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7)

1. 理中湯(玉函,金匱名人參湯)

治胸痹心胸痞氣。霍亂吐瀉不渴。一切脾胃虛寒。嘔吐清水。飲食不入。完穀不化。

乾薑(炮。半錢至一錢),人參(一錢至三錢),白朮(炒焦。一錢至二錢),甘草(炙。半錢至一錢)

上四味。水煎。去滓。溫服。腸胃虛脫。完穀不化者。煉白蜜丸彈子大。沸湯研。和滓。日三夜二服。名理中丸。

附子理中湯,治下焦虛寒。火不生土。泄瀉嘔逆。

理中湯加熟附子。按方中用參三錢。僅可用附一錢。若峻用溫補。用參一兩。方可加附三錢。如尋常小劑。用參一錢。止可用附三分。設不審此。而附過於參。下咽之後。壯火食氣。反招竭澤之殃。製劑不可不講。

桂枝人參湯(玉函),治挾熱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

理中湯加桂枝。

枳實理中湯,治胃虛挾食。及結胸本虛。不能受攻者。

理中湯加枳實、茯苓。千金加半夏、厚朴、附子。治胸中悶。亦可用陳米飲或蒸餅丸服。

治中湯,治冷食結滯。

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。

連理湯,治胃虛挾食。痞滿發熱。

理中湯加黃連、茯苓。

理苓湯,治胃虛食滯。喘脹浮腫。小便不利。

理中湯合五苓散。

金匱乾薑人參半夏丸,治妊娠胃寒。嘔吐不止。

理中湯去白朮、甘草。本方乾薑、人參各一兩。加半夏二兩。薑汁糊丸。梧子大。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

甘草乾薑湯(玉函),治胃中陽虛。咽乾煩躁吐逆。

理中湯去人參、白朮。

金匱三物大建中湯,治胸中大寒。嘔吐不能食。及少腹冷積作痛。

理中湯去白朮、甘草。本方乾薑用四錢。人參用三錢。加蜀椒半合。(去閉口者。炒去汗)水煎。去滓。納膠飴半杯。微火再煎溫服。如炊頃。少飲稀粥一升。後更服。當一日食糜。溫覆之。

甘姜苓朮湯(金匱。一作腎著湯),治腰以下重著而痛。

理中湯去人參加茯苓。腎著者。腎受濕著而重痛。故以燥濕為務。非腎虛腰痛可渾用也。

滲濕湯(局方),治濕滯經絡。腰下重著而痛。

理中湯去人參。加蒼朮、茯苓、橘紅、丁香、薑、棗。

大順散(局方),治暑熱引飲過多。霍亂吐瀉。

理中湯去人參、白朮。本方甘草、乾薑各半兩。加肉桂、杏仁(去皮尖。)各三錢。先將甘草同白砂炒。次入乾薑。卻下杏仁。炒過篩去砂。合桂為散。每服三錢。沸湯調服。

烏梅丸(玉函),治蛔厥。

理中湯去白朮、甘草。加烏梅、黃連、黃柏、附子、蜀椒、桂枝、細辛、當歸。以苦酒漬烏梅一宿。蒸之五升米下。飯熟去核搗成泥。與蜜杵丸。先食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稍加至二十丸。禁生冷滑物臭食等。千金治久痢諸藥不瘥。本方去細辛、附子、人參、黃柏。桂枝換桂心。

白話文:

理中湯(玉函,金匱名人參湯)

這個藥方治療胸痹(胸悶痛)、心胸部痞塞脹悶的感覺,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,但不口渴的狀況,也適用於各種脾胃虛寒的症狀,例如嘔吐清稀液體、食慾不振、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完全。

藥方組成:

  • 乾薑(炮製過的,用量半錢到一錢)
  • 人參(用量一錢到三錢)
  • 白朮(炒焦的,用量一錢到二錢)
  • 甘草(炙烤過的,用量半錢到一錢)

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。如果腸胃虛弱到極點,食物無法消化完全,就將藥材煉成白蜜丸,大小如彈珠,用滾燙的開水研化後,連藥渣一起服用,每天白天三次、晚上兩次。這種丸劑稱為理中丸。

附子理中湯,治療下焦(指下腹部)虛寒,導致腎陽不足,無法溫養脾土的狀況,出現腹瀉、嘔吐等症狀。

此方為理中湯加入炮製過的附子。依照藥方比例,若理中湯中使用人參三錢,附子只能用一錢。若需要加重溫補之力,人參用到一兩時,附子才可加到三錢。如果是平常的小劑量,人參用一錢,附子只能用三分。如果沒有仔細斟酌,附子的用量超過人參,服用後會導致火氣過旺,反而損耗身體元氣,造成更嚴重的後果。調配藥劑時一定要特別注意。

桂枝人參湯(玉函),治療兼有熱象的腹瀉不止,以及心下痞硬的狀況。 此方為理中湯加入桂枝。

枳實理中湯,治療因胃虛導致消化不良,以及結胸(胸部結塊)且體質虛弱,無法使用攻下藥的狀況。 此方為理中湯加入枳實、茯苓。千金方則加入半夏、厚朴、附子,治療胸悶。也可用陳米湯或蒸餅丸吞服。

治中湯,治療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的積滯。 此方為理中湯加入青皮、陳皮。

連理湯,治療因胃虛導致消化不良,出現痞滿、發熱的狀況。 此方為理中湯加入黃連、茯苓。

理苓湯,治療因胃虛導致食物積滯,出現喘脹、浮腫、小便不順暢的狀況。 此方為理中湯與五苓散合用。

金匱乾薑人參半夏丸,治療妊娠期間因胃寒導致的嘔吐不止。 此方為理中湯去除白朮、甘草,原方乾薑、人參各用一兩,再加入半夏二兩,用薑汁和成糊狀製成丸劑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。

甘草乾薑湯(玉函),治療胃中陽氣虛弱,導致咽喉乾燥、心煩、嘔吐的狀況。 此方為理中湯去除人參、白朮。

金匱三物大建中湯,治療胸中極度寒冷,導致嘔吐無法進食,以及少腹部冷痛的狀況。 此方為理中湯去除白朮、甘草,原方乾薑用四錢、人參用三錢,再加入蜀椒半合(需去除閉口者,炒過去除汗液),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,再加入半杯麥芽糖,用微火再次煎煮後溫服。約經過一段時間,少量飲用稀粥一升,之後再繼續服用,當日都應食用米粥,並注意保暖。

甘姜苓朮湯(金匱,又稱腎著湯),治療腰部以下沉重疼痛的狀況。 此方為理中湯去除人參,加入茯苓。這種情況是因腎臟受濕而出現沉重疼痛,故此方以燥濕為主,不應將此與一般的腎虛腰痛混淆使用。

滲濕湯(局方),治療濕氣阻滯經絡,導致腰部以下沉重疼痛的狀況。 此方為理中湯去除人參,加入蒼朮、茯苓、橘紅、丁香、薑、棗。

大順散(局方),治療因暑熱飲水過多導致的霍亂吐瀉。 此方為理中湯去除人參、白朮,原方甘草、乾薑各用半兩,再加入肉桂、杏仁(去除皮尖)各三錢。先將甘草與白砂炒過,再加入乾薑,最後放入杏仁,炒過後篩掉砂,與肉桂混合研成散劑,每次服用三錢,用滾燙的開水沖服。

烏梅丸(玉函),治療蛔蟲引起的厥症。 此方為理中湯去除白朮、甘草,加入烏梅、黃連、黃柏、附子、蜀椒、桂枝、細辛、當歸。先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,再與五升米一同蒸煮,待飯熟後去除烏梅核,搗成泥狀,與蜂蜜混合搗成丸劑,先吃點東西再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可逐漸增加至二十丸。禁食生冷、油膩、腥臭等食物。千金方治療久痢,用各種藥都無法治癒時,可使用此方,但需去除細辛、附子、人參、黃柏,桂枝改用桂心。

2. 半夏瀉心湯(玉函)

治心下痞滿不痛。

半夏(五錢。泡)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人參,黃芩(各三錢),黃連(一錢),大棗(四枚。擘)

上七味。水煎。溫分三服。

生薑瀉心湯(玉函),治心下痞硬。下利腹鳴。

半夏瀉心湯減乾薑二錢。加生薑四兩。

甘草瀉心湯(玉函),治胃虛痞滿。誤下利不止。

半夏瀉心湯去人參。加用甘草一錢。

黃連湯(玉函),治胃中寒熱不和。心下痞滿。

半夏瀉心湯去黃芩。減人參一錢。加桂枝三錢。

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玉函),治胃虛客熱痞滿。

半夏瀉心湯去半夏、甘草、大棗。加川黃連二錢。

白話文:

半夏瀉心湯(出自《玉函》):治療心口(胃脘部)覺得堵塞脹滿但不疼痛的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半夏(五錢,需泡製處理)、乾薑(炮製過)、甘草(炙烤過)、人參、黃芩(各三錢)、黃連(一錢)、大棗(四枚,需剖開)。

服用方法: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煎煮。藥液溫熱後分三次服用。

生薑瀉心湯(出自《玉函》):治療心口(胃脘部)覺得堵塞、硬結,並伴隨腹瀉、腸鳴的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,減少乾薑二錢,加入生薑四兩。

甘草瀉心湯(出自《玉函》):治療因胃虛引起的堵塞脹滿,以及因誤用瀉藥導致腹瀉不止的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,去除人參,並額外增加甘草一錢。

黃連湯(出自《玉函》):治療胃中寒熱不調,引起的心口(胃脘部)堵塞脹滿的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,去除黃芩,減少人參一錢,並加入桂枝三錢。

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出自《玉函》):治療因胃虛有外來熱邪引起的堵塞脹滿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,去除半夏、甘草、大棗,並加入川黃連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