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八 (4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40)

1.

頰時赤。皮膚乾燥。鼻塞干痛。此為虛風。白鮮皮、麥冬、茯苓、杏仁、桑皮、白芷、細辛、石膏煎服。卒食物從鼻中縮入。腦中介介痛不出。以牛脂或羊脂。如指大。納鼻中。以鼻吸取脂入。須臾脂消。則物隨脂俱出也。

鼻赤,俗名酒齄鼻。乃血熱入鼻也。多飲酒人。邪熱熏蒸肺竅。伏留不散。故見於鼻。或肺素有風熱。雖不飲酒。其鼻亦赤也。宜用枇杷葉拭去毛。生煎濃湯。候冷調消風散。食後臨臥服。或服瀉青丸。或同薑汁炒黑山梔、杏仁泥等分。蜜丸服之。並用白鹽時時擦之。外治。

以生白礬、硫黃、玄明粉等分為散。入麝少許擦之。或用硫黃、輕粉、杏仁為散。臨臥時以津唾調塗鼻上。或用硫黃入大菜頭內。煨碾塗之。或用生礬研末。每洗面時。置掌中滴酒擦患處。數日即白。或用硫黃一兩。輕粉、白礬各五分。為末。用燒酒一碗。入酒壺。將藥盛絹囊中。

懸空壺內。熱湯浸壺。慢火燉一二時。取出放冷。日用燒酒塗。夜用沉底藥末敷。

鼻紫黑,諸陽皆聚於頭。則面為陽中之陽。鼻居面之中央。而陽明起於頞中。為至清至精之分。多酒之人。酒氣熏蒸。面鼻得酒。血為極熱。熱血得冷。為陰所搏。結滯不行。故先紫後黑。當用山梔仁薑汁浸炒黑二兩。入乾薑炮黑二錢。連翹仁一兩。為末蜜丸。臨臥燈心湯服二錢半。

以清肺家血中之熱也。江應宿治一人。鼻塞氣不通利。濁涕稠黏。屢藥不效。已經三年。其脈兩寸浮數。曰。此火鬱也。患者曰。向作腦寒主治。子何懸絕。經云。諸氣膹郁。皆屬於肺。越人云。肺熱甚則出涕。乃熱鬱滯氣壅塞不通也。投以升陽散火湯。數劑而病如失。

白話文:

臉頰有時會發紅,皮膚乾燥,鼻塞且有乾痛感,這是屬於虛風的症狀。可以使用白鮮皮、麥冬、茯苓、杏仁、桑白皮、白芷、細辛、石膏等藥材煎煮後服用。

如果突然有食物從鼻子吸入,導致腦中隱隱作痛卻無法取出,可以用牛油或羊油,取像手指大小的量,塞入鼻孔中,用鼻子吸取油脂進入,片刻後油脂消融,食物就會隨著油脂一起出來。

鼻子發紅,俗稱酒糟鼻,是因為血熱進入鼻子所致。大多是愛喝酒的人,邪熱之氣熏蒸肺竅,積聚而不散,所以會在鼻子上顯現出來。或是肺部本身就有風熱,即使不喝酒,鼻子也會發紅。適合用枇杷葉去掉絨毛後,新鮮煎煮成濃湯,放涼後調和消風散,飯後睡前服用。也可以服用瀉青丸,或是將黑山梔用薑汁炒過,再與杏仁泥等分混合,用蜂蜜製成藥丸服用。同時可以用白鹽時常擦拭患處。外治方面,可以用生白礬、硫黃、玄明粉等量混合成粉末,加入少量麝香擦拭。或者用硫黃、輕粉、杏仁混合成粉末,睡覺前用唾液調和塗抹在鼻子上。或者將硫黃塞入大菜頭內煨熟後碾碎塗抹。又或者將生白礬研磨成粉末,每次洗臉時取少量在手掌中,滴入酒擦拭患處,數日即可痊癒。又或者用硫黃一兩,輕粉、白礬各五分,混合成粉末。用一碗燒酒倒入酒壺,將藥末裝入絹布袋中,懸掛在酒壺內,用熱水浸泡酒壺,用慢火燉煮一兩個時辰,取出放涼。白天用燒酒塗抹,晚上用沉澱在底部的藥末敷在患處。

鼻子呈現紫黑色,是因為各種陽氣都聚集在頭部。面部是陽氣中最盛的地方,而鼻子位於面部的中央,陽明經也起於鼻樑處,是清氣與精氣匯聚之處。如果經常飲酒,酒氣熏蒸,面部和鼻子受到酒的影響,血液會極度發熱,發熱的血液遇到寒冷,就會被陰氣所阻礙,導致氣血凝滯不行,所以會先呈現紫色,再轉為黑色。這時應該用山梔仁用薑汁浸泡後炒黑二兩,加入炮製過的乾薑二錢,連翹仁一兩,一起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藥丸。睡前用燈心草煮的水送服二錢半,這是為了清除肺部血液中的熱氣。

江應宿曾治療過一位鼻塞、氣不暢通,鼻涕濃稠的病人,用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,病情持續三年。他的脈象是兩寸浮而數,江應宿認為這是火氣鬱結。病人說:「我以前被診斷為腦寒,你是怎麼判斷為火熱的?」江應宿說:「《黃帝內經》說,各種氣鬱積,都屬於肺。越人也說,肺熱過盛就會流鼻涕。這是因為熱氣鬱結,導致氣機壅塞不通。」於是開了升陽散火湯,服用幾劑後病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