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15)
卷五 (15)
1. 溲血
經云。胞移熱於膀胱。則癃溺血。可知溺血之由。無不本諸熱者。多欲之人。腎陰虧損。下焦結熱。血隨溺出。脈必洪數無力。治當壯水以制陽光。六味加生牛膝。溺血不止。牛膝一味煎膏。不時服之。有氣虛不能攝血者。玉屑膏最妙。方用人參、黃耆等分為末。以白萊菔切片蜜炙。
不時蘸末食之。豈非虛火宜補宜緩之意歟。然痛屬火盛。則謂之血淋。不痛屬虛。謂之溲血。二者不可不辨。溲血。先與導赤散加桂、苓作湯。若服藥不效。此屬陰虛。五苓散加膠、艾。下四味鹿茸丸。小便自利後有血數點者。五苓散加桃仁、赤芍。暴病脈滑實者。加大黃、滑石、甘草、延胡索下之。
溲血日久。元神大虛而挾虛熱。所下如砂石而色紅。有如石淋之痛。神砂妙香散加澤瀉、肉桂。病久滑脫者。去黃耆、山藥、桔梗、木香。加煅飛龍骨、益智仁。即王荊公妙香散。虛寒。以此湯吞四味鹿茸丸。老人溲血。多是陰虛。亦有過服助陽藥而致者。多難治。惟大劑六味丸加紫菀茸作湯服之。
咳而溲血脫形。脈小勁而搏。逆也。溲血日久。形枯六味加五味子作湯。另用肉桂末三錢。飛羅麵糊。分三丸。用煎藥調下。甫入喉。其血頓止。少頃。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。自此數年之患。絕不再發。
白話文:
經典提到,如果子宮將熱量轉移到膀胱,就會導致尿血和排尿困難。由此可見,尿血的原因,大多都跟熱度過高有關。對於那些性生活過度的人,腎臟的陰氣會受損,下焦會產生熱結,導致血液隨著尿液排出,脈搏會顯得強烈且頻率快,但力量不足。治療上,應通過滋養腎陰來抑制過旺的陽氣,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生牛膝。如果尿血現象持續不止,單獨用牛膝熬製成膏狀,隨時服用。對於因氣虛無法控制血液的人,玉屑膏最有效。配方為人參和黃耆,份量相等,研磨成粉末,用白蘿蔔片沾著蜂蜜烤熟。
隨時食用沾有粉末的蘿蔔片。這不正是虛火應該被補充和緩解的意思嗎?然而,如果伴有疼痛,那就是血淋,不伴有疼痛,則稱為尿血。這兩種情況必須區分開來。對於尿血,首先使用導赤散加上肉桂、茯苓做湯。如果服藥後無效,這就屬於陰虛,可以用五苓散加上阿膠、艾草,再輔以鹿茸丸。如果小便後出現幾滴血,則用五苓散加上桃仁、赤芍。對於突然發病,脈搏滑實的人,加大黃、滑石、甘草、延胡索進行治療。
對於長期尿血,元神極度虛弱並伴隨虛熱,排泄物像砂石且呈紅色,並伴有類似石淋的疼痛,可以用神砂妙香散加上澤瀉、肉桂。對於長期病痛導致身體滑脫的人,去掉黃耆、山藥、桔梗、木香,加入煅燒的龍骨粉和益智仁,這就是王安石的妙香散。對於虛寒的人,可以用這湯送服鹿茸丸。對於老年人尿血,多是因為陰虛,也有因過度服用助陽藥導致的,這種情況往往很難治療,唯有大量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紫菀茸,煮成湯服用。
咳嗽且尿血,身形憔悴,脈搏微弱且搏動,這是病情逆轉的徵兆。長期尿血,身形枯槁,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上五味子煮成湯。另外,可以用三錢的肉桂末,加上飛羅麵糊,分成三粒藥丸,用煎好的藥湯送服。剛入口,血流立即停止。不久,從口鼻排出幾個血塊,然後病情痊癒。自此,數年的困擾,再也沒有復發。
2. 吐血
(嘔血,唾血,咳血,咯血,血溢,九竅出血)
繆仲淳曰。吐血有三訣。宜行血。不宜止血。血不循經絡者。氣逆上壅也。行血則循經絡。不止自止。止之則血凝。血凝則發熱惡食。病日痼矣。宜補肝。不宜伐肝。經曰。五臟者。藏精氣而不瀉者也。肝主藏血。吐血者。肝失其職也。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。伐肝則肝虛不能藏血。
血愈不止矣。宜降氣。不宜降火。氣有餘便是火。氣降則火降。火降則氣不上升。血隨氣行。無溢出上竅之患矣。降火必用寒涼之劑。反傷胃氣。胃氣傷。則脾不能統血。血愈不能歸經矣。今之療吐血者。大患有二。一則專用寒涼之味。如芩、連、山梔、四物、知、柏之類。
往往傷脾作瀉。以致不救。一則專用人參。肺熱遠傷肺。咳嗽愈甚。亦有用參而愈者。此是氣虛喘嗽。氣屬陽。不由陰虛火熾所致。然亦百中一二也。劉默生曰。吐血一證。人惟知氣逆血溢。火升血泛。不知血在臟腑。另有膈膜隔定。其血不能滲溢。夫膈膜者。極薄極脆。凡有所傷則破。
破則血溢於上矣。故有陽絡傷則血上溢。陰絡傷則血下滲。已傷之膜。若有復傷。其吐必多。膈膜雖傷。傷處有瘀血凝定。血來則緩。若陰火驟衝破瘀積之血。血來如潮之上湧。自覺瀝瀝有聲。彼時喘息不定。面赤如醉。煩躁不寧。心神昏亂。一皆龍雷之勢。脈亦急疾難憑。
少頃火退神清。面白氣平。血亦漸止。方可診切。用藥須乘此時。瘀積蕩盡。緩緩清理。徐徐調補。然不可驟壅。亦不可用耗氣之藥。悉知此義。治血有本矣。吐血者。一吐則傾血之在身。有陰有陽。陽者順氣而行。循流脈中。調和五臟。灑陳六腑。如是者謂之營血也。陰者居於絡脈。
專守臟腑。滋養神氣。濡潤筋骨。若是臟感內外之邪傷。則循經之陽血。至其傷處。為邪氣所阻。漏泄經外。或居絡之陰血。因著留之邪擗裂而出。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。世俗每見下血。率以腸風名之。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。或有風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。或外淫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。
則可謂之腸風。若其他不因風邪。而腸胃受火熱二淫。與寒熱燥濕。怫鬱其氣。及飲食不節。用力過度。傷其陰絡之血者。亦謂之腸風可乎。蓋腸風所下之血。清而色鮮。四射如濺。乃風性使然。素問所謂久風入中。則為腸風飧泄是也。先與瀉青丸一二劑。後與逍遙散。加酒煮黃連、羌、防、烏梅。
虛人。人參胃風湯最捷。人所不知。若肛門射血如線。或點滴不已者。乃五痔之血。當詳本門治之。血濁而色黯者為臟毒。蘊積毒氣。久而始見也。宜小烏沉湯下黑神散。脈實便秘勢盛者。臟連丸。腸風挾濕毒者。下如豆汁兼紫黑瘀血。此醇酒厚味所釀之濕。由足陽明隨經入胃。
白話文:
(嘔血、吐血、咳血、咯血、血溢、七竅出血)
繆仲淳說,治療吐血有三個訣竅。一是應該疏通血脈,不應該止血。如果血沒有按照經絡運行,那是因為氣逆而向上壅塞。疏通血脈,血就能夠循經絡運行,自然就會停止吐血。如果強行止血,血會凝結,血凝結就會發熱、厭食,病情會更加頑固。二是應該補養肝臟,不應該攻伐肝臟。經典說,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是排泄的,肝臟主要負責儲藏血液。吐血,是肝臟失去了它的職責。補養肝臟,肝氣就會平和,血也會回到它應該在的地方;如果攻伐肝臟,肝臟會虛弱,不能夠藏血,血會更加止不住。三是應該降氣,不應該降火。氣多餘就會化為火,氣降下來,火也會跟著降下來。火降下來,氣就不會再向上逆行,血隨著氣運行,就不會有溢出上竅的危險。如果直接降火,必須使用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胃氣。胃氣受損,脾臟就不能夠統攝血液,血會更加無法回到正常的經絡中。現在治療吐血的人,最大的問題有兩個。一是只用寒涼的藥物,比如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四物湯、知母、黃柏之類,往往會傷到脾臟導致腹瀉,最終導致無法救治。二是只用人參,肺熱會遠遠傷害到肺部,咳嗽會更加嚴重。也有用人參治好的,那種情況是屬於氣虛喘咳,氣屬陽,不是因為陰虛火旺造成的。但這種情況百中無一二。
劉默生說,對於吐血這種病症,人們只知道是氣逆導致血溢出,是火氣上升導致血上泛,不知道血在臟腑之中,還有膈膜阻隔著,血是無法滲透出來的。這個膈膜,非常薄又非常脆,一旦受到損傷就會破裂。破裂後,血才會溢出到上面。所以有陽絡受傷,血就往上溢;陰絡受傷,血就往下滲。已經受傷的膈膜,如果再次受傷,吐血量一定會很多。膈膜雖然受傷,受傷的地方會有瘀血凝結住,血來得會比較緩慢。如果陰火突然衝破積聚的瘀血,血會像潮水一樣湧出,自己感覺到有瀝瀝的聲音。這時會喘息不定、面色赤紅像喝醉酒一樣、煩躁不安、心神昏亂,一切就像是龍雷一樣的氣勢。脈象也會急促難以把握。稍後,火氣消退,神志清醒,臉色轉白,呼吸平穩,血也會慢慢停止。這時才可以診斷切脈,用藥也要趁這個時候。瘀血清理乾淨後,慢慢調理,徐徐進補,但不能驟然使用壅塞的藥物,也不可以使用耗氣的藥物。如果知道這些道理,治療出血就有根本了。
吐血,一次吐出就會傾瀉身體內的血。血有陰有陽。陽血順著氣運行,在血脈中流動,調和五臟,灑布六腑,這種血叫做營血。陰血則存在於絡脈之中,專門守護臟腑,滋養神氣,濡潤筋骨。如果臟腑感受內外邪氣而受傷,那麼循經運行的陽血,到達受傷的地方,被邪氣阻礙,從經脈外洩漏出去。或者居於絡脈的陰血,因為積聚的邪氣而被撕裂而出。這些血都會滲入腸胃而排泄出來。世俗之人,每次看到下血,都說是腸風,不知道風只是六淫中的一種。有風邪從腸胃經脈進入的,或者外來的風木邪氣侵襲腸胃的,才可以叫做腸風。如果不是因為風邪,而是腸胃受到火熱二邪的侵擾,以及寒熱燥濕等氣機不暢,或者飲食不節制,用力過度,損傷陰絡的血,也可以叫做腸風嗎?腸風所下的血,清澈而顏色鮮紅,四處飛濺,就像濺射出去的水一樣,這是風邪的特性。正如《素問》所說,久病受風邪侵襲入內,就會導致腸風飧泄(腹瀉)。先用瀉青丸一兩劑,然後用逍遙散,再加入酒煮黃連、羌活、防風、烏梅。體質虛弱的人,使用人參胃風湯最有效。
但人們不知道,如果肛門射血像線一樣,或者點滴不止,那是痔瘡的血,應該按照痔瘡的方法治療。血色混濁而顏色發暗,那是臟毒,是積聚的毒氣,時間長了才會顯現出來。應該使用小烏沉湯,配黑神散。如果脈象實且便秘嚴重,可以用臟連丸。腸風夾雜濕毒的,排出的血像豆汁一樣,兼有紫黑色瘀血,這是因為飲用醇酒厚味導致的濕邪,從足陽明經進入胃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