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9)

1. 嘔吐噦

皆犯胃作吐。凡藥中帶香藥。行散方效。

噦者。胃中虛冷。或停水飲之故。胃虛宜溫胃。理中為主。停水。宜橘皮半夏湯。小便不利。加桂心、茯苓。胃虛不食。加人參。肺胃有水。喘咳上氣。小青龍加減。亦有失於攻下。胃中實熱而噦者。證必腹滿。仲景云。噦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。利之則愈。承氣湯、豬苓湯是也。

噦逆屬虛熱。橘皮竹茹湯。噦而虛寒。橘皮乾薑湯。寒甚。去通草。加丁香、附子。寒熱錯雜者。去甘草。加丁香、柿蒂。傷寒後胃熱嘔噦。千金通草橘皮湯。傷寒後嘔噦反胃。乾嘔食不下。千金蘆根飲子。春夏時行傷寒。寒傷於胃。胃冷變啘者。千金用橘皮、桂心、葛根各二兩。

白茅根一升。水煎服。有熱。去桂心。噦聲頻密相連為實。攻熱為主。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。溫補為主。如腹滿不尿。脈散頭汗。目瞪而噦者。死在旦夕。

千金云。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。先以甘草一兩水煎服之。得吐。消息定。然後服余湯。便不吐也。凡嘔者。多食生薑。此是嘔家聖藥。

〔診〕上部有脈。下部無脈。其人當吐。不吐者死。脈陽緊陰數為吐。陽浮而數亦吐。寸緊尺澀。胸滿而吐。寸口脈數者吐。緊而澀者難治。緊而滑者吐逆。脈弱而嘔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難治。病人慾嘔吐者。不可下之。嘔吐大痛。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。

乾嘔,乾嘔者。有聲無痰。然不似噦聲之濁惡而長也。宜橘紅煎湯。入薑汁、白蜜少許。細細呷之。胃虛。加人參。胃寒。加炮姜。胃虛濁氣上逆。吳茱萸湯。乾嘔發熱者。黃芩湯。乾嘔而利者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
漏氣,身背熱。肘臂牽痛。其氣不續。膈間厭悶。食入則先嘔而後瀉。名曰漏氣。此風熱閉其腠理。上焦之氣。慓悍滑疾。遇開即出。經氣失道。邪氣內著。故有此證。千金麥冬理中湯主之。肥盛多痰者。澤瀉湯主之。

走哺,下焦實熱。其氣內結。不下泌糟粕。而淤濁反蒸於胃。故二便不通。氣逆不續。嘔逆不禁。名曰走哺。人參湯主之。食已暴吐。脈浮而洪。此上焦火逆也。宜橘、半、枳、桔、厚朴、檳榔、茯苓、白朮。氣降則火自清。吐漸止。乃以人參、芍藥補之。下閉上嘔。亦因火在上焦。宜枳、桔、陳皮、厚朴、檳榔、大黃、木香微利之。

嘔苦,邪在膽經。木善上乘於胃。吐則逆而膽汁上溢。所以嘔苦也。宜吳茱萸、黃連、茯苓、澤瀉、生薑。邪在膽。逆在胃。膽液泄則口苦。小柴胡湯。胃氣逆則嘔苦。吳茱萸湯。

中酸,濕熱鬱積於肝。肝火逆上。伏於肺胃之間。飲食入胃。被濕鬱遏。不得傳化。故作中酸。所謂曲直作酸是也。佐金丸。薛立齋云。吞酸噯腐。多屬脾虛木旺。證多面色痿黃。胸膈不利舉。世好用清氣化痰之藥。多致大便不實。食少體倦而危。當用六君子加炮薑、木香、吳茱萸。

白話文:

嘔吐與噦

一般來說,嘔吐都是因為胃出了問題。如果藥方裡含有香料,用能行氣散結的藥方會比較有效。

至於「噦」,通常是胃裡虛寒,或是停滯了水飲所導致。胃虛要用溫胃的方法,以理中湯為主。水飲停滯,則用橘皮半夏湯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可以加桂心和茯苓。胃虛沒有食慾,可以加人參。如果肺和胃裡有水,導致喘咳上氣,可以用小青龍湯加減。也有一種情況是誤用了攻下的藥,造成胃裡實熱而出現噦,這種情況一定會有腹脹。仲景說,噦而腹脹,要觀察病人的前後狀況,判斷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,疏通那個部位就會好。這時可以使用承氣湯或豬苓湯。

噦逆屬於虛熱,可以用橘皮竹茹湯。如果噦是虛寒引起的,就用橘皮乾薑湯。如果寒氣很重,可以去掉通草,加入丁香和附子。如果寒熱夾雜,就去掉甘草,加入丁香和柿蒂。傷寒後胃熱導致嘔噦,可以用千金通草橘皮湯。傷寒後出現嘔噦、反胃、乾嘔、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千金蘆根飲子。春夏時節流行的傷寒,如果寒氣傷到胃,使胃變冷而出現「啘」,千金方會用橘皮、桂心、葛根各二兩,白茅根一升,用水煎服。如果有發熱,就去掉桂心。噦聲頻繁連續不斷,屬於實證,要以攻熱為主。如果間隔很久才噦一聲,屬於虛證,要以溫補為主。如果腹脹、不能小便、脈象散亂、頭部冒汗、眼睛發直還噦個不停,那就很快就會死了。

《千金方》說,如果吃藥後嘔吐,藥無法進入腹中,可以先用甘草一兩煎水服用,吐出來之後,腸胃就會比較安定,然後再服用其他藥,就不會再吐了。一般來說,容易嘔吐的人,可以多吃生薑,這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

診斷

如果上部有脈,下部沒有脈,這個人應該會嘔吐,如果沒有吐出來,就危險了。脈象呈現陽脈緊而陰脈數,是會嘔吐的徵象。陽脈浮而數也會嘔吐。寸脈緊而尺脈澀,表示胸滿而會嘔吐。寸口脈數,代表會嘔吐,脈象緊而澀,則難以治療。脈象緊而滑,代表會嘔逆。脈象虛弱,同時嘔吐、小便又很順暢、身體微微發熱,並且出現厥症,也很難治療。病人想吐的時候,不可以馬上用攻下的藥。如果嘔吐劇烈,吐出的東西顏色像青菜一樣,那就很危險。

乾嘔

乾嘔是指有聲音但沒有痰,跟噦的聲音不同,不像噦那麼渾濁且拖長。可以用橘紅煎湯,加入少許薑汁和蜂蜜,慢慢喝。如果胃虛,要加人參,胃寒要加炮姜。胃虛、濁氣上逆,可以用吳茱萸湯。乾嘔並且發熱,用黃芩湯。乾嘔又拉肚子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
漏氣

身體背部發熱,手肘和手臂感到牽拉疼痛,氣息不連貫,胸膈之間感到悶悶不舒服,吃東西後會先嘔吐再腹瀉,這種情況叫做「漏氣」。這是因為風熱閉塞了毛孔,上焦的氣機很躁動,容易往外跑,導致經氣失調,邪氣內侵,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。可以用千金麥冬理中湯治療。如果身體肥胖、痰多,則用澤瀉湯治療。

走哺

下焦實熱,氣機內結,不能向下排泄糟粕,反而讓濁氣向上蒸騰到胃部,導致大小便不通、氣機逆亂、不停嘔吐,這種情況稱為「走哺」。可以用人參湯治療。如果吃完東西後突然嘔吐,脈象浮而洪大,這是上焦火逆,可以用橘皮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厚朴、檳榔、茯苓、白朮來降氣,氣降火自然就消退,嘔吐也會慢慢停止,之後再用人參、芍藥來補養身體。如果下面不通暢,上面嘔吐,也是因為火在上焦,可以用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厚朴、檳榔、大黃、木香來微微疏利。

嘔苦

如果邪氣在膽經,木氣容易上逆到胃,嘔吐時膽汁會逆流而上,所以會感到口苦。可以用吳茱萸、黃連、茯苓、澤瀉、生薑來治療。如果邪氣在膽,逆氣在胃,膽汁外泄就會口苦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如果是胃氣逆行導致嘔苦,可以用吳茱萸湯。

中酸

濕熱鬱積在肝臟,肝火逆向上升,潛伏在肺胃之間。飲食進入胃後,被濕氣鬱結阻礙,無法消化,所以會感到胃酸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曲直作酸」。可以用佐金丸。薛立齋認為,吞酸噯腐,大多是因為脾虛木旺,常常會出現面色萎黃、胸膈不舒暢等症狀。一般人喜歡用清氣化痰的藥物,反而容易導致大便不成形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疲倦,情況會更危險。應該使用六君子湯,再加炮姜、木香、吳茱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