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

惟用白虎湯以治陽邪。而加桂枝以通營衛。斯陰陽和。血脈通。得汗而愈矣。至於傷寒前熱未除而復感風寒。脈陰陽俱盛之溫瘧。與其脈如平者。迥乎不同也。

瘧多寒者。名曰牝瘧。蜀漆散主之。

邪氣內藏於心。則但熱而不寒。是為癉瘧。邪氣伏藏於腎。故多寒而少熱。則為牝瘧。以邪氣伏結。則陽氣不行於外。故外寒。積聚津液以成痰。是以多寒。與素問少陰經證之多熱少寒不同。方用蜀漆和漿水吐之以發越陽氣。龍骨以固斂陰津。雲母從至下而舉其陽。取山川雲霧開霽之意。

蓋雲母即陽起石之根。性溫而升。最能祛濕運痰。稍加蜀漆。則可以治太陰之濕瘧。方後有云。濕瘧。加蜀漆半分。而坊本誤作溫瘧。大謬。此條本以邪伏髓海。謂之牝瘧。趙以德不辨亥豕。注為邪在心而為牡。喻嘉言亦仍其誤而述之。非智者之一失歟。

瘧病發渴者。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。亦治勞瘧。

渴者陽明津竭。而所以致陽明津竭者。本少陽木火之勢。劫奪胃津而然。故瘧邪進退於少陽。則以小柴胡進退而施治也。至於勞瘧之由。亦木火盛而津衰致渴。故亦不外是方也。

瘧寒多微有熱。或但寒不熱。柴胡桂薑湯。服一劑如神。

是證雖與牝瘧相類。以方藥論之則殊。牝瘧邪伏少陰氣分。而此邪伏少陽營血之分。夫邪氣入營。既無外出之勢。而營中之邪。亦不出與陽爭。所以多寒少熱。或但寒無熱也。小柴胡湯本陰陽兩停之方。可隨瘧之進退。加桂枝、乾薑則進而從陽。若加栝蔞、石膏則退而從陰。可類推矣。

丹溪治六經瘧。悉以二陳為主。各加引經藥。可見無痰不成瘧也。大法。先熱後寒者。柴胡桂枝湯。先寒後熱者。小柴胡湯。多熱但熱者。白虎加桂枝湯。多寒但寒者。柴胡桂薑湯。雖多寒但寒。脈洪實者。當作實治。不得便用桂、姜。雖多熱但熱。脈虛軟者。當作虛治。不得便用白虎。

寒多熱少。或少食易飢。噁心吐痰。人參養胃湯。熱多寒少。口苦咽乾。小便赤澀。或傷食成瘧。清脾飲。勞役所傷。飲食失節成瘧。則虛弱自汗。補中益氣加半夏。瘧疾自汗日甚。不能止。此表虛不能衛護也。人參實衛加桂枝。風瘧。自感風而得。惡風自汗。煩躁頭痛。風。

陽邪也。故先熱後寒。宜半夏、柴胡、羌活、紫蘇、細辛、生薑。寒瘧。暑月乘涼沐浴。自感寒而得。無汗惡寒。攣痛面慘。寒。陰邪也。故先寒後熱。宜羌活、紫蘇、桂枝、柴胡、草果、厚朴。暑瘧亦名癉瘧。但熱不寒。裡實不泄。煩渴而嘔。肌肉消爍。小柴胡加香薷、黃連、竹葉。

盛暑發者。白虎湯。虛者。加人參。秋涼後發者。小柴胡湯。此肺素有熱。陰氣先絕。陽氣獨發。故但熱不寒也。溫瘧。由冬受非時之邪。伏藏骨髓之中。至春夏濕熱氣蒸而發。發則先熱後寒。或但熱不寒。春用小柴胡。夏用白虎加桂枝。以邪熱勢盛。故不惡寒而便發熱。熱發於表之後。

白話文:

治療瘧疾,如果屬於陽邪引起的,就用白虎湯,再加入桂枝來調和營衛之氣,這樣陰陽就能平衡,血脈暢通,發汗後病就好了。如果傷寒引起的發熱還沒退,又感染了風寒,這種脈象呈現陰陽俱盛的溫瘧,和脈象平和的瘧疾是不同的。

瘧疾以寒冷症狀為主,稱為牝瘧,可以用蜀漆散治療。

如果邪氣潛藏在心臟,就只發熱而不發冷,這是癉瘧。如果邪氣潛藏在腎臟,就會多寒冷而少發熱,這是牝瘧。因為邪氣伏藏而凝結,導致陽氣無法輸布到體表,所以會感到寒冷。體內積聚津液形成痰,因此寒冷症狀明顯。這和《素問》中少陰經的熱多寒少的症狀不同。治療方法是用蜀漆和漿水催吐,以發散陽氣,用龍骨來固斂陰津,用雲母從下往上提振陽氣,取其山川雲霧散開的意象。

雲母其實是陽起石的根部,性溫而能升陽,最能祛濕化痰。稍微加入蜀漆,就可以治療太陰濕瘧。方後有提到,濕瘧要加蜀漆半分,而坊間版本誤寫為溫瘧,這是大錯特錯。這裡說的病因是邪氣伏藏在骨髓深處,稱為牝瘧。趙以德沒有分辨清楚,註解為邪氣在心而為牡瘧,喻嘉言也沿用了他的錯誤說法,這實在是聰明人也會犯的錯誤啊。

瘧疾發作時口渴,可以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療,這個方子也能治療勞累過度引起的瘧疾。

口渴是因為陽明經的津液耗竭,而造成陽明津液耗竭的原因,是少陽經的木火之氣過盛,劫奪了胃中的津液。所以,瘧邪在少陽經出沒時,就要用小柴胡湯來隨時調整治療。至於勞累引起的瘧疾,也是因為木火過盛導致津液虧損而口渴,所以也適合這個方子。

瘧疾發作時,寒冷症狀明顯,但只有輕微發熱,或者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,可以用柴胡桂薑湯,服用一劑就效果顯著。

這個證狀雖然和牝瘧相似,但從用藥的角度來看卻不同。牝瘧是邪氣伏藏在少陰經的氣分,而這個是邪氣伏藏在少陽經的營血部分。邪氣入了營血,就沒有要往外發散的趨勢,營血中的邪氣也不會出來和陽氣抗爭,所以才會多寒冷而少發熱,甚至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。小柴胡湯本來就是陰陽調和的方子,可以根據瘧疾的進退來調整用藥。如果加入桂枝、乾薑,就能加強陽氣;如果加入栝蔞、石膏,就能加強陰氣。可以據此類推來運用。

朱丹溪治療六經瘧疾,都以二陳湯為主方,再根據情況加入引經藥。可見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。治療原則是:先發熱後發冷,用柴胡桂枝湯;先發冷後發熱,用小柴胡湯;發熱多且只發熱,用白虎加桂枝湯;寒冷多且只寒冷,用柴胡桂薑湯。如果寒冷多且只寒冷,但脈象洪大有力,就要當作實證來治療,不能隨意使用桂枝、乾薑等溫陽藥;如果發熱多且只發熱,但脈象虛弱無力,就要當作虛證來治療,不能隨意使用白虎湯等清熱藥。

寒冷症狀多於發熱,或者食慾不佳卻容易感到飢餓,還噁心吐痰,可以用人參養胃湯治療。發熱多於寒冷,口苦咽乾,小便赤黃而澀痛,或者因為飲食不節制而得瘧疾,可以用清脾飲治療。因為勞累過度、飲食不節制而得瘧疾,導致體虛自汗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治療。如果瘧疾導致自汗越來越嚴重,無法停止,這是因為體表虛弱而不能固護,可以用人參實衛加桂枝治療。風瘧是因為感受風邪而得,會有惡風自汗、煩躁頭痛的症狀,因為風邪屬於陽邪,所以會先發熱後發冷,適合用半夏、柴胡、羌活、紫蘇、細辛、生薑等藥物。寒瘧是因為在暑天乘涼沐浴,感受寒邪而得,會有無汗惡寒、攣痛、面色慘白的症狀,因為寒邪屬於陰邪,所以會先發冷後發熱,適合用羌活、紫蘇、桂枝、柴胡、草果、厚朴等藥物。暑瘧也稱為癉瘧,特點是只發熱不發冷,體內熱盛而無法疏泄,會有煩渴和嘔吐,肌肉消瘦等症狀,適合用小柴胡湯加香薷、黃連、竹葉等藥物。

盛夏發作的瘧疾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,虛弱的人可以加入人參。秋涼後發作的瘧疾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,這是因為肺部素有熱邪,導致陰氣先絕,陽氣獨自亢盛而發作,所以只發熱而不發冷。溫瘧是因為冬天感受了非時之邪,潛藏在骨髓深處,到了春夏時節,濕熱之氣蒸騰而發作,發作時會先發熱後發冷,或者只發熱不發冷。春天可以用小柴胡湯,夏天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湯,因為邪熱的勢頭很盛,所以不會先怕冷,而會直接發熱。熱從體表發出之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