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

正氣內虛,反微似是寒之狀,非惡寒也。 牝瘧,邪伏於腎;濕瘧,則久受陰濕而邪伏太陰,皆但寒不熱,並宜蜀漆散。 邪伏血分而多寒少熱,慘慘振振;柴胡桂薑湯。 勞瘧大渴;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。 汗出澡浴,身體重痛,肢節煩疼,寒熱而嘔逆者,亦屬濕瘧;胃苓湯加羌活、紫蘇。

食瘧,因飲食不節,中脘生痰,加以風氣乘之,故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,腹大善嘔。實者二陳加枳殼、草果;因飢飽勞役而發,日久不止,脈虛者理中湯加枳實、青皮。 素有陰虛勞嗽,或因瘧成勞;但於調理本藥中,稍加桂枝、薑、棗可也,不可純用祛風豁痰藥。若表邪勢盛,可用小建中、黃耆建中為主。後與生料六味丸加桂枝、鱉甲。

凡瘧發於午前,是陽分受病,易愈。發於午後,陰分受病,難愈。 瘧發日宴,為邪氣下陷於陰分;必用升、柴升發其邪,仍從陽分而發;補中益氣加桂枝。 瘧發日早,為邪氣上越於陽分;宜因勢利導之;小柴胡加枳、桔。

夜瘧俗名鬼瘧,此邪入血分;宜升散血脈之邪;千金內補建中加升、柴、生首烏。 脾胃素虛人;補中益氣加首烏、桂枝、芍藥。 瘴瘧,山嵐溪澗之毒;須用祛瘴滌痰之藥為主。 疫瘧,夏秋之間,沿門闔境皆是也;其證壯熱多汗而渴;宜達原飲。 煩熱大渴,有表證;桂枝白虎湯。

譫妄狂悶;涼膈散加草果。 寒熱便秘;大柴胡湯。 虛人發散後熱不止;人參敗毒散。 有郁證似瘧者,寒熱與瘧無異;但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;面青脅痛;耳鳴脈澀;逍遙散倍柴胡加吳茱萸、川連。 痢後發瘧;邪從少陽循經外泄也;小柴胡去黃芩加桂枝,或補中益氣倍升、柴;升散則愈。

大抵瘧初起,宜散邪消導;日久宜養正調中。所謂氣虛則惡寒,血虛則發熱也。 日數雖多,飲食未節者,未可便斷為虛;須禁食消導,憑脈下手可也。 形盛氣虛人多濕痰,發則多惡寒,日久不已;脈軟而沉帶滑;用補中益氣加苓、半,兼用熟附子二三分。 瘧後不喜食,四肢倦怠,面色痿黃;六君子加山楂、黃連、枳實。 久瘧不止,元氣虛盛者;用人參、常山各五錢,銼碎,微火同炒,去常山,只以人參煎湯,未發前服,屢驗。 瘧發四五遍後,曾經發散者;何首烏散。壯實者;可用七寶飲。 至夜熱不止而脈實邪盛者;此邪乾血分也;常山飲截之。 瘧發已久,遍治無功,度無外邪,亦無內滯;惟人參一兩,生薑一兩,加桂枝少許。冬月無汗;稍加麻黃。 發前五更時服;溫覆取微汗必止;甚者連進三日,無不愈者;愈後亦易康復。 如在貧家;人參減半,合白朮五錢代之。此方不特虛人久瘧,治三日瘧更宜。夜發則加當歸、首烏;無不應手取效。

然發於嚴冬之時;有屢用此方,及補中益氣不效者;必待仲春;仍用前藥加桂枝汗之即愈。

白話文:

正氣虛弱時,反而會出現輕微類似寒冷的症狀,但這不是真正的怕冷。屬於「陰瘧」,病邪潛伏在腎臟;「濕瘧」,則是長期處於潮濕陰冷的環境,導致病邪潛伏在脾胃。這兩種情況都只有怕冷而沒有發熱,都適合使用蜀漆散。病邪潛伏在血液中,會出現怕冷多於發熱,身體發抖的症狀,可以使用柴胡桂薑湯。如果因為勞累而患上瘧疾,口渴嚴重,可以使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。如果出汗後洗澡,導致身體沉重疼痛,四肢關節煩躁疼痛,又有寒熱和嘔吐,也屬於濕瘧,可以使用胃苓湯,並加上羌活、紫蘇。

「食瘧」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導致脾胃生痰,又受到風邪侵襲,所以會感到很餓卻吃不下,吃了東西又會覺得肚子脹滿,腹部腫大且容易嘔吐。實證的可以使用二陳湯,並加上枳殼、草果。如果是因為飢餓、飽食、勞累而發病,且持續很久,脈象虛弱的,可以使用理中湯,並加上枳實、青皮。如果本來就有陰虛勞嗽,或是因為瘧疾轉變成虛勞,只需在調理原本虛勞的藥方中,稍微加入桂枝、生薑、大棗即可,不宜單純使用祛風化痰的藥物。如果表邪強盛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為主,之後再搭配生料六味丸,並加上桂枝、鱉甲。

凡是瘧疾發作在上午,屬於陽分受病,比較容易治癒;發作在下午,屬於陰分受病,比較難治癒;發作在傍晚,表示病邪已經下陷到陰分,必須使用升麻、柴胡來提升發散病邪,使之從陽分發散出去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桂枝。瘧疾發作在清晨,表示病邪已經上越到陽分,應順勢引導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並加上枳實、桔梗。

夜間發作的瘧疾,俗稱「鬼瘧」,是病邪進入血分,宜使用提升散發血脈中邪氣的藥物,可以使用千金內補建中湯,並加上升麻、柴胡、製首烏。如果本身脾胃虛弱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製首烏、桂枝、芍藥。患上「瘴瘧」,是因為山區溪流的毒氣,必須以祛除瘴氣、滌除痰濁的藥物為主。「疫瘧」,則是在夏秋季節,到處都有的傳染病,這種瘧疾通常會發高燒、大量出汗、口渴,可以使用達原飲。如果發燒口渴嚴重,又有表證,可以使用桂枝白虎湯。

如果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悶亂,可以使用涼膈散,並加上草果。如果出現寒熱、便秘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。虛弱的人在發散後仍然發熱不止,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。如果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有寒熱,但會口苦、嘔吐清水或苦水,面色青黑、脅肋疼痛、耳鳴、脈搏澀滯,可以使用逍遙散,並將柴胡加倍,再加上吳茱萸、黃連。痢疾之後發生瘧疾,是病邪從少陽經向外散發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去掉黃芩,加上桂枝,或者使用補中益氣湯,將升麻、柴胡加倍。只要能夠提升散發病邪,病症就會痊癒。

總之,瘧疾初期,應該散邪消導;病程較久,則應該扶正調中,因為所謂「氣虛則怕冷,血虛則發熱」。雖然病程很久,但如果飲食沒有節制,也不能馬上判斷為虛證,必須先禁食、消導,然後再根據脈象來判斷治療。體格壯實但氣虛的人,多半有濕痰,發病時多半怕冷,如果病情持續很久,脈象虛軟、沉滑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上茯苓、半夏,同時少量使用熟附子。瘧疾發作後食慾不振,四肢倦怠,面色萎黃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,並加上山楂、黃連、枳實。如果瘧疾久治不癒,元氣虛弱,可以使用人參、常山各五錢,切碎後用小火一同炒過,去掉常山,只用人參煎湯服用,在發病前服用,效果很好。瘧疾發作四五次後,曾經發散過,可以使用何首烏散。身體強壯的人,可以使用七寶飲。如果到晚上仍然發熱不止,而且脈象強實,表示病邪深入血分,可以使用常山飲來截斷病勢。瘧疾發作很久,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效果,又沒有外邪和內積,可以使用人參一兩,生薑一兩,加上少量桂枝,冬天沒有汗,可以稍加麻黃,在發病前五更時服用,溫暖覆蓋取微微汗,病症就會停止,嚴重的可以連服三天,沒有不痊癒的。痊癒後也很容易康復。如果家境貧困,人參可以減半,用白朮五錢代替。這個藥方不僅適用於虛弱的人患上久瘧,也適用於治療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,如果在晚上發作,可以加上當歸、製首烏,效果都很好。

然而,如果在嚴冬發病,即使多次使用這個藥方和補中益氣湯都沒有效果,就必須等到仲春時節,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,加上桂枝發汗,才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