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25)
卷六 (25)
1. 瘛瘲
瘛者,筋脈拘急也;瘲者,筋脈弛縱也。俗謂之搐。
小兒吐瀉之後,脾胃虧損,津液耗散,故筋急而搐,為慢驚也。俗不知風乃虛象,因名誤實,反投牛黃、抱龍等祛風藥,致夭枉者,不知其幾!大抵發汗後、失血後、產後、癰疽潰後,氣血津液過傷,不能養筋而然,與筋惕肉瞤、顫振相類。
分氣血緩急,兼補養為治,庶有生理。若妄加灼艾,或飲以發表之劑,死不旋踵矣。
瘛瘲之證,多屬心、脾、肝三經。若自汗少氣,脈急按之則減小者,此心氣之虛也,辰砂妙香散。若氣盛神昏,筋攣,脈滿大,此心火之旺也,導赤散,加芩、連、山梔、茯神、犀角。若體倦神昏不語,脈遲緩,四肢欠溫者,脾虛生風也,歸脾湯加鉤藤、羌活。若寒熱往來,目上視搖頭,脈弦急者,肝熱生風也,加味逍遙散加桂枝。熱傷元氣,四肢困倦,手指麻木,時時瘛瘲,補中益氣湯去白朮加白芍、五味。暑風搐搦,如小兒驚風狀,緣先傷於暑,毛孔開而風乘之,局方香薷飲加羌、防、耆、芍。
風虛昏憒,不自知覓,手足瘛瘲,口眼瞤動,或渴或自汗,續命煮散。癰疽膿水過多,金瘡出血過多,及嘔血、衄血、下血後,或虛弱人誤汗誤下,氣血津液受虧而致此者,大劑保元湯加芎、歸、鉤藤,兼生陰血,則陽火自退;不應,六君子加芎、歸、鉤藤,以補脾土。故小兒吐瀉之後,脾胃虧損,亦多患之,乃虛象也,無風可逐,無痰可消,當大補脾土為急。若陽氣脫陷者,補中益氣加薑、桂;陽氣虛敗者,十全大補湯加薑、附,亦有得生者。
然筋搐顫掉,肢體惡寒,脈微細,人皆知為虛也,是為真象。至於脈大無力,發熱煩渴,是為假象,惟當固本為善。
若無力抽搐,戴眼反折,汗出如珠,俱不治。產後陰血去多,多有瘛瘲,詳婦人本門。
〔診〕瘛瘲之脈,虛微緩弱者可治,弦緊急疾者難愈。在暴病得之,為風痰及肝火襲於經脈之象;即久病見之,亦屬痰火乘虛肆虐之兆。凡新病得之,脈滿大數實者,搜滌風痰,最為要著;久病得之,補中寓搜,在所必需。設久病而脈實滿,暴病而脈虛微,法無可療之機也。
白話文:
[抽搐]
「抽」指的是筋脈的緊繃收縮。「搐」指的是筋脈的鬆馳。常被人們稱作抽搐。小孩在嘔吐和腹瀉後,脾胃功能會受到損害,體內的津液也會流失,所以筋脈會緊繃而產生抽搐,這就是所謂的慢驚。人們往往不瞭解,抽搐其實是體虛的表現,錯誤地認為是風邪所致,因此使用牛黃、抱龍等祛風藥物,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況屢見不鮮。一般來說,發汗後、失血後、產後、癰疽潰爛後,如果氣血津液受損過度,無法滋養筋脈,就會出現抽搐的症狀,這種情況與肌肉震顫的症狀類似。
治療時,應該區分氣血的緩急,並輔以滋補調養,這樣才能恢復生命活力。如果胡亂使用燒灼、艾灸或服食發汗的藥物,患者很快就會死去。抽搐的症狀大多與心、脾、肝三個臟腑有關。如果患者出汗少、氣短,脈搏緊張但按壓時變小,這是心氣虛弱的表現,可以服用辰砂妙香散。如果患者氣色旺盛但精神混亂、筋脈抽搐,脈搏滿大,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,可以服用導赤散,加入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茯神、犀角。如果患者疲倦乏力、神志不清、不能說話,脈搏遲緩,四肢冰冷,這是脾虛生風的表現,可以服用歸脾湯,加入鉤藤、羌活。如果患者寒熱交錯、眼球向上翻轉、搖頭,脈搏緊張,這是肝熱生風的表現,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,加入桂枝。如果元氣受損,四肢疲倦,手指麻木,時常抽搐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白朮,加入白芍、五味子。如果中暑後出現抽搐,就像小兒驚風一樣,這是因為先前中暑,毛孔打開,風邪趁虛而入,可以服用香薷飲,加入羌活、防風、黃耆、白芍。
如果虛風眩暈,自己不知道尋找方向,手腳抽搐,口眼顫抖,或者口渴或自汗,可以服用續命煮散。如果膿瘍或刀傷出血過多,或者嘔血、鼻血、便血後,或者體弱的人誤用發汗或下泄的藥物,導致氣血津液受損,從而引起抽搐,可以服用大量保元湯,加入川芎、當歸、鉤藤,同時滋養陰血,陽火自然就會退去。如果不見效,可以服用六君子湯,加入川芎、當歸、鉤藤,以補充脾土。因此,小孩嘔吐和腹瀉後,脾胃功能受損,也容易出現抽搐,這是體虛的表現,沒有風邪可以驅除,沒有痰可以消除,應該急切地補充脾土。如果陽氣脫離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薑、桂。如果陽氣衰竭,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,加入薑、附子,也有可能康復。然而,如果筋脈抽搐、身體顫抖、肢體怕冷、脈搏微弱細小,人們都知道這是體虛的表現,這是真實的病情。但是,如果脈搏大而無力、發熱煩渴,這是虛假的病情,只能通過固本培元的方式來治療。
產後因為陰血流失過多,也經常出現抽搐,詳細情況請參考婦科專門的內容。
[診斷]抽搐的脈象,虛弱、微弱、緩慢、軟弱的脈象可以治療,緊繃、急促、強烈的脈象難以治癒。對於急性疾病,這是風邪、痰濕或肝火侵襲經絡的徵象。即使對於慢性疾病,這也是痰濕、火邪乘虛而入的徵兆。對於新發疾病,如果脈象滿大、數實,清除風痰是最重要的步驟。對於慢性疾病,補中寓搜是必要的。如果慢性疾病出現實滿的脈象,急性疾病出現虛弱的脈象,就沒有治療的方法了。
2. 顫振
經云: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。
深師曰:振乃陰氣爭勝,故為戰;慄則陽氣不復,故為顫。骨者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
顫振與瘛瘲相類,瘛瘲則手足牽引,而或伸或屈;顫振則但振動而不屈也。亦有頭動而手不動者,蓋木盛則生風生火,上衝於頭,故頭為顫振;若散於四末,則手足動而頭不動也。
經曰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若肝木實熱,瀉青丸;肝木虛熱,六味丸;肝木虛弱,逍遙散加參、朮、鉤藤;挾痰,導痰湯加竹瀝;脾胃虛弱,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鉤藤;衛虛多汗惡寒,加黃耆二錢、附子五分;脾虛,補中益氣加鉤藤;心血虛少而振,平補正心丹;心氣虛熱而振,本方去肉桂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,加琥珀、牛黃、黃連,名琥珀養心丹;心虛挾痰而振,本方去龍齒、肉桂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,加琥珀、川芎、膽星、麝香、甘草,為秘方補心丹;心虛挾血而振,龍齒清魂散。
腎虛而行步振掉者,八味丸、十補丸選用。實熱積滯,可用汗、吐、下法。
戴人治馬叟,手足振掉,若線提傀儡,用湧法,出痰數升而愈。此必痰證痰脈,而壯盛氣實者,不可不知。
〔診〕顫振之脈,小弱緩滑者可治;虛大急疾者不治。間有沉伏澀難者,必痰濕結滯於中之象。凡久病脈虛,宜於溫補;暴病脈實,宜於峻攻。若久病而脈反實大,暴病而脈反虛弱,決無收功之理也。
白話文:
【顫振】
經典上說,當寒氣侵入皮膚,體內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時,就會產生寒顫。有學者解釋,顫抖是因為陰氣過盛,導致身體戰慄;顫抖則是因陽氣無法恢復,所以會產生顫動。骨骼是骨髓的容器,如果無法長時間站立,行走時搖晃不定,這可能是骨骼已經疲憊的徵兆。顫振和瘛瘲的症狀相似,但是瘛瘲會使手腳抽搐,時而伸展時而蜷縮;顫振則只會顫抖,不會蜷縮。有時候,可能只有頭部在動,手腳卻沒有動,這可能是肝氣過盛,導致風火上衝至頭部,因此頭部會顫動。若肝氣分散到四肢,則手腳會動,頭部卻不動。經典記載,所有因風引起的震顫和暈眩,都和肝臟有關。若肝臟實熱,可使用瀉青丸;肝臟虛熱,可使用六味丸;肝臟虛弱,則可以使用逍遙散,並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鉤藤。若是夾雜痰濕,可以使用導痰湯,並加入竹瀝。脾胃虛弱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,並加入芎、歸、鉤藤。如果體質虛弱,容易出汗,畏寒,可以再加入黃耆兩錢、附子五分。脾虛者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鉤藤。若因心血虛少而顫動,可使用平補正心丹。若因心氣虛熱而顫動,可將本方中的肉桂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去掉,加入琥珀、牛黃、黃連,名為琥珀養心丹。若因心虛挾痰而顫動,可將本方中的龍齒、肉桂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去掉,加入琥珀、川芎、膽星、麝香、甘草,作為祕方補心丹。若因心虛挾血而顫動,可使用龍齒清魂散。
對於腎虛,行走時顫抖的人,可以選擇八味丸或十補丸。若是實熱積滯,可以考慮使用發汗、催吐或瀉下的療法。戴人治療馬叟,手腳顫抖如線提傀儡,使用湧吐法,吐出大量痰液後痊癒。這必定是痰濕證狀和脈象,且只有身體壯實、氣血充足的人,才適合這種療法,不可不知。
【診斷】 對於顫振的脈象,如果是小、弱、緩、滑的脈象,通常是可以治療的;如果是虛、大、急、快的脈象,則通常難以治療。偶爾會出現沉、伏、澀、難的脈象,這可能是痰濕在體內結滯的徵兆。一般來說,長期患病,脈象虛弱,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;急性疾病,脈象實滿,應該使用強烈的攻伐方法。但如果長期患病,脈象反而實大;急性疾病,脈象反而虛弱,那麼治療效果很可能不會太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