判斷才能進行治療。此外,還需要考慮南北方氣候環境的差異、病人本身體質的強弱,結合脈象一起分析,這樣才能避免虛證當實證治的錯誤。

總的來說,北方人患消癉,脈象大多是沉、實、滑、數。因為北方寒冷,腎氣比較充足,而且北方人飲食多為粗食,喜歡燒煤,所以腎氣通常比較厚實。因此,使用劉河間、張從正等醫家主張的寒涼瀉火的方法,往往能取得效果。但也有一些人仗著自己體力強健,喜歡從事勞動工作,導致虛陽無法固守,封藏功能不佳,出現右尺脈數而大的情況,屬於下消(小便過多)的表現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真陰耗竭,腎氣無法上升,導致肺臟乾燥,出現寸脈數盛的情況,屬於上消(飲水過多)的表現。另外,還有人因為房事過度、服用過於猛烈的藥物、火氣太旺、飲食無節制,導致氣口脈滑動,屬於中消(飲食過多)的表現。所以,不能只考慮地域差異,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,採用引火歸元、滋養腎水、清除體內舊有的不良氣等方法治療。

至於長江以南,屬於木氣開始生發的地方,患消癉的人,脈象很少有沉實的,即使出現滑數,按下去也是濡軟無力的。多數情況是尺脈出現弦脈,以及氣口、命門脈數而大,或者兩寸脈浮而滑。這是因為東南地區水土較為薄弱,虛陽容易妄動,腎水容易虧虛。因此,應該嚴格遵循《金匱要略》和李東垣的養陰理論,都恐怕來不及,更何況是使用劉河間、張從正的寒涼瀉火方法呢?到了嶺南一帶,患消癉的人,脈象更是沒有沉實的表現,多數是浮、大、數,外表看起來像是有餘,實際上體內卻是不足,這是因為陽氣外泄而無法固守,腎氣外溢而無法充盈。因此,治療只能用辛涼藥物來清熱,甘寒藥物來滋陰。而辛熱的導火藥物,苦寒的瀉氣藥物,都是不適合的。

至於臨床診斷,還需要根據左右兩側寸、尺脈的盛衰情況來判斷。寸脈過盛,多數是氣病;尺脈不足,多數是腎虛。左邊脈象偏弦,是精髓受損;右邊脈象偏旺,是虛陽外露。但這些病邪都是從內部產生的,所以幾乎沒有表證或表脈。即使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的五苓散條文,也是因為水氣不能化生,津液運行不暢而導致口渴,因此才會出現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消渴等症狀。消癉病雖然也可能出現浮脈,但那是因為有外邪侵襲,並非此病本身的脈象特徵,所以特別提出來加以說明。

石頑曾經治療太學趙雪訪的病例,他患有消中病,食慾特別旺盛,每天要吃很多肥甘厚味的食物,但仍然無法滿足飢餓感。到了半夜,還必須吃兩頓飯,吃完就昏昏欲睡。有時候會覺得嘴裡發酸或發甜,有時候會做夢遺精,有時候整天不喝水,有時候又大量飲水,卻無法解渴。他自己說是考試期間勞累所致。問他之前吃的藥,都用的是安神補心、滋陰清火的藥物,都沒有效果。到了夏天,病情更加嚴重,才來找石頑治療。

石頑觀察他的聲音,發現渾濁不清,說話遲緩。雖然形體肥胖,面色蒼白,但肌肉鬆軟無力。脈象是六部都洪滑而數,尤其是右關脈更為明顯,兩尺脈也洪滑,但按下去卻沒有力量。這是腎氣不足,痰濕夾雜陰火上泛的表現。因此,石頑開了加味導痰湯合蘭香散的藥方,吃了幾副藥後,病情就明顯減輕。接著,又用六君子湯合佐金丸、枳實湯做成藥丸讓他服用。最後,用六味丸去除地黃,加入鰾膠、蒺藜等藥物,調養了兩個月就痊癒了。

石頑還治療過一位北方來的客人白小樓,他患有中消,食慾旺盛,大便乾結。石頑觀察他的體形,發現他雖然瘦弱,但肌肉結實。診脈時,發現他脈數而有力,而且平時喜歡喝冷飲和烈酒。這是因為酒的濕熱內蘊造成的。因此,石頑先用調胃承氣湯瀉下三次,清除體內的蘊熱,接著又用滋腎丸治療,清除剩餘的火邪,病就好了。

石頑還治療過一位廣東來的客人李之籓,他患有上消,總是口渴想喝水。當時正值三伏天,他到吳地後,因為暑熱而出現自汗、發熱、煩渴、大量飲水等症狀,逐漸地小便次數也增多。喝了水就喘氣,喝過水後又會口渴。石頑診脈,發現他的右寸脈浮數而滑動,判斷是熱邪傷了肺氣。因此,石頑先開了小劑量的白虎加人參湯,吃了三副藥後,病情就明顯減輕。接著,又用生脈散調養了幾天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