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38)
卷四 (38)
1. 嘔吐噦
乾嘔吐逆吐涎沫者,由客邪逆於肝脾;寒主收引,津液不化,遂聚為涎沫。用半夏、乾薑之辛溫中燥濕,漿水之酸收而行之,以下其逆也。
蛔蟲之為病,令人吐涎心痛,發作有時;毒藥不止,甘草粉蜜湯主之。
徐忠可云:此論蛔病之不因寒者也。故其證獨心痛吐涎,而不吐蛔。然其痛發作有時,謂不恆吐也;則與虛寒之綿綿而痛者遠矣。毒藥不止,則必治氣、治血、攻寒、逐積之藥,俱不應矣。故以甘草粉蜜主之。白粉殺蟲;蜜與甘草,既以和胃,又以誘蟲也。
嘔、吐、噦,皆屬於胃,但有氣血多少之異。嘔屬陽明,多血多氣,故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;氣逆者散之,所以生薑為主。吐屬太陽,多血少氣,故有物無聲,乃血病也;以橘紅主之。噦屬少陽,多氣少血,故有聲無物,乃氣病也;以半夏主之。三者皆因脾虛,或寒氣客胃,飲食所傷,致上逆而食不得下也。
治嘔吐,以二陳湯為主。如氣滯者,加白豆蔻、砂仁;熱吐,加黃連;冷涎吐,加丁香;氣升嘔,加沉香;氣不和,加木香,入薑汁少許。食頃即吐者,半夏、生薑煎服;食入即嘔,橘皮、生薑煎服;食已則吐,橘皮、半夏、生薑煎服。食久而吐為反胃,脈沉無力,理中湯。
或三物大建中湯去乾薑,加白朮、桂心、橘皮。脈滑而實,旦食暮吐,暮食朝吐,此下焦實;半夏、大黃等分為末,薑汁和丸,微利之。嘔吐谷不得下,小半夏湯。逆氣心中煩悶,氣滿嘔吐,千金半夏湯,即金匱小半夏湯加桂心;少氣,加甘草。夫半夏、生薑之辛,但治上焦氣壅表實。
若胃虛者,惟宜益胃,推揚穀氣而已,忌用辛瀉。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,服大半夏湯立愈。久寒胸膈逆滿不能食,吳茱萸湯加桂心、半夏、甘草、小麥,酒煎服。寒吐者,喜熱惡寒、肢冷、脈細而滑,用理中湯加枳實,或二陳加丁香、炮姜;並須微溫與服。熱吐者,喜冷惡熱,煩渴小便赤澀,脈洪而數,二陳加梔、連、竹茹、枇杷葉、葛根、薑汁、蘆根汁。怒中飲食嘔吐,胸滿膈脹、關格不通,二陳加青皮、木香;未效,丁、沉、木香、砂仁、厚朴、神麯;更不效,有瘀血也,當從蓄血例治。中脘素有痰積,遇寒即發,俗名冷涎泛,宜丁香、豆蔻、砂仁、乾薑、陳皮、半夏、生薑、白芥子。
嘔痰而致厥者,乃寒痰逆悶,謂之痰厥,姜附湯加朮、半、細辛。痰滿胸喉,粥藥到口即吐,先用生薑湯下黑錫丹以鎮墜之;候藥可進,則以二陳加枳、朮、砂仁、厚朴、薑汁;虛,加人參。有一等肝火逆證,亦嘔而不食,但所嘔者,或酸水、或苦水、或青藍水;惟大小便不秘,亦能作心痛。此是火鬱木鬱之候,木鬱達之,火鬱發之;須用萸、連濃煎,細細呷之,再服逍遙散。脾胃本虛,機關不利,不能運化,而水到咽管輒便嘔出者,六君子加砂仁、炮姜,使中央之樞軸轉,機關利,自不嘔矣。丹溪云:凡嘔家禁服栝蔞實、桃仁、萊菔子、山梔,一切有油之物。
白話文:
乾嘔、想吐卻吐不出唾沫,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犯肝脾,寒氣會收縮、阻礙津液生成,導致津液凝結成唾沫。可以使用半夏、乾薑等辛溫藥來燥濕,用漿水的酸味來收斂並引導藥性向下,以平息嘔吐。
蛔蟲引起的疾病,會讓人吐唾沫、心痛,發作時間不定,一般的驅蟲藥沒用。可以用甘草粉蜜湯來治療。
徐忠可認為,這裡講的是蛔蟲病不因寒邪引起的狀況。所以症狀只有心痛和吐唾沫,而不是吐出蛔蟲。但是這種痛會發作不定時,表示不是持續性的疼痛,和虛寒引起的綿綿作痛大不相同。一般的驅蟲藥效果不佳,是因為它並非氣血虛弱、寒氣入侵或積滯所導致。所以用甘草粉蜜來治療,白粉可以殺蟲,蜜和甘草可以調和腸胃,同時也能引誘蛔蟲排出。
嘔吐、噦逆都與胃有關,只是氣血的狀態有所不同。嘔吐屬於陽明經,氣血充足,所以吐的時候會有聲音和東西;這是氣血一起生病。氣逆就用散的藥來治療,所以用生薑為主。吐屬於太陽經,血多氣少,所以吐的時候只有東西沒有聲音,這是血的病,用橘紅為主。噦屬於少陽經,氣多血少,所以只有聲音沒有東西,這是氣的病,用半夏為主。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脾虛,或是寒氣入侵胃部,或是因為飲食不當,導致氣逆上行,食物無法下行。
治療嘔吐,以二陳湯為主。如果氣滯,可以加入白豆蔻、砂仁。熱性嘔吐,加入黃連。寒痰嘔吐,加入丁香。氣逆上衝嘔吐,加入沉香。氣不調和,加入木香,並加入少許薑汁。如果剛吃下東西就吐,用半夏、生薑煎服。吃下去後才吐,用橘皮、生薑煎服。吃過一陣子才吐,用橘皮、半夏、生薑煎服。如果吃很久才吐,屬於反胃,脈象沉弱無力,用理中湯治療。
或者用三物大建中湯去掉乾薑,加入白朮、桂心、橘皮。脈象滑而有力,早上吃晚上吐,晚上吃早上吐,這是下焦實熱,可以用半夏、大黃等量磨成粉,用薑汁調成藥丸,稍微通利一下。如果嘔吐,食物無法下嚥,用小半夏湯。如果氣逆、心中煩悶、氣脹嘔吐,用千金半夏湯(即金匱小半夏湯加桂心)。如果氣虛,加入甘草。半夏、生薑的辛味,只適合治療上焦氣壅、表實的狀況。
如果胃虛,就應該補益胃氣,幫助消化吸收,不宜使用辛辣的瀉藥。所以如果服用小半夏湯無效,服用大半夏湯就會立刻見效。長久寒冷導致胸膈脹滿、無法進食,用吳茱萸湯加入桂心、半夏、甘草、小麥,用酒煎服。寒性嘔吐,喜熱怕冷,肢體冰冷,脈細而滑,用理中湯加入枳實,或者二陳湯加入丁香、炮姜,都要溫服。熱性嘔吐,喜冷怕熱,煩渴、小便赤澀、脈象洪數,用二陳湯加入梔子、黃連、竹茹、枇杷葉、葛根、薑汁、蘆根汁。如果因生氣導致飲食嘔吐,胸滿膈脹、關格不通,用二陳湯加入青皮、木香。如果沒效果,用丁香、沉香、木香、砂仁、厚朴、神麯,如果還沒效,就可能有瘀血,應該按照治療蓄血的方式來處理。如果中脘原本就有痰積,遇到寒冷就會發作,俗稱「冷涎泛」,應該用丁香、豆蔻、砂仁、乾薑、陳皮、半夏、生薑、白芥子。
嘔吐痰液導致暈厥,是因為寒痰阻滯,稱為「痰厥」。用姜附湯加入白朮、半夏、細辛。如果痰液堵滿胸喉,粥藥一入口就吐出來,先用生薑湯送服黑錫丹來鎮壓,等藥物能進去後,再用二陳湯加入枳實、白朮、砂仁、厚朴、薑汁。如果虛弱,加入人參。還有一種肝火上逆的狀況,也會嘔吐而無法進食,但嘔吐物可能是酸水、苦水、或是青藍色的水,但是大小便正常。
也可能會引起心痛,這是火鬱和木鬱的徵兆。木鬱就疏通它,火鬱就發散它。要用吳茱萸、黃連濃煎,慢慢喝下去,再服用逍遙散。如果脾胃虛弱,功能失調,無法運化,導致水一進咽喉就嘔吐,用六君子湯加入砂仁、炮薑,來幫助脾胃這個樞紐運轉,功能恢復,自然就不會嘔吐了。丹溪說,嘔吐病人禁忌服用栝蔞實、桃仁、萊菔子、山梔子,以及一切油膩食物。