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16)
卷五 (16)
1. 吐血
淫溢而下也。脈細有寒者。升陽除濕防風湯。脈數有熱者。去二術加黃連、當歸、甘草。腸風下血。以劉寄奴半兩。芽茶一兩。墨灰三錢為散。分三服。烏梅湯送下。其血立止。後宜多服歸脾湯調理。腸風下血。其血另作一派濺出。遠射四散如篩。腸中作痛。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。
人參敗毒散。不應。用升陽除濕和血湯。宿有血證。因時熱下紫黑血。乃濕毒腸澼。陽明少陽經證也。升陽益腎湯。下血久而不已。面色痿黃。下元虛憊者。四君子加黃耆、歸、芍。下斷紅丸。虛甚。十全大補湯去茯苓加防風。潔古云。下血。防風為上使。黃連為中使。地榆為下使。
千金云。先見血後見便為遠血。宜服黃土湯。先見便後見血為近血。宜服赤小豆當歸散。(金匱以先便後血為遠血。先血後便為近血。傳寫之誤。因胃中受冷不能統血。失其營運而下。故宜黃土湯溫之。若大腸受熱不能攝血。營行過疾而下。故宜赤小豆當歸散清之。)色鮮紫者為熱傷陰絡。
槐花炒研。米湯服之。槐角煎膏尤妙。色稀淡者為脾虛。一味白朮。米湯丸服。色瘀晦者為積血。以亂髮二兩。紅花四兩。入煬成罐中煅過。去紅花灰。止用發灰。研細分三服。空心炒黑地榆煎湯送下。三日必效。下血雖曰大腸積熱。亦當分虛實。不可純用寒涼。必加辛散為主。
久之不愈。宜理胃氣。兼升舉藥。故大便下血。多以胃藥收功。不可徒用苦寒也。戴復庵曰。色鮮紅為熱。色瘀淡為寒。寒血因腸胃受冷。營行失度而下。四物加炮薑、炙甘草。熱血因熱毒之氣。蘊於腸胃。或飲酒過度。及啖炙爆所致。四物加茜根、槐花、酒黃連、炒黑山梔之類。
因冷飲中寒。或雜食生冷。血為寒凝而下。必腹痛色晦淡。宜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連。陰結便血者。厥陰肝血內結。不得陽氣統運。滲入腸間而下。非謂陰寒內結也。補中益氣倍黃耆加炮姜。上二證。諸家悉採寶鑑平胃地榆湯、結陰丹。從無言及其非者。敢力正之。內傷瘀血。
胸脅小腹急痛。桃仁承氣湯、代抵當湯。隨痛之高下選用。大黃俱宜童便浸透。更用韭汁制。虛人。可略加桂、附二三分。若瘀滯色晦不鮮者。久當用溫血藥。始得奏效。血枯大便燥結而下鮮紫血者。此大腸燥結而下也。一味槐角膏涼潤之。又方。真麻油衝入腐花。空腹食之。
三日即愈。腸風便血。一味旱蓮花。濃煎蔥白湯過口。一服立效。又方。治腸風便血。劉寄奴半兩。松蘿茶一錢。烏梅肉一枚。煎服效。中蠱臟腑敗壞。下血如雞肝。如爛肉。心腹絞痛者是也。治用馬藺根末。水服方寸匙。隨吐而出。
李士材治一人。患腸風下血。久用四物、芩、連、槐花之屬。屢發不止。面色痿黃。診其脈。惟脾部浮而緩。此土虛而風濕交乘也。遂用蒼朮三錢。茯苓、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各一錢。四劑而血止。改用十全大補湯。調理而愈。石頑治吳興韓晉度春捷錦旋。患腹痛泄瀉下血。
白話文:
吐血
吐血是因為血從上溢出到下面。如果脈象細微且有寒象,就用升陽除濕防風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急促且有熱象,則在原方基礎上去掉白朮和蒼朮,加入黃連、當歸和甘草。
腸風下血,可以用劉寄奴半兩、芽茶一兩、墨灰三錢,研磨成散劑,分三次服用,用烏梅湯送服,出血很快就能止住。之後應該多服用歸脾湯調理身體。腸風下血,出血時會像噴濺一樣,四處飛散,如同篩子灑出的水滴。同時腸道會疼痛,這是陽明經的氣衝熱毒所引起的。
如果服用人參敗毒散無效,就改用升陽除濕和血湯。如果本身有出血的病史,又因為天氣炎熱而排出紫黑色的血,這是濕毒引起的腸澼,是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症,應該用升陽益腎湯治療。如果下血很久都沒有停止,導致臉色萎黃、下元虛弱,則使用四君子湯,再加入黃耆、當歸和白芍。另外可以服用下斷紅丸。如果虛弱嚴重,就用十全大補湯,去掉茯苓,加入防風。
潔古說,治療下血,防風是引導藥性向上走的上使藥,黃連是引導藥性到中間的中使藥,地榆是引導藥性向下走的下使藥。
《千金方》說,先看到血再看到大便,是遠血,應該服用黃土湯。先看到大便再看到血,是近血,應該服用赤小豆當歸散。(《金匱要略》裡說先便後血是遠血,先血後便為近血,這是傳寫時的錯誤。因為胃中受寒,不能統攝血液,導致血液失去正常運行而下泄,所以應該用黃土湯來溫暖胃。如果是大腸受熱,不能攝住血液,導致血液運行過快而下泄,就應該用赤小豆當歸散來清熱。)如果血色鮮紫,是熱邪損傷陰絡所致。
可以用槐花炒後研磨成粉,用米湯送服。用槐角煎成膏效果更好。如果血色稀薄淡,是脾虛引起的,可以用單味白朮研磨成粉,用米湯做成藥丸服用。如果血色瘀暗,是體內有積血。可以用亂髮二兩,紅花四兩,放入瓦罐中煅燒,去掉紅花灰,只用頭髮灰,研磨成粉,分三次空腹服用,用炒黑的地榆煎湯送服,三天必定見效。雖然說下血多是因為大腸積熱,但也要區分虛實,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,必須以辛散藥為主。
如果久治不癒,應該調理胃氣,同時使用能提升陽氣的藥物。所以治療大便下血,多半用調理胃的藥物就能見效,不能只用苦寒藥。
戴復庵說,如果血色鮮紅,是熱證;如果血色瘀淡,是寒證。寒血是因為腸胃受寒,導致血液運行失常而下泄,可以用四物湯加炮薑和炙甘草來治療。熱血是因為熱毒之氣鬱積在腸胃,或是飲酒過度、食用烤炸食物所致,可以用四物湯加茜草根、槐花、酒黃連、炒黑山梔等藥來治療。
因為喝了冷飲、受了寒,或是吃雜了生冷食物,導致血液因寒凝結而下泄,一定會腹痛且血色晦暗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,加倍炮姜,再加入酒黃連。如果是陰結便血,是因為厥陰肝經的血液在體內鬱結,無法得到陽氣的統攝和運行,滲入腸道而下泄,並不是陰寒內結。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黃耆,再加入炮姜。以上兩種情況,很多醫家都採用《寶鑑》中的平胃地榆湯和結陰丹,沒有人指出其中的錯誤,我在此大膽糾正。如果是內傷導致的瘀血,
出現胸脅、小腹急痛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或代抵當湯,根據疼痛的位置來選擇。大黃最好用童子尿浸泡過,再用韭菜汁處理。虛弱的人,可以稍微加入桂枝或附子二三分。如果瘀血停滯,血色晦暗不鮮,應該長期服用溫血藥,才能見效。如果是血枯導致大便乾燥、結塊,並排出鮮紫色的血,這是大腸乾燥結塊所導致,可以用單味槐角膏來涼潤腸道。另外,可以用麻油衝泡腐花,空腹食用,三天就能好轉。
腸風便血,可以用單味旱蓮花,濃煎後用蔥白湯送服,服用一次就能見效。另外,治療腸風便血,可以用劉寄奴半兩、松蘿茶一錢、烏梅肉一枚,煎服有效。
如果中蠱導致臟腑敗壞,下血像雞肝一樣,又像爛肉一樣,而且心腹絞痛,就要用馬藺根末,用水送服一勺,隨即會吐出。
李士材治療一個人,患有腸風下血,長期服用四物湯、黃芩、黃連、槐花等藥物,病情反覆發作,而且臉色萎黃。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只有脾脈浮而緩,這是脾虛且風濕交乘所致。於是使用了蒼朮三錢,茯苓、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各一錢,服用四劑後血就止住了,然後改用十全大補湯來調理身體,就痊癒了。石頑治療吳興韓晉度春天時腹痛、腹瀉、下血的病症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